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细节大关键
5548400000040

第40章 工作中多表现自己

一个人若想成功,必须善于推销自己。推销自己是一种才华,一门艺术。

——戴尔·卡耐基

现代职场中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每个机会都有许多人竞争。要想抓住成功的机会,就必须主动出击,在工作中积极推销自我,向世人展现自己的出色才华。

搭建一个好平台

无论一个人多么富有才干,都必须首先获得一个施展才干的社会平台,也就是找到自己想干并适合自己的工作。否则的话,就只有被埋没的份儿了。

然而,要想成功求职,首先不是向别人诉说你有多么优秀,也不是告诉别人你值多少钱,而是必须巧妙搭建一个平台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接受。这样,人家才会给你一个登台演出的机会。

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计算机博士,辛苦了好几年,总算毕,业了。可是,虽说是拿到了响当当的博士文凭,却一时难以找到工作。

他多次地被各大公司拒绝,生计没有着落,这个滋味可是不好过,他苦思冥想,想找个办法谋个职位,这样免得路过不论是中国餐馆,还是美国餐馆时,都要加快步伐。哎!有了,他终算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收起学位证明,降低身份去求职。

这个办法还真灵,一家公司老板录用他做程序输入员。这活可真是太简单了,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不过,他还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干着。

不多久,老板发现这个新来的程序输入员非同一般,他竟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时,这位小伙子掏出了学士证书,老板二话没说,立刻给他换了个与大本毕业生相对口的专业。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还能为公司提出许多独到而有价值的见解,这可不是一般大学生的水平呀!这时,这位小伙子又亮出了硕士学位证书,老板看了之后又提升了他。

他在新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非同小可,于是,老板把他找到办公室,对他进行询问,这时,这位聪明人才拿出来他的博士证。

老板这时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的认识,便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凭借着他的绝妙的点子。这位博士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位博士的点子好就好在以退为进,看上去是自己降低了自己,也让别人看低了,但是身处低位,被人看轻不要紧,一旦有机会,就可以大放异彩,展露才华,让别人、让老板对你一次次刮目相看,你的形象便慢慢高大起来了。降低身份是为以后的表现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机会是如此的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得不到这个机会,就是因为对自己一开始就定位太高,不愿意降格以求,所以总是不得其门而入。

记住:再美妙的言辞也比不上朴实的行动更有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与其浪费唇舌、用尽心机去说服别人,还不如以实际行动向别人证明自己更有效。行动是搭建展现实力的最好平台。

在工作组织中赢得声誉

一个有雄心的人,必须使自己在大众中享有声誉。否则的话,他就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就,也无法使自己的成就发出光芒。而要想赢得声誉,同样也离不开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自我表现手法。

在组织中树立完美的个人形象,是非常聪明的行为。但在现实世界里,却没有人能在一夜之间彻底改变自己的形象。你必须利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步步地做,以赢得所在组织的信任和重用。下面是一些有益的方法:

第一,为组织提供合理化建议。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组织。几乎任何人在他的组织的工作中都能发现问题,同时找到改进一项技术或一项工作的适当的方法。从认识这一点到完成这一点,即把一项合理化建议变为现实,两者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谁想出了这样的建议,谁就会获得与此相称的公认。

第二,为自己赢得奖励。

一个有雄心的人应该认识到这样一点,即他所需要的不只是金钱。引人注目与对手竞争并力争取胜,是一切有雄心的成功者本能的强烈欲望。这就是竞争性的比赛如此受欢迎的一个原因,甚至对观众来说都是这样。获得奖励,这自然是一种公认的形式。

第三,经常做自愿的参加者。

曾经在军队中服役过的人,都听到过这个忠告:不要白白地自愿参加。但如果你仔细想一下,你就会发现,凡不顾这一忠告的自愿参加者,通常都最终成了领袖或英雄。

在其他组织中也同样如此。那些遇事从来不自愿参加的人,始终是个平庸的无足轻重的人。而自愿去完成困难的任务或不受欢迎的任务的人,例如撰写报告,在公司组织郊游时留在办公室里值班等,最终总是成了得到公认的人。

第四,在组织之外做更多的工作,可以赢得有助于自己事业的名望。

你可以参加演讲者俱乐部,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著书立说,参加为自学成才而设立的函授课程,参加夜校课程的学习,参加研究会,接受团体组织中被推举的职务,自愿参加慈善、宗教、民事等方面的服务工作,等等。

此外,阅读每天的报纸,从它刊载的有关领导人的活动中,还可发现某些可做之事。

第五,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这类新闻工具,以扩大影响,取得声誉,无疑是重要的。

人们在寻求个人声望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什么新闻可提供时,往往会走上歧路。其结果不但不能赢得任何东西,反而会使新闻工作者对他们失去兴趣。

特别事件具有新闻价值。比如说,当一位企业家发表一次公开演说时,他实际上就是在“制造新闻”。而且,如果他的头脑足够机灵,使自己的演说具有新闻价值,那么,他就可以从这件事中获得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