书城宗教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5286400000005

第5章 禅之沉默,如雷轰顶 (1)

一句话不说,得禅之真髓

智慧点金石

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拈花微笑,一句话都没有说,众弟子面面相觑,只有尊者迦叶微笑了,这微笑是因为领悟了佛法大意。在拈花微笑之间悟道,真是一种绝妙的境界。真正的佛法,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这正是所谓“言语道断”的意思。

执著于讲经说法、谈佛论道,这不是禅者的作为。

故事苑:曲径通幽

沉默是金,真正的智慧是超越头脑上的聪明的,它也不在语言文字的载体中。

公元536年,达摩祖师觉得应该离去了,便召集弟子,说:“你们谈谈自己的悟境吧!”道副说:“依我的见解,不要执著于文字,但也不离于文字,这便是道的妙用。”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皮毛了。”总持比丘:“依我现在的见解,犹如庆喜看见了佛国,一见便不需再见。”达摩说:“你只得到我的肉了。”道育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依我所见,并无一法可得。”达摩说:“你得到我的骨了。”最后轮到神光,他只是作礼叩拜,然后仍回到原位,并未说话。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真髓了!”于是,神光慧可成为了禅宗二祖,接续了达摩祖师广度众生的事业。

真正的道不是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的,而是在某种启发下,“另一个人”开启了自己的心门和智慧,领悟了道的真谛,在两个悟道的人之间,不需要语言的交流,只需心领神会。

有一天,一个哲学家来找佛陀,向他请教:“不用语言,也不用非语言,你告诉我真理好吗?”

佛陀保持沉默。

那个哲学家向佛陀鞠了个躬,感谢佛陀,说:“你的慈悲使我清除了妄念,进入了真理之道。”

哲学家走后,阿难陀问佛陀,哲学家得到了什么真理。

佛陀答道:“一匹好马即使只是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佛陀接受到哲学家的发问后保持了沉默,但他以自身的整个存在(包括慈悲),带动和感染着哲学家,在他们都不说话的那一刻,有一微妙的东西从佛陀那里流向哲学家,从而完成了一种交流。这种交流,不是语言的,也不是非语言的,但它传承了真理,启迪了智慧。

弦外有音

语言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而设立的,它只是一种工具,这一工具将一个人拥有而另一个人没有的东西传递出去。如果有一样东西,两个人都拥有而且可以互相感知,比如爱、慈悲、佛理、道,这个时候,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为这种相同的东西,可以让人彼此心有感应。

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

智慧点金石

丹麦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曾经说:“当我第一次进入教堂时,我会说,我总是说,抱怨,祈祷,但渐渐地感到很傻,我一直对他说,而我一直没有给予任何机会、任何时机让他对我说。最好就是去听,当你在神面前时,最好是听。”

大道相通,禅门也讲究静默,在静默中达到禅的境界。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一天,在维摩会上,三十二菩萨各自说了自己的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我对一切的佛法,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既不能开示,也不能认识,不能用问答的形式来表达,这就是我的不二法门。”

五代时,有一个云门禅师,用行动证悟了这一法门。

五代时的后汉刘王,坚持礼请云门禅师及其寺内大众全体到王宫内过夏。

诸位法师在宫内接受宫女们礼敬问法,莺莺燕燕,热闹非凡。尤其刘王虔诚重法,故禅修讲座,无日无之。寺中耆宿也都乐于向宫女和太监们说法,唯有云门禅师一人在一旁默默坐禅,致使宫女们不敢亲近请示。

有一位值殿的官员,看到这种情形,就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一默,值殿官员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更加尊敬,在碧玉殿前贴一首诗道:“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

“一默一声雷”,云门阐师虽不言语,却有如雷轰顶之开示。如果有人能在这沉默中体会出千言万语,就可以说已透到一点禅道了。

弦外有音

将语言扔掉,只是听,你便会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倾听的,被动的,接受的,你变成了一个无穷大的容器,那时你能接受到真理,那时你不是在说话,不是在进攻,你变得全然的宁静。只要静默和倾听,你就能听到宇宙深处的秘音。

沉默是最好的武器

智慧点金石

任何人都不喜欢言过其实的人,这也是我们做人的准则。我们不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言语的讷者,行动的敏者,才是真正的智者。

聋哑之人是不会和人起争斗的,因为他听不到也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种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他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不过大部分人都不聋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其实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

故事苑:曲径通幽

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炼”。

四个人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该修炼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

“不说话的修炼”开始后,四个和尚就盘腿打坐,围绕着那盏灯,进行修炼。几个小时过去了,四个人都默不作声。

油灯中的油越燃越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负责管灯的那个和尚,见状大为着急。此时,突然吹来一阵风,灯火被风吹得左摇右晃,几乎就要灭了。

管灯的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叫说:“糟糕!火快熄灭了。”

其他三个和尚,原来都闭目打坐,始终没说话,听到管灯和尚的喊叫声,道行在他上面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叫什么!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炼’,不能开口说话。”

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他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太不像样了。”

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沉默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睁眼傲视其他三个和尚说:“只有我没说话。”

四个参加“不说话修炼”的和尚,为了一盏灯,先后都开口说话了;最好笑的是,有三个得道的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之时,都不知道自己也犯下“说话”的错误了。

弦外有音

学会装聋作哑,沉默是最好的武器,只有这样,一个人的修行才算是到家了。

诗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极巧。一事无能,万法俱了。露才扬己,古人所少。学道之士,朴以自保。”在人生的谈判桌上,“讷者”有时才是最杰出的谈判家。

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

在生活中,你可以不去攻击别人,但保护自己的防卫网一定要有,这种时候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装聋作哑!

以宽大胸怀,行无声之教

智慧点金石

在面对羞辱、误解、背叛的时候,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宽容。只是对于一个世俗人来说,这种宽容会让自己很不好受,是一种疼痛的过程。但对于悟道的人来说,这种宽容是一种快乐,因为它能够感化犯错的人,让他们从内心里反省自己的错误,是一种无声之教。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言语污蔑他。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世间如这个禅师一般置个人利害得失于不顾者又有几人?在蒙受不白之冤时,人究竟能够沉默多久?这就看他的心胸有多宽大了。

一天晚上,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这位老禅师也不声张,他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着。一会儿,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小和尚顿时惊惶失措,呆若木鸡般地僵立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老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