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建筑背后的故事
55180100000004

第4章 火烧阿房宫新解

两千多年前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叫项羽,通常人们都认为项羽曾做下一件赫赫有名的事件,那便是火烧阿房宫。在司马迁《史记》中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代代流传中,在晚唐诗人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推波助澜下,人们相信:豪华奢侈、雄伟壮丽的阿房宫,目睹了秦帝国昙花一现的辉煌。然而这仅仅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象。虽然这一构想并非空穴来风,但它与历史的真实相去甚远,同时也误导了人们太久太久。

秦阿房宫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是秦王朝拟建的政令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建筑之一。它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与秦都咸阳隔渭河相望。虽然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流传了约两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内只发现了几处红烧土遗迹。专家认为,这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进而提出:阿房宫并没有建成,它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所以,说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真是项羽的千古之冤。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嬴子楚)之子。因为在赵国出生,又叫做赵政。13岁即王位,39岁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称皇帝。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在勘探过程中,对于目前已经被村庄覆盖的遗址区,考古人员也没有放过,除水泥地和砖铺地之外,就连花池内、羊圈中、厕所旁、房屋间的空地等都进行了密集的勘探,仅发现了秦时的城墙遗迹。其倒塌的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秦、汉板瓦片和筒瓦片,但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的遗迹如殿址、明柱、廊道、排水设施等,也没有发现秦代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瓦当。由此,考古专家认为,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址和部分宫墙的建设,而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来得及营建。

其实在《史记》中记载得很清楚:公元前212年,秦朝修筑并开通了直道;又征集隐官刑徒70余万人,分别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便停工。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征调到骊山园。第二年即秦二世元年四月复建阿房宫时,“骊山事大毕”,又从陵墓工程中抽调出一部分劳力回到阿房宫,中间停工7个月。但是,当年冬天(二世二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陵园的“丽山徒”被“授兵以击”,从此帝国陷入混战之中。当时阿房宫建筑即使不停工,也不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了。若此,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阿房宫按计划有规模施工的时间前后是两年零七个月。但两年零七个月的建设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文献上没有明说。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秦阿房宫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是秦王朝拟建的政令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建筑之一。

位于西安临潼县城南。山上松柏长青,郁郁葱葱,远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骊马,故名“骊山”。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

千百年来,阿房宫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特殊载体,即阿房宫被后人视为既是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又是秦始皇、秦二世大兴土木、奢华无度、涂炭百姓、重赋急刑、贬善纵恶的历史佐证。因此,阿房宫的恢弘壮观被后代文人描写的越来越夸张,而秦始皇、秦二世在人们的心目中淫威暴虐的狰狞面目也就越来越突出,迅速崛起的强大秦帝国与转瞬即逝的秦王朝越来越形成强烈的历史对比。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贾山,在其《至言》中的阿房宫被描述成“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其后不久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规划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施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汉唐时代之间的文人,对秦宫室和阿房宫进行了更具想像力的描述。《三辅黄图》甚至将秦都咸阳的离宫别馆统统记在阿房宫名下,其言“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三辅旧事》把《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立于咸阳宫前的十二尊铜人,移到“阿房殿前”。唐代大文学家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已被推向极至。所以,一座阿房宫被“楚人一炬”,变成“可怜焦土”!于是杜牧吐露出自己的心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许多历史学家正是根据这些,认为秦阿房宫是被项羽纵火彻底烧毁的。

这就是为什么当考古学揭开阿房宫遗址的神秘面纱之后,被认为相传两千多年历史的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被誉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代表性杰作的阿房宫,竟然是子虚乌有的虚构和“半拉子”工程,这自然使人们感到不知所从。借助晚唐诗人杜牧《阿房宫赋》浓墨重彩的渲染,人们已经太久相信:一座前所未有、宏伟壮观的宫殿建筑群,见证了秦帝国的辉煌,也伴随了秦帝国的谢幕。而一项持续经年的考古成果,揭示了文献上和人们心目中的阿房宫只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项羽焚烧阿房宫更属无稽之谈。这个结论彻底颠覆了我们的知识储备。也许历史、真相、秘密,往往就是在人们意料之外,揭开秘底,让人有种石破天惊的感觉。一个未尽的梦想,一个英雄的大手笔,在历史老人的谈笑间,飞逝而去,也许,对于阿房宫,关于项羽,还有更多的悬疑,会在不久的将来,隆重登场,也未可知,让我们共同期待。

精彩链接:

项羽烧的应是咸阳宫

传说中的阿房宫被项羽放火焚烧事件,在《史记》中也没有记载。与此相反,《史记》中却有项羽火烧秦都咸阳宫殿建筑的记载。此前,考古工作者在秦都咸阳第一、第二、第三号宫殿建筑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宫殿建筑遗址被大火焚烧的痕迹。由此看来,项羽当时焚烧的应是秦都咸阳宫或其他秦宫室。

历史上早就有人指出过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

其实,历史上早就有人指出过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文献上关于其规模的描述是图纸上而非实际上的。南宋程大昌在《雍录》中写道:“上可座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其中后两句已明白指出:那是设计的模型,希望达到这种样子。可惜这种与众不同、富有智慧的声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

《史记·表第三》载:“二十八(年),为阿房宫。”但同书的《秦始皇本纪》却记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很可能的情况是秦始皇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要稍早些,期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至迟在公元前212年开始动工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