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与圆——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
5369800000012

第12章 灵活变通巧办事(3)

麦克斯韦尔的成功之道就在于他果断行事,如果他当时依然犹豫不决,进退徘徊,机会就会从他手中悄悄溜走。

那些成功人士认为当一个机会出现时,或许你还没有做好准备,面对这种情况,会有两种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尽可能补足准备不足的地方,但前提是一定要占有机会;而另外一种人则认为机会在等着自己。然而,有的事情,你错过了一回,就错过了一辈子。或许这样的机会在你的一生中只有一次,而你错过了这一次,即便以后你做好了种种准备,也会变得毫无价值。

果断是成功人所共有的素质。这是由信息的共识性、时效性所决定的。时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当机遇临门之时,一个人是否能抓住,关键就取决于是否果断了。

智慧屋

机会之所以难于把握,就在于它稍纵即逝,当机会来临之时,犹犹豫豫、举步不前无疑是最致命的毛病,没有一点果断的风格,即便是机会接踵而至,也会被自己丧失殆尽。

良禽择木而栖

——瞅准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其实,从人的思想角度来看,持这种观点的人未免太过迂腐。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倘若遇到一个丝毫也不常识你的上司,整天度日如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尽管你使尽浑身的解数也永无出头之日。在这种情部下,弃暗投明改换门庭也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或者你所遇到的上司,根本就是那扶不起来的阿斗一个,那又何必跟着他活受罪呢?“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入错行”和“嫁错郎”都不怕,关键是知错不改,天下之大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安洋大四那年,就去公司实习了,当时是她的一位同学介绍她一起去的。和同学在一起实习,无论是工作还是人际关系上,都觉得得心应手的。她的同学开朗健谈,这让她和公司里的老板、同事的关系也非常融洽。毕业后,她的同学去了一家大型的外资企业,而安洋则主动要求留在公司工作。一个人留在公司,她原以为机会更多。可是,她却发现,老板和同事对她的态度转变了,不再向以前那样和睦,工作上更没人帮助她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她的同学的父亲是这家公司老板的朋友,所以上司才对她们俩特别“照顾”。加上她的同学个性开朗,她的同学在和不在,对安洋这个内向的实习生有着天壤之别。更可气的是,到了第一个月领工资时,她发现,还没有实习时拿到的多呢?她去问老板,老板低沉着脸说:“我们这里每一个人试用期都是这么多,你要是觉得少,可以另谋高就。”安洋这才明白,以前老板对她们照顾也不是真的关心,是自己太天真了。她拿了工资离开了。

安洋是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女孩,她也没有过多考虑她的同学为什么能够留在企业,并且把自己也带上,单纯地以为老板喜欢她们俩。这是任何一个踏入社会的人必须要懂得的,老板为什么能把员工留下,老板的心是怎么想的。

肖小姐说她刚进职场就迷茫了,她现在就职的企业是她毕业后实习的单位,后来由于公司缺人她就被顺利地留下了。她的社会经验不多,刚进公司时,对企业情况也不了解。企业那时由于人手紧张,于是就让她参与了几个部门的工作,也就是哪里缺人就补到哪里的后备力量,同事常常开玩笑说她是排球场上的“自由人”。开始她觉得这样挺好,可以学到各个部门的一些专业知识,可是她逐渐发现,企业一点没有想“培养”她的意思,更没有把她安排到哪个部门的意思。这样总做“自由人”,其实自己对哪个专业都没有摸透,更不要说自己能深入某个领域了。而且,她目前对自己做过的哪个专业都没有了兴趣,企业的情况也叫她很头疼,企业里的制度和人际关系更让她喘不过气来。她的同学早已重回学校读硕士了,导致了她现在耽误了近半年的时间。最后她回到学校,就业指导的老师帮助她分析了一下这个公司的情况,认为那个公司不给她安排具体的岗位,是毫无理由的。于是鼓励她离开那里,寻找新的工作,肖小姐听取了老师的就业前要充分了解企业后再去应聘的意见后,现在一家大型的正规企业里就职,她很满意现在的工作。

肖小姐是一个接触社会不多的人,她在就业前没有充分了解企业情况就贸然参加工作,工作后才发现企业根本不适合她,而且企业也没有想给她发展机会的意思,她沮丧了,但她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女孩,也很幸运,找到老师帮助她解决了困难。在职场上,可能没有人帮助自己,就需要自己帮自己,擦亮眼看清企业后再去工作。

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认识,然后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就很可能会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职业生涯的设计,不仅能帮助个人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真正了解自己,从而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琪琪在一家私营家族式企业担任秘书一职已有两年之久,在这里她深感小企业束缚了她的发展。琪琪很想一直就这样从事行政工作,但在这个公司的工作她已经非常熟悉,每天的工作也很简单,很难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她觉得在这里简直锻炼不出来什么,尤其是家族企业很多制度都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而已,纯熟摆设。老板与她的关系挺好,当她几次想辞职都被一种情面所拦阻。而她之所以能在这家留不住人才的公司呆上这么久,是因为想学习小公司的管理运作模式为自己将来创业打下基础。现在面临的是要跳出这家公司,在小公司可能是个高层管理者,但到了大型企业也许只能做一般职员,她感觉自己现在去大公司的话可能一时很难适应,所以她很困惑和迷茫。但是她想了想,本着对自己将来负责的态度狠下心去跟老总讲明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老板也同意了她辞职。她觉得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不要怕从头再来,于是她调整心态,到了一家大型公司应聘前台秘书工作了。

琪琪是一个非常上进的年轻人,她不安于安稳平静的工作,为了自己的发展,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原来的岗位,去从事更低的岗位上谋求晋升的机会,为了将来的前途。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有很多机会摆在面前,但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果抱着全面发展的态度,很可能全面平庸。

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使自己的个性、能力、性格、意志、气质都能得到自由施展的机会。但决不意味着发展方向可以超越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游离于社会及群体之外随心所欲的孤立行为。

智慧屋

老板的心再难琢磨也得琢磨,再难吃透也得吃透,只有看透老板的心,知道老板的心思,才能谈得上在他的公司里谋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全面了解你的对手

有人说谈判的基础是实力。实力固然重要,但是有实力谈判不一定肯定成功;没有实力,谈判不一定肯定失败。这便是谈判技巧的作用。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在这种准备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具体而有效的谈判方式,反击对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要真正地了解对手,必须明确对手的需求,这样便能在谈判桌上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既可节省精力又可一击而中。因此,在谈判之前,获悉对手的信息,并确定相应的谈判方式,是很重要的。

享有“全世界最佳谈判手”之誉的荷伯·科恩先生参加过几千次重要的商务谈判,积累了40多年的谈判经验,是知己知彼、在谈判中稳操胜券的典范。一次,科恩先生去一家工厂推销某种产品,他在同该厂的一位领班聊天时,掌握了谈判取胜的至关重要的信息。这位领班无意中讲了这样的几句话:“我用过几家公司的产品,唯有你们的产品能通过我们的试验鉴定,符合我们要求的规范。科恩先生,你看我们下个月的谈判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有结论呢?我们厂里的存货快用完了。”表面上看,科恩对领班的这几句话是漫不经心的,但实际上他在悉心聆听,心中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听了领班透露出来的信息,科恩心中有了底。他在与该厂采购经理谈判时,各种条件、要求都提得很高,并且还不慌不忙地讨价还价。由于厂方确实急需科恩的产品,又存货不多,时间压力也很大,所以在谈判中处处处于被动的地位,而荷伯·科恩则最大限度地获得了谈判的成功。

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外的萨默维尔市有一家取名为爱姆垂的旅店,由于地理位置不理想,业绩不佳,原本打算搬迁,后经过考察,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搬迁的想法也取消了。几个月后,一位名叫威尔逊的人找到该旅店经理彼得斯夫人表示,他的建筑开发承包公司愿意买下该店。旅店董事会委派董事会成员史蒂夫全权办理这项交易。史蒂夫找到他的一位谈判家朋友帮忙。他们决定先给威尔逊打个正式电话。接着,史蒂夫接受了参加一次鸡尾酒会的邀请,届时他将与威尔逊讨论成交的可能性,并决定在第一次会谈中先不涉及任何财务问题。根据初次会晤的结果及对威尔逊的商业往来所做的一切深入地调查,史蒂夫确认威尔逊是一位有信誉的合法商人。于是他用了12天时间做了几件事,其中一件是他想要确定爱姆垂旅店的保留价格或能够轻易成交的价格,即卖方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分析、调查,史蒂夫决定他的保留价格是在27.5万至47.5万美元之间。

第一轮谈判恨快就结束了,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曲的成果。第二轮谈判一开始,双方说了几句幽默的笑话和几句客套话,后,接着威尔逊说:“请告诉我,你们能够接受的最低条件是什么,好让我看看是否能再做点什么。”史蒂夫早已料到了这样的开场白,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你愿意出的最高价格,好让我来看看是否能再削减点价格。”经过考虑,威尔逊最后报出了他的开盘价格为12.5万美元,而且首先列举在萨默维尔地区(即爱姆垂旅店最初想搬迁去的地区)许多房地产买卖的实例作为他报价的依据。史蒂夫立即回答说,爱姆垂旅店完全可以卖得比这个价格高,再说他们一点也不想搬迁。只有当他们能够搬到更安静的地方去,他们才可能考虑搬迁。但在环境安静的地方,房地产价格是很高的。他最后还指出,只有售价60万美元,才可能抵消这次麻烦的搬迁。史蒂夫之所以选择了这个价格,是因为他心里盘算着15万美元和60万美元的中间值(史蒂夫经过考察爱姆垂旅店附近地区的价格,大约仅值12.5万美元),高于所盼望的35万美元。威尔逊反驳道,这个价格根本不可能被接受。双方尽管都作了一点小小的让步,最后还是决定休会。双方也都暗示,他们将再作一些调查。

一个星期后,史蒂夫告诉威尔逊,旅店董事会愿意把价格降到50万美元。但是,两天以后,史蒂夫接到了威尔逊的的电话。他告诉史蒂夫,他的良心受到了责备:他做了一个梦,梦到彼得斯夫人和她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社会福利,他被感动了,尽管不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他还是应该将价格提到25万美元。听完这话,史蒂夫忘乎所以,脱口而出,犯了他的第一个错误:“现在这个价格比较接近了!”但是马上又恢复了镇定,说道,他相信他能说服董事会把价格降到47.5万美元。并商定两天后再次会见,希望那是最后一次谈判。在以后的两天中,双方各作了一些让步:威尔逊逐渐地将报价提高到29万美元,最后停在确定的报价30万美元上;史蒂夫则从47.5万美元,又降到40万美元,然后当威尔逊强硬地停在30万美元时,他又“费力地”降到了35万美元。史蒂夫最后停止了谈判,并告诉威尔逊,他必须与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取得联系,以突破35万美元这个界限。

随后,史蒂夫做了两件事:第一,准备购买奥尔斯顿的那块房地产,他请哈里·琼斯为签订一份合法的合同做全面细致的准备。琼斯第二天就汇报说,除了需要超出原预算再花费2万美元对房子作一些必要的修理,以达到该地区的防火标准外,一切都与原计划一样,30万美元仍然能满足这个需要。第二,史蒂夫与彼得斯夫人商量,旅店可以用余下的2.5万美元或5000美元干点什么。彼得斯夫人说,任何一笔额外的钱都应拿出一半放入“财务援助基金”中,以帮助那些来爱姆垂旅店住宿而不能完全负担住宿费的旅客;还要用一部分钱买“必要的奢侈品”等等。她醉心于这些琐碎的小事,而不是搬迁到奥尔斯顿,因此也就十分希望能获得35万美元。之后史蒂夫给威尔逊打了电话,向他说明旅店对是否接受30万美元的报价有不同意见:“您的公司能不能再多出一点儿?如果咱们的买卖做成了,公司能否免费为爱姆垂旅店新买的房子做相当于3万或4万美元的维修工作?要是这样的话,我可以接受30万美元的报价。”

威尔逊回答说,他非常高兴董事会能明智地接受他的30万美元的慷慨报价。但是他的公司有一项一贯的政策,就是不让自己卷入免费承包这种限制性的交易之中。因此史蒂夫的这个建议根本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