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兵法译注评(全集)
55523900000003

第3章 孙子兵法

上卷

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1]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2]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3]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4]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5]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6]也。

夫未战而庙算[7]胜者,得算多[8]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武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研究。所以,要从五个方面研究战争,分析比较敌我在这些方面的优劣,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况和途径。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制。政治就是使百姓能和君主同心协力、生死与共而不怕危难。天时是指气候、时令等条件。地利是指路途远近,地势的险阻和平坦,作战地域的广阔和狭隘,地形是否利于攻守或进退。将帅是指统帅应有的才智、信义、仁爱、英勇和威严等。法制是指部署队伍的制度,统率将士的办法,管理军备物资的计划和保障等。以上五个方面,将帅没有不知道的。然而,只有深刻了解并确实掌握了的人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因此必须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探索敌我的实际情况。这就是:哪一方的君主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面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分明;根据以上的分析对比,我们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负了。

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失败,我就辞去。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还要设法去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视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攻而假装不能攻,能打而假装不能打,欲近击而假装要远袭,欲远袭而假装要近击。敌人贪利就引诱他,敌人混乱就攻取他,敌人坚实有力时就防备他,敌人强大时就避开他,敌人易于恼怒就挑逗他,敌人鄙视我方就让他更加骄傲,敌人安逸就使他疲劳,敌人内部团结就离间分化他。攻敌不备,取敌不意。这些军事家取胜的秘诀,是不能事先泄露和具体规定的。

开战前,有周密的作战计划是能战胜敌人的,这是因为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了。没有周密的计划,就不能战胜敌人,是因为计划有漏洞,胜利条件少。计划周密能取胜,计划不周密不能取胜,何况没有计划呢?我据此观察,就可以预见战争的胜负了。

【评述】

本篇讲述战略谋划。战略谋划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

首先讲述战略谋划的五个方面,即指战争的性质(人民是否支持)、天时、地利、双方将领的素质能力、双方体制实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综合这五方面分析计算的结果,就是战争的胜负结果。

“五校之计”是孙子战略谋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在后代直至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和中国人民军队创造性地发展了孙子战略谋划的思想,善于在战争展开前和战争中从全局出发,全面分析敌我阶级、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综合实力,制定指导战争的正确战略战术。

例如,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全面分析了中日两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状况,得出了抗日战争“持久论”的结果,正确地指导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作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9]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10]。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蔽橹[11]。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12],当吾二十钟;□秆一石[13],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孙武说,凡起兵打仗,需要出动轻车千辆,重车千乘,兵士十万,还要千里送粮。那么为打仗,前后方的费用,招待来宾、使者的开支,修造军械的物资,车辆盔甲的补充,几乎每天费资千金,然后十万士兵才能行动。用这样的军队作战,则要求速胜;时间长了,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打城郭会使战斗力损耗,军队长期在前方作战,国家的开支会感到不足。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耗损,国家物资用尽,那么诸侯就会乘隙向我进攻,就是很有才智的人,也难以妥善处理其后事。所以,只听说即使笨拙的用兵,也要迅速取胜,没看到过用兵巧妙,反而把时间拖长。持久作战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是没有的。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了解用兵的好处。善于用兵的将帅,不征两次兵,粮秣不用多次运载;装备取于国内,粮秣得之于敌区,这样军粮就可以充足了。

国家因军队而贫困是由于为供应军队而远途运输,远途运输造成了百姓的贫困。军队驻地附近,物价会上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的钱财枯竭,钱财枯竭就难以完成国家征收“军赋”的任务。力竭,财枯,国内就空虚。对人民的家庭而言,百姓的财物十去其七。国家的财力,因车破马死,盔甲、弓箭、枪戟、盾牌和大牛、大车的耗损,也要用掉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帅谋求取食于敌国。吃敌国粮食一钟抵得上本国的二十钟;用敌国的草料一石,抵得上本国的二十石。

所以要使军队奋勇杀敌,就要激起自己军队对敌人的仇恨;要使军队能夺取敌人的财物,就要奖赏自己的士兵。在车战中,缴获战车十辆以上,要奖赏首先夺取战车的人;夺到的战车要更换旗帜,夹杂在自己的车队里使用;对俘虏的士兵要很好的安抚,这样就可以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强大。

故作战利于速胜,不利于持久。

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人民生死的主宰,国家安危的柱石。

【评述】

本篇讲述一个重要的战略战役原则,即战争速度和时间问题。孙子主张速胜论,这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许多方面决定的。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是将战略和战役分别进行谋划的。在战略上实行内线持久积极防御战的同时,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通过战役战斗上的攻防作战,不断削弱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渐转变敌我强弱的形势,使我由战略上的劣势变为战略上的优势,适时将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彻底消灭敌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辽沈战役即是此例。

谋攻篇

【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14],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15]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16]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17]。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武说,指导战争的原则是:使整个敌国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次之;使敌全军降服为上策,击垮敌军次之;使敌人全旅(五百人为旅)降服为上策,击垮其次之;使敌人全卒(一百人为卒)降服为上策,击垮次之;使敌人一伍(五人为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垮次之。因此,百战百胜还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最好的作战方法是以谋胜敌,其次是用外交手段胜敌,再次是用兵交战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用攻城的方法战胜敌人是迫不得已的方法。制造盾牌、辒,制备各种军事器械,需用三个月才能完成;在敌城下堆土为山,又要三个月以上才能完工。将帅忍不住愤怒,等不得完成攻城的准备,就指挥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城,结果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没有攻下,这是攻城造成的灾难。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消灭敌国不是靠持久作战。要争取天下必须用计谋使敌人降服,所以不必要用长时间屯兵于外的方法取得完全胜利,这就是用计谋进攻的方法。

用兵的方法是:我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围歼他;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各个击破;势均力敌就要善于战胜他;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就避免作战。弱小的部队如果坚持拼杀,必然被强大的部队所俘虏。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得周密,国家必然强盛;辅助得不周密,国家必然衰弱。

国君不利于军队作战的可能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不能前进而叫军队前进,不知道军队不能退却而硬叫它退却,这叫作牵制军队;不明白三军的事情,而参与军队管理,就会使官兵迷惑不解;不懂得军队的策略,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官兵迟疑不决。三军既迷惑又迟疑,列国诸侯就会乘机制造祸难,这就是说:搞乱了自己的军队,给敌人以取胜的机会。

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懂得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能够取胜;懂得兵多该怎么打,兵少该怎么用的,能够取胜;上下有共同意志的,能够取胜;以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没有准备的军队,能够取胜;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去牵制的,能够取胜。这五条是预计胜利的规律。所以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也不会危险;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胜负可能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评述】

本篇讲述用兵的另一重要原则,即如何评估战争的胜负。孙子建立了一种评估战争胜负大小的标准,最优的标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指出这些标准是建立在深入知晓敌我双方的基础上的。

孙子也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问题。

毛泽东一贯地创造性运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则。例如,在平津战役中,我华北第三兵团阻国民党三十五军于新保安并将其彻底歼灭,第四野战军二十九小时攻克天津,从东西两方向对北平造成大军压境之势,终于迫使北平守军接受和平改编。

形[18]篇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19]。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20],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21],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孙武说,过去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创造条件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以等待敌人暴露出弱点被我所胜。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主动权在己,敌人暴露出弱点被我战胜,主动权在敌。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创造条件不被敌人战胜,但不能使敌人一定能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而不能强求。使敌人不能胜我,使我可以胜敌,是属于进攻性。防守是因为力量不足,进攻是因为力量充裕。善于组织防守的人,使自己的军队像是藏在很深很深的地下,让敌人捕捉不到;善于组织进攻的人,使自己的军队迅猛神速得像是来自高不可测的天空那样,让敌无法抵御。所以防守时能够保存自己,进攻时能够取得全胜。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胜仗普天下的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说,举秋毫的不算力大,见日月的不算眼亮,闻雷声的不算耳灵。古时所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在容易取胜的情况下打胜仗的。所以那些所谓善于打胜仗的人打了胜仗,并没有获得机智的名声,也没有勇敢杀敌的武功。善于作战的人打胜仗而不出差错,这是因为他采取了必胜的措施,去战胜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因此,善于作战的人,应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使敌人失败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是先创造胜利条件而后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是先交战而后寻求取胜的方法。善于用兵的人,能够修明政治,确保法令的执行,这样才能够握有胜负的决定权。

兵法说(要考虑相互关系的五个问题):一是领土面积大小;二是物产的多少;三是兵员的众寡;四是力量的对比;五是胜负的可能性。敌对双方领土对比,产生面积大小的“度”;领土面积大小的“度”,产生物产资源的“量”,物产资源多少的“量”,产生能够供养士兵众寡的“数”;双方可以动员和供养士兵众寡的“数”,产生力量强弱对比的“称”;力量强弱对比的“称”,构成战争胜败的物质基础。胜利的军队就像“镒”对比“铢”那样,在力量对比上占有绝对优势;失败的军队就像“铢”对比“镒”那样,在力量对比上处于绝对劣势。胜利者指挥民众去打仗,如同在千仞高的地方,决开积水奔赴深溪一样,形成无坚不摧、势不可当的形势。

【评述】

本篇讲述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的关系:孙子认为保存自己是第一位的,消灭敌人应该在保存自己的基础之上,这就是所谓“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我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特别强调保存自己,反对那种“灭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拼消耗战术。我军吸取古今中外的战争经验,实行积极防御,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紧密结合,实行周密的战争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等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避强击弱,达到了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的目的。

势[22]篇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23]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24]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25]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26],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27],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28],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kuò)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29],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本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

孙武说,管理人数多的军队能像管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有序,是由于有适应的组织编制。指挥大部队作战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协调,是由于有必要的联络和指挥信号。全军各部队,即使受到敌人袭击而奋起抗击不致失败,是由于作战部署上有奇有正,奇正相变。军队发起进攻,像石头打鸡蛋一样,攻无不克,是由于避实就虚,以实击虚。凡是打仗,都是用“正”兵迎战,以“奇”兵取胜。善于出奇制胜的,就像天地那样无边无际,像江河那样奔流不竭,像日月那样落下又升起,像四季那样过去又再来。基本音阶不过五个,但由它组成的乐曲变化无穷,是听不完的。基本颜色不过五样,用它画成的图画变化无穷,是看不完的。基本的味道不过五种,具有这五种味道的食品变化无穷,是尝不完的。作战部署不过有奇有正,而奇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奇正的相互转化,像循环一样没有尽头,怎能穷尽它呢?

激水奔流,以至冲走石头,是水势造成的;鹰鹫迅飞,能够攫取禽兽,是由于它能控制时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一定要造成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势,掌握时机逼近敌人,猛然出击。气势就像张开的弩弓一样对着敌人,“节”要像射箭一样,逼近看准,然后发射。

旗帜纷杂,人马众多,在混战中作战,要使自己的部队不乱;战车转动,人马奔驰搅成一团的情况下要能不被敌人击败。一定条件下,混乱是由严整、怯懦是由勇敢、弱小是由强大转化而来的。治或乱,是编制、组织好坏的问题;勇或怯,是整势优劣、气势盛衰的问题;强或弱是力量大小的问题。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制造假象给敌人看,敌人就信以为真而听从调动;故意给敌人一点好处,敌人就会贪利而上钩。这就是用小利引诱敌人,用伏兵等待敌人。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就努力造就有利的形势,而不苛求于人,因此注重选择适当的人去利用势。能利用有利形势的人,指挥军队作战就像滚动木石一样运用自如。木头和石头的特点是:放在平稳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的木石宜于静止,圆的木石便于滚动。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势,就像推动圆的石头,从八百丈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猛不可当,这就是势的要领。

【评述】

本篇讲述部队正规基础建设和机动灵活战术的关系。正规建设是部队作战和战斗力的基础,机动灵活的战术是胜利的保证;“正”和“奇”之间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是千变万化的;通过“奇”和“正”的变化,能够造成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

虚实篇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30]?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31]无常胜,四时无恒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孙武说,凡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安逸,后到战场应战的就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调动。能使敌人前来就歼,是利诱的结果。使敌人不得前进,是因为运用了不利因素阻碍了他。敌人安逸就使他疲劳,敌人饱食就使他饥饿;敌人安定要使他动乱。出击,要向着敌人行动不便的地方;行动,要向着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不受损伤,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阻扰的地区。进攻就一定要占领敌军阵地,这是因为攻击了敌人不注意设防的地方;防守就能牢固地守住阵地,这是因为扼守了不利敌人攻击的地域。善攻者要使敌人不知道在哪里防守为好,善守者要使敌人不知从哪里进攻有利。微妙之处,在于使敌人看不出形迹。神秘之机,甚至使敌人听不见声息。所以能够掌握敌人的命运。

进攻而使敌人无法防御,是因为冲击了他空虚的地方;退却使敌人不能追击,是因为行动迅速使敌人追赶不及。我要与敌人交战时,敌人虽然高垒深沟不想出战,却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因为我攻击了他必救的地方。我不愿战,即使画地而守,敌人也不能与我交战,这是因为设置的计谋使敌人迷惑,从而把他的注意力引向了其他方向。

所以,诱使敌人暴露其兵力,而我不暴露;我军的兵力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一处,敌军兵力分散在十处,于是,我军就能以十倍兵力对付一处敌军,形成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我军所要对付的敌军就弱小了。我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知道,因此敌人防备的地方就多了;敌人防备的地方多了,那么我所进攻的地方敌人就少了。所以,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则处处兵力薄弱。兵力薄弱是因为被动地防备的缘故;我方兵力强大,是由于敌人处处防备我军而分散了兵力的缘故。

能预料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打,则跋涉千里也可以同敌军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打的时间,那么,左翼不能援救右翼,右翼不能援救左翼,前部不能援救后部,后部不能援救前部,何况各部之间远的相隔数十里,近的也有数里呢?据我推断,越国的兵力虽然很多,对于战争的胜负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说,胜利经过努力是可以取得的。敌军虽然众多,也可使他无力与我争夺胜利。

所以,指挥打仗时要认真筹算,从而知道趋利避害的办法;诱敌动作,可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有意“示形”,根据敌人的反应,从而了解敌人所据地形的有利与否。比较敌人各处的战斗力,可以了解敌人何处强何处弱。

由此可见,军队的作战方法灵活变化到极点,就变幻莫测,仿佛无形。无形,就是深入我内部的间谍,也不能窥探出我军虚实,即使有才智的人也不能谋算我军。由于采取灵活的战法而将胜利置于众人的面前,众人甚至还莫名其妙;人皆知我所以胜是因为采取了灵活的战法,而不知道我怎样制定这些用以取胜的具体作战方法。战胜敌人的方法是不能重复使用的,必须使作战方法适应具体情况,变化无穷。

作战的方式方法好似流水,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方法是避开实处而出击虚处。水根据地势而确定流向,用兵是根据敌情而确定制胜方法。所以,军队打仗没有固定不变的战法,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能根据敌情变换战法取胜的,叫作用兵如神。所以说,五行之中,没有哪一行是常胜的。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没有哪一季是固定不移的。日子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

【评述】

本篇讲述战争中的主动性问题。主动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毛泽东善于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解放战争中,我军常不囿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时而大踏步前进,时而大踏步后退,始终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例如,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调集34个旅23万人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占领延安,3个月内聚歼我军于延安及其以北地区。由于敌强我弱,党中央和军委机关于3月19日主动撤出延安,而将主要兵力部署于延安以南地区,用运动防御战阻击敌人。实际上,胡宗南占领延安,是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西北野战军先后发动了第一次榆林战役、沙家店战役、延清战役、黄龙战役等一系列战役,重创了国民党军队;以后又发起了宜川战役。在撤出延安后的9个月内,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0万余人,使胡宗南军队完全丧失了主动权。我军于撤出延安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后,不但重新收复了这座革命圣地,还使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全面反攻的阶段。

军争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32]而舍,莫难于军争[33]。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众争为危。举军[34]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35]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36]分利,悬权[37]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孙武说,凡用兵打仗都有这样一条规律,将帅从接受君命、组织军队到与敌人对阵交锋,在整个过程中,最难的是与敌人争夺先机之利。争夺先机之利所以困难,是因为把迂回绕远的路变为近便的路,把有害变为有利。故意迂回绕道,同时诱惑敌人使其误入歧途,做到晚于敌人出动,而先于敌人到达战场,这才是懂得以迂回为直的计谋。

所以军争是有利的,也是危险的。带着全军和装备辎重去争有利之地,就争不到;轻装去争先机之利,就丢掉了辎重。脱掉铠甲急进,昼夜不停,加倍行程,如果奔走一百里去争利,三军将领都可能被俘。精壮的队伍先到,疲弱的队伍落后,通常只有十分之一的部队能赶到。

如果奔走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可能损伤,通常只有半数的部队能赶到。如果奔走三十里去争利,则可以有三分之二的部队能赶到。军队没有辎重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不能生存,没有财物储备也不能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企图的人,不能预订外交方针;不熟悉山岭、森林、险要、关塞、沼泽、湖泊等地形特点的人,不能行军;不用向导,不能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势。

因此,打仗必须善于欺骗敌人,抓住有利战机立即行动,在使用兵力上要注意分散和集中的变化。军队的行动,迅速时像疾风那样迅猛,缓慢时像树林那样徐徐摆动,进攻时像火势那样猛烈,坚守时像山岳那样巍然屹立,隐蔽意图时如阴云遮蔽星辰,发起攻击时有雷霆万钧之势。掠夺敌国乡村,取其人力,扩张自己的领土,占有敌国资源,权衡利弊,以确定自己的行动。谁事先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谁就能取胜。这是争取先机之利的原则。

《军政》说:“打仗时说话听不清,所以使用锣鼓;相互看不到动作,所以使用旗帜。”这些锣鼓旗帜,用来统一军队视听、行动,人们就能在集中指挥下统一行动起来。因此,勇猛的人不得离开部队擅自前进,怯懦的人也不得离开部队单独后退,这是指挥大部队的作战方法。夜间作战多用火光和鼓声指挥,昼间作战多用旗帜指挥,以适应人们的视听。

对敌军可以打击他的士气,对敌将可以扰乱他的决心。军队刚出动士气旺盛,时间长了就逐渐疲劳懈怠,到最后就消沉思归了。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避敌锐气,待敌懈怠消沉时对其攻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自己军队的严整等待敌军的混乱,保持自己部队的沉着冷静,等待敌军的喧哗鼓噪,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保持我军接近战地,等待敌军的远道而来,保持我军安逸,等待敌军的疲惫,保持我军的饱食,等待敌军的饥饿,这是掌握战斗力的方法。不截击严整的敌军,不进攻阵容强大的敌军,这是掌握形势的方法。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对占高地的敌军不仰攻,对从高处向下冲击的敌人不正面迎击,对假装败退的敌军不跟踪追击,对精锐敌军不强攻,对诱饵之敌不去吃,对急于回国的敌军不截击,对被围的敌军必须留有缺口,对处于绝境的敌军不要再逼迫。这些都是用兵打仗时应遵循的原则。

【评述】

本篇讲述战场和战斗的一系列原则和要领。所述这些事物,都属于战争中相互对立或对应的矛盾或矛盾的有关方面。比如,首先应解决对作战有利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作战和后勤补给的关系,集中和分兵的关系,正确发布作战指挥信号,避敌锐气击其惰归,善用地形、地貌,等等。

解决好这些关系,最主要的是正确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注意矛盾的互相转化。

九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38],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39],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武说,凡用兵打仗都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将帅受命于君主,组织统率军队,在“圮地”不安营扎寨,在“衢地”注意结交诸侯,在“绝地”不长时间停留,在四周险要、出入困难的地区要使用奇谋,在陷于后退无路的地区要奋勇决战。有些道路是不能通过的,有些敌军是不能进击的,有些城邑是不能攻取的,有些土地是不能夺取的,君主的命令有些是不能执行的。将帅能精通各种地形的灵活运用,才算懂得用兵;将帅不精通各种地形的灵活运用,虽然了解地形,还是不能加以利用。指挥军队而不知灵活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尽管知道上述五种地区的一般行动原则,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所以,聪明的将帅考虑作战问题,必然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考虑到有利的方面,作战任务可以顺利完成;考虑到有害的方面,可以避免意外的祸患。

为迫使列国诸侯屈服,就要攻击他的要害;要役使列国诸侯,就要给其制造事端去劳烦他;要使列国诸侯疲于奔命,就用小利去引诱他。

所以,用兵打仗必须:不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犯,而依赖于自己对来犯者有充分的准备;不寄希望于敌人不发动进攻,而依赖于自己使敌人的进攻不能得逞。将帅有五种危险:一味死拼,可能被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急躁易怒,会经不起刺激;廉洁自爱,会经不起侮辱;爱惜民众,会受到牵连增加烦劳。以上五条,是将帅品德上的缺陷,也是指挥作战的灾害。全军覆没,将帅被杀,必然是由于这五种情况的危害,不能不警惕。

【评述】

本篇讲述地形地利的运用,运用地形地利总的原则是使自己趋利避害,诱使敌人趋害避利。

行军篇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40],绝[41]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今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42],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43]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44],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林木、蘙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45]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缶[46]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47]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唯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

孙武说,关于军队在各种地形上的处置,对各种敌情的观察,这两个问题应该这么考虑:通过山地,要靠近山谷,军队扎营,要居高向阳,在山地作战避免仰攻,这是在山地军队的处置。我军横渡江河后要远离江河驻扎;敌渡河而来,勿在水内迎击,当其渡过一半时,对其攻击最有利;准备与敌交战,不要靠近河边迎击敌人;水上扎营,要在河流的上游,不要居于下游,这是在江河地带军队的处置。通过盐碱沼泽地区,要迅速离去不可停留;假若在盐碱沼泽地区与敌交战,必须靠近水草,依托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区军队的处置。在平原地区要占领平坦开阔的地方,右翼(主力)部队应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位于平原地区军队的处置。军队在山、水、沼泽、平陆四种地形中处置有利,是黄帝征服四帝的原因。

凡是驻军宜于高处,不宜于低处;力求向阳,避免阴暗;生活方便,营寨坚实而安全;士兵不患各种疾病,胜利就有保证。在丘陵堤防地带,一定要占领它的向阳面,使主力部队依托高地,这样有利于作战,可以将地形作为辅助条件。

上游降雨,水沫涌至,需要涉水渡河时,应该等水势稳定后再渡。

凡地形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都要迅速离开,不可靠近。我军远离它,而让敌军靠近它;我军面向它,使敌军背靠它。

行军遇有险阻、池塘、苇丛、山林、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仔细搜索,因为这里是奸细容易隐藏的地方。

敌军接近我军又很安静,是仗着他占有险要的地形;敌军远离我军而来挑战,是想引诱我前进;敌军进驻平坦开阔的地方,是因为有利于与我作战;许多树木摇动,是敌军伐木开路而来;草丛中设有许多遮障,是敌人设下短兵。鸟突然飞起,是下面有敌军埋伏;野兽惊跑,是敌军隐蔽来偷袭。飞尘高扬而上尖,有敌军的战车来了;飞尘低平而宽广,是敌军的步兵来了;飞尘散乱,纵横断续,是敌军在砍柴;尘土扬起得少而且时起时落,是敌军正在安营。敌军的使者言辞很谦逊,但又不断加强备战,是准备向我进攻了;敌军的使者言辞很强硬,而且摆出要进攻的架势,这是敌军准备撤退;敌军的战车先出动位于侧翼,是掩护他们的军队列阵;敌军无故求和,是怀有阴谋;敌军频繁调动兵车摆出阵势,是待机同我决战;敌军假装半进半退的样子,是引诱我军进攻。

敌军倚着兵器站立,是饥饿的表现;敌军打了水自己先喝,是缺水的表现;见利而不取,是疲劳的表现;敌营寨上集聚着鸟雀,表明营寨是空的;敌军夜间呼叫,反映他们心中恐惧;敌军浮动惊扰,表明敌将没威信;敌军旗帜乱动,是队伍混乱的表现;敌军官吏发怒,是心情厌倦;敌军用粮喂马,宰杀牛马吃肉,收起饮器炊具,不返回原来营房,说明敌军已成穷寇。反反复复、和和气气、慢慢腾腾地与部下谈话,是敌将帅已失掉人心;不断地奖赏,是将帅束手无策;不断地惩罚,是将帅陷入困境;将帅先对部下粗暴,后对部下忍让,是极其不精明的表现;敌人派来使者用委婉的言辞表示歉意,是想休兵息战。

敌军愤怒迎战,但长时间既不交战,又不撤退,必须谨慎地查明他们的企图。

兵不是越多越好,只要不盲目冒进,能够集中兵力,判明敌情,用人适当就可以了。只有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才必定被敌人所俘。

将帅尚未得到士兵的拥护,就对士兵擅行惩罚,士兵心中就不服,心中不服就难于指挥;已经得到士兵的拥护,但不施行必要的惩罚,这种军队是指挥不了的。对兵士既要宽厚,又要严明法令,打起仗来必定取胜。命令在平时就能得到执行,并以此教育士兵,兵士就会服从;命令在平时就不能执行,也不对士兵进行教育,兵士就不会服从。命令平时能得到执行,是因为将帅与民众关系融洽。

【评述】

本篇讲述宿营地地形地利的运用,如水陆、高和低、林地、险地等复杂地形和平原地区的关系等,指出运用地形地利的胜败仍然取决于“料敌取胜”,指出,带兵必须首先和士兵建立深厚的感情,然后才能严明纪律,使其心悦诚服。

地形篇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导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译文】

孙武说,地形有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我可以去,敌可以来的叫“通”。在“通”这种地形上,抢先占领高处和向阳面,保护好运粮的道路,这样与敌交战是有利的。易进难退的地区叫“挂”。在“挂”这种地形上,敌人如果没有准备,我突然出击就能够取胜;敌人若有准备,我出击就不能取胜,而且难以撤退,这样对我军是不利的。我军出击不利,敌军出击也不利的地区叫“支”。在“支”这种地形上,敌虽诱我出战,我也不出击;最好自动退去,让敌军来追,等他出动了一半兵力时再反击他,这样对我军有利。在“隘”的地形上,我军应抢先到达,而且完全控制隘口等待敌人;如果敌军先到达并控制了隘口,我军就不要去打,如果他没有控制隘口,我军还可以去打。在“险”的地形上,我军也应抢先到达并必须占领高处和向阳面等待敌人;如果敌军先到了,我军应自动退离,而不要去打。在“远”的地形上,双方态势分不出优劣,难以挑战,如果出兵挑战,就与我不利。以上六条是有关地形的作战规律,熟悉并掌握它,是将帅非常重要的职责,不能不认真研究和注意。

作战而招致战败,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都不是天降之灾,而是由将帅的过失造成的。敌我势均力敌,而以一击十,叫作“走”(一定打不赢);兵强官弱叫作“驰”(军官没能力,军纪松弛);官强兵弱叫作“陷”(军官能力难以发挥,如陷泥潭);高级军官愤怒不听指挥,遇敌为发泄怨恨而擅自出战,将帅不了解这些军官的能力叫作“崩”(必然招致军队的崩溃);将帅懦弱管理部队不严,教育部队道理讲不清,官兵隶属关系经常变动,出战列阵乱七八糟叫“乱”(乱成一团);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多,以弱击强,用兵不选择精锐的部队叫“北”(必定败北)。这六种情况都是失败之道,将帅负有重大责任,对此是不可不注意的。

地形是作战的辅助条件。判明敌情制订取胜的计划,研究地形险易,距离的远近,是统帅的职责。懂得这些去指挥打仗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去指挥打仗,必然失败。

所以,从战争规律上看有必胜的把握,即使国君说不打,将帅也可以坚持打;从战争规律看不能取胜的仗,君主说必打,将帅也可以不去打。进军不为求名,退兵不畏担当责任,只知道保护人民,而对君主、国家有利,这样的将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将帅看待士兵像自己的婴儿,士兵就敢于和将帅一起为取胜而共赴深涧;将帅看待士兵像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兵就能够和将帅一起拼死奋战。待遇好而不能指挥,溺爱而不严格管教,违法乱纪也不惩治,士兵就会像娇惯坏了的孩子一样,是不能用于作战的。

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知敌人不可打;或者只知道敌人可打,而不知道自己的部队不可打;或者知道敌人可打,又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打,但不知地形不利于作战,这样取胜的可能就都只有一半。善于用兵的人,行动不迷乱,措施无穷尽。所以说:知己知彼,就能确有把握地取得胜利;了解天时,也了解地利,就可不断地战胜敌人。

【评述】

本篇进一步讲述地形地貌与作战实力的关系。指出地形是作战的辅助条件,研究地形地貌特点,判明敌我情况,头脑清醒地制定取胜的多套方案,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并进一步指出,对带兵者来说,深入关怀和严格要求两者必须统一,缺一不可。

九地[48]篇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49],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50]。

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入深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51]。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恒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52],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53]。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54]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55],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56]。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57]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58]其事。敌人开阖[59],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60],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

孙武说,用兵的法则,要注意九种不同地区的特点,就是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诸侯在自己土地上作战的区域叫“散地”。进入人家土地但未深入的地区叫“轻地”。我占领有利,敌占领也有利的地区叫“争地”。我可以去,敌可以来的地区叫“交地”。与周围几个诸侯土地交界的地方,谁先到便于争取多数支持的叫“衢地”。深入敌境,背后有敌人的许多城镇的地区叫“重地”。行进在山林、险阻、水草所聚,道路难行的地区叫“圮地”。进路狭隘,归路曲折,敌人以寡击败我众的地方叫“围地”。拼死战则存,不拼死战则亡的地区叫“死地”。所以,不要在“散地”作战,不要在“轻地”停留,遇“争地”被敌人先占领不要去进攻。在“交地”各部之间不要失掉联系,在“衢地”要交结诸侯,在“重地”要掠取敌人的财粮,在“圮地”要急速通过,陷入“围地”要使用奇谋,到了“死地”则拼死决战。

所谓古代善于用兵者,能使敌人的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大部队和小部队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不能互相救援,上下不能互相靠拢,士兵离散不能集中,集中了交战不能动作整齐。至于自己的军队,则是有利就打,不利就停。请问:兵力众多阵容严整的敌军将要向我进攻,该怎么办呢?回答是:先夺取其最珍贵的东西,他就听从你的调动了。作战要求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由敌军意料不到的道路开进,对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攻击。凡是在敌区作战的规律是:深入敌境就专心一意的勇猛战斗,使敌无法抵御;夺敌国富饶地方的粮草,使我军足食;注意保养士兵的体力不使其疲劳,鼓舞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要善用计谋,使敌不能窥测我军企图。将军队置于只有奋战而无其他出路的境地,军队就会即或是战死也不败退,人们既然死都不怕了,哪里还有不尽力的呢?士兵深陷危险境地就会无所恐惧;无路可走就会军心坚固;深入敌境就谨慎了;迫不得已了就会拼死战斗。在这种处境下的军队,不整顿就能保持戒备,不督促也能自动出力,没盟约也能相互支援,不需三令五申也能遵守纪律。当士兵们清除了侥幸和疑惑的心理后,至死也不会动摇。我军士兵没有多余的财物,并不是他们厌恶它,不贪生怕死,并不是他们厌恶长寿。令发之日,坐着的士兵泪湿衣襟,仰卧的士兵泪流满面,当他们被置于除了奋战别无出路的境地时,他们就会像专诸(为了刺杀吴王而不惜牺牲)、曹刿(为协助鲁庄公抗击齐桓公而不避危险)那样勇敢。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所统率的军队)就像是率然。率然是恒山之蛇,打它的头部尾部就来援救;打它的尾部,头部就来援救,打它的中部,头尾都来援救。请问:可以使部队也像率然那样互相援救吗?答,能。吴国人和越国人相互仇恨,当其同舟渡河,遇到大风时,也会像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互相救援。即使将马捆起来,把车轮埋起来,要使部队不动摇也靠不住;使所有的士兵像一个人一样奋战,在于将帅指挥有方;使强弱部队都能发挥作用,在于地形利用得适宜。善于用兵的人,把大军指挥得手拉着手像一个人一样,是因为他能造成使军队不得不服从的形势。

统率军队要安静而幽深,公正而有条理。能蒙蔽士兵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行动计划毫无所知。改动部署,变换计划,使人们不能识破其原因;搬迁驻地,迂回路途,使人们不能测到其目的。统率他们作战时,就像登高而抽掉梯子一样,使他们能进而不能退;统率他们深入诸侯的土地,就像将箭射出去一样,使他们一往无前;烧毁渡船,打破饭锅,像驱羊群那样,赶过来,赶过去,使他们只知跟着走而不知走向哪里。集聚全军,置其于危险的境地(然后使他们奋勇作战),这是统率军队要做到的事。

九种地形上的种种变化,部队进退之间的利害,士兵的心理状况,指挥作战的人对此不能不细心研究。凡到敌国作战,都是前进得深远,士兵就会专心一致,前进得浅近就易动摇涣散。离国出境去作战的就是进入了绝地;四通八达的地方就是衢地;进入敌国深远纵深的是到了重地;进入敌国浅近纵深的是位于轻地;背后地形险固,前面道路狭隘的是围地;无处可去的是死地。因此,在散地上,我就要统一和坚定军队的意志;在轻地上,我就要使军队部署得密集;遇争地,我就要督促后续部队迅速赶到;遇交地,我就要谨慎地组织防守;遭衢地,我就要巩固与邻国的联盟;位于重地,我就要补充军粮;经过圮地,我就要沿道路迅速前进;陷于围地,我就要堵塞其缺口;陷入死地,我就要表示拼死奋战的决心。士兵的心理是:被围攻就会顽强抵抗,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深陷于危险的境地就会对将帅言听计从。

不了解诸侯的意图,不能同他们结交;不了解山林、险阻、沼泽、湖泊等地形特点,不能组织行军;不用向导,难以利用地利条件。这几方面有一方面不知道,就不能成为天下无敌的军队。天下无敌的军队,讨伐大国,就能使大国的军队来不及集中,威力加在敌国的头上,就能使它在外交上孤立。因此(拥有这样军队的国家)不争着和诸侯结交,不培植诸侯的权势,而努力伸展自己的势力,实现自己的意图,将威力加在敌人头上,攻拔敌人的城邑,毁灭敌人的国家。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法令,使用全军就像指使一个人那样。使用他们去作战,不说明作战的机谋;使他们去争利,不告诉他们有什么危害,将军队置于亡地然后才去求存;使军队陷于死地,然后才去求生。兵众陷于危难之中时,胜败才在于人为,才能力争胜利。

所以,从事战争在于虚假地顺从敌人的意图,集中兵力向着敌人的一个方面进攻,长驱千里,擒杀敌将。这就叫巧计能成大事。决定发动战争的时候,要封闭关卡,销毁通行证,禁止敌国使者往来;在庄严的宗庙里,秘密地研究商讨战争大事。敌人一有空隙,立即乘虚而入。首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不能让他们得知我军的行动时间。要随着敌情的变化,执行作战方案,决定战争的行动。所以,开始时要像大姑娘那样沉静,使敌人不加戒备,因为他们漏洞百出,而后我军就像奔跑的兔子那样迅速进攻,要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评述】

本篇讲述地形地貌在政治和外交中的运用,在于使敌人陷入混乱,首尾不能相顾。要达此目的,将帅必须有对全局了然于心、高瞻远瞩的眼光和统御全军的素质、才能。

解放战争中,我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组成的中原野战军(即刘邓大军)和陕南部队组成的陈谢(陈赓、谢富治)纵队,强渡黄河。刘邓大军经历了外线出击,调动敌人;运动作战,消灭敌人;深入大别山,创建根据地以支持战争等三个阶段。陈谢纵队挺进豫西,开辟豫鄂陕根据地的斗争,对推动战局发展也功不可没。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品”字形出击之势并经略中原,互为犄角,互相配合,纵横驰骋,构成了战略进攻的整体,像三把尖刀插向敌之心脏,把战火引向了敌占区,对扭转全国战局起到了巨大作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火攻篇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61]。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62]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63]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64]。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君之道也。

【译文】

孙武说,火攻有五种:一是烧敌营寨,二是烧敌粮草,三是烧敌辎重,四是烧敌仓库,五是烧敌转运道路。施行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纵火器材平素要准备好。火攻要在适当的时节,放火要选有利的日子。所谓时,是指天气干燥的时候。所谓日,是指月亮运行经过箕(jī)、壁、翼、轸(zhěn)这四个星宿的日子——这些日子会起风。

凡是用火攻时,必须根据使用上述五种火攻后的敌情变化,用兵力配合。在敌人内部放火,要及时派兵从外部攻击策应。如果火起之后敌军还很镇静,要等待观察,不要立即发起攻击。火势很旺了,则视情况,可以进攻就进攻,不能进攻就停止。如果也可以从敌外部放火,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抓住适当的时机放火就是了。火发上风,不可在下风头进攻,昼间风刮得时间长了,夜间风就会停止。军队必须懂得五种火攻的变化运用,也应根据气象情况的变化,防备敌人使用火攻。

所以,用火辅助进攻的作用很是明显的,用水辅助进攻也可以加强攻击力量。但是,水攻只能断绝敌军,而不能夺取敌之积蓄。

打了胜仗,夺取了土地和城池,如不能巩固胜利成果,那是不吉利的,可以说是白白损耗国力。所以说,英明的国君要慎重考虑,良好的将帅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于我无利就不动,打不胜就不打,不是十分危急,不轻易发动战争。君主不可因发怒而兴师动众去打仗,将帅不可因一时冲动而贸然与敌交战。符合国家利益的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的就停止。怒可以再转为喜,不高兴可以再转为高兴,亡国不可以复存,人死不能复生。所以,英明的国君要慎于用兵,良好的将帅要戒于轻敌,这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军队的保存所必须做到的。

【评述】

本篇讲述火攻,指出火攻必须要有一定条件。

在孙子的时代,冷兵器作战,火攻对于扩大战役规模,大量消灭敌人有较大的威力。

在抗日战争中,我八路军、新四军武器装备落后,常采用火攻的办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例如,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奇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的作战,就成功地运用了火攻。

奇袭阳明堡飞机场削弱了日军的空中突击力量,支援了国民党军忻口战役的正面防守。

用间篇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65],不可验于度[66],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为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事。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闻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67]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主必曰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68]。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译文】

孙武说,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费用,国家的开支,要日费千金。国家为之骚动,因忙于运输给养、器材等任务而奔走于道路的老百姓,不能从事农业耕作的,约有七十万家。与敌国相峙数年,为争取最后一天的胜利,如果吝惜爵位和金钱(不使用间谍),因而不能探知敌情,是非常不仁的,当将帅的不是能够取胜的好将领,也不是国君的好助手,当国君的就不是能够争胜天下的英明国君。所以,明君贤将,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建立高出众人的功业,是由于他们预先能了解和掌握敌情的原因。要事先了解到情况,不可求之于鬼神,不可凭主观臆想,不可靠胡乱猜测,必须取之于人,取之于了解敌情的人(间谍)。所以,使用间谍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生间、死间。这五种间谍都活动起来,使敌人摸不到他们的规律,好像极其神妙,这是国君取胜的法宝。所谓因间,就是用敌国的老百姓为间谍。所谓内间,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所谓反间,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使他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让我方的间谍知道,传报给敌人。所谓生间,是派出间谍打入敌人内部,获得情报后及时报告。三军之事,与将帅的关系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执行的任务没有比间谍更机密的。不具有高超智慧,不能使用间谍;非仁义,不能派出间谍;不全面细致地分析核对,不能得到间谍提供的兵实情报。微妙呀!微妙!没有一件事情是不可以使用间谍去察知的。间谍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别人就先知道,遇有这种情况,要处死间谍和获知机密的人。

凡我准备进攻的敌军,准备攻占的城邑,准备杀死的敌人,一定要先知道其守将、左右以及担负通报、警卫和侍从任务等官吏的姓名,命令我方间谍一定要侦察清楚。必须搜索出敌人派来侦察我军情报的间谍,给他以厚利收买他,诱导他,留他住下。因而,反间可以为我所用。由反间那里了解了敌情,就便于我使用乡间和内间;由反间那里了解了敌情,就便于我派出死间将假情报传给敌人;由反间那里了解了敌情,就便于我派出生间按预期的计划完成任务。使用五种间谍的方法,国君都必须懂得,但了解敌情最主要的是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奖赏。从前殷(商)朝兴起,得力于曾经在夏朝居住过的伊挚;周朝兴起,得力于曾经在殷朝当过小官的吕牙(吕牙、吕望、姜尚、姜子牙都是同一个人),所以明君贤将,如果能够使用具有上智的人做间谍,就能完成伟大的功绩。这是用兵作战的关键问题,部队都是依靠间谍提供情报而行动的。

【评述】

本篇讲述侦察和反侦察。侦察和反侦察是对敌先知的必要条件,而对敌将领的侦察是侦察工作的重点。

《孙子兵法》总评

《孙子兵法》即《孙武兵法》,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所撰。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生卒年月不可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字:恒、书。书子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指孙武),字长卿。”由此可见,孙武出身于贵族将门之后,所以能写出驰名中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公元前513年,伍子胥把孙武推荐给吴王阖闾。阖闾读了孙武的兵法,和孙子谈论了当时的形势和军事问题,面试了孙武练兵作战的才能,知道他确实善于用兵,遂拜为将。此后,他带兵向西面击破了强大的楚兵,向北威胁齐国并迫使晋国屈服,为吴国称霸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公元前506年伐楚之战,孙武率吴军3万人,大败楚国的20万大军,10天之内,一直打进楚国都城郢,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突出战例。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流传广,影响大。现存13篇即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全书总结了许多当时的作战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带有规律性的论断。

一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13篇从战略决定到战术的运用,都有精辟的论述,但从不“象于事”、不“验于度”。《孙子兵法》在论述作战计划的制订时指出,要通过敌我双方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等客观条件的分析研究后,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孙武提出一系列矛盾对立的范畴和变化,如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生死等,这些自然辩证法的表现,也是非常宝贵的。

二是强调政治的作用和人的作用,特别是将帅的作用。他在处理军事与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等关系时,主张能用政治、外交手段达到胜利目的的,就不一定发动战争。孙子提倡“知己知彼”,才能指挥正确,取得胜利。孙子十三篇,讲述一系列战略战术问题,但从不单纯从技术角度讲问题,而是篇篇都和将帅联系起来,事事都对将帅有要求。

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问题,这些不但是千百年来的正确用兵原则,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孙子兵法中“兵贵胜,不贵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集中兵力,以实击虚”的观点;“因敌而制胜,因利而制权”的指挥方法;“以分合为变”“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以迂为直”的战术都十分可贵。孙武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等,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军事格言。就是在现代化战争中,这些作战原则仍可借鉴,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古今中外的著名军事家无不对《孙子兵法》给予极高的评价。曹操称赞孙子“孙武所著深矣”,宋代黄震在《黄氏日钞·读孙子》中说:“若孙子之书,岂特兵家之祖,亦庶几乎立之君子矣。”清代学者孙星衍在校勘《孙子兵法》的序言中说:“古之名将,用之则胜,违之则败,成为‘兵经’。”孙子一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极大的盛名。初唐时传入日本。日本人推崇为“百世兵书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兵学圣典”。在近代欧洲军事家中也发生过很大影响。如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皇威廉二世,失败后读到《孙子兵法》,叹息地说:“可惜二十年前没有看到这一本书。”

另: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中还发现有十三篇之外的《吴问》《黄帝伐赤帝》《地形二》《程兵》等佚文,现附后供研究参考。

附录

吴问

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曰:“范、中行是(氏)先亡。”“孰为之次?”“智是(氏)为次。”“孰为之次?”“韩、巍(魏)为次。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吴王曰:“其说可得闻乎?”孙子曰:“可。范、中行是(氏)制田,以八十步为婉(畹),以百六十步为畇(yún,亩),而伍税之。其制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乔(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笵、中行(氏)次。韩、巍(魏)制田,以百步为婉(畹),以二百步为畇,而五税[之]。其□田陕(狭),其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乔(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智是(氏)次。赵是(氏)制田,以百廿步为婉(畹),以二百卌步为畇(亩),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主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吴王曰:“善。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

四变

……[徐(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令有[所不行]。

徐(途)之所不由者,曰:浅入则前事不信,深入则后利不椄(接)。动则不利,立则囚。如此者,弗由也。

军之所不□(击)者,曰:两军交合而舍,计吾力足以破其军,獾其将。远计之,有奇埶(势)巧权於它,而军……□将。若此者,军唯(虽)可(jī,同击),弗也。

城之所不攻者,曰:计吾力足以拔之,拔之而不及利於前,得之而后弗能守。若力[□]之,城必不取。及于前,利得而城自降,利不得而不为害于后。若此者,城唯(虽)可攻,弗攻也。

地之所不争者,曰:山谷水□无能生者,□□□而□□……虚。如此者,弗争也。

君令有所不行者,君令有反此四变者,则弗行也。……行也。事……变者,则智(知)用兵矣。

黄帝南伐赤帝

孙子曰:[黄帝南伐赤帝,至于□□],战於反山之原,右阴,顺术,倍(背)冲,大烕(灭)有之。[□年]休民,□榖,赦罪。东伐□帝,至于襄平,战于平□,[右阴],顺术,倍(背)冲,大榖,(灭)[有之。□]年休民,□榖,赦罪。北伐黑帝,至于武隧,[战于□□,右阴,顺术,倍冲,大烕(灭)有之。□年休民,埶(势)榖,赦罪]。西伐白帝,至于武刚,战于[□□,右阴,顺术,信冲,大烕有]之。已胜四帝,大有天下,暴者……以利天下,天下四面归之。汤之伐桀也,[至于□□],战于薄田,右阴,顺术,倍(背)冲大烕(灭)有之。武王之伐[纣],至於蔹(liǎn)遂,战牧之野,右阴,顺术,[倍冲,大烕]有之。一帝二王皆得天之道,□之□,民之请(情),故……

地形二

[地]刑(形)二

[□]地刑(形)东方为左,西方为右[右]

……首,地平用左,军……

……地也。交□水□……

……者,死地也。产草者□……

……地刚者,毋□□□也□……

……[天]离、天井、天宛□……

是胃(谓)重利。前之,是胃(谓)猒守。右之,是胃(谓)天固。左之,是胃(谓)……

……所居高日建堂,□日□[□]□遂左水曰利,右水曰积……

……□五月度□地,七月□……

……□三军出陈(阵),不问朝夕,右负丘陵,左前水泽,顺者……

……九地之法,人请(情)之里(理),不可不□……

见吴王

……□於孙子之馆,曰:“不穀好……兵者与(欤)?”孙……乎?不榖之好兵□□□□之□□□也,适之好之也。孙子曰:“兵,利也,非好也。兵,□[也],作戏也。君王以好与戏问之,外臣不敢对。”盖(阖)庐曰:“不穀未闻道也,不敢趣之利与……”□孙子曰:“唯君王之所欲,以贵者可也,贱者可也,妇人可也。试男于右,试女于左,□□□□……曰:不穀(yuàn,同愿)以妇人。”孙子曰:“妇人多所不忍,臣请代……畏,又何悔乎?”孙子曰:“然则请得宫□□……之国左后玺囿之中,认为二陈(阵)□□……□曰:“陈(阵)未成,不足见也,及已成……□也。君王居台上而侍(待)之,臣……□至日中请令……陈(阵)已成矣,□□听……□□不□不难。”君曰:“若(诺)。”孙子以其御为……参乘为舆司空,告其御、参乘曰:“□□……□妇人而告之曰:‘知女(汝)右手?’……之。”“知女(汝)心?”“知之。”“知女(汝)北(背)?”曰:“知之。”……左手。胃(谓)女(汝)前,从女(汝)心。胃(谓)女(汝)……人生也,若夫发令而从不听者诛□□……□不从令者也。七周而泽(释)之,鼓而前之……[三告而]五申之,鼓而前之,妇人乱而[□□□]金而坐之,有(又)三告而五申者三矣,而令猷(犹)不行。孙子乃召其司马与舆司空而告之曰:“兵法曰:弗令费闻,君将之罪也;已令已申,卒长罪也。兵法曰:赏善始贱,罚……□请谢之。”孙子曰:“君□……引而员(圆)之,员(圆)中规;引而方之,方中巨(矩)。”……盖(阖)庐六日不自□□□□□……□□□□孙子再拜而起曰:“道得矣……□□□长远近习此教也,以为恒令。此素教也,将之道也。民……□莫贵于威。威行于众,严行于吏,三军信其将畏(威)者,乘其适(敌)。”千□十五

……

……而用之,□□□得矣。若□十三扁(篇)所……

……[十]三扁(篇)所明道言功也,诚将闻□……

……□而试之□得□……

……[孙]子曰:“古(姑)试之,得而用之,无不□……

……□□□之孙子曰:“外内贵贱得矣。“孙……

……□不穀请学之。为终食而□……

……将军□不穀不敢不□……

……□也。请合之于□□□之于……

……者□□也。孙子……

……孙子曰:□……

……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