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作为古代人事任职的部门,算是六部中的第一部门,全国官吏的任免、署职、考评、升降、调动等事务那都是吏部的职责。
所以哪怕平时等侯在这里的人也不会少,再加上今日三百名新科进士授官,所以钟书毓到达官衙时,门庭那叫一个热闹。
钟书毓一下马车,立时便有数人上前问候。
“状元郎,你来了啊。”
这些人当中有钟书毓认识的进士,也有认出钟书毓的外地官员。
为什么这些外官会殷勤的上前问好呢。
因为一甲状元郎,按照惯例,必然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这个职位从来就是专属于状元郎的,非状元郎出身,永远不会得到这个职位。
而翰林院又是比六部更最重要的机构,算是权力的中心,最近皇帝的地方,加上升迁的机会也比同榜进士快得多。
所以他们自然就殷勤了。
毕竟混个脸熟也不是什么坏事。
应付完这热情的人流,十来分钟之后,钟书毓与榜眼探花和其他进士一起,在门吏的引导之下来到了吏部里面的专为新科进士准备的授官场地。
本来原历史上,如清朝时期只有状元榜眼探花是放榜之后直接授官。
其他一众进士还需参加一次朝考,然后根据朝考成绩分配,最优者分配为翰林院庶吉士,其余用为主事、中书、知县等职。
但如今不是原历史,授官流程就有所不同了。
经由穿越皇帝改革后的科举,除了官方书院这些设定,更多的参考明朝,包括翰林院也是如此。
所以一众进士们不需要经历朝考,以殿试的成绩为基准,直接授官。
这样授官听起来是有弊端的。
因为只凭考试,很难看出一个人擅长什么,比如一个极其适合查案的人,却被分配礼部搞什么掌宾礼,岂非不是浪费人才,没有用到点子上。
显然那位穿越皇帝也考虑到这一点。
所以在他执掌的时期,殿试时一众进士是有填下自己的意愿。
比如自己最想去哪个部门,一般可以填两个,当然翰林院不在意愿的范围之内,那是只有前三甲才能进去的地方。
填写了这样的意愿之后,待到殿试批改结束,成绩出来之后,除了皇上特别点中的人,整理试卷的官吏会根据进士们自己的意愿将他们的试卷发到他们想去的部门。
然后各部的高官们根据缺职行挑人之事。
一般来说,三百个进士都能顺利授官的。
毕竟两年才三百个天子门生,这都是全国上下顶尖的精英人物了,就算京中的各部挑不上,反正一个外放的县令是跑不掉的。
因为如今这些年饥荒少,人口年年都在增长,就会造成原来的镇逐渐膨胀到县的程度,所以对于官员的需求量自然是不少的。
要知道现代13亿人口,公务员官员的数量可是达到了几千万级别。
如今的朝代,加上举人做的那些小官吏一起,全国上下也不过几十万人。。
相比现代几十个人养一个公务员来说,可以说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官员的数量一点都谈不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