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精彩的成长故事全集
5288300000068

第68章 换一种思维,换一片天地 (2)

艾迪选择一条崎岖不平的路,就让自己轻而易举地遥遥领先。

【成长箴言】

一个畏惧变化的人永远超无法越和突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启动自己的大脑,抓住时机,勇于寻找新的捷径。

青少年朋友们,当大家在按同一固定模式行事时,你不妨独辟蹊径,按另一种不同的模式去做,这样很可能会取得成功。

换一种思路

换一条思路,找一个方法,可能就会海阔天空,柳暗花明。

楚国有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整天想的就是怎样不出力气,或者少出点儿力就可以拣到大便宜的窍门。

他想,养蜜蜂的人能得到蜂蜜,养鱼鹰的人能得到鱼,我为什么不养些猴子呢?猴子会采果子!于是,他弄了一群猴子,把猴子关在一所空房子里,又买了很多装果子用的篓子,教猴子扛篓子。

他手拿皮鞭,严加训练。然后又买了许多果子教猴子装篓子,哪只猴子偷偷地吃上一口果子,或者把果子碰伤了,他便举起皮鞭,乱抽一顿。没多久,便把猴子们整治得服服帖帖,说一不二了。

这时,他才把猴子放到山里,去给他采果子。不错,猴子们挺驯服,每天早出晚归,背驮肩扛地给他采来各种各样的鲜果。他只要把这些鲜果拿到集市上卖出去就行了。从此他的日子过得宽宽松松,逍遥自在。

这个不劳而获的人很苛刻,他每天早上把猴子赶上山去采果子,不管采下多少果子,但只给每只猴子一个果子。

猴子们劳累一天,一个果子怎么能填饱肚子呢?猴子们饿得吱吱叫,他不但不给补充,还用皮鞭抽打它们,哪个叫得响,哪个就挨得重。猴子们对主人的苛刻很反感,但谁也不敢吭气,因为它们很知道皮鞭的味道。

这天,猴子们照常上山去采果子,虽然肚子空空的,但因受过训练,采下果子来,只往篓子里装,不敢往嘴里放。它们饿极了,主人又不在面前,有一个大胆点儿的,便吃起果子来,其他的猴子看见了,都一直咽口水。后来,实在耐不住了,也学着它的样子吃起来了。

一只野生老猴子看见它们这般模样,不禁大笑起来:“猴儿们,这都是野生野长的果子,放心大胆地吃吧,看你们被人整治得没点儿猴性了,吃吧,吃吧。”

猴子们互相看看,也七嘴八舌地吱哇起来:

“这果子不是主人的,谁都可以采,谁都可以吃。”

“主人懒得上山来,他又看不见,咱们放开肚子吃吧。”

猴子们爬上高高的大树,捡最红最大的果子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了个肚儿圆。

猴子们边吃边议论:

“敢情在这山上采果子的权利,不单是只有主人才有呀!”

“我原来还以为是主人养活咱们呢,现在才弄明白是咱们养活他呀!”

“山是大自然的山,谁都可以上山来,果是野生的果,谁都可以摘,他懒得劳动,鞭打咱们给他干活,咱们何必受他折磨呢?”

“可不是吗?我们是自找苦吃!”

猴子们长时间挨饿,吃饱后一个个东倒西歪地睡着了。

一觉醒来,太阳已快落山了,篓子里还没有装满呢。

一个小猴子说:“今天回去,保准得吃皮鞭,哼!就是吃皮鞭,我也不给他干活了,我要和他讲理!”

另一个小猴子说:“主人从来不讲理,咱们要不给他干活,他会把咱们再卖掉!”

大伙抓耳挠腮,扑闪着眼皮,一时不晓得该怎样是好。

还是老一点的猴子精灵,说:“干吗要回去呢?这大山没有头,森林没有边,到哪里没有我们吃的果子?生活的路子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离开这里!”

那个野生的老猴儿又插话了:“这就对了,走,一块儿走吧!”

大伙儿一个个扔掉手里的篓子,欢跳着,嬉笑着,钻进那无边无际的山林里去了。

那个主人到了晚上,左等右等不见猴子们回来,到山上一看,除了横躺竖倒的篓子以外,一个猴儿也不见了。

开始的时候,这些猴子被主人打怕了,所以只好忍饥挨饿,拼命干活,也不敢偷吃果子。最后,在野猴子的开导下,它们终于醒悟,挣脱了枷锁,重新回到大自然中去。

【成长箴言】

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无法挣脱心灵枷锁,墨守成规,永远处在痛苦之中。其实,你可以当机立断,运用我们内在的能力,立即挣开消极习惯的捆绑,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投入另一个崭新的、积极的领域中,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

青少年朋友们,请挣脱心灵的枷锁,让你的生命重新得到释放。

别让常规束缚了你

一般情况下,按常规办事并不错,但是,当常规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时,就应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另辟新径。只有这样才可能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在似乎绝望的困境中寻找到希望,创造出新的生机,取得出人意料的胜利。

刘伯承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人们送给他“常胜将军”的美名。

在一次行动中,刘伯承只带了几十个人,他们被敌人发现了。于是,他们不得不连夜赶路,躲避敌人的追击。敌人有近千人,双方的力量悬殊,如果真的和他们交战,只可能带来无谓的牺牲。

战士们的神经绷得很紧,大家急匆匆地赶路,谁都不说一句话。可是“屋漏偏遭连阴雨”,好不容易走了一夜,盼到了天明,容易辨认道路了,又下起了绵绵细雨。雨虽然不大,但是下个不停,路上满是泥泞,走起来更困难了。

刘伯承一脸沉重,战士们也都一脸的疲惫。在这样的天气下再走下去,一定会被敌人追上的,怎么办呢?

忽然,他吃惊地蹲在地上,原来由于下雨,地上有泥,战士们赶路时留下了不少脚印。只要顺着脚印,敌人就可以不费力气地找到他们了。

刘伯承环顾四周,看见路边有一片小树林,他立刻令部队进树林中休息片刻。休息时,刘伯承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把草鞋倒穿在脚上。士兵们都不知道连长为什么要这样做。本来就很累了,这样穿鞋很不舒服,走起来更费力了。可是刘伯承没有时间解释了,他督促士兵们换好鞋,立即出发。

出了树林,刘伯承又命令部队往回走。这下士兵们更糊涂了,往回走不就和敌人碰上了吗?我们的连长怎么了?可是军令谁都不能违抗。士兵们只好心怀疑问地上路了。走了一小段路后,刘伯承带着队伍拐了个弯,朝路旁的一座小山爬去。到了半山腰,可以看到刚才休息的树林了,刘伯承吩咐部队隐蔽好。

过了不久,就见追兵一路寻着脚印,追到了他们曾经休息过的小树林。敌人钻进了树林,一会儿又出来了,他们弯下腰,仔细地看着地面。只见一个人指了指地面,又指了指前方,于是敌人的部队就沿着大路,继续向前追去。

等敌人走远了,刘伯承才带着士兵们走了出来,他笑着说:“他看到我们的鞋印是朝前的,就往前去追了,却没想到我们的鞋是倒着穿的。”好妙的一着棋啊!士兵们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带领大家化险为夷的刘伯承。

【成长箴言】

在成长中,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人们大都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然而,只有创新才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墨守成规得到的只能是一些陈旧的东西,而有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把我们的知识和视野进一步扩大,才能做出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

在生活中培养创造力

创新,带动科技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又是一场技术革新。创新的确是技术领先的根本,然而创新确实来自于生活。

美国著名发明家——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他一生有两千多项发明成果,而每一项发明都是创新。在刚上学的时候,老师教学生们做2+2=4的数学题,他会反问老师为什么会等于四;上英语课时,他会突然问老师星星为什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弄得老师也哑口无言。老师们都反映说他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校长也勒令他退学。无奈之下,爱迪生只在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就被迫退学了。当时爱迪生的母亲暗下决心,一定要亲自教育好自己的儿子。也正是在母亲的耐心教育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被进一步激发了。

有一次,为了能够证实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他纵身跳进水中,险些淹死。当他看到母鸡孵出小鸡时,也学着母鸡的样子趴在鸡蛋上……在母亲的精心教育下,爱迪生在成长中进步。

因为家庭条件方面的原因,爱迪生十二岁的时候就在火车上卖报纸了。然而,即使是在火车上,他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也有增无减。在征得列车长的同意之后,他把行李车厢当作实验室,一有时间就在那里做实验。有一次,他在做实验时不小心使“实验室”着火了。火虽然及时被扑灭,但爱迪生的耳朵却被暴怒的列车长打聋了。这一年,他才十五岁。

在1869年初,因为给劳斯金融报告公司解决了一道难题,爱迪生被公司经理任命为总技师长。后来,没多久,爱迪生就跟几个同事合作创立一家公司,研究出了新型的文字电报和能迅速印刷黄金行情的报价机,并因此获得了四万美元的专利费。他用这笔钱作基金,专心致力于发明研究的工作。

当时,人们普遍在用贝尔电话,这种电话不仅声音非常小,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爱迪生经过多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式电话,使电话的清晰度提高了很多倍,即使是长途通话,也能听得十分清楚。

有一天,爱迪生突发奇想:“有没有可能让这黑夜也如同白天一样明亮呢?”于是,他开始致力于灯泡的研究。为了寻找一种能在灯泡里发光而且不易断裂的材料做灯丝,他先后做了六千多次实验,历经十余年的努力,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在很短的时间内,纽约、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先后使用起了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离开了人世,在为他举行葬礼的那天晚上,全美国停电一分钟。伴随着这片刻黑暗的结束,爱迪生的形象在亿万人的心中更加光彩夺目。

【成长箴言】

一提到创新,人们总是觉得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办到。其实创新已经深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创新,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人类的幸福与成功也是没有终点的,社会的进步在于创新,人的幸福和成功与否也在于创新。

青少年朋友,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创新,因为只有它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所以,必须把握生活的最佳时机,让创新伴你一生。

创造源于探索

事实上,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到的不仅是乐趣,还有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

196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从小就非常喜欢从事药剂师工作,他经常跑到父亲的实验室里去玩。他非常崇拜能调配药物的父亲,很想亲自动手做实验。

父亲很早就注意到儿子对实验的浓厚兴趣,慢慢开始教鲍林怎样调配药品,怎样做实验。鲍林高兴极了,每天放学后就到父亲的实验室去做实验。这段时间里,他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父亲教给他自己去探索的精神。

鲍林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鲍林一度陷入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当中。后来,他从消沉中走了出来,重新走进了实验室。当他知道好友杰弗里家有个小实验室时,就经常到好友家的实验室去。有一天,好友的父亲做的“高锰酸钾产生气体”实验,让鲍林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鲍林迷上了化学。他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正是父亲的鼓励让鲍林走上了探索科学的道路,后来鲍林在化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成长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