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都市青年六种时尚生活方式
5424900000012

第12章 小资生活 (7)

听Beatles、Geogre Michael、Kurt Cobain、BB King......总之听那些要不特别老,要不特别特别的东西,绝不能是那些POP,也绝不能是臧天朔田震谢霆锋之类的。布鲁斯说出来虽俗,但也出不了大错。 他们也嘲笑自己所听的音乐,但往往是听完了再嘲笑或者一边嘲笑一边听。至于每个周末衣冠楚楚去听音乐会,那习惯是比较中产阶级的,小资们宁愿煮壶好咖啡坐在自家的地毯上听。呵,那是属于他们的享受。

小资们不怎么看报纸,但热衷于买杂志。上网晃悠一圈已足以了解时事,杂志却不可或缺。大众化的廉价的杂志是不作数的。马上停刊的《生活》70元一本,贵是贵一点,还只有星级酒店里有,买一本摆在洗手间里,随便翻翻,也能得到满足。贵的难道不让人感觉更好吗?150元100克的手制巧克力与30元一支的白色郁金香之所以受人青睐,也是这个道理。

一周去一次书店,一月去看一次小剧场话剧。对罗兰·巴特、福柯、罗伯·格里耶都略知一二,因为小资永远都是不用功的,所以你永远见不到小资恶狠狠地干点什么,关键的关键是你得知道市面流行什么。去之前就知道小剧场话剧《切·格瓦拉》不怎么样,但看了才知道怎么骂呀。奸滑的书商们很快找到这个微妙的分寸,比一般市面上的东西深一点点,但又不太多,像《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六十年代》之类的东西,小资们光听名字就会掏腰包。

恋爱,但不是对那个人死心塌地;失恋,但不会自暴自弃;暗恋,但很快解脱;一夜情,但不让局势失去控制......他们都信奉亦舒的那句话:如果我不自爱,怎么爱人?所以,遇到感情上的不如意,他们宁愿去健身房,不愿酗酒,宁愿移情别恋,不愿独自伤怀。

嘲人和自嘲。笨一点的,土一点的,他们一眼就看得出来,但还是满面春风,不露一点痕迹。他们只是悄悄地划一道线,区分同类和异类。对自己,他们嘲笑得更厉害。他们发不了大财,但衣食无忧;他们有足够的小聪明,但缺乏大智慧;他们梦想生活在别处,但心知别处也不过如此;他们把“没有灵魂"看作最大的贬低,但自己也禁不住怀疑自己;他们渴望爱情,但缺乏孤注一掷的勇气......

这就是小资。

小资中的佼佼者

网络作家 安妮宝贝

许多人认为安妮宝贝的作品里面的人物非常小资,因此她也被公认为是小资代表人物。

安妮宝贝笔下的女主人公永远都是一个样子的。夏天穿粗布裤子,宽大的厚棉圆领汗衫,光脚穿凉鞋,在手腕上戴很多细细的银镯子,彰显自己的另类,抑或只在掩饰自己手上的伤疤。头发很浓郁,漆黑发亮,编成粗大的麻花辫,有些凌乱。非常的瘦,而且冷漠。

但总是有人想靠近她们,因为她们那种潜在的吸引力。

这样的小资融解在日常生活每个细节中,像糖溶于水,但速度没那么快,她们的生活习气不是一月半载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她们的房间往往不大,凌乱,拥挤,但干净,有电脑,水杯,书,插了花的大玻璃瓶。

她们一定爱听音乐,且最爱爱尔兰风笛。她喝酒,但喝得不多,懂得品。走在路上看着各种广告,喜欢简单和环保的广告。也喜欢逛街,却不是那种往降价商场挤的、大包小包的小女人。她们总是坐在那些开着冷气的寿司店或者哈根达斯冰淇淋店里那个靠窗的座位,有些落寞,有些孤独,只是看着街边的路灯,抑或是那些与她家不相关的陌生人等。

这些品位,是需要一些东西做底子的。只有足够大的城市才可以熏染,才有足够的物质供她们选择和向往。骄傲和欲望像一种气息,在她们身上无法褪去。

安妮宝贝在得知自己被“封"为小资后说出这样的话:

小资怎么了!很多人谈论起它就一脸不屑的表情。似乎去咖啡店泡酒咖穿着礼服听音乐剧这些略带奢侈的举动都是矫揉造作。男人应该把自己收拾得干净体面,女人要懂得善待和爱惜自己。他们穿有品味的衣服,喜欢干净营养结构合理的西餐,习惯用香水,懂得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期望过有质量的生活,哪怕只是一种姿态,都是一种勇气和对生命的热爱。这样有什么不好的。如果这就是被其他人批判着的小资,那么所有的人都应该积极得做小资。

某广告公司创意总监——林××

他一直按照自己的目标和方式生活,受不了墨守成规,喜欢自由的符合个性的工作和生活,喜欢自己喜欢的人成为朋友,尽量保持洒脱心态,对很多事情保持热情和童心,喜欢做与众不同的事情,尝试新鲜刺激的东西。例如,曾参加一个Party,大约有几百人参加浩浩荡荡地前往河北承德的金山岭长城烽火台,在那里开始一直跳舞直到第二天中午,放的都是最劲最High的电子音乐。他就是喜欢这样与众不同的夜晚。

他每星期去美容院做一次皮肤护理;每隔三个星期理一次发,从不拖延。

他在自家阳台安装秋千并发明了24种荡法,用双人摇椅替代了客厅的沙发;

他饮红酒喝番石榴汁,拒绝碳酸饮料,为了自己的身体着想;

他的电脑桌面是数码相机拍的照片,他热衷用一个黑色的放大镜来当道具;

他鼓励老婆画画,弹钢琴,自己也经常去上跆拳道课程。

他拒绝电视进驻客厅,认为有些节目是垃圾,每天看连续剧就是谋杀自己;

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环保主义者。

他写了一个剧本并考虑买一个数码摄录机来拍;

他是大家公认的小资。

日常生活中,他喜欢的音乐有很多,拉丁风格,还有印度阿拉伯那种地方的,听起来越怪越迷幻越好。

书籍有很多,现在最爱的是一个叫佩索阿的葡萄牙人,那本写于1931年9月2日《惶然录》。看他的文字有种亲切感。生前默默无闻,仅出版过一本书,去世后始有诗名。身为公司小职员的佩索阿,就人生经历而言乏善可陈,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过是一个“不动的旅行者",连里斯本以外的地方都很少去过,只喜欢在深夜的独自幻想。可是,他使林看到自己和他人。自相矛盾中的坚定,不如所云中的明确。

小资深层体验

其实,“小资”有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生活状态。二是指价值追求。

当意指生活状态时,它基本是表示一种优雅闲适的个体生存,含有一种褒扬。追究起来,它是社会及个人生活从匮乏开始进入小康之后,人们告别了穷苦、奔波和劳碌而拥有了空余的时间,并且在空余时间里主动寻求精神上的审美和愉悦。它不是反对物质欲求所带来的焦灼,而是对抗空余时间所呈示的个体生存的空白和虚无。必须提到的是,这种精神的审美和愉悦总是通过商品交换才得以实现和完成的。一句话,它是花钱买来的“享”(审美)和“乐”(愉悦)。

在我看来,人们谈及“小资”时,更多地意指它的第二个层面——价值追求的层面,即不是指称一种实际生活的状态和活动,而是人的意识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将价值关注的目光直接内敛到自身的生存状态,从而寻求自我接受、自我满足和自我感动。

“小资”的第二个层面的含义,被人们寄予了更多的贬抑,是因为它在严酷的现实生存中显得过于虚弱和回避。

人无疑是寻求自由的。但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借助于智慧的洞察和理性的批判力量,人类才得以建立起道德和法律体系,创立了科学和人文艺术,发展了辉煌的技术与物质文明。马克思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正是(也只是)通过人类伟大的理性,我们才得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必然,从而获得更大更高的自由。

然而,现实总是复杂和艰难的,通往人类自由的道路也必定是曲折和迂回的。比如人在以限制一种自由为代价来换取一种更大化的自由时,这种限制和自由的结果往往又构成了人们始料不及的对人自身的更高一层的压迫(如,道德禁锢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的异化)。

理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本来是要服务于人的解放,是把人当作主体和目的。但在分析和批判当中,它又不得不把人当作对象,在社会实践中又常将人看作是手段。

当人意识到自己被异化为手段和工具时,自然就会寻求新的解放。一方面,是理性的编排和社会实践的推动,造成了人的异化和束缚,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依靠理性来重新获得自由和解放,别无它途。

我们不妨将这种使人从目的和主体沦为手段和工具的状况称为人的“物化”。

正是出于对人的物化的不满和反抗,在上个世纪的西方才勃发了以存在主义为巅峰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性解放、嬉皮士都只是这一反抗运动和结果和表象。它的精神内核,却是强调存在的意义,在意识到生命被抛至、被安排的荒诞命运之后,对“安排”的主动拒绝。人们在热情拥抱和讴歌活生生的生命体验的同时,把理性的目光投射到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的机理与奥秘,并由此诞生了精神分析学和各种心理学说。

这是一场对人的生命和欲望的发现与肯定的运动,它打开了一个人类前所未知的领域,在一个崭新的图景和画面中,使人类获得了对自身更加完整的全新认识。

其实,小资本身就是种矛盾,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