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满素
选举的性价比
都说美国大选耗资巨大,0年约60亿美元,为史上之最。大选的方式,包括资金募集是否合理,一直都在争议和改进。大选不可能毫无缺陷,但称它为一场“烧钱游戏”则未免一叶障目。
评估大选的耗费,也有一个性价比。大选是完成一次国家政权的交接,所以只能与其他完成这一功能的方式相比。回顾历史,主要不外乎世袭、政变和战争。
“世袭”最常见也最平稳,但世袭者是否称职却无保障,往往继承大位者并无大德大能,又轻易不能请他下台。撇开其公平性不谈,可预见的是世代相传,迟早会传到不称职的一代手里,这也是世袭制的死穴,更不必提皇室本身的奢华浪费。“战争”耗费最大,或外敌入侵,或群雄逐鹿,常常是国力耗尽,国人死半,文明被践踏,民族遭劫难。相比之下,在一个没有“正统”观念的现代人看来,“政变”倒是相对合理,损失也小。关上玄武门,杀来杀去反正都是和权力有关的人,没必要把老百姓的命搭上。五代的冯道大概就是想明白了这点,当了五朝八姓十一朝的宰相,保了一方百姓平安。但是政变之后呢?不过是世袭的新一轮开始。中国几千年反反复复的改朝换代史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了。
如此比较,结论便很清楚:大选肯定不是耗资最大的政权交接方式,而且大致不会死人,更难得的是它还具有可持续性。想想人类付出了多少血的代价,才终于找到这一兵不血刃的方式,实在该为这种大智慧感到惊奇呢。人类确实不是一般的物种,能超越自己的生物属性。
然而,大选的功能还不仅于此,静观其过程便可发现,它在不经意间还完成了另一项隐而不彰的功能,那就是全民的民主教育。虽然这不是它宣布的目的,但其意义也许更为深远,更是上述三种方式永远不可能具备的。就选举而言,挂几幅彩旗,设几个投票箱,没那么张扬,也一样选出领袖。但大张旗鼓、公开透明的大选显然更能调动全民的参政热情,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完善选举的行为方式,使国家政治得以活跃、修正和更新。大选对美国如同生命的吐故纳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大选的美国。
选举的由来
北美殖民时期,英国任命的总督只是在殖民地(即建国后的州)的层次上进行治理,地方长官由居民自己选举产生。早年的美国人烟稀少,生活乏味,宗教礼拜和世俗选举便具有节日般的狂欢作用。自治是英属殖民地的传统,选举是自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人民的自治就不会有真正的选举。反过来也说得通:没有真正的选举也不会有人民的自治。
美国选举地方长官的做法可以说是新教教会选举的延伸。新教最大的特点就是教会自治,信徒们自愿立约组成教会,各教会间的关系犹如主权国家,平等而互不干扰。这是宗教改革的功劳,它断然拒绝了那个自上而下层层控制的罗马教会,为各教会赢得了独立自主。移居北美的新教徒将教会自治的原则引入世俗政府,民众依据共同协商的一套规则来选举和更换长官,并保证服从之,“五月花公约”之重要就在于它开启了这一自下而上组建政府的传统。
至776年立国时,美国人已经对选举拥有一个半世纪的实际经验,他们切身体会到选举是个好东西,谁也别想改变它。美国没有改朝换代的历史,国家没有世袭的主人,宪法更是明文规定合众国不得颁发任何贵族爵位。在这样憎恶和警惕君主制的政治氛围中,华盛顿不称帝是再正常不过了。倘若中国在8世纪突然冒出一个华盛顿,那就太反常了,不要说776年的乾隆,就是9世纪的洪秀全、0世纪的袁世凯,全都念念不忘称王称帝。他们不会明白:伟大不在于称帝,而在于不称帝。对皇权的执着好像不仅写在了中国文化的记忆中,甚至写在了基因中。
显然,一人一票的选举方式本身,就包含了天下为公的意思,因此只有共和制方可为之。皇权对国家拥有的不只是治理权,更是占有权。逐鹿中原为的是将天下据为己有,还要传之后世江山永固,这是秦始皇开创的中国政治的最大主题。然而,美国人完全没有国家可以私人占有的概念,江山自然自在,有什么可打可抢?独立战争后.无人觊觎大权,领袖们一个个相互道别,或解甲归田,或返回本州参政,只剩下一个软弱无权的邦联条例下的邦联政府在维持着新生的共和国。在连续多年的权力空缺后,至787年宪法制定才设立了总统之位。当总统当然很有诱惑,但不过是白宫的临时主人,仅握执法之权,与天子相比,绝非一个等级。有才干的美国人可做的事很多,未见得都想当这个受制衡的总统。富裕如华盛顿,宁可卸下重担回庄园去安度晚年,又何其自然!
曾听一位长者教诲:“总统也有坏的,皇帝也有好的,唐太宗就是个好皇帝!”此言甚是费解,似乎人治的君主制和法治的共和制不过半斤八两,按此逻辑,为实现共和所作的努力岂非多余?李世民果真睿智天纵,共和制只能使他更伟大,至少他可以大大方方竞争上岗,不必染指阴谋。只是两种制度的目的和性质截然不同,君主的驾驭之术恐怕未必能用到共和国的政治里。
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主教育运动
大选是有组织的,但组织者不是政府,即使在职总统参选也不能动用政府资源。政府在大选中的角色只是例行执法。那么组织者是谁呢?是政党,有时还有独立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班子。半个多世纪来,美国的政党政治在削弱,现在政党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竞选——提出政纲、推举候选人、发动宣传攻势、动员投票等。候选人一旦当选,就是全民的总统,不能再代表一党的利益和观点。
公开公平是大选的基本条件,程序的公开公平和辩论的公开公平缺一不可。整个大选延续一年多,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公开透明,达到相应目标。
选举年的上半年是预选,即党内竞争,候选人在全国范围各自亮相,向选民提出国家面对的重要议题,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他们还彼此辩论,让选民明白其中的差异。这是候选人显示实力、考察人气之时,自知机会不多的候选人在这阶段就自动放弃了。
下一步是各州选举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有政党基层会议或直接投票两种方式:前者是从选举点、县、选区到州逐级召开代表会议,选出本党代表;后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选,目前大多数州采用后者。代表确定后,两党在第三季度分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名本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
至此,两党的竞选才正式开始,这一过程要持续两个多月,直到十一月的投票日。其间,候选人穿梭于全国各地,逐州争取选票,发表竞选演说、与选民面对面交流、澄清选民疑问、进行公开辩论、召开记者招待会,并辅以广告大战等多种形式,目的是宣传自己对国内外事务的政策主张,同时驳斥对方论点,以期赢得选民的赞同和信任。
说两党只是为了方便,美国历史上经常不止两个党参与大选,三四个党同时竞选也非个别,有时还有独立候选人来凑热闹。历史上参加过大选的小党不胜枚举,如反共济会党、自由党、禁酒党、绿钞党、人民党、进步党、社会党、共产党、绿党等等,许多小党只为单一目标而建,随着问题解决便自行消失。他们胜出的机会很小,但作为发出声音和打破垄断还是有意义的。
竞选的核心是辩论。辩论的目的是说服,辩论的基础是人的理性和判断力,相信在公开公平、无人独霸讲坛的条件下,真理总会越辩越明,因为人类社会是讲道德的(至少在口头上),公开无耻只会适得其反。辩论有中心而无禁区,全国性的问题都可以拿到阳光下来晒一晒,是非对错、经验教训,都可以辩个子丑寅卯,休想蒙混过关。辩论是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过程,选民面对不同观点,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分辨是非真伪。如此四年一次地循环往复,美国有多少大事,人民知道得一清二楚:历史如何,当下如何,有些什么观点和应对,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有了这样经常性的反思和检讨,真相如何还能隐瞒?思想如何还官混乱?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如何还能分不清?
正是在各方观点的交流中,共识逐渐形成。这个共识不是谁说了算,而是全民辩论出来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出来的。达不到共识的问题,起码也观点清楚,存而不论。由于在开国定制时,美国人对于宪政、分权、制衡、公民权利、司法独立等根本问题早已达成共识,所以大选的议题往往相对具体,早年如国家银行、西部开发、奴隶制、金本位等,当代如越战、财政、枪支管理、堕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