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5448800000026

第26章 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英雄档案】

刘伯坚(1895~1935),原名永福,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籍贯:四川省平昌。

英雄历程: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

1921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回国,在冯玉祥部任政治部部长;

1931年底,并担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1935年3月4日,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

1935年3月21日,壮烈牺牲。

【英雄荣誉】

毛泽东同志称他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不做县长投革命,川北才子的选择

刘伯坚这是我党我军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这位曾留学法国、苏联的四川才子,在参加革命之前却面临着一次富贵与清贫选择,志向远大的他放弃了做县长的机会,投靠了革命。

刘伯坚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小商业者家庭,幼年的他就聪明好学,刻苦读书,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的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刘伯坚以出众的才华闻名于川北高原,府尹一度请他当秘书,并以任命县长诚心相邀。

但刘伯坚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在校内又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强烈的革命思想。他坚持不为名利所惑,不愿接受这个“肥缺”,毅然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于1920年赴欧,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

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转为共产党员。后又赴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1927年,刘伯坚离开了公然投靠蒋介石的冯玉祥。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刘伯坚被派往赣南军区任政治部主任,同时在中央分局军委工作,坚持敌后斗争。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我党派刘伯坚到赣南军区任政治部主任,在赣南老区坚持革命斗争。一天,刘伯坚率领部队文工团转移时,在信丰下坪遇敌,与粤军第三营展开激烈战斗。战斗中,刘伯坚左腿中弹,丧失行动能力,不幸被俘。

在移狱的路上,敌人故意押着戴镣的刘伯坚从繁华的大街走过。刘伯坚气宇轩昂地拖着沉重的脚镣,昂起不屈的头,从容地走过大街,并写下了著名的《带镣诗》“……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在被囚的17天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把敌人的法庭当做宣传抗日救国的讲坛,敌人惧怕真理声音的传播,审讯只好中途停止。敌人又把我党被俘的同志押送到法庭,逼刘伯坚供认。刘伯坚的回答总是一句话:“我不认识他。”

1935年3月21日,敌人要对刘伯坚下毒手,临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后事要办。刘伯坚说:“有!第一,我要写封家信,交代我的子孙后代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关。”

“为什么要葬在梅关?”敌人问。

他说:“葬在梅关站得高、望得远,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

敌人摇头叹道:“这个人,死到临头还这么硬。”只好给了他纸和笔,刘伯坚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英雄无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刘伯坚真实的写照,他为走上革命的道路,不要富贵与名利,甘愿清贫。淡泊名利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若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何谈淡泊名利。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淡泊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