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心目中的好老板排在前三位的特征分别是:厚道、诚信和人品好。当然,职场人士心中好老板的标准还有很多,不过都不集中,只有上述三条是共同的期望。
看得出,职场人士上述三条评选好老板的标准都是从道德层面来评价的。职场人士期待这样的老板,自己跳槽时选择老板的标准也是这样的,认为只有这样的老板才值得跟随。
其实,这三条标准只是职场人士一厢情愿的良好愿望,甚至说是评价和选择老板的误区。评价一个老板是否好,不能简单地从道德层面来衡量。因为用上述三个道德标准来评价老板是否优秀,这并不全面。
以道德论老板,对普通员工而言未尝不可,但作为经理人,要寻找舞台,想有所成就和发展,当然,这样评价和选择,就等于缘木求鱼。但这并不是说老板的道德水准不重要,而是说评价老板不能简单地以道德化的“好人坏人”标准来评判和选择。
那么,该如何选择老板呢?
经理人不同于一般员工,经理人评价和选择老板,应该参照以下几个指标:
◎是商业英雄
一流企业的老板首先是个商业英雄。评价老板是否是商业英雄有四个标准。
第一,英雄老板一定有想干大事业的英雄之志。小富即安的老板肯定干不成大事业,而没有大事业这一平台,职业经理人是没有施展空间的。
第二,老板要有英雄之气,就是要有气吞山河的气概,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受挫而东山再起的韧性和豪迈。
第三,老板曾有过英雄之事。这个老板一定有过辉煌的往事,从做成的事情中体现出了过人的智慧。这个事情就是:一般人做不了,他做成了;用常规的方法做不成,他通过创新的方法做成了。在这种情况下做成的事情方可称为英雄之事。
第四,要有英雄之魂。老板要有商业思想和信念,对事情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见解深刻,能够让人折服,让很多人追随他。
◎能自我提升和突破
能够自我提升和突破的老板方能使企业不断地提升和突破。企业发展是分阶段的,企业发展要经过创立、成长、成熟、突破等阶段,而且是不断轮回的,在轮回的过程中逐步壮大规模。如果企业老板不能够做到自我提升和突破,企业就会定格在一个规模上,始终不能突破。只有老板实现了从工兵型到管理型到领导型再到投资型的自我进化,企业才能逐步发展壮大,才能跟着进化,实现质的提升和飞跃。经理人常说的企业瓶颈,其实往往就是老板的瓶颈。
那么,如何能够看出老板能否自我提升和突破呢?有两条标准:一是能够持续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人;二是能够学以致用的人。许多人能够做到第一条,但做不到第二条,不仅不会学以致用,反而是学而被用,即学习后被他人利用。
◎能看大势且顺大势
眼光敏锐者能够率先看到商机,能够顺应大势和潮流,并能顺势而为。通常情况下,任何个人和组织,无论有多么大的能量,只能顺大势,很难改变大势。现实中的很多老板之所以不能顺大势,是因为根本没有眼光,看不见大势;或者看走眼,看错了大势。其结果不是顺势而动,而是乱动、盲动、逆动。更有甚者,盲目自信“英雄造时势”,结果就在自己的超级自信和狂傲的驱使下摧残自己,不仅成不了英雄,而且成为他人饭桌上的笑谈。历史上,这种事例并不少见,比如,伟大的拿破仑后期总打败仗的原因可以说就是逆大势而动:天下人都厌恶了战争,他还持续发动战争,结果成为阶下囚。
◎能防范风险,更能应对危机
老板有预见性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能应对突如其来的危及存亡的危机。衡量一个老板能否成大事的指标就是在毫无预见的情况下,他能够积极沉着地应对飞来横祸,并能把危机转化为机遇。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是在预见和防范风险,而老板做企业,仅有防范风险的本事是根本不够的,必须练就危机应对能力,在毫无预见的情况下,把灭顶之灾化为向前发展的财富。只有能够应对危机的老板,才能使企业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不成事事成。所以,经理人应选这样的老板:泰山压顶不仅腰不弯,而且还能闲庭信步登泰山,一览众山小。
◎善于用人的人
老板干大事,必须得有人辅佐,所以老板必须是善于用人的人。老板要善于用各种性格的人,各种来路的人,各种技能的人。因为企业是生存在社会环境当中,老板必须要维护企业的生态环境,要不然就等于没有空气和阳光,企业也就不能生存了。
◎耐得住寂寞和禁得起诱惑
耐得住寂寞,是一位优秀老板必备的素质。当大家都耐不住的时候,老板还能耐得住;当大家都退走的时候,老板还得凭借着信心和毅力在孤独中坚持、再坚持,直到黎明来临。与耐得住寂寞相比,更需要有忍耐力的是禁得起诱惑。可以说,老板最大的敌人就是诱惑,最致命的缺陷也是禁不住诱惑。有人总结说,天下的老板,有的耐不住寂寞,有的禁不住诱惑,而绝大多数是既耐不住寂寞又禁不起诱惑。无论这三类中的哪一类老板,都不可能成就大事业。作为经理人,如果跟随这三类老板,最终会和老板一起耐不住寂寞,禁不住诱惑,于乱哄哄的闹剧中收场,白白蹉跎岁月,枉费心血、精力和智慧。
机遇面前,不妨把忠诚放一边
或许你现在的工作单位很不错,或许你现在的上司或老板曾经对你有过知遇之恩。但如今,又有一个新的发展机会来到你面前,那里有更高的薪水,有更诱人的工作环境,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那么,你是忠诚现在的职业,舍利取义,报答有过知遇之恩的公司和老板,还是选择新的奋斗目标,毫不犹豫地离开,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呢?
知遇之恩,一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多数时候会被引发为“士为知己者死”的一腔热血。荆轲之于太子丹的故事,让我们于萧萧兮易水寒中感受慷慨悲歌,也知道了什么叫侠之大者。这种感受令人神往。然而,大多数人也仅仅止于神往,而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身体力行。
小林是外语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被一家著名的旅行社老板看中,因为表现不俗,不到两年就成了旅行社的培训部经理,几乎所有的新招人员都要经过他的测试和指导。但小林并不乐观,反而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成就感。由于专业和经验的限制,老板不可能再往上提拔他,他感到在这里的职业生涯似乎已经到了尽头,无论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找不到事业迸发口的小林,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辞职去读MBA。MBA毕业后,小林被一家外资企业聘为中方总理。
跳槽之前,小林的思想斗争很激烈:走的话,对不起当初选择他培养他的老板;留下来,这里的确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后来,小林觉得在工作上跳槽与否,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价值如何实现,是否有自己实现抱负的空间和可能,其次才是感恩报德。如果因为老板对自己好就错失大好机遇的话,那岂不是因为个人的感情而耽误了事业的发展?假如人人都这样的话,那社会又如何向前发展呢?
何谓“忠诚”?古时候的例子太多了。封建社会毕竟已离我们太远。作为社会的一员,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忠诚,进而才能对社会忠诚,对他人忠诚。仅仅因为上司对自己有情义就放弃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想法是愚忠。
在发展如此迅猛的现代社会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的利益高就往哪里跑,哪里更能得到发挥就到哪里去发展。你可以选择我,同样,我也可以选择其他的。而这个选择,恰恰就是忠诚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忠诚,亦是对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忠诚。一个人在作出一种决策的时候,肯定会有感情的一面和理智的一面。那么该如何选择呢?这就要从长期的利益去考虑,不要只顾眼前,因为近期的损失可以被长期的利益所弥补。比如你今年刚满30岁,调整自己的职业对你来说更应该算作一种机遇。感情可以用各种方法去弥补,机遇失去了便不可再来。
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工作环境,宁愿转换职业角色以谋求更大的发展,这种想法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心态。但在跳槽的过程中,确实需要在金钱、社会关系乃至个人方面付出相当的代价。最好去找一下职业咨询顾问,或者去做一个职业素质测试,了解自己,准确定位,这样可以避免走更多的弯路。
当你确定现在的职业不可能给自己带来更长足的发展后,就要积极地把握机会,稳步地进行调适,最后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位。也许暂时会有一些损失,但不会比在今后的日子里忍受内心的郁闷更令人难受。当然,稳中求胜,螺旋式上升,同样也可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至于跳槽算不算不忠诚,这要看你是不是一个有事业心并且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这便和你的忠诚度丝毫没有冲突。因为,跳槽并不等于不忠诚,更不等于背叛,毕竟,忠诚也不等于一定要死守在一个地方。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说明你胸无大志,无所作为,那你就不如继续忠诚现在的职业,否则,你连现在的职业恐怕也保不住。
职场发展犹如选股票一样,当发现它的潜力和走势达不到你的期望值时,还是果断地把它抛掉,另选一只吧。尤其是在现在这样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状态下,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展,人的能量也在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只要认识到这一点,便会有令自己也吃惊的作为。如果你发现自己身上还有着一股没有被开发的潜能,在考虑清楚的情况下,大胆地将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扩展开去,也许能开辟另一片广阔的天空。这好比鱼儿一样,放在缸里,虽然养尊处优,但永远只是一条小鱼;如果放到大江大海里,虽然群雄角逐,但很可能就会锻炼成为一条大鱼。
特别提示:
◎对事业已经比较成功的人来说,放弃已有成就的领域而转投其他行业确实不易,不但要从头学起,从头干起,而且还要承担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压力,所以决定前一定要考虑透彻,拿定主意;
◎在原有领域走得越远的人,转做其他行业的难度也就越大。但对经济有了一定基础,没有太多后顾之忧的人来说,只要你认为转换方向是正确的,就不要再犹豫,因为等待、观望的时间越长,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
◎通过深造、进修学习新知识,用心拓展自己的兴趣、见闻和逻辑思考,在思想上、技术上、观念上紧跟时代的步伐。成功永远来得不晚,当你找到了一项深深吸引你的事业,再将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就一定能取得不凡的业绩。
附:忠诚者的职业点拨
一个不忠诚的人是很难在职场立足的。因为你的不忠诚,其他公司也不会欣赏和接受你。当你偷偷地出卖自己公司的利益时,即便他人得了好处,也不会尊重你,只可能窃笑说:“这人最容易上钩,以后再找他下手。”
要考验一个人是否忠诚,逆境是最佳时机。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奸”,当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或上司由于某些原因身处困境时,聪明的人不会临危逃跑,更不会落井下石,而是坚守岗位出谋划策,全力为上司分忧。在公司恢复正常运营后,他的行为会令上司感到钦佩并给予回报,被上司视为左右手而不断获得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