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5448800000073

第73章 罗炳辉—红军中的“神行太保”

【英雄档案】

罗炳辉(1897~1946),原名罗德富,字宿星, 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

籍贯:云南彝良。

英雄历程:

1920年,任唐继尧亲兵,后投入滇军,参加护法战争;

1923年,被任命为孙中山的警卫连长;

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九师第二十五团第二营营长;

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先后任红六军第二旅旅长、红十二军副军长、军长;

1933年9月,被任命为红九军团军团长,次年率部参加长征。

抗战开始后,先后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第五支队司令等职。

1946年6月21日,病逝。

【英雄荣誉】

因游击战术打得好,被毛泽东赞誉为“牵牛鼻子的能手”;

罗炳辉所在部,被周恩来誉为“战略骑兵”;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从奴隶到将军

罗炳辉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彝族贫苦家庭,因家里小孩多,父母亲起早贪黑地干活,但仍被当地的土豪剥削压榨得一贫如洗,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

但是少年时代的罗炳辉以性刚烈、有胆识闻名乡里。在他12岁时,一个有权势的地主带着一帮打手来到罗炳辉家进行讹诈,年幼的罗炳辉挺身而出,同地主分辩,地主十分恼怒,指使打手对罗炳辉进行殴打。

在当地乡邻的帮助下,罗炳辉机智脱身,并写了一张状纸历数了地主在乡里犯下的罪行,然后直奔县衙,击鼓喊冤,同地主打起官司来。县官见是一个只有12岁的娃娃状告当地有权有势的地主,十分震惊地说:“这个12岁的娃娃好大的胆!”顿时,罗炳辉成了四乡闻名的“吃了雷公胆的干娃娃”。

父母怕他惹祸殃及两个幼弟,硬让13岁的罗炳辉与李贵秀(汉族)完婚,分家单过。因与土霸结怨、环城险恶和渴望报仇,罗炳辉1915年离家出走,至昆明堤入滇军炮队。次年参加讨袁护国之役。

在滇军中,罗炳辉训练刻苦,常练功彻夜,以精湛的武艺在历次严格考核中连连晋升,一次不脱,并以公正无私、作战勇敢,深得士兵拥戴。1920年,罗炳辉被选为云南都督唐继尧和唐继禹的随行军士,备受倚重。罗炳辉在安南眼见法帝国主义暴虐,在香港亲见军阀腐败,遂只身返国,投奔孙中山,被编入军官将校队,跟随朱培德。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朱培德也跟随蒋介石进行反共,以礼送共产党员为名,将第三军中的共产党员杀害,罗炳辉因此愤然离开了第三军。

1929年7月,罗炳辉经朋友介绍接触到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15日,罗炳辉率靖卫大队的400余人发动了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列。经过十多年的闯荡和摸索,罗炳辉终于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一名红军将领,子弹不敢碰的军神。

“神行太保”和他的“战略骑兵”

红军时代,罗炳辉不断学习毛泽东所倡导的游击战、运动战,并结合过去的战斗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指挥风格,即擅长打运动战,独立作战能力极强。在多次反“围剿”作战中,罗炳辉都严格执行了毛泽东所制定的战略方针,从而打出了自己的威风。他以善用奇兵、疑兵和行军神速而闻名。

在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中,他佯作溃退,成功地把敌张辉琐部诱进龙冈聚歼。毛泽东兴奋地赞他是“牵牛鼻子的能手”。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红军“七百里驱十五日”,五战五捷,罗炳辉率部激战九寸岭、协攻广昌城、飞越武夷山、直捣敌军刘和鼎师部,苏区人民直呼“罗炳飞”。

在7月第三次反“围剿”中,罗炳辉奉命伪驻主力,北趋乐安。蒋介石派飞机侦察, 罗炳辉命令全军拉长队形、杨旗鸣号、拖着树枝弄得烟尘滚滚,宿营时增设土灶、大号房子,牵着蒋介石的鼻子游行了半个月,把蒋介石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蒋介石只得撤兵。罗炳辉在反“围剿”中的突出表现,使他获得了“神行太保’的美称,周恩来则称罗炳辉部为“战略骑兵”。

罗炳辉的实战经验十分丰富,他能从子弹的呼啸声中,分辨出敌军是盲目射击,还是瞄准射击,以及敌人的射手离自己有多远。更令人叫绝的是,他能从炮弹的呼啸声中判断出弹着点,战斗中,他经常命令同志们跑开,刚刚离开,原来人们站着的地方就落下了炮弹,于是罗炳辉又有了“子弹不敢碰的军神”的称号。

罗炳辉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率部屡建奇功,曾在一天之中连夺两座县城。后来,美国著名记者尼姆·韦尔斯(斯诺夫人)在延安听到他的传奇故事后,感叹地写道:“罗炳辉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是一个智勇兼全的人物……”

【英雄无悔】

罗炳辉被赞颂为传奇式军事家。他是“诱敌深入”的游击专家;他是率部活捉敌军师长“牵牛鼻子的能手”; 他是指挥红军快速游击转战的“神行太保”;他是能在战场上准确判断出敌军炮弹落点的“军神”。 罗炳辉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是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