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十二帝疑案
5381200000007

第7章 雍正(上)

画外音:

他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是一位具有承上启下历史地位的皇帝,他中年登基,勤于政事,耗尽心力,力排众议,强施新政,罢贪官,顺民情,是一位开拓改革的皇帝,282年以来,雍正继位一直是一个历史之谜,究竟是篡改遗诏,窃取皇位,还是顺奉天命,继承江山,千秋公岁,任后世评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引领我们一同走近有着两面性格的雍正皇帝,为您揭开雍正继位之谜。

阎崇年:

雍正,名胤禛,45岁登极,在位13年,享年58岁,雍正什么意思呢?就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

前一个时期演了一个电视剧,叫《雍正王朝》,44集,每一集的片头都打出一个红色的印章式的片名《雍正王朝》,很遗憾,那个“雍”字写错了,正确的“雍”字应该这样写,一点一横,左面一个乡村的“乡”的简写,右面一个“隹”字。电视剧《雍正王朝》那个“雍”字是一点一横,左边是一个丝绸的“丝”,繁体的写法。但是,《雍正王朝》的播出,全国上下影响很大,可谓沸沸扬扬。

雍正从他登位那天开始,到现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终存在着雍正继位之谜。先说雍正继位疑案的前奏,这得要从头说起。

画外音: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没有实行嫡长制,他实行的办法是由八大和硕贝勒共同商议,推定新的继承人,努尔哈赤死后,八大和硕贝勒推定皇太极继位,皇太极死后,仍按照努尔哈赤的规定,由满洲贵族共同商讨,推定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顺治和孝庄皇太后改变了清太祖和清太宗,皇位的继承制度,创立遗诏继位制度,指定康熙继承皇位,开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先例,康熙亲政之后,实行的是皇太子制,他的英明之处就在于看到了原来皇位继承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然而让康熙没有想到的是,依照此法,皇位争夺的斗争却也变得越发激烈。

阎崇年:

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有的早死了,没起名就死了,排顺序的是24位,到康熙47年,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20岁以上的皇子有12位。所以康熙他遗位的争夺主要在这12个皇子之间进行争夺。我把他这12个皇子争夺皇位,给他分做了三个集团,第一是皇太子集团,简称太子党。第二皇八子集团,简称八阿哥党。第三皇四子集团,简称四阿哥党。

先说太子党,太子允礽,实际上是康熙的第六个儿子,但是排序的时候,排老二。他是康熙13年出生,他的妈妈康熙很宠爱,但是,他妈妈在生他的时候,难产死了,康熙非常难过。母以子死,子以母贵,康熙对这个孩子格外关爱,特别对他进行教育。康熙14年,允礽两岁的时候,就康熙正式册立他为皇太子。

康熙执位时间比较长,到废太子的时候,皇太子已经等待了33年。皇太子周围的人,包括皇太子,急于抢班夺权,被康熙察觉,康熙非常生气。下令把大学士索额图(太子母亲之叔)处死,意思是想削弱太子党,让太子吸取必要的教训。但是,太子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激烈地进行活动,到了康熙47年,康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台行宫,召集诸大臣和诸皇子一起,康熙郑重宣布废黜皇太子。

康熙说了一些话,非常令人痛心,他说皇太子是四句话十七个字,康熙说这个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很严重,康熙在当众宣布他这个谕旨的时候,史书记载说他“且谕且泣”,一边宣谕,一边哭,宣谕完了之后,康熙扑倒在地,别人把他搀扶起来。由于他心情十分之难过,连续七天七夜不思寝食,不吃不睡。由于过于伤心,康熙得了中风,右手不能写字,用左手批答奏章。

康熙以为废黜了皇太子之后,诸皇子之间的矛盾可以缓和,但是恰恰相反,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反而愈加严重。

画外音:

皇太子的废黜,更加剧了皇八子允禩谋取皇位的野心,就在这个时候,以皇八子允禩为核心的“八阿哥党”,积极钻营,精心谋划,为夺取皇位做好准备,一时间众多皇子勾心斗角,纷争愈演愈烈,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隐于幕后的皇四子胤禛,表面完全按照康熙帝的意图行事,令其他皇子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同时也得到了康熙的信任,以皇四子胤禛为核心的“四阿哥党”也在逐渐形成,面对皇子之间激烈地储位争夺,垂暮的康熙因愤怒过度,而大病一场,但此时的他似乎已经无力扭转这场明争暗斗的储位大战。

阎崇年:

八阿哥允禩有才有德,聪明能干,联系广泛,深得众心,康熙也曾经考虑过是不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有一次康熙想征询大臣们的意思,这朝廷大臣也察觉到康熙对皇八子印象比较好,大学士马齐等人分别写了一个意见,到了康熙那儿,就是希望立皇八子做太子。这一下帮了允禩的倒忙,康熙一看废除了一个太子党,这不又形成了一个“皇八子党”了嘛。这个时候,大阿哥也出来了。

一天,大阿哥就和康熙说,说要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的话,我尽心地来辅助。康熙一听这话就火了,你这不是要成立八阿哥党嘛,就训斥大阿哥,要把他囚禁起来。八阿哥就求饶,康熙要把八阿哥锁禁起来。这时候是十四阿哥允禵,就跪着求康熙,求他的父皇息怒,不要这样。康熙就更火了,拔出佩刀就要杀了允禩,要杀皇八子。这时候五阿哥就赶紧抱着康熙的腿,苦苦地哀求,“皇父息怒”,其他的众阿哥一片跪在地下哀求,康熙才把佩刀收起来,命令把八阿哥拉出去,鞭挞允禩,然后把他锁禁起来。

这个康熙一看太子党废除了之后,又出了个八阿哥党,还是要立太子,立谁呢?还是立允礽吧。接着就把允礽又复立为皇太子,结果斗争也还是很激烈,康熙一看不行,到康熙51年,第二次又把皇太子允礽又废了,所以康熙这个皇太子是两立两废。

皇太子党,皇八子党斗争的结果,两败俱伤,这就引入出皇四子党。

皇四子党的核心就是胤禛,雍亲王,就是后来的雍正。雍正没有参加太子党,也没有参加八阿哥党,他的弟弟十四阿哥参加了皇八字党,他对他弟弟既不支持,也不干预,他对皇八子党既不依附也不反对。雍亲王韬晦自己,不露声色,把自己想谋取储位的内心的想法掩盖起来。雍亲王根据他自己的理念,根据兄弟之间争夺皇位斗争的教训,根据他幕僚们对他参谋的意见,他总结了四条。

第一,叫诚孝皇父。将来雍正是不是继承皇位,他可以不可以做皇太子,关键是他父亲,得讨好他父亲,怎么讨好父亲?两个字,“诚、孝”。对父亲要忠诚,要孝顺。果然,这一招很灵,因为雍亲王一直实行诚孝皇父这个策略,深得他父亲的喜欢。

第二,友爱兄弟。雍亲王的兄弟很多,得罪了哪一个,那个兄弟到他父皇那儿给他奏一本,他也吃不消。他的原则就是友爱兄弟,讨好各个兄弟。

第三,勤慎敬业。父亲教给他很多事情要办,第一,要勤,认真来做。第二,要慎,谨慎来做。别做坏了,珍惜每一件事情,都做成功,做好,让他父亲满意。

第四,戒急用忍。雍正这个人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康熙多次批评他,雍正就想法来陶冶自己的性格,约束自己的这个脾气。所以他把他父亲教导他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约束自己。他的真实意图是不声不响一步一步地夺取皇位。

到了康熙晚年,储位未定,康熙预感到,他身后,他的儿子之间要有一场厮杀。康熙自己说,将来我百年之后,置于乾清宫,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宫那儿,停尸在乾清宫那儿,“尔等”,就是你们,“束甲相争耳”。这里面说了一个历史典故,就是当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死了之后,他五个儿子争位。齐桓公停了尸,还没有入殓,五个儿子就争了,有的儿子在尸体旁边哭泣,有的儿子就拿着箭射他的兄弟,他兄弟一看有箭射来就躲了,躲在尸体的下面,那个箭就射到齐桓公的尸体上,由齐桓公尸体旁边的争斗,一直打到停尸房的外边,把门锁起来,齐桓公死了之后67天没有发丧,也没有入殓,尸体腐烂了,蛆从窗户里面爬出来。康熙引了典故,就是齐桓公的典故,说将来他尸体停在乾清宫,“尔等束甲相争”,这个时候康熙的内心是很悲苦的,作为一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君主,没有处理好他的接班人问题,晚年发生了一个历史悲剧。

康熙61年,11月13日,康熙就故去了,雍正继位的前奏也就结束了,开始了雍正继位的疑案。

画外音:

公元1722年11月13日,康熙皇帝突然辞世,由于他在垂暮之年,并没有指定皇位的继承人选,因而皇位继承问题就成为他身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后雍正的继位,虽然结束了纠葛于皇室内部和众朝臣之间争夺储位的政治斗争,但他的继位却也成为困扰着后世的一个历史疑团,雍正究竟是合法继位,还是篡夺皇位,他是否真的篡改遗诏,成就自己的野心?这些成为后世对雍正继位疑案争议的焦点。

阎崇年:

雍正继位的疑案,从那继位那天开始到现在,282年没有停,我概括了一下,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遗诏继位说。就是遵照康熙遗诏,雍正继位,这就是合法继位。主张这一说法的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雍正表现比较好,深得康熙的信赖,怎么证明呢?就是康熙61年病重的时候,派雍正代他到天坛祭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康熙把这么大的事情派雍正亲自代他去祭天,意思将来可能让他继位。第二个理由,就是康熙临死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时,大约四点钟左右,康熙把他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召到畅春园御榻前面,康熙向他们宣布了谕旨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康熙口谕很明确。第三个理由就是康熙遗诏,康熙死了留了一个遗诏,遗诏很长,最后关键的话和刚才说得一样。根据这三点理由,所以一些学者认为,雍正是根据康熙的遗诏继位,是合法的,那就不存在疑案了。另外一些学者不同意。

第二,改诏篡位说。就是说,雍正篡改康熙遗诏,篡夺皇位。那就不合法了,这种意见也有理由,第一个理由康熙让雍亲王代他天坛祭天,不能证明把皇位让他继承啊,那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军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允禵做抚远大将军,按照这个逻辑那也是让允禵来继承皇位啊,所以这个理由不成立。第二,刚才说康熙临终前那个口谕,宣读口谕的时候,雍正没在场,因为雍正在天坛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没在场,但是就在这一天,雍亲王三次奉召到畅春园去见他父亲,上午八点钟左右,第一次见到他父亲。《清圣祖实录》有记载,康熙对雍亲王说,“朕病势日臻”,就是说我的病的情况逐渐见好,那这说明康熙这时候还不糊涂,还能说话,但是为什么没有告诉雍正说,你将来继我的位呀?有人说康熙保密,他跟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说了,怎么会跟继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这些学者就说,康熙的这个谕旨是伪造的。

第三,就是刚才说那个康熙遗诏,在康熙54年的时候,康熙颁布一个诏书,很长。最后康熙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现在看到的这个康熙的遗诏,基本上是这个谕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见。就是最后加了一句话,就是我们刚才说那句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这些学者就提出来,你这个康熙遗诏应该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时候没有宣布。康熙13号故去了,16号才拿出来,那这中间你雍正做了手脚。

第四,雍正知道他继承皇位,不是因为他看到诏书,不是因为他看到遗诏,也不是因为他亲耳听到他父亲的口谕,他自己说,是舅舅隆科多口传给他的。在帝制时代,谁继承皇位是第一等大事,这么重大的事情,隆科多没有当着诸大臣的面,也没有当着诸皇子的面,宣布康熙的遗诏,单独跟雍正一个人说,没有旁证。

第五,康熙死了之后。北京城九门戒严,亲王和皇子没有雍正的谕旨,任何人不许进入皇宫。就是康熙的儿子,到皇宫里吊唁他父亲的资格都受到了限制。所以这些学者说雍正这样做,说明他有鬼。

第六,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在西北,得到他父亲故去之后,急忙到北京奔丧,快到北京的时候,(允禵)就向胤禛奏报,说我先贺新君登极,还是先吊唁皇父?在理呀,雍正怎么答复的呢?让他不能进城,让他到遵化景陵去守着,后来就把他的胞弟皇十四子允禵从东陵弄到景山的寿皇殿囚禁起来。你要正大光明的继承皇位,用不着这样子,他父亲正式有遗诏,哪个兄弟敢抗拒?不可能。

第七,雍正死了之后,他不埋在东陵,他埋在西陵。有人说,为什么雍正他不敢埋在清东陵呢?就是怕死了之后,他的灵魂不敢见他的祖父顺治和他的父亲康熙。

第八,他继承皇位之后,对他的兄和弟进行了处理。从侧面说明他可能得位不正。

第九,他继位之后,把帮助他继位出力最大的两个人,年羹尧和隆科多都给杀了,杀人灭口,说明他得位不正。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理由,总之,改诏篡位说,就认为雍正篡改了康熙遗诏,篡夺了皇位。

画外音:

雍正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和之后,在对兄弟和近臣的态度上表现出两种性格,两张面孔和两副心肠,正是这种变化,使得后人认为他得位不正,民间一直盛行种种说法,有人说他篡夺了十四弟允禵的皇位,也有人说他更改了康熙的遗诏,这些传说使雍正的继位更加扑朔迷离。

阎崇年:

在这里面我附带交代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雍正夺嫡说”,大家知道,清朝皇位继承没有采取嫡长制,康熙晚年,特别是他故去之前,也没有立嫡,没有立嫡长子做皇太子,既然清朝没有嫡长制,康熙晚年也没有立嫡为皇太子,那么雍正何嫡之可夺呀?所以“雍正夺嫡说就”不成立了。

第二,“雍正篡位说”。“雍正篡位说”,篡位必然有一个人,他是太子,或者他继承皇位,雍正把它夺过来,算“篡”。那么雍正篡位篡谁的位呀?现在找不出材料的,说康熙立了谁做太子,死之前,所以说“雍正篡位说”也还值得研究,他篡谁的位?有人就说了,篡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遗诏就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于”字了,这等于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这样的,传位十四子,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头加一横,底下加一勾,就“传位于四子”,传位雍正了。好多的书,好多的故事,野史都这么说。这个事情经不住推敲,为什么说经不住推敲呢?第一点,当时这个“于”字写繁体字,我们今天写简体字,繁体字“于”是这么写的,那这个“十”字改成“于”字就不大容易了,这是一。第二,清朝当时的行文的习惯,它称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头有个皇字,如果改的话,那就变成“传位于皇于四子”,就不通了。还有第三,当时传位的诏书是满汉两种,满文和汉文两种,汉文你说把“十”字改成“于”字也还有一点意思,那你把满文改了就没法改了。

根据这三点理由呢,就说康熙“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不成立。

所以这282年以来,几种意见交错,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你说篡改了,似乎也拿不出非常有利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所以就产生了第三种意见,就是“无诏夺位说”。就是康熙死之前,很难说,明确有康熙遗诏,没有明确,那么这个皇位谁继承呢?也没有明确,那兄弟之间争夺,雍亲王在他兄弟35个之间,经过长期的斗争,最后夺取了皇位。怎么算合法?怎么算不合法?都是他们兄弟之间的事,谁做了皇帝,对他兄弟这个集团可能有利,另外一个集团可能不利,但是,对于整个满族来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对于历史发展来说,主要看谁做了皇帝之后,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评判历史人物的主要的标准。

但是282年以来,这个问题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做出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结论。所以雍正问题到现在还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但是,雍正继位的疑案并没有因为他继位,这个问题就结束了,所以雍正继位之后,雍正继位的疑案还继续有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