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在大唐当侯爷
54580500000951

第951章 分兵之策

苏定方道:“陛下,我归顺夏王。原因很简单,一是夏王求才若渴,二是陛下用人失当。我作为瓜州刺史,掌握军权。可自始至终,陛下都让侯君集在瓜州坐镇。”

“侯君集是什么样的蠢货,是什么样的秉性,陛下难道不知道吗?”

“明明边境没有战事,明明大唐和夏国安好,侯君集却是刚愎自用的派人刺杀夏王,挑起两国的争端。我上书给陛下,侯君集竟然敢派人劫杀信使。”

“当侯君集得知,我安排了两拨信使时,且陛下不曾处置他,他公然带着人杀入我刺史府,要我给他一个说法。陛下,我是瓜州刺史,侯君集只是驻军的将领,他却敢公然出手。”

“是陛下,为什么要安排侯君集在。如果我不掌军,有侯君集那也罢了。问题是,我也掌军。可陛下却安排侯君集,处处掣肘我。”

苏定方说道:“此前还有一个高士廉,一样是掣肘我的。陛下说信我用我,可为什么,自始至终要安排这样的人在西域。”

这是苏定方的真心话。

他其实不理解李世民的安排,因为侯君集在西域没有用,反倒坏事儿。

苏定方继续道:“当然陛下安排,做臣子的,本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执行任务便是。可又说回到侯君集,此前他驻军时,我曾让他驻军城内,他的理由是在城内掣肘,不喜欢驻军城内,以至于在成了孤军。”

“侯君集落败,瓜州城我守不住,最终落败。我是归顺了夏王,但我之心,俯仰无愧于天地,更无愧于陛下。至少在城池被打破之前,我苏定方自始至终,都没想过要投降。”

苏定方说道:“我苏定方,不曾愧对陛下。”

李世民听完后,沉默下来。

他清楚苏定方的为人。

苏定方说城池是被打破的,且苏定方不曾事先就背叛,那必然是这般。

李世民却不会嘴上服软,他冷笑道:“好个苏定方啊,你真是朕的大忠臣。朕,应该感谢你才是。”

苏定方却是不说话了。

他仅仅是要说出心中的一番话,把心中所想都全部说出来。

仅此而已。

李世民见苏定方不说话,内心更是有了郁结之气。他抬头往杜启看去,掷地有声道:“杜启,朕给你一个选择,释放侯君集,撤出瓜州,朕既往不咎。”

杜启道:“陛下,我夏国的军队,可不是随意能吓唬的。既然陛下来了,先打一仗再说呗。我驻军在此,就是等着陛下的大军来。难道,陛下不想把瓜州夺回去?咱们有什么要谈的,都先打一仗。打了一仗后冷静下来,就可以好好谈事情。”

李世民眼眸眯了起来,杜启是铁了心要打一仗啊!他也就不再多言,转身退回军阵。事实上李世民也想打一仗,他看向李靖道:“卫国公,你安排大军进攻。即便杜启有厉害的武器,我倒是要看看,他能有多么的厉害。”

“是!”

李靖立刻应下。

说话时,李靖抬头看了眼苏定方的方向,心中有些喟然叹息,时也命也,造就了如今的苏定方。不过李靖打心底,其实为苏定方感到高兴。

原因很简单,苏定方在大唐,想真正的施展抱负,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大唐有太多太多的将领和能臣,论资排辈也轮不到苏定方。而在西域夏国,杜启麾下的官员不多,将领也不多,苏定方效力于杜启,肯定能一展所长。

李靖没有耽搁时间,立刻调度安排,吩咐麾下的士兵进攻。

李靖的安排,极为有调理。

弓箭、投石车瞄准城头发起猛烈的进攻,压制城头杜启的力量。然后,又有撞车撞击城门,意图打破城门。再辅以军中士兵往前冲,使得将士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靠近城墙,开始往城墙上攀爬。

这一攻势极为厉害。

杜启在城楼上的防守布置,却也无比充分。即便有弓箭、大石块投射来,甚至于还有攻城车载着大唐的士兵来,城楼上的防守丝毫不落下风。尤其唐军士兵靠近后,一波一波的手榴弹扔下去,轰隆隆不断炸翻一个个唐军士兵。

除此外城楼上,也有火药进行投射,直接抛射到城外唐军的投石车阵营处。火药的爆炸,不仅是炸死唐军士兵,更使得唐军的投石车损失无数。

双方攻防,打得极为激烈。

虽说有唐军士兵登上城楼,只是城楼上的兵力反扑下,转眼就已经把登上城楼的士兵杀下去,以至于唐军从下午申时开始进攻,到晚上夜色降临,已经快抵近深夜,都还没有取得丝毫的进展。

李世民见状皱起眉头。

杜启军队的韧性很强,即便李靖统筹进攻,竟然被阻拦在瓜州城外,无法前进寸步。如今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李世民知道不宜再战,便下令撤军。

大军后退足足六里,然后列阵扎营。

近二十万大军的阵营,绵延数里路,营盘更宽阔广袤。而如今已经是深夜,但军中的将士疲惫了一天,如今负责伙房的士兵开始埋锅造饭。

将士等着吃饭,李世民却是和李渊、长孙无忌、李靖、魏征等人在中军大帐,商量对付瓜州城的战事。

李世民沉声道:“白天攻打瓜州城,你们都见识到了杜启瓜州城的防守。说说吧,眼下我们如何安排?”

长孙无忌道:“陛下,瓜州城坚固,又有杜启的大军,想攻破不容易。可杜启的夏国,却有一个很大的弱点。”

李世民道:“什么弱点?”

长孙无忌道:“杜启的兵力毕竟不足,我们可以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在瓜州城,把杜启堵在城内。然后,再安排一支军队自瓜州杀入伊州。如此一来,必定可以直捣夏国心腹。亦或者,我们只是在城外围而不攻,再悄然分兵,安排一支大军潜入伊州境内。”

“难,难,难!”

李世民连续说了三个难字,道:“杜启能率领十万之众悄然潜入,是因为侯君集大意,而且情况特殊。我们如果派遣少量人潜入夏国,或许能办到。但人少了意义不大,而一旦大规模出兵,肯定被发现,所以要分兵也是堂堂正正的分兵进攻伊州。就看杜启,要如何应对。”

李世民的眼中,掠过一道精光。

这是机会。

他倒是要看看,杜启作何应对。李世民分兵后,杜启极有可能出城一战。而杜启率军出城,那就会失去瓜州城这个坚固的外壳。

李靖正色道:“陛下,如果我是杜启,在我们堂堂正正分兵往夏国去的前提下,肯定不可能留在瓜州城,会选择出城一战。届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

李世民道:“哪两种选择?”

李靖道:“第一种选择,是我们派遣往夏国去的兵力,悄然折回,合围杜启的大军。只要杜启大军出来,且被我们合围,那我们有极大的可能取胜。”

“当然,杜启未必会任由我们合围,也会安排人阻击。”

“届时我们的人遭到阻击,能否快速突破杜启军队的阻击线杀回来,这是一个关键。只要是我们的军队杀回来,那就有机会包围夹击杜启的大军。”

“这是第一种选择。”

李靖侃侃而谈,道:“即便这一种选择,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留在瓜州城这里的一批大军,能否抗住杜启的猛攻。如果这里的军队,扛不住杜启的大军猛攻,实际上来说,我们的计划就失败了。”

李世民大袖一拂,道:“不管如何,都必须抗住。战场上交锋,就是拼尽一切的力量。且我们的兵力更多,哪有挡不住的道理。”

李靖略作停顿,又继续道:“陛下,第二种选择其实更简单。我们留守在瓜州城外的军队,抵挡杜启大军,或者说以拖住杜启大军为主,任由攻入夏国的军队继续前进,直捣夏国都城。只要这一步计划达成,杜启也就失去了根基。甚至于届时,拿下夏国国都的军队,反倒是能杀回来再度夹击杜启。两种选择,不同的方案。”

李世民听到后心中琢磨着。

李靖的方案侧重点不同。

第一个方案,侧重点是围剿杜启上,要消灭杜启的力量。第二个方案,侧重点是在杀入夏国,覆灭夏国上,最后才是围剿杜启。

李世民心中琢磨着,有些难以选择,因为两个方案,实际上都是有道理的。

都有各自的优势。

李世民暂时没有选择,而是看向李靖,道:“卫国公,如果这事情你来选择,那么你打算怎么选择这一事情呢?”

李靖摇头说道:“陛下,臣一时间也难以决断。因为不同的决断,有不同的优势。”

他没有给出选择。

因为眼下的战事,并非大唐就稳赢了,给出选择等于是表态。

这是李靖不愿意做的事情。

李世民看了李靖一眼,旋即看向长孙无忌等人,道:“关于卫国公的分析,你们有什么想法,都各自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顾忌。我们眼下考虑得越是周全,和杜启对战时,也就愈发的有把握。”

长孙无忌忽然道:“陛下,臣倒是认为,没有必要往夏国的国都去。”

李世民道:“理由呢?”

长孙无忌正色道:“理由其实很简单,夏国虽说主要的兵力,都在杜启的手中,都已经被杜启抽调过来。可夏国境内,也并非没有军队。所以臣认为,重点还是应该侧重于攻打杜启,覆灭杜启的军队。只要拿下了杜启,那么覆灭夏国轻而易举。反之,如果无法拿下杜启,反倒是可能导致我们受到影响。”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朕明白你的意思了。”

魏征道:“陛下,臣赞同侧重点攻打杜启的方案。臣考虑的原因很简单,不在于我们的军队进入夏国,是否会遭到阻击。臣考虑的关键,在于杜启的兵力不弱,一旦我们分兵,单靠我们的军队,未必能镇守。所以,需要分出去的大军再合围回来夹击杜启。”

随着魏征的开口,其余如段志玄、刘弘基、秦琼、程咬金等文臣武将,也是齐齐开口,他们都是一致的赞同对付杜启。

考虑的出发点,无非是两个。

一个是夏国境内肯定还有力量抵挡,要直捣夏国的国都难度会很大,甚至近乎不可能。另一个则是分兵后,要抵挡杜启的进攻也不容易。

李世民听完所有人的意见,尤其所有人的意见相同,他就已经有了决定。不过李世民却没有立刻决断,看向了一旁的李渊,询问道:“父皇,您怎么看的?”

李渊说道:“战事怎么打,是你们的事情。你们商议后,决定了就是。朕对于打仗上的布局谋划,并不怎么精通,给不了什么建议。所以眼下你们不必询问我的意见,该怎么打,那就怎么打。朕来这里就是准备见一见杜启。只是眼下时机还不适合,等你们对战结束后再考虑。”

李世民听完,心中松了口气。

其实他担心的,就是李渊要瞎掺和,到时候他会非常难办。

李世民道:“既然已经有了决定,就执行吧,按照这一计划安排下去。”

“是!”

众人起身就离开。

最终,只剩下李渊和李世民父子。

李渊脸上有一抹担忧,道:“皇帝,战事一起,便没有后悔药。这一战开打后,尤其按照李靖的计划进行,虽说有诸多好处,但他也曾提及过,一旦我们的军队挡不住,后果不堪设想。你,可曾考虑过这里的后路。”

“不曾!”

李世民摇头。

李渊说道:“未算胜,而先虑败,这是兵家之事。先前朕之所以不说,是因为当着众人的面,说这样的话不吉利,也不合适。眼下没有人,朕才告诉你。如果你不考虑后手,那是极为不妥当的。凡事,都应该考虑到最极端的情况。”

李世民闻言沉默下来。

虽说李世民也是一个老江湖,是战场上的宿将,但他清楚李渊的一番话并没有错误。如果这一战不考虑最坏的打算,后果是相当可怕的。

李渊继续道:“该说的朕已经说了,你自己考虑,你自己安排。总之,朕说了不搀和战事,那就不搀和。”

说完,李渊起身就离开。

李世民一个人坐在营帐中,思虑一番后,脸上神情数次有了变化。最终,李世民还是按照李渊的提醒,做出了一定的安排。在李世民做出安排后,长孙无忌却再度返回,又补充了这一战的策略,李世民听完后直接采纳。

因为长孙无忌的策略,也是极为关键的。

或许是扭转局势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