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民币跨境经济与金融循环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384600000001

第1章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两个循环”分析框架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进展

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珠海和惠州等四个城市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同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公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被认为是中国政府利用全球金融危机所提供的机遇,借势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以此推动中国金融崛起的一次战略启动。由此,人民币国际化从市场自然演进的“被动式”周边化阶段,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的“主动式”区域化、国际化阶段。

一、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快速发展

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历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可以看到,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在2015年之前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40%以上,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2012年6月起,境内所有从事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企业均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

从结算量来看,2015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合计为1201万亿元,占同期本外币跨境结算总额的比重达28.7%,比上年提升5.1个百分点。其中,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2015年资本和金融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合计4.87万亿元,同比增长43.4%。

二、人民币各项国际货币功能的发展逐步获得突破

与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之前的情况相比,人民币国际化已获得较大突破,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首先带动人民币发挥区域计价结算货币功能。

2.在人民币存在单边升值预期的时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进口结算额显著大于出口结算额。使得人民币的净输出额快速增加,由此造成境外人民币投资需求显著增加,但国内金融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和封闭性,对这种需求形成了刚性约束;

3.为香港发展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创造了条件,但同时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微观金融市场的深化形成了倒逼机制。

三、香港初步奠定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地位

目前,对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央已从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开始后的谨慎支持其发展的阶段,开始转变为重视其发展,事实上已将其作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尽管近两年在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的影响下,香港人民币资金池有所缩减,但其仍旧支持着大量人民币金融活动在香港的进行。

第二节 分析的框架:跨境经济循环和跨境金融循环

本书将经济体与其境外的经济金融活动,按流量区分为跨境实体经济循环和跨境金融循环。跨境实体经济循环是指与实体经济相关的跨境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等活动;而跨境金融循环则是指跨境金融投资和跨境金融交易等活动。或者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跨境实体经济循环是指为了支撑商品和劳务的跨境投资、生产、分配及交换而投入使用的货币量;而跨境金融循环则是用于跨境资产交易所投入使用的货币量。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方面,货币的工业流通将通过跨境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等渠道扩展到开放条件下的更广范围内的实体经济循环;另一方面,与此相联系,境外对该货币的跨境金融流通也会产生现实的需求,由此将进一步推动该货币在境外发挥投资工具和价值储藏手段等职能,也就是说,从货币供求相互作用的角度看,相对于跨境实体经济循环,跨境金融循环具有一定的衍生性。但在当代信息技术和金融条件下,金融流通已在更高的程度上脱离了实体经济层面,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与此相对应,在跨境流通上,当资本市场完全开放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来看,跨境金融循环一般都具有更大的货币流通速度和流通量。另外,从另一方面说,对于两个规模不同、各自封闭的经济体来说,若两者内部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一样,则规模大的经济体,其境内居民和企业因消费、储蓄和投资等行为而产生的对本币的需求就会较大;开放条件下,则规模越大的经济体,若其开放程度越大,金融深化程度越高,则在与外部经济的联系中,其跨境金融流通的规模也就越大。

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看,显然,人民币在上述两种循环中逐步扩展使用的过程,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从货币本身的作用看,国际化货币将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中影响人们经济活动的动机和决策。

第三节 两个循环下的人民币输出与回流渠道分析

一、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的制度安排

人民币清算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接入方式

2.人民币流动性支持政策

3.当地人民币现钞供应和回流渠道

二、两个循环下的人民币输出和回流

(一)实体经济循环中的人民币输出和回流

实体经济循环中的人民币回流,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渠道:

1.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输出和回流。目前,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流出和回流主要由试点企业与境外贸易对手企业自主决策,总体上不存在障碍,只是在人民币贸易融资方面受到一定的额度控制。

2.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输出和回流,即通过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人民币输出和回流。

(二)金融循环中的人民币输出和回流

金融循环中的人民币回流,总体上包括直接回流和间接回流。直接回流,即不通过境外金融市场的回流;间接回流则是通过境外金融市场的回流。

直接回流主要有以下渠道:

1.央行间的货币互换

2.银行间债券市场

3.境内代理行根据境外参加行的要求在限额内购售人民币

4.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

间接回流则主要有以下渠道:

1.港澳人民币清算行直接以境外人民币存款形式回流到国内银行体系

2.在港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3.沪港通与深港通

(三)现状简析

1.目前,人民币主要通过跨境贸易渠道输出和回流。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不断扩大的双向挤压,规模出现收缩,也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金融循环回流渠道虽然近几年出现了很多创新,但额度限制和市场准入仍旧存在,审批多、效率低问题仍未解决。由于受到额度的限制,金融渠道所能够回流的人民币远远低于境外人民币存量,严重制约了境外人民币的资产配置需求,这反过来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3.由于担心人民币大量进出后会分别形成汇率和利率境内外的两个价格,影响金融调控和原惯性下的改革步骤,国内主管部门对人民币离岸市场及人民币的流出和回流的发展相对谨慎。

三、人民币输出与回流渠道的整体架构:三项基本匹配原则

1.跨境人民币金融循环与跨境实体经济循环相匹配。这一匹配原则,本质上要求人民币回流到境内无通道上的障碍,现阶段强调尽力打通为跨境贸易结算服务的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以促进人民币发挥计价结算功能。

2.推动资本项目开放与上海金融创新之间的匹配。这一匹配原则强调三个方面的特征:

(1)上海应走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前面,不失时机地以金融创新主动推动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的实质性开放,并尽快丰富金融产品线,拓展和完善金融产业链;

(2)创新、开放的时机、方向及其功能和运行机制,应与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动态发展的方向和机制耦合;

(3)对金融创新和开放可能造成的宏观影响进行充分论证,特别是对金融开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问题给予重点的关注。

3.上海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发展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匹配。这一匹配原则,要求人民币流出和境外人民币回流在金融市场上的通道要足够宽。

四、两个循环下人民币输出与回流资金流向

跨境人民币经济循环:

1.个人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入境,境内现钞到境外现钞。

2.个人兑换,通过境外参加行账户进入境外个人账户。

3.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进口商银行账户到境外企业境外参加行账户。

4.对外直接投资,境内对外投资商银行账户到境外企业境外参加行账户。

跨境人民币金融循环:

1.境内银行对外提供贸易融资或项目贷款,境内银行账到境外代理行账户,再到境外企业账户。

2.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企业或个人境外参加行账户到境内发债机构银行账户。

3.境内机构在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股票,境外企业或个人境外参加行账户到境内发债机构银行账户。

4.境内机构或个人在境外金融二级市场购买股票或债券,境内机构或个人境内银行账户到境内投资账户。

5.央行货币互换,境内央行账户到境外央行在境内央行代理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