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零售经营实务
5304800000023

第23章 零售经营的商品管理(4)

“可出卖物品的价格,不是取决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而是取决于它们对人们的用处”。早在13世纪中叶,欧洲学者托马斯·阿奎那就开始在他所著的《公正价格学说》一书中,理性地探索过价格的奥秘。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者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马克思认为,价格由价值规律决定的,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无论如何,价格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供应商关注价格,因为价格影响他们的成本和利润;消费者关注价格,因为价格影响他们的购买能力和生活水平。因此,对于零售企业来说,价格策略是至关紧要的。

在本节的学习中,我们首先要探索影响价格的因素,了解制定价格的策略,努力使自己成为运用价格杠杆的主人。

一、影响零售价格的主要因素

商品在采购环节的价格,主要是由制造成本和供应商与零售企业与之间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商品在零售环节的价格,却比采购环节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在零售的过程中,企业的营销策略丰富多样,竞争性比较强,顾客的消费需求千差万别,个性化很明显。

1.商品进货成本

商品进货成本,是零售企业制定销售价格的基准,也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零售企业经营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盈利,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只有以进货成本作为零售价格的最低界限,零售企业才有可能盈利。如果以低于进货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就会发生亏损,亏损时间越长,经营困难越大,甚至会走向破产。

商品进货成本,包括供应商的商品价格、采购费用、运杂费用、仓储费用等等。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零售企业总会按照商品进货成本,加上一定的百分比,形成销售价格。这样的方法就是成本加成定价法。虽然很简单,却很常用。

当然,成本加成定价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零售企业都不会对所经营的商品采取统一的加成比例。一般来说,对于销售周期短的商品,加成的比例会低一些;对于销售周期长的商品,加成的比例会高一些。同时,畅销商品的加成比例容易实现,但对滞销商品,有时不仅不能加成,甚至会降低出售,以利于资金周转,减少经营成本。

2.顾客消费心理

无论如何,一种价格的确定,必须同时得到销售者和消费者的认可。如果零售企业以采购成本作为价格的选择基准的话,顾客则以自己对于商品的性能、价格匹配关系的接受程度作为消费决策的基础。同时,不同目标市场的顾客群体,对于价格的接受程度是有明显差异的。研究和把握顾客消费心理,对于零售企业制定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1)习惯性价格。某种商品长期保持的价格水平,对于消费者的心理是有惯性影响的。这使他们感到,某种商品长期保持的这种价格水平是正常的、合理的、可以接受的。如果价格上涨,就会受到心理抵制;如果价格下降,则会诱发其购买增加。当然,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如果价格上扬,则会产生涨价的心理预期,在短时期内出现对一些生活必需品、高附加值投资品的购买需求上升。

(2)敏感性价格。在长期购买活动中,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价格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标准。通常,对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敏感性比较强,对生活奢侈品的价格敏感性比较弱。零售企业在促销时,可以根据不同商品的属性,合理地运用价格杠杆。

(3)倾向性价格。价格是消费者对商品的档次、质量、品牌的认同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一般来说,消费者倾向于认为价格低的商品比较差,价格高的商品比较好,即人们常说的“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同时,经济收入高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高价商品;经济收入低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低价商品。

(4)感受性价格。消费者对价格高低的接受程度,往往取决于他们对商品的满意程度。这种满意程度是主观性的,也是个性化的,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水平相对于它的档次、质量、品牌来说,被消费者认为是满意的,就容易被接受。反之,则不会被接受。当然,由于满意程度是主观的判断,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产生价格错觉,甚至作出错误的决策。比如,有的小型服装店,会把两种档次、质量、品牌相近的服装陈列在一起,一种标虚高价,一种标正常价,两者的强烈差异,往往可以刺激顾客购买标正常价的服装。

3.零售企业的服务水平

同样的商品,为什么在不同的商店标出不同的价格,而且都能为顾客所接受呢?一种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一种原因是商店服务的含金量不同。现代社会,零售商品价格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逐步减少了,而靠优质服务赢得较高价格的现象却日渐增多,因为服务创造了商品新的附加价值。比如,商店的购物环境、地理位置、信用等级、结算服务、促销策略等等,都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当然,如果知名零售企业通过自身的规模化经营,赢得更低的价格,在同等条件下,他们的竞争力肯定会超过普通的零售企业。

4.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

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普遍的特征之一。零售企业的经营成败,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且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强弱。零售企业将自己的价格与竞争对手的价格进行比较,才能分析和判断自己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特别是在购物环境、服务水平、信用等级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竞争对手的价格尤其重要。

一般来讲,处于竞争优势的企业有较大的定价主导权,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常常更多地采用追随性价格策略。如果,竞争实力相当,往往出现用价格抢夺市场的情况,导致激烈竞争行为。

如“合肥百信”成立之初就刻意和消费者拉近距离,他们向20名特困群体、重病患者赠送药品,实行“开业三天零利润销售”,引来顾客盈门。对此,位于合肥市长江中路的原长江大药房,店堂里人头攒动。一位柜台营业员告诉记者,开业前药店的价格已经很低,利润只有10个点左右。开展降低活动期间,10粒装的“快克”,从6.8元降到6.1元,“三九感冒灵”从8.9元降到8.1元。据一位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合肥药品零售市场的1年总营业额约2亿元,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对这块蛋糕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合肥百信”总经理很坦率地表示自己在用利润换市场份额,用利润换发展空间。但是,任何商家对利润的削减总是有一定限度,当价格不再是左右消费者选择的主导因素时,要比的就是质量、服务、规模。“在药品零售市场发展和发育尚不够成熟的特殊时期,价格成了商战中的利器。但任何商品价格的下调都有其底线,目前药品零售价格已经接近底线,我们正在考虑以后的经营策略。”“百姓缘”大药房董事长吴斌这样说道。

当然,为了防止虚假价格侵害消费者权益,反对恶性竞争,遏制“价格杀手”,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比如,我国的《价格法》、《消费者权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

二、定价策略的运用

1.整体定价策略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定价策略是整个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根据零售企业的不同情况,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定价策略:

(1)高端定价策略。如果零售企业拥有优雅的购物环境、品质出色的商品、良好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手段,就可以采用高端定价策略,即把商品价格定在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标准上。

(2)低端定价策略。如果零售企业具备场地大、场租低、进货成本低、管理费用低等条件,比如仓储式购物环境,就可以采用低端定价策略,即把商品价格定在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标准上。

(3)中端定价策略。如果零售企业没有优越的经营环境,也不具备独特的成本控制能力,就可以采用这种定价策略,即根据市场的平均价格水平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努力使自己的价格水平保持在市场的平均水平上。

2.实用定价技巧

(1)采用供应商建议零售价。为了维护商品价格的总体稳定,很多零售商采用供应商的建议价格,这使消费者很少在各个店铺比较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价格恶性竞争,容易获得预期利润。这种方法简便实用,尤其适合中小零售企业。

(2)关注竞争者价格。价格的形成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绝对价格,由零售商自己确定;二是相对价格,根据竞争者的情况来确定。竞争者的价格策略就是最好的老师。不关心竞争者的零售企业,终将是要被淘汰的。

(3)尾数定价法。消费者在提到商品价格时,首先想到整数。如果采用一个接近于整数的尾数价格,消费者一是会产生价格“便宜”的错觉,二是会觉得价格的确定是经过精确计算的,没有虚高成分。

(4)整数定价法。对于一些低价日常用品、方便食品,可以长期使用一个整数的价位,容易被人们记住,方便他们进行购买。

(5)吉祥数定价法。数字虽然是抽象的,却由于文化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比如,中国人偏爱6、8、9,认为这些数字是吉祥的。在一些商品中,采用这些吉祥数字为尾数,可以使消费者在购买时感到心情舒畅。

(6)拆零定价法。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比较注意单位价格,较少注意计价单位。有的零售企业采取细分计价单位的办法,使得价格容易为消费者接受。

(7)组合定价法。将相关性比较强的商品组合在一起,统一定价,可以方便顾客购买,使他们产生一个完整的价格印象。

(8)复合单位定价。按照一个整数的金额,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商品,可以方便消费者购买。这种方法对于食品、日常用品比较有效。比如,10元3斤的水果。

(9)陪衬定价法。把几种不同价格的商品陈列在一起,分别给予不同的定价,给消费者以选择的余地,以满足他们的选择心理。

三、价格调整策略

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认真研究和准确掌握价格的变动规律,及时有效地调整价格,对于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价格调整的形式有两种:降价和提价。

1.降价策略

(1)主动降价。降价是每个零售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降价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促销,二是清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