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追求平凡生活中的精致,他们有钱没钱都在意精神生活,喜欢追逐新鲜事物,有相当的鉴赏力,懂得保护自己,最大的擅长就是享受,在不多的金钱和太多的欲望中,斤斤计较着自己的幸福。
小资会在宜家买家具,为的就是那种木头露着纹理,色块单一的北欧风格,因为它比正经的好家具便宜,而又维持了一个简约格调。
小资喜欢情调没事儿会去星巴克喝喝咖啡,有事儿会去罗杰斯吃顿快餐,半工作半娱乐就去Friday;有时也会去哈根达斯冰淇淋。
小资往往衣食无忧,发不了大财,有时也会颇为贫困。
小资缺乏大智慧,但却有足够的小聪明。
刀剖小资
小资素描
网上有过这么一则有趣的帖子:“什么样才算小资?”跟帖的回答五彩缤纷。
甜梦说:午后的阳光从窗外斜斜照进来,蜷在沙发里尽情释放慵懒,从书架上随意地抽出《挪威的森林》慢慢地读,任淡淡的忧伤包围。
悠豆说:一个露天阳台,一把旧藤椅,花纹黯淡。身着旗袍的人儿站在窗前,看着一整条街的繁碌,遥想咖啡色的陈年旧事,画面如同《花样年华》中那样唯美。
小妖说:每天的美容程序是必做的功课,早上就算时间再紧也要样样做到。洁肤、爽肤、润肤一步不落,化妆当然更是不能马虎。每周都有雷打不动的时间用来上美容院享受专业级的皮肤护理,就算不去美容院的时候也会自己在家做做面膜,弄个香熏浴什么的。
单身情歌说:以为已经忘却了曾有的爱情,于是开始等待,等待再一次的爱情。可是,这种等待,就是爱情本身。小资的爱情就是那样游离。
晨风说:不穿成套的西装,除了谈判以外。休闲的西装下要搭配颜色不同的裤子。另外,袜子配好,比如Esprit里99元一双的那种。
……凡此种种,“小资”是什么?谁是小资,谁最小资,拿什么标准判断?谁也找不到定论。社会学家说,小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物质保障的前提下,一种浪漫化、精致化的生活方式。小资是动态的,在圈里,他们创造流行,在圈外,他们引领时尚。
在这小资讲究小资的时代,在这小资任意小资的城市,每天扑入眼帘的吃、穿、住、玩、游,各种流行风时尚潮,你尽管用小资的有色镜过滤它、享用它。只要你喜欢,只要你的小资不影响他人。
或许你不习惯小资,但你可以偶尔地小资一下,为平淡的生活增添情趣。或许你不喜欢小资,但你依然可以保持你喜欢的、既定的、非小资的那种生活方式。跟小资们一样,喜欢就好。只是当你某一天双脚穿着一成不变的黑布鞋在中山路闲逛,耳边忽响起一声“哇,这先生酷毙了!”时,不要惊奇,不要不自在就好。
小资,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
小资大都爱读书。从马尔克斯到博尔赫斯,从阿赫玛托娃到茨韦塔耶娃,还有那么多的“司机"和“懦夫",以及不成系统的“毒辣斯"、“五二夫"和金斯伯格什么的。读了之后再和是小资阵营里的人聊聊读后感。当然,想倾诉的话,还得有说话的艺术,不能在电话里和你的小资朋友直截了当地说:“才读了××的《×××》,想和你聊一下。"而应该说:“最近'香积厨'解放碑分店开了,去搓一顿?"于是,你就可以在餐桌上从端上来的第一盘“水浒牛肉"说起,上天入地,最后不经意地把话题引到你最近读到的这本书上来。
当然了,你的那些小资朋友也会不甘示弱、同样会以漫不经心的方式巧妙地告诉你最近他也没虚度光阴,读了×××的《××》,于是在觥筹交错的间隙,你们暗自记下了对方读的书名,没准儿明天你们就会在那家会员制的书城里意外相逢。就这样,酒香菜香里,隐隐有书香浮动其间,你们皆大欢喜,精神物质双丰收。
小资里头大概没有人敢说他不爱听音乐。莫扎特巴赫也好,柏辽兹瓦格纳也好,鲍伯·迪伦披头士也好,蔡琴罗大佑也好,哪怕张楚或者鲍家街43号都可以,反正你一定要宣称自己是某一类音乐的拥趸。关于音乐,我们的古圣先贤也说过:独乐乐不如同乐乐,所以更离不开交流。于是,酒吧或者某个音乐发烧友的试音室就成了酷爱音乐的小资们最喜欢的交流场所。
有幸参加过这样的聚会,不过让我长进的却不是音乐本身,而是那些音乐家的“韵事":比如克拉拉和勃拉姆斯、舒曼的三角恋爱;瓦格纳、彪罗、李斯特以及瓦格纳夫人那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还有老柴和梅克夫人之间,没有人说得清是友情多过爱情还是爱情多过友情,或者人家梅克夫人纯粹只是一个乐意倒贴钱的外国伯乐,等等等等。看小资们说起这些事儿,那份捻熟和兴奋,跟我姥姥他们居委会那些老太太说起院子里的张家长李家短何其相似也。
但凡有时间,小资们也喜欢出去游山玩水,这更是要呼朋唤友的事情。想想看,全身价格不菲的名牌装备,如果没有认识的人看到并且艳羡,即使走在西藏的高原阳光下,也无异于锦衣夜行啊。所以,约一些人和自己一起,徜徉在山水之间,纵横数千里,上下几千年,同自然对话,和同伴抒发生活在别处的高论,心里何等畅快!
小资穷不穷,自己最知道
尽管很多人却不相信小资们很贫穷,但这是他们自己知道的事实,尽管他们的一个月收入或者抵得上一个内地城市普通家庭半年的开支,然而他们仍然是很穷。
耽于口腹之欲,几乎成了小资们的原罪。比如高品味的法国料理黑蘑鸭肝酱很不错,入口即化,香味几乎要漫到每一个细胞里,当然它的价格也同样高品味。只是因为小资们爱它,所以面对着后面几个零的粉红色帐单时,他们仍然能微笑着递出自己的信用卡。
还有衣服,尽管不是最好的名牌,可也都是有根有底的制品。再说小资们也看不起那些明晃晃的香奈儿与范伦铁诺,嫌太招摇。古思三宅一生又新潮得可怕,国内没有超人的勇气一定穿不出来。只好费尽心思去找一点没有名气却有味道的牌子,永恒的黑白灰三色,式样无非是职业装与衬衫套头衣,然而质地精良。小资们自有他们的一套审美观点:克什米尔的羊毛衫固然不错,可焉耆出的小羊羔皮拼成的大衣,同样的舒适。
晚上找个吧喝两口,如果遇上三五个朋友,七八百大洋也就出去了。如果这样不健康,那么就来点运动吧。可是先得买付趁手的碳素网球拍,威尔逊的怎么说也不下一千吧;再租租场地,几百块钱一个钟头。工资就流水般花出去了。
可是不这样又能如何呢,《最近比较烦》简直就是唱给小资听的,烦啊烦啊,工作太累,一天做足十二个钟头,公休日还得加班加点,叫小资们如何能不去挑选一个可以自我放松的方式?即便是付出高昂的代价,也算是值得了。难道要叫他们与洋鬼子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后,还要找个大排档,叫三两卤面一杯二锅头作大功告成状不成?
很多小资做了五六年,还是照样住五六百一月的租屋,每天挤公车或打的上下班。手机或者是最新的款式,鞋子或者是巴利,衬衫或者是郎凡,可是要叫他们拿出一两万的闲钱,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更别提买房买车了!
长辈们语重心长的讲,不能这样过下去了,你们总是要成家立业的啊,都老大不小了,还没一个定数。小资们笑笑,还有几年啊,再等等吧,我们不急。
当真不急么?午夜梦回之时,谁敢说自己没有仿徨过?可是,又能如何呢?只得这样一天天的捱下去,终于有一天会结婚生子,为人父母,或许这辈子就这样了。
就这样透支着以后或者不能拥有的自由生活,就这样过下去吧。直到不穷的那一天。
男小资的标准像
男小资通常单身,受过高等教育,有正当职业和比较稳定体面的收入。他们也许不是出自名牌大学,但言谈举止给人留下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良好教养的印象。
男小资通常是文学艺术爱好者,为了维护小资应有的文化“品位",他们留心文坛动态,把握前卫艺术。家中有成套的画册和奥斯卡DVD,经常“泡咖",说到文学,早年他们钟情的是米兰·昆德拉和玛格丽特·杜拉斯,如今看重的是卡尔维诺和村上春树。言语间,总要“不经意地"和你聊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布拉格之恋》。如果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马上开侃《挪威的森林》。
男小资照例都是多情的种子,流连情场的诸种把戏可谓驾轻就熟,他们通常都很在意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洋节,红玫瑰、巧克力之类必备道具肯定早早备好,到时候会不留痕迹地给情人留下一个惊喜。男小资关心时尚、态度前卫,与女小资约会时会很得体地提到美国新近流行的女性成长教育小说,还会不失时机地推荐《垃圾文化》之类图书和《去年在马里昂巴》一类的新潮法国电影,让人感到其阅读的庞杂和涉猎的广泛。
男小资们有其特定的活动范围,这些范围带有非常强烈而明显的标志性,让人一望而知确系小资出没之地。写字楼不用说了,那是他们活动的固定场所。如若出了写字楼,那他们的行止大体介于酒吧、咖啡厅和星级饭店之间。在北京肯定是三里屯,在上海则是衡山路或金贸大厦。如果用一句标准的小资语言描述其行止,那就是“不在三里屯,就在金贸大厦;不在金贸大厦,就在飞往金贸大厦的飞机上"。
男小资的日常生活非常模式化、带有刻意为之的表演色彩。比如他们不管毛发轻重,一律每天刮脸——请注意,是“刮脸",而不是剃须。剃须用的是大路货的电动剃须刀,而刮脸则只用吉列牌刮胡刀。这个差别在外人看来无足轻重,但在男小资看来却非同小可,万万不能马虎。一马虎,就把自己混同于普通上班族了。装上热水器以后,男小资逐渐养成了每天洗澡的好习惯。但只在早上洗,而不像“老土"那样晚上洗。除了参与公司谈判,男小资从来不穿成套的西服。休闲的西装要配颜色不同的裤子,重要的是袜子要讲究,最好是Esprit里99元一双的那种。作为黄种人,男小资身上没有白种人身上那股刺鼻的腋臭味,但还是喜欢用点儿香水什么的。所不同的是,一定要用adidas运动香水。假如哪天有位举止优雅的男士从您身边走过,而又若隐若现地飘出一丝带有男性汗液与青草汁液混合的香味儿,那一定是位标准的男小资。
出没都市森林的女小资
像男小资一样,女小资也受过高等教育,所不同的是,女小资对“情调”的追求比男小资更坚决、更彻底、更加仪式化、更具表演性,简直到了“没情调,毋宁死”的地步。
女小资的脸色是苍白的,忧郁的眼神总是透过卷过的睫毛瞥向左前方或右前方半米的地方,她们总是试图把自己打扮得更优雅、更另类、更新潮一些。在村上春树和汤姆·维茨的帮助下,她们学会了含蓄、恍惚、沉醉、漂流、假装心事重重。平心而论,她们慵懒但并不消沉,颓废但并非不健康。
女小资当然也爱“泡咖”,早些年是要找一家临街的、路面铺着鹅卵石的那种老式咖啡厅。进去以后只喝加了威士忌的咖啡,或喝不加糖的“卡布基诺”,一加糖就俗了。近些年来,她们开始钟情于“星巴克”,要喝也只能到这种地方,而且绝不能喝土气的雀巢、麦斯威尔之类,而要喝用上好的巴西咖啡豆现场磨碎、现场煮沸、满屋飘香的那种咖啡。对于她们而言,不在写字楼,就在星巴克;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从星巴克出来走在街上,女小资相信自己就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到的“100%女孩儿”。
女小资看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对张曼玉那一身又一身的旗袍艳羡不已。但与男小资不同的是,她们不喜欢看张曼玉的正面,张曼玉那张与众不同的脸总是让她们感到不舒服。她们爱看她的背影,那玲珑的曲线让她们想到了自己的背影,或者说想到了她们希望自己应有的背影。
她们的着衣原则是:穿过一季的服饰必定被抛弃。幸运的是衣物们一般比男友存在的时间稍长,不过肯定比不上化妆的时间。
她们的每套衣服必须一丝不苟,没有褶皱,哪怕是内衣。什么衣服配什么鞋,什么外套配什么手袋,这些事绝不能马虎。
她们对时尚动向了如指掌。家里书柜的书大多是充满时尚气息的书籍。她们喜欢经典的爱情日剧、韩剧,像木村拓哉与常盘贵子主演的《美丽人生》,然后憧憬自己也能遭遇这样肝肠寸断的爱情。
她们喜欢闲暇的时候到海边去漫步,或约三五知己到咖啡馆坐坐,又或者到高级健身会所挥挥汗,但无论做什么,形式总比内容来得突显,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风花雪月的恋爱,她们会全心投入。
上网时用ICQ,只和非中国籍男子聊天。她们一般穿裙子过冬,旨在暗示别人自己在有空调的写字楼上班,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她们早餐一般只喝果汁、吃面包或三明治,量绝不能大,一则是为了追求“骨感”;二则是为了更像一个淑女。她们通常用亚洲产的化妆品,一般是日本或者韩国的,而不是国产的。谈到CD、LANCOME等欧美品牌,可以说:“我用过,但是不适合我。”
女小资通常都有去过欧美的经历。她们绝不去东南亚、中国香港、日本一类地方旅游,觉得那些地方未免太商业化,缺少一种古老与现代交织的特有情调。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