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5448800000097

第97章 鲁迅—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英雄档案】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爱国作家、民主战士。

籍贯:浙江绍兴。

英雄历程:

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2年2月,赴日本留学;

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

1909年,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校长等;

1911年,第一篇小说《怀旧》发表;

1912年,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讲师;

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4年,与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语丝》周刊;

1926年8月,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1927年,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去世。

【英雄荣誉】

毛主席评价“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人民称其为“民族魂”;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弃医从文,从救人到救国

鲁迅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因祖父入狱和父亲长期生病,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早年的人生体验,使鲁迅从少年时就亲近底层人民。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阔了视野。鲁迅开始认识到: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主、自强的精神。

由于成绩优异,鲁迅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他的这种想法很快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鲁迅经常受到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还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他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这个时期,社会的动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他感到苦闷、压抑,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五四运动”之后,使鲁迅感到振奋,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他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他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做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经历,同时也记录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从“五四运动”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

在鲁迅的15部杂文集中,他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英雄无悔】

鲁迅先生所表达出来的精神是民族的脊梁骨。他不屈服于外来、反动势力的高压和前面明枪背后暗箭的攻击而“横眉冷对”的无畏,他不甘受命运的摆布,不愿任凭强者的欺凌而“俯首甘为孺子牛”怜悯。正如毛泽东所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