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赢在态度
5532100000025

第25章 改变态度,开创职场双赢(2)

例如,在一个上千人的汽车装配流水线上,只要其中有一组人的工作出现了问题,汽车便无法出厂——因为谁也不会购买有缺陷的汽车。又如,在登山的过程中,一般登山运动员之间都以绳索相连,假如其中有一个人失足了,其他运动员就上前全力抢救。否则,这个团队便无法继续前行了。而当大家都绞尽脑汁,使完了所有的力气,也无济于事的时候,只好割断绳索,让那个队员坠入深谷,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其他队员的性命。而此时,割断绳索的常常是那名失足的队员,这就是团队的精神。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团队成功的基础上的。

华夏公司是一个特别讲究团队协作的电脑销售代理公司,总经理罗先生是这家公司负责人,也是最高协调人。在这个大团体之中,每一名员工都有着明确的分工。例如,销售经理负责公司销售业务的发展;商务公司负责与分公司协调,同时,也负责与各地代理商之间的合作;客户经理负责完成客户服务方面的工作。而罗先生的任务是走访客户,了解客户对公司的需求和看法,以及作为总协调人,协调团体内部的沟通和决策。因为公司内各个团队之间的行动配合,逐渐在公司上下形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提高得很快。每天下班后,每个小团队之间的成员总是要集体开一个讨论会,讨论当天的工作,制订新的战略计划,分配第二天的工作任务,并加深了解,使每个成员都清楚各个部门的协作状况。现在的华夏公司因为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同行业中效益增长最快的公司,员工的收入也是最高的。

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与每个团体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保持密切的合作。而不要丢弃了自己团队工作的荣誉感,为求个人的表现,打乱了团队工作的秩序。这样,才能够保证团队工作的精神不被破坏,也不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致命的伤害。

亨利是一家营销公司的一名优秀的营销员。他所在的部门里,曾经因为团队工作的精神十分出众,而使每一个人的业务成绩都特别突出。

后来,这种和谐而又融洽的合作氛围被亨利破坏了,亨利的主管反复斟酌考虑,犹豫不决,最终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工作方案。而亨利则认为自己对这个项目有了十分周详而又容易操作的方案。为了表现自己,他没有与主管磋商,更没有向他提出自己的方案,而是越过他,直接向总经理说明自己愿意承担这项任务,并向他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他的这种做法,严重地伤害了部门经理的感情,破坏了团队精神。结果,当总经理安排他与部门经理共同操作这个项目时,两个人在工作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产生了重大的分歧,导致了团队内部出现了分裂,团队精神涣散了下来。项目最终也在他们手中流产了。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从团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获得团队与个人双赢的结果。

江西果喜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果喜,就是一位具有强烈合作意识的“高手”,由于他善于与人合作,使得他的事业如日中天。1979年开始生产出口日本的佛龛,占据了日本大部分佛龛市场,并在加拿大、德国、韩国、泰国和香港等地开辟了经销处和办事处,产品共5大类2000余种,个人资产达数亿元。

有“巧手大亨”之美誉的张果喜深明事物的利害,他在开拓日本市场时照顾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善待盟友和对手,很快便成为日本佛龛市场的“龙头老大”。

张果喜在日本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以后,就与日商建立了稳固的代理关系,全部佛龛产品都由日商代理经销。不久,新情况出现了。随着张果喜生产的佛龛在日本市场的畅销,一些颇具眼光的日本商人看到销售这种佛龛非常有利可图,为降低进货成本,一些销售商就想走捷径,绕过代理商直接从张果喜那里进货。

张果喜慎重考虑了这个新情况。

从眼前利益看,销售商的直接订货,减少了中间环节,厂方确实可以多得一些钱,捞到实惠。但从长远考虑,接受直接订货,就意味着将失去已花费了很大力气开辟的以往的销售渠道,甚至使以往的销售渠道背向自己,走到自己的竞争面,这无疑得不偿失。

从这种思路出发,张果喜婉转而又坚决地回绝了那几家要求直接订货的零售商,继续维护与日本代理经销商的盟友关系。后来,日本代理商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动,增强了对张果喜的信任,对推销宣传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向来不轻易买账的日本代理商这次果敢地打出了张果喜是“天下木雕第一家”的招牌,从而使张果喜的产品在日本市场越来越稳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张果喜清醒地看到,生产佛龛是一种利润丰厚的行业,除了他的果喜集团公司,韩国与台湾制作的产品也有相当的渗透力,更不用说在日本本土还有成千上万的同类中小企业了。如果照以前那样,单靠原有的销售网络和一两个合资的株式会社与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只能处于劣势而被人家踩在脚底下。

权衡利弊,张果喜决定扩大“同盟军”,把一些原先的对立派拉到自己一边。为慎重起见,他还与自己智囊成员对此细细地作了分析研究,选择了分散在日本各地的有代表性的一些中小型企业。经过多方协调,于1991年成立了“日本佛龛经销协会”,专门经销果喜集团的漆器雕刻品。这种方式变消极竞争为积极合作,当年立竿见影,张果喜在日本佛龛市场的份额占到六成,取得了更大的市场主动权。

这就是张果喜的连横合纵,其真谛在于周密思考,权衡利弊,摆脱眼前利益和一己之利的束缚,开阔视野,正确处理与盟友的合作关系,最终才能稳住阵地。

谋划远一点,绝不安于现状

俗话说,“有志飘过四海,无志寸步难行”。身在职场,没有远大的理想,就像一部没有马达的机床,生命将失去意义,未来也一片渺茫。所以作为职场中人,一定要有更远、更深、更全面的谋划,一定不要安于现状,否则人生将流于平庸。

狼群在捕猎的时候,它们不只是盯着一个猎物,有时候它们会将整个猎物群作为自己捕猎的目标。在蒙古草原,草原狼会一次将目标锁定在几百只甚至更多的羊身上,它们将猎物赶到巨大的坑中,然后很长一段时间,它们都可以吃到天然冰箱保存的新鲜食物。

狼群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们比别的动物多了一点长远的谋划。

诚然,设定目标有一定风险,因为它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发展方向,但是如果不去设定目标,风险更大。每个人只有敢于设定更高的目标,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否则只会使自己走向失败。戴尔·卡耐基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身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置身职场的我们更应该知道目标的重要。然而,一般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是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行事,他们只会“和老鼠比较”,他们只能成为大多数的普通人,而不是第一流的人物。

电脑行业龙头企业联想的前总裁柳传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联想要做百年老字号!”将自己的企业办成“百年老字号”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有勇气立下的目标,尤其是在我国科学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国情下,谁还敢说创百年老字号呢?但柳传志敢。

针对当时不少人对中国计算机产业“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柳传志在各种场合都阐述了同一个观点:联想应该是一个长久性的公司。对于联想来说,立长志是第一位的,联想绝不做短跑运动员:今年的利润很高,明年就垮掉。

1995年11月30日,联想惠州板卡基地举行开业典礼。在这个本应欢庆的日子,柳传志结合联想的志向与当时的形势发表了一篇语气颇为沉重的演讲: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正面临着大兵压境。我们曾经面临过八国联军,现在则变成了十二国联军,三十六国联军,这种感觉之所以如此沉重,是因为我们还来不及壮大自己就必须承受重压。我们现在是科技不如人家,奖金不如人家,基础不如人家,人才、奖金、实力统统不如人家。这个仗怎么打?民族工业到底怎样生存?现在我们还没有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但我们坚信今后会有收获!因为我们心中毕竟有一口气——中华民族要求进取的志气!”

“扛起民族工业这杆旗,将联想办成百年老字号,逐步融入国际竞争。”这就是联想的战略目标,也是柳传志的志向所在。

提到柳传志的志向,就不能不说起联想创业阶段的第一次“年终分红”。

1985年底,联想集团的前身——中科院计算所公司的20多名员工以“卖苦力”的方式赚到了70万人民币和7万美元。按规定,这笔钱中的一部分可以作为“红利”分配给每个员工。根据当时中国人的收入,这笔红利对每个人都是很大的一笔收入,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在年终会议上,联想的创业者专门就这笔钱的分配进行了一次讨论。有人主张分掉,有人主张存起来……柳传志始终没有表态。等到大家都发表了意见,柳传志站了起来:“首先,大家都清楚,这笔钱是大家流血流汗挣来的,对于它的处理一定要慎重。”

“其次,我们办公司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改善一下生活条件吗?”

“还有,我们想不想得到长远发展?我们的‘汉卡’靠什么去开发、推广……”

短短的几句话,拨云见日,把大家的意见归为一流。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柳传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事情做大”的志向。

远大的志向可以说是每个强者都具有的素质。

如果你不想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那么,你就要为自己谋划得远一点,而不能躺在成功的摇椅上享受短暂的欢愉。

比尔·盖茨对员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永不知足”。他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不满足于所取得成绩,不断进取,始终激励自己向前发展,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到达了他所向往的地位。比尔·盖茨如此,诺思克利夫、松下幸之助亦是如此。

新闻界的“拿破仑”——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最初在他每月只能拿到80英镑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后来,《伦敦晚报》和《每日邮报》皆为他所有的时候,他还是感到不满足,直到他得到了伦敦《泰晤士报》之后,他才稍稍觉得有点满足。

就算成了《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还是不肯善罢甘休。他要利用《泰晤士报》“揭露官僚政府的腐败,打倒几个内阁,推翻或拥护几个内阁总理(亚斯查尔斯和路易乔治),而且不顾一切地攻击昏迷不醒的政府。由于他的这种大胆的努力,提高了不少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在某种程度上还改革了整个英国的制度。

他对于那些自我满足的人是很反感的。

有一次,他在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助理编辑的办公桌前停下来,和那个助理编辑聊了起来:“你到这里来有多久了?”

“将近三个月了。”那个助理答道。

“你觉得怎么样?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对我们的办事程度熟悉了吗?”

“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

“你现在的薪水是多少?”

“一星期5英镑。”

“你对现在的状况满意吗?”

“很满意,谢谢您。”

“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职员一星期拿了5英镑,就觉得很满足了。”

世界上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一事无成,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了!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总是拿那么一点点薪水,每天总是做着同样的事情,一直到死。而他们竟以为人的一生所能获得的东西也就只能有这么多了。

大人物不喜欢听别人的奉承,他们只是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把他们现在的地位和他所期待的状况来进行比较,并因此激励自己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