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一个荡漾着黑色咖啡浓香的地方,一个充满情调的地方,一个总是人满为患的地方,现在已成了装点小资们生活门面的地方。
星巴克有何过人之处?能让小资们如此倾心,如果仅是简单的一瞥,真的,这无非是个连锁店,一个喝咖啡的地方罢了。
但是如果你坐下来,如果你喝咖啡总选择星巴克,你会发现,哦,原来是这样。
这是一种研磨咖啡,现场研磨,现场调制。啜一口,原汁原味的咖啡浓香能让你体会到来自南美哥伦比亚咖啡豆的新鲜气息。当然,每周推出的一款新的咖啡风味,更是让小资们惊喜不已,何况还有免费品尝的新鲜体验呀。
让喝咖啡变成一种生活体验,星巴克做得很时尚,很文化。
星巴克的引力,不单在于咖啡的质素,也在于气氛管理——绿色标记、棕色设计、暖色灯光、时尚音乐,化成休闲的城市空间。它的整套文化程序,就跟麦当劳售卖欢乐一样,把美式文化分解成ABC,在有限的组合下,给你自主选择的错觉。
星巴克将自己的咖啡店定位为相对于家庭和办公室的“第三空间",消费对象是都市上班族。在提供精制的咖啡饮品和糕点的同时,星巴克还向消费者提供现场钢琴演奏、欧美经典音乐背景、流行时尚报刊杂志、精美欧式饰品、咖啡知识介绍等配套“消费品",倡导的是一种“努力工作、积极享受生活"的价值主张。
常喝星巴克你会发现,星巴克一般选址在人流、特别是有钱的人流多的商场、写字楼。在北京,循着星巴克的绿色标志,你会有这样的有趣发现:国贸、中粮广场、东方广场、嘉里中心、丰联广场、百盛商场、赛特大厦、贵友大厦、友谊商店、当代商城、新东安商场、建威大厦......都是有钱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当然也是小资们可以显示自己身份的地方。有这样的定位,吸引一群特定的人流当然没有问题了。
何况,沉浸在星巴克咖啡的浓香中,人们还能感受到一种“咖啡宗教"般的情绪,一种由星巴克人传授出来的一套知识和格调,一种从研磨咖啡中飘溢出来的让心灵颤动的东西。
而且,大众市场有奇异的自我修正能力,当你批评连锁星巴克太机械化的时候,它又很快给你个人化的安慰。有个星巴克小店,服务员挂牌,这个Peter那个Sam,称兄道弟。我要咖啡时,小姑娘竟微笑着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暗自犹疑又有半分惊喜:“我是Eric。"小姑娘又说:“Oh,Eric!今天心情好吗?"一边用笔在纸杯上写上我的名字。她不是跟我打情骂俏,而是要我宾至如归。咖啡弄好了,那边的Peter看看杯上的名字,大大声叫道:“Hey!Eric!你的咖啡!"
这些小心眼的“媚目传情"都是管理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星巴克都有这种个人化的小玩意,人流高的星巴克就做不到。此外,这间星巴克,还玩玩欧陆风情,他们把大部分咖啡名字欧洲化,美式咖啡不叫AmericanCoffee而改叫Americano。卖咖啡,也卖欧陆情调。
名称、灯光、音乐、笑容,炮制出来就是为了你感性的满足。更奇妙的是,星巴克这种美国+欧洲+品味+休闲的咖啡室空间,可以跨越国境,给予你亲切的品牌归属感。
星巴克的新店总是选在阳光明媚、气氛友善的地方开业让香浓的咖啡味道弥漫在温暖的空气中。咖啡馆不只是一个卖黑色饮料的地方,它还标记了许多人的梦想与爱恋。看着蓝蓝的天,晒晒温暖的太阳,这种时候最适合品尝一杯咖啡的香醇,一杯咖啡就是一段幸福人生。
哈根克斯:冬天的神话
借助于人工制冷设备,冰淇淋将液体的神话凝结为固体的神话。冰淇淋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在人体的局部(口腔)制造一个“人造冬天”,它实现人类童年时代的梦想:希望将冰凉的、看上去像白糖的雪球,保存在炎热的夏天,而且想像它能像真正的白糖一样有甜蜜的味道。人类就是一种总要将幻想变成现实的奇怪的动物。
然而,哈根达斯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话。哈根达斯并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降温作用,因为它最时髦的吃法却是在隆冬季节。冬天吃冰淇淋,这一举动已然超越了冰淇淋降温的实用性,而成为纯粹的时尚品位的标志。在冬季之上再增加一点儿冰凉,这一有限度的刺激性效果,与其说是刻意的标新立异,不如将其看作是“小资”所特别追求的情欲化的表达。哈根达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迅速进入了都市“小资”的生活。那些色彩缤纷的雪球,将神州大地装扮成“童话世界”。或者说,它正在试图使整个生活“童话化”。
而且哈根达斯尤其注重标榜其独特品格。一切仿佛从一开始就经过了精心的筹划,看上去就像是一场阴谋:特定的原材料产地,百分之百的天然原料,特定的制造工艺流程(无人工添加剂,在美国当地制造,恒定控温摄氏零下26度,运送至销售地),严格的质量检测程序,甚至还会严格规定乳牛的饲养方式,而且,为确保产品在食用前保持良好的品质和外观,对冷冻柜在分销店中的摆放位置,产品的陈列方式等均有严格的标准,等等等等。
时尚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流行时尚中,有两大共同的爱好:逛宜家、吃哈根达斯。对于时尚人士来说,“哈根达斯"率先流行是在小资情调最为泛滥的上海,那些小资们只有在品味哈根达斯的甜蜜时才会放松对脂肪质的警惕。单球圣代31元、鲜果烈焰冰淇淋甜品79元、各类冰淇淋蛋糕158到428元,绝对属于高消费。随便吃一点就百八十的,分量很少,要的是那种精致的感受,常常有人坐在装潢精美的哈根达斯店内,摆着享受时尚生活的姿态。一位顾客说,其实吃过很多雪糕,除了价钱和款式外并不觉得有多特别,喜欢的就是这种情调。
北京的哈根达斯店只有三家,国贸店、国际俱乐部店和赛特店,进入冬季却显得比夏季时还要热闹,据哈根达斯国贸店店长介绍,很多客人都是冲着“冰火情缘"来的,200元左右两人份的“冰火情缘"包括15个小冰淇淋球(5种口味),一锅巧克力浆,一盘水果和点心,当然还有两杯缓解甜腻感的柠檬水。冰凉的小球在热巧克力浆里转一圈,捞出来已穿上了新衣,一下就成脆皮了。一口咬下去时有点像在吃巧克力,两个人吃完这个火锅就不用再考虑正餐了。有客人觉得哈根达斯挺奇怪的,说的是“火锅适合两人食用"可为什么要每种口味三个球呢?呵,不能平均分配,这就是妙处啊!要是哪个球特别好吃,这可就是真能体现出爱情的真谛了。
哈根达斯神话的含义是多重的。它几乎聚合了全球化时代的大众文化全部的神话要素。
首先是“纯天然”的神话。在人类的大工业生产将生态严重破坏之后,生态主义开始崛起,并迅速成为商业利润的新来源。大工业生产给乡村带来了塑料袋,换走了“纯天然”的产品去营造他们的“生态神话”,并得到了“小资”阶层的热烈响应。无所不在的哈根达斯。
哈根达斯营造着一种生活方式。对于都市“小资”而言,吃哈根达斯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一饱口福,它意味着一种生活品位。各分销点的店铺都精心设置,让顾客在其中同时享受到一种“高贵优雅”的氛围。其昂贵的价格与高雅的环境,表达了同一种生活理念:高消费和高品位。人们将哈根达斯称作“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并乐意为此而付出高昂的代价。
哈根达斯最具诱惑力的部分,是有关“国际化”生活的想像。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他(她)正在品尝的是一种“国际化”的滋味:波兰人的发明,斯堪地纳维亚的名字,美国的工艺,马达加斯加的香草,美国俄勒冈州会盛顿州的草莓,比利时的巧克力,巴西或哥伦比亚的咖啡以及夏威夷的果仁——真正的“全球制造”。时空距离不再成为障碍。恒温冰箱和空运,保证了这些口味的新鲜度,也保证了“味觉殖民”的直接性。通过哈根达斯的快捷方式,人们在上海徐家汇却有着跟在香港中环或纽约曼哈顿完全一致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看,哈根达斯更像是一种“致幻剂”。
国际化的哈根达斯神话还是关于“爱欲”的神话。哈根达斯的吃法是性感的:挖一小匙送入口中,凉丝丝的、甜腻腻的味道擦过双唇,抵达舌尖。雪球停留在舌尖上,一点一点地、缓慢地融化。快感从舌尖开始,像轻盈的气流缓缓升起,弥漫,将人带入快乐世界。爱一盒哈根达斯,就像是爱一位情人。哈根达斯正在逐步替代玫瑰和小夜曲,成为男性向女性示爱的信物。人们相信,如果一位女子从来没有男子向她贡献哈根达斯,那就像从来没收过花或很久没人送花一样可悲。哈根达斯带来的轻微快感尽管短暂,却是实在的。在古典爱情早已幻灭之后,哈根达斯暂时地挽救了都市“小资”的爱欲匮乏和情感虚空。
哈根达斯制造了这样一个悖论:它的一切都是“天然”的,但它却是最“人工”的。它是一个全球化时刻意制造出来的饮食文化的神话。
我只喝葡萄酒
“一串葡萄是美丽、静止与纯洁的,但它仅是水果而已;一旦压榨后,它就变成一种动物。葡萄变成酒之后,就有了动物的生命。”这就是葡萄酒的真谛。在葡萄酒的衬托下,白酒、黄酒一概沦为粗俗不入流的嗜好,“我只喝葡萄酒”可以当作小资骄傲的宣言。在红酒里掺雪碧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愚蠢行为,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如此简单易记也不足以显示身份,新的技巧是懂得用红酒配乳酪!就是被林语堂称为中国人什么都吃惟一死活接受不了的那个Cheese。喝干红或干白的习惯一定是要经过培养的,一有机会就端着酒杯晃啊晃,让它在你的口腔里转啊转,直到把对甜得腻人的国产葡萄酒的嗜好全部摒弃。法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区波尔多、勃艮第当然能随口说出,香槟区的汽酒相当出色;西班牙的雪莉酒口感最为细腻,还要记得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智利也出好葡萄酒。
如果一个鬓上染了些风霜的男人要一杯干白葡萄酒,就是在说:年轻时有机会喝了太多酒精,现在厌倦了。干白葡萄酒被认为是低卡路里的饮料,因此被那些极端注意身材的人所热爱。
电视里表现优雅时髦的中国人在生气或者高兴,总之有情绪的时候,就给自己倒一大杯葡萄酒,一饮而尽。真是再糟糕不过的想法,为什么不能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喝,像葡萄酒产地的法国人那样?
中国的餐馆里一般都往葡萄酒里加冰块和柠檬,但这种做法很为她用人所不耻,一位英国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更迅速的办法破坏一杯高级葡萄酒的美味。”酒吧里侍者问一位来自葡萄酒新产区阿根廷的客人:“要不要加冰块?”阿根廷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他们来说红葡萄酒加冰块等于是亵渎神明。所以这冰块不加也罢。
如果提前一两小时把酒倒入另一个瓶中,让酒醒来,散发出香味,书上强调,这种作法只限于红葡萄酒而且是10年以上的佳酿。
喝不完的葡萄酒可以用空气抽取器将瓶子里的空气抽出来,再塞上瓶塞保存。但这种方法需要比较专门的设备,如果没有的话,还可用一个简单的办法:把酒倒进一个更小的瓶子里。这样瓶中存不了空气,就可以多保存24小时。不过,开瓶的酒虽然换了瓶,也可要尽早喝完,否则风味就全没有了。
讲究口味的人总是坚持用不同的专用杯搭配不同口感的葡萄酒,正如波尔多红酒有一种专用杯,口径很差,容量为170cc,而勃艮第酒杯则颇为饱满,雪莉酒杯小巧秀气,而香槟杯则是口径小而杯身长。
拒绝媚俗的视听时代
小资如何看电影
有人说过,电影、音乐,甚至包括人,都是可以“读”的。镜头闪过,曲调流过,文字晃过,别人在你的生活里走过,于是读进脑子里,扫描一样变成凝固的图。对于小资,电影、音乐,那是鱼的水,树的土,人的空气,缺一不可,却也宁缺勿滥。
想当年小资们多不容易,市场尚依托主流,“小资”片因为货难找,买的人又少,一直未能得到众商家的重视。“淘”碟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扎在碟堆里挖金的“惨烈”景象。今天的小资们幸福了,只需衣冠楚楚地忆苦思甜,站在老板们按“小资电影目录”进货的专柜前取碟即可。
“小资”的称呼刚出现时,他们看《桂河大桥》、《野战排》、《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或灰暗或残酷。现在的小资不光会欣赏灰暗和残酷,店里老板说:“宫崎峻和《麦兜》还有《猫和老鼠》你要不要?”时代变了,小资也变了。
他们喜欢根据导演来看电影,侯孝贤、杨德昌、陈果……回归前的香港和流浪的台湾,镜头揪准不放的是霓虹灯光线划出的阴影里的底层生活。或边缘或平凡,从小人物的生活里一遍遍筛出冷的人情和暖的心情。像骆驼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中一样,比较之下才让冷的更冷暖的更暖。“小资”们迷的就是导演用刀刃般的视线刻出的“油腻杂乱而且无辜”的味道。
大岛渚、北野武、岩井俊二……真实、残酷、温情……看日本人的极端就都在这里了。小资的眼睛必须能够同时承受“残酷的美丽”和“冷淡的温情”。因为日本人连“死亡”都用浪漫风格处理,这让以“浪漫”为根的“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