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国美食地理与美食传说
5530800000003

第3章 北京(2)

【原料】面粉500克、牛肉100克、鲜菜(菠菜、青蒜、青豆、黄瓜丁)100克、精盐少许、酱油50克、醋5克、麻油75克。

【做法】

1将面粉加水(150克左右)和匀,揉成较硬的面团,切成形如黄豆大小的疙瘩;将牛肉剔去筋膜,横切成丝或末;将鲜菜也切好。

2先一面将疙瘩慢慢倒入开水锅内,一面用铲子紧贴锅底,顺着一个方向搅,不使疙瘩沉底。倒完后,每隔一两分钟搅一次,并把黏结在一起的轻轻拨散,待煮到疙瘩全部浮出水面,立即用漏勺捞入凉水中过凉,除去疙瘩上的粘糊部分,使疙瘩变得清爽利落。

3将牛肉丝或末先用麻油,大火炒半分钟。加入酱油、盐、醋合炒一会儿,即将煮熟的疙瘩倒入,继续翻炒半分钟后,再放入鲜菜炒到入味即成。

特点:黄绿相间,又绵软又香醇又有嚼劲,味美耐饥,经济实惠。

白煮肉

沙锅的幌子——过午不候

传说,清乾隆六年(1741年),北京“沙锅居”饭庄初建时,用一口直径133厘米的大沙锅煮肉,每天只卖一头猪的肉,以出售白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餐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一句歇后语:“沙锅的幌子——过午不候。”

按传索地

白煮肉是北京传统名菜,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约有300多年历史,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其特点是肉质香烂、肥而不腻、味道醇厚,最宜卷着荷叶饼或烧饼食用。据父辈说,“京城老字号”北京“沙锅居”饭庄的菜能吃出他们“小时候”的味道。沙锅白肉最出名,那肉片可真大,能盖住一张脸,口感相当顺滑,竟然吃不出肥腻的感觉。其他菜肴和小点心也很传统、很好吃。

北京沙锅居饭庄

地址:西城区西四大街60号

010-66061874/66021126

进入后厨

【原料】五花肉500g 、大葱白1段 、老姜2片 、大料(八角)2只、韭菜花5克、蒜茸10克、香葱末5克、香菜末15克、酱油 30毫升、红腐乳汁10克、辣椒油 1茶匙 、香油 5毫升、香葱或香菜适量 。

【做法】

1五花肉洗净,皮朝上放入锅中,放入大葱白段、老姜片、大料和能够没过肉的水。先加盖用大火烧沸,再转入小火煮60分钟,捞出沥干水分,充分晾凉。

2韭菜花、蒜茸、香葱末、香菜碎、酱油、红腐乳汁、辣椒油和香油一起放入碗内,搅拌均匀待用。

3把凉透的五花肉切成薄片,整齐地码放在盘子中,再将拌好的调味汁淋在上面,点缀上香葱或香菜叶即可。

褡裢火烧

由小食摊到大酒楼

1876年,北京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妇在东安市场内摆了一小食摊,首次供应一种油煎食品,这种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原来它的制作与众不同。它要将和好的面揪成小剂擀平,包上用海参、虾肉、肥瘦猪肉和各种佐料拌制的馅儿,折叠成长条。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趁热食用。并配以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无穷。因其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而得名。姚氏夫妻以此为特色在东安市场内开设的瑞明楼,财源滚滚,但传至第二代,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当时店内的罗虎祥和郝家瑞精于此道,于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连,合资在门框胡同内开设了祥瑞饭馆,现改名为“瑞宾楼”,专营褡裢火烧。制作也愈加精细,一时名噪京都。

按传索地

提起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因而一直享有盛誉,是北京家喻户晓的名食。“门框胡同瑞宾楼,褡裢火烧是珍馐。外焦里嫩色味美,京都风味誉九州。”这是一位家住郊区的老翁得知瑞宾楼恢复这一北京名食供应后,特让儿孙陪同,专程到店里品尝褡裢火烧时,欣然提笔写下的诗句。

京城吃褡裢火烧比较有名的三处餐馆

瑞宾楼

地址:前门外门框胡同内,前门楼子向南约300米路西

万兴居褡裢粥

地址:鼓楼东大街,鼓楼向东约100米路北

周记褡裢火烧

地址:宣武区里仁街

进入后厨

【原料】面粉1千克,肥瘦猪肉2千克,猪棒骨或小柴鸡的高汤200克,花生油100克。

【做法】

1和面。面要和得软硬适中,醒半小时,揪成小剂子,再擀成长方形薄皮儿。

2调馅。把肥瘦猪肉剁成碎泥,放进葱、姜,再用由猪棒骨和小柴鸡炖制的高汤拌馅。

3包馅。用拌好的馅放在皮儿上卷包好,两头封住,拉成扁长形。

4下锅煎。放在加入了少量花生油的饼铛或平锅中煎,直到两面呈金黄色即可出锅。

艾窝窝

香妃终于吃东西了

传说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乱后,把新疆的一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做妃子,也就是香妃。

香妃被抢到北京后,茶饭不思,乾隆急坏了,传旨御膳房,说:“如果谁能做出香妃爱吃的东西,不但升官,还赏银千两。”这一来,御厨们大显身手,使出了看家本领,山珍海味,风味名吃,做了数千样,但香妃连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让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的菜肴送进宫。

话分两头说,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抢进宫后,也跋山涉水从新疆来到北京,藏身在白帽营里,想方设法打听香妃的下落。当他听说皇帝下旨让白帽营的人做家乡菜肴送进宫去给香妃吃,觉得这是与妻子取得联系的好机会。于是就做了一盘祖传的自制点心——江米团子,香妃见到这江米团子,就会知道是她丈夫来了。

江米团子送到宫中,太监问这食物的名字,他想自己叫艾买提,于是就叫它艾窝窝。宫女把艾窝窝端到香妃面前,香妃眼睛一亮,知道丈夫来了,便夹起一个,轻轻咬了一口。

乾隆听说香妃吃东西了,下旨让白帽营的艾买提天天做艾窝窝送进宫来。从此,艾买提就天天做艾窝窝送入宫中,艾窝窝也因此出了名,后来又流传到了民间。

按传索地

艾窝窝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老北京清真风味小吃。旧时的每年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几乎都要卖艾窝窝,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曾有诗云:“白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它的特点就是色泽洁白如霜,质地细腻柔韧,馅心松散香甜。要体验老北京小吃,吃地道的艾窝窝去洪记小吃店(牛街老店)准没错, 地址: 宣武区牛街东里14号楼1层(近输入胡同) 老字号。

进入后厨

【原料】江米饭1千克、面粉500克、白糖400克、芝麻100克、核桃仁150克、山楂糕50克。

【做法】

1蒸面:把面粉放入蒸笼里开锅后蒸15分钟。(为了防止面粉在蒸的过程中被水浸湿,可在盛面的容器上面盖上一块干布,把面粉罩起来。)

2擀面:蒸过的面粉会发干发硬,因此等面晾凉后,要用擀面杖把面擀碎,擀细。

3拌糖馅:把蒸过的面粉、白糖、芝麻,还有碾碎的核桃仁搅拌在一起。另外把山楂糕切成小块状。

4包馅:取一勺江米饭,放在面粉上来回搓揉,使江米饭完全沾满面粉,然后将它按扁,薄厚由自己喜好而定。再包上刚刚拌好的糖馅,然后将周边捏合到一起,再在上面点缀一小块切好的山楂糕,艾窝窝就做好了。

冰糖葫芦

揭榜进宫的是个江湖郎中

那是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渐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5~10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喜笑颜开。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原来,山楂的药用功效很多,它能够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特别是助消化,自古为消食积之要药,尤长于消肉积。也许是黄贵妃所食山珍海味积住了食,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积之功,盖可推矣。”

经研究证明,山楂还有降血脂、降低胆固醇等作用。因此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按传索地

在旧时的北京,糖葫芦是冬春之季最受欢迎的食品,除小贩挎篮串街叫卖外,还是信远斋、九龙斋所制最出名。有资料说信远斋最有名的是“豆沙冰糖葫芦”,即将每个山楂都横剖为二,去核,在中间夹上豆沙,再用冰糖去蘸。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回忆,冰糖葫以信远斋所制为最精,不用竹签,每一颗山楂均单个独立,所用之果皆硕大无比,而且干净,放在垫了油纸的纸盒中由客携去。梁先生最后说:“离开北平就没有吃过糖葫芦,实在想念。”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卖家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现在山楂食品花样翻新,品种繁多。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芦直至今日仍是受人们喜爱的小吃。

进入后厨

【原料】鲜山楂2千克、砂糖1千克(实耗砂糖07千克左右)、竹棍、食用油。

【做法】

1将山楂去掉果柄,挖出果核,洗净。用凉开水冲洗一遍,晾干。按大小分成5~7个等级,分别放入盆中。

2将竹子劈成18~20厘米长、3~4毫米粗的竹棍。

3将山楂由小到大穿在竹棍上,每根竹棍串5~7个,重约50克。

4砂糖入锅,加水03升,用大火熬制5分钟,边熬边搅动;观察糖浆,至翻泡起沫,用筷子搅动时感到有拉力,把炉火压住1/2,再熬制2分钟。这时,可用筷子蘸一下糖浆,能拉出丝来即可。

5将火调小,保温,不使糖浆凝固。将山楂串在糖浆里滚一圈,让山楂沾满糖浆后,放在木板上或铁皮上都可(要在木板或铁皮上抹一层熟素油,以免粘连),在冷却5分钟后,即可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