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纪连海评点后汉书(上下册)
55526200000001

第1章 光武帝纪

上册

第一节 大智若愚成大事

【原文】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钜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十一月,有星孛于张。光武遂将宾客还舂陵。时伯升已会众起兵。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杀我”。及见光武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伯升于是招新市、平林兵,与其帅王凤、陈牧西击长聚。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屠唐子乡,又杀湖阳尉。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恚恨,欲反攻诸刘。光武敛宗人所得物,悉以与之,众乃悦。进拔棘阳,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还保棘阳。

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汉军复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沘水西,大破之。斩阜、赐。伯升又破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于淯阳,进围宛城。

二月辛巳,立刘圣公为天子,以伯升为大司徒,光武为太常偏将军。

【译文】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帝刘邦第九代孙,出自景帝所生长沙定王刘发。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钜鹿都尉刘回,刘回生南顿令刘钦,刘钦生光武。

光武九岁丧父,为叔父刘良抚养。身高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鼻子高高的,额角饱满。爱农业劳动。他哥哥伯升却好侠养士,常诽笑光武从事田业,把他比作治产业的高祖兄刘仲。

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到长安,读《尚书》,大略通晓当中道理。

王莽末年,国内连年蝗灾,盗贼蜂起。地皇三年,南阳饥荒,各家门客多为小盗。

光武到新野避乱,将收获的谷物在宛城出卖。

宛人李通等以谶纬符命对光武说:“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乍听觉得不敢当,但转念哥哥伯升广交食客,必举大事。而且王莽已露出败亡的迹象,天下正乱,便和他们合计谋划,决定举兵起事,购买兵器。十月,与李通堂弟李轶等在宛城起兵,时年二十八岁。

十一月,彗星出现于南方张宿。光武便带领宾客回到舂陵。这时伯升已会众起兵。

起始,各家子弟害怕,都逃亡避匿,说:“伯升要杀我们!”等到看见光武绛衣武冠,都惊异地说:“谨慎厚道的文叔也起兵了啊!”大家才安定下来。

伯升于是招新市、平林兵,与其首领王凤、陈牧向西攻打长聚。

光武先骑牛,杀新野尉才得以骑马。进屠唐子乡,又杀掉了湖阳尉。

军中所获财物分配不均,大伙愤恨,想反攻诸刘氏。光武便收本宗人所得财物,全分给大家,众人才喜悦。

便进攻拔取棘阳,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退守棘阳。

更始元年正月初一,汉军又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沘水西,大破之,杀掉了甄阜、梁丘赐。伯升在淯阳又打败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进而围攻宛城。

二月初一,拥立刘玄为天子,刘玄任命伯升为大司徒,光武为太常偏将军。

【评点】

毛泽东曾经评价历史上的历代君王,说秦皇汉武没有什么文化,唐宗宋祖也没有什么超强魅力,成吉思汗也就是一个只知道弯弓射大雕的猎人而已。对于历史上的这些帝王,在毛泽东看来,基本上也就算是些中等生吧,不见几个各方面都拔尖儿的。只是,其中有这么一位很入他老人家的眼,得到了他的高度评价。谁啊?此人就是光武帝刘秀。

有哲人说刘秀是历史上会用人、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清代的著名学者王夫之也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皇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六中写道:“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意思是说,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只有这个皇帝“允冠百王”。什么是“允冠百王”啊?那就是说刘秀在众多皇帝中,那是高人一头、技压群雄的,最起码也是鹤群中的一只鸵鸟吧。高人一头,宽人一臂,允冠百王,盖了帽儿了。

刘秀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啊?

说起这个东汉开国皇帝——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他的一生真可谓曲折跌宕,充满了传奇。他从一个放牛娃、一个庄稼汉到光复汉室的大英雄,再到治国平天下的模范皇帝,真可谓接近完美了,也可以说他算得极品中的珍品了。他的高大光辉形象,深受人爱戴,广受人敬仰。

《后汉书·光武帝纪》记录了这位独领风骚、近乎完美的皇帝传奇的一生。

就让我们在这里回溯历史,感知光武帝刘秀在历史烟尘中的音容笑貌,重温伟大人物的履历壮举,感受这位伟大皇帝强大的人格魅力吧。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开国皇帝的貌相。他长得什么样啊?

刘秀有一个高鼻梁。他的高鼻梁,大有可能是汉高祖刘邦的多代遗传,因为汉高祖刘邦也是一个高鼻梁。他美须眉,不但头发胡须浓密,眉毛也很漂亮。“大口”,嘴大吃四方。“日角”指额骨中部突起,这样的人聪明,也有帝王相。如此看来,刘秀整个一颇有帝王相的帅哥儿,男人中的范儿。

接下来再看刘秀年轻时候的职业:性勤于稼穑。也就是说刘秀热爱农业劳动。咦?这就奇了怪了,他这个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代孙,怎么搞着搞着成了庄稼汉,皇家血脉怎么就挽裤脚戴斗笠干起了农活儿啦?并且还“性勤”?按理说,他是皇室的人,皇室不是给买了养老保险,每年都会拨付养老金的吗?那小日子,定然是吃无忧穿不愁。这话当然不假,以前是这样的,皇室的人衣食无忧,年年都有吃有穿,小康日子乐悠悠,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西汉王朝不是被王莽给篡了吗?此时的刘秀生活在王莽建立的新朝了。也就是说王莽的篡权,中断了大汉王室子孙的养老保险,现在他们一个个都成了体制外的人,单飞单干了,并且,你刘秀又早早死了父亲,姊妹几个跟着伯父过日子,你不劳动,不种地,不放牛,哪里有面包和牛奶?更别谈什么奶酪了。所以,刘秀就喜爱农业劳动了。不喜欢不行啊。

据《东观汉记》卷一记载,刘秀出生的那一年,他的出生地发生了一件奇特的事情:“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

意思是说他出生那年,他的出生地有一棵庄稼长出了九头穗,并且整个县都获得了大丰收。

刘秀名字里这个“秀”字,据说也因此而来。“秀”指的是庄稼、植物吐穗开花,这个名字很农业,难怪刘秀爱干农活。可是,有意思的是,他的这个喜好,常常要遭到长兄伯升的耻笑:嘁,这点出息!成天就知道扛锄头砸坷垃摆弄庄稼,能成什么大事?

刘秀的长兄伯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怎么就这么有底气地笑话自己的弟弟刘秀呢?此人性格非常豪爽,一直“好侠养士”,喜欢结交朋友,收留宾客,暗地里想着积攒力量,做成大事。他对刘秀的耻笑,刚好表现出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而性格的不同,也刚好造就了兄弟两个人以后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嘛!

刘秀爱好农业劳动,并且“重慎畏事”,办什么事都小心谨慎,显得有些胆小怕事,给人一种畏畏缩缩、不舒展、挺憋屈的感觉。其实,也并非他毫无理想,而是这个人含蓄而沉稳罢了,他知道隐忍。《东观汉记》卷一记载:“(刘秀)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庄稼汉只是他的职业,借以谋生,并不是他的追求。他在业余时间,也很喜欢“游侠”,性格也很豪爽,只是没有他大哥那样放得那么开,表现得那么张扬,而是内敛、低调。他还非常关心天下大事。哪个地方有坏人,哪个地方的官当得好,他都很了解。当时也不能上网,也没有手机,他能做到这一点,只能说明他下了不少功夫,消息灵通,这一点也为他以后治国平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人的视野宽广与狭窄问题。

说这个老实巴交的刘秀有理想、有抱负,不得不提到公元14年,也就是刘秀二十岁的那一年,他还主动到长安上学深造去了。他去长安上太学了。太学,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学,长安的太学,怎么说也算得是一类本科吧,高等学府。这说明了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放弃,没有拘泥于刨坷垃种庄稼,而是一直在追求更高的理想。也说明人家刘秀,是很有一点心眼儿的。《东观汉记》卷一载:“(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以给诸公费。”由于家庭条件的窘迫,刘秀去长安上学的路上,没有盘缠,就跟同学合伙买了一头驴,拉着驴车去上学。可是,刘秀一路上可没有闲着,他一边意气风发地驾驶驴车,还一边在路上用驴车搞经营拉客,卖票搞运输,挣点生活费,这也表现了他有很好的经营头脑。反正那车闲着也是闲着,搞点副业,弄点创收,何乐而不为呢?

在长安,刘秀上了三年左右的太学。在这三年的大学生活里,他主要的学习课程是《尚书》。三年来刘秀的学习成绩也算不上优异,你想啊,基础差底子薄,能够学到“略通大义”的程度也就算是不错了。所以,如此推断的话,刘秀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指定拿不到奖学金。当然,就是这“略通大义”,也为刘秀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底子。别小看这点文化底子,它对于刘秀的未来,影响可是巨大的。毛泽东称赞他“最有学问”,他的学问,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话说这时候正值王莽末年,国内连年蝗灾,盗贼蜂起。地皇三年,南阳饥荒,各家门客多为小盗。刘秀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分配工作,也没有弄个个人简历到处应聘,而是又回到老家重操旧业,继续种地呗。

这地,一种可就种到了二十八岁。说到这里,人家刘秀也没有娶亲,足以看出他这个人是有理想的。当时他到底有什么具体的理想啊?他在大学期间,其实遇到了一个女子,谁啊?阴丽华。那是他的初恋情人。加之看到了当时的执金吾出行,阵容强大,声势惊人,于是刘秀就立下了誓言: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就是他当时的理想。

就在二十八岁这一年,刘秀等人可就起兵了。从此,光武帝刘秀就开始了戎马生涯,开始一路拼杀打天下。

起兵之初,有几个小插曲挺有意思的。他的长兄伯升起兵,各家子弟吓了个不轻,大嚷“伯升是想要了我们的命啊”,因为那可是杀头之罪,是要诛灭九族的啊。于是,他们纷纷退避。可是当看到刘秀绛衣武冠,一想连他这样老实巴交的人也参加了,他们就改变了主意,安定了下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刘秀,整个一老实人,是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到了后来,刘秀当了皇帝,有一次回老家的时候,一个邻居家的老大娘还说“我可真没有想到,你会做上皇帝啊”。而这也恰恰说明了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具有的内敛性格,不事张扬,沉稳隐忍。当然,这并不等同于说刘秀木讷,是榆木疙瘩一块,是窝囊废一个,后面的一件事情恰巧说明了刘秀的聪明睿智和胸襟大度。

起兵之后,他们七长八短一帮子人,浩浩荡荡地进发了。我们可以展望这样一个镜头,刘秀身先士卒,在前面骑着一头老牛,率众出击,后面的众将士一个个七长八短、参差不齐的,手里举的不是刀枪棍棒斧钺钩叉,而是铁锨锄头镰刀和擀面杖之类不伦不类的武器,那场面着实滑稽。为什么啊?一个字——穷!没有制服,没有先进的设备,所有的武装,都是原生态的。所以,当第一仗胜利,缴获了不少财物之后,大家就开始分啊,抢啊,结果有人下手早,抢到的就多,当然就很高兴,可是有人下手晚,得到的就少,那当然不乐意了!大家一起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抢来点东西,居然分配不公,揍你个姓刘的!大伙生气了,要找刘氏兄弟们算账。

这时候,刘秀的聪明睿智和胸襟大度就表现出来了,他赶紧将刘姓所得财物收起来,分配给其他人,方才稳住军心。

就这样,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连连打胜仗,形势一片大好。而这大好形势的得来,与刘秀的大智若愚和远大抱负是不无关系的。

第二节 以诚相待的魅力

【原文】

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既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而诸将贪惜财货,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敌,珍珤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

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

【译文】

这时王莽军队已有近十万到了城下,光武差点儿走不出城。

到了郾、定陵,将各兵营军队悉数调发,而诸将贪惜财货想分兵留守。

光武说:“现在假如打败了敌人,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假如被敌人打败,我们的头颅也保不住,哪还有什么财物呢?”大家这才依从。

严尤劝王邑说:“昆阳城小而坚固,现僭称帝王的刘玄在宛城,我们快速派遣大军攻击,他们必定逃跑;宛城兵败,昆阳自然归服。”王邑说:“过去我以虎牙将军身份围攻翟义,因不曾活捉他而受到责备。现在率百万大军,碰上城池不能拿下来,怎么说得过去呢?”

于是将昆阳包围几十重,扎营数百个,立起云车,高十余丈,俯视城中,旗帜遍野,尘埃满天,金鼓之声响彻数百里。

有的军士挖掘地道,有的军士用冲车和楼车攻城。

弓弩乱发,箭如雨下,城中人要背着门板才能打水。

王凤等求降,未得允许。

王寻、王邑自以为成功在顷刻之间,意气闲逸自得,夜有流星坠落兵营,白天有云团,如崩塌的山般当营陨落,离地不到一尺才散,军吏士卒都趴伏在地上。

六月初一,光武便与军队一同前进,自率骑兵步兵千余,在王莽大军前四五里布阵,王寻、王邑也发兵数千交战。

光武冲杀敌军,斩首数十。

众部下高兴地说:“刘将军平生见小敌胆怯,今见大敌勇敢,很是奇怪,而且又到前面去了。我们应协助刘将军!”光武向敌人冲去,王寻、王邑部队退却,部众乘胜进击,斩敌成百上千。连连得胜,于是向前推进。

【评点】

在刘秀一生里最著名的这次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冲杀敌人,斩首数十,其部下很是吃惊——刘将军平时胆子很小很谨慎的啊,见了很少的敌人都会很胆怯,可今天见了这么多的敌人竟然所向披靡,勇猛异常!这可真是奇了怪了。

这就是刘秀,他明白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最需要的是鼓舞士气,最需要的是以身作则,最主要的是身先士卒。前文他给人“这么老实本分的人都起兵了”的印象,激发起大家起兵的信心,现在又给人以“这么胆小的人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了”的感觉,便立即激发起将士们的英勇斗志,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连连得胜,大部队势不可当地向前推进了。

这就是领导的率先垂范的作用。

假如领导、负责人、领队的人不以身作则,只是做个甩手大掌柜,用神仙指在背后指指点点地指挥一通,那么,他所带领的团队,怎么会激发出最大的斗志,发掘出最大的潜能,进而取得良好的成绩呢?要不毛泽东怎么评价刘秀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呢?如此看来,刘秀的确是深谙此道。谁说刘秀老实巴交胆小怕事?人家胆子大着呢!谁说刘秀隐忍木讷?人家聪明睿智着呢!

刘秀在带兵打仗中的聪明睿智还表现在很多地方。

五月初一,攻克邯郸城,杀死了那个冒充真命天子的王郎。结果,在缴获的文书中,光武发现他自己的部下官员和王郎勾结来往毁谤自己的书信有几千份。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性质恶劣至极,危害程度至极,伤害兄弟感情至极啊。按理说,自己的部下出现了这样的叛徒贼子,拉出来毙了都不为过,最起码也要让他们尝尝苦头。可是,咱们的刘秀是怎么做的呢?他并没有派人展开调查,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将叛徒抓起来毙了,反而看也不看那些书信,还召集将军们当面一把火烧掉了那些罪证,说:“让那些睡不着觉的人安下心来吧!”

你看!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这是多么宽大的肚量?你不仁,可以,但是我不会不义。我放你一马,权当没有发生这样龌龊的事!逃过一劫的那些有负于他的属下,胆战心惊地擦擦额头的冷汗之后,还不死心塌地地跟着刘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了?

后来,铜马军屡屡挑战,光武把他们打得大败。受降还没有完,高湖、重连两支部队从东南方来,与铜马残部会合,光武又与他们大战于蒲阳,结果又把他们全部打败迫降了,还封投降的头目为列侯。

投降的部队头领不放心啊,怎么可能?是不是给我开了张空头支票,诱我投降,然后再下黑手把我给拾掇了啊?兵不厌诈,这种事情不是不可能啊!出来混,不得不留一手,不得不防啊!

刘秀很理解他们的心理,便命令他们归营统率约束部队。什么意思啊?叫你回去继续统领自己的部队去。刘秀不但给他们官做,还给他们领兵的实权,这还不算,刘秀去巡视他们的时候,居然只带几个随从前往。这样的举动给了那些投降的人多么大的信任啊!所以,那些投降的官兵相互议论说:“萧王这样推心置腹待人,我们能不以死相报吗?”于是都真心归附。为什么叫萧王啊?这时候的刘秀,是在更始帝的门下效力。他的实力和威望越来越强大,更始帝封他为萧王,不过也对刘秀有了戒备之心。

光武将全部投降的兵力分配给诸将领,自己的队伍越拉越大,威望越来越高。这可都是诚信的超强魅力啊!所以关西人称光武为“铜马帝”。

第三节 经典语录

【原文】

二年春正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大司马吴汉率九将军击檀乡贼于邺东,大破降之。庚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下诏曰:“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其显效未□,名籍未立者,大鸿胪趣上,朕将差而录之。”博士丁恭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谒者即授印绶,策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籓。”

【译文】

二年春正月初一,日食。

大司马吴汉率九位将军在邺东进攻檀乡寇贼,大败檀乡贼军,迫使他们投降。

十七日,把功臣都分封为列侯,大的封国四县,其余多少不一。

诏令说:“人的欲望满足以后,最怕的是放荡不羁,只求一时的快乐,忘却慎于刑罚的道理。想到各位将军功业远大,的确想代代相传,应当像站临深潭边、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更谨慎。有些有显著功绩,没有得到报酬,名未扬、官未封的人,大鸿胪赶快报上,我将分别录用。”

博士丁恭提议说:“古代帝王封诸侯地不过百里,以‘利建侯’‘雷震百里’为准则,中央强大,地方弱小,这是用来治理国家的方法。现在封诸侯大到四县,不合法制。”

光武帝说:“古代国家的灭亡,都是由于国君无道,没有听说过功臣封地大而遭灭亡的。”

于是派谒者马上授予列侯印绶,策书上说:“居于上位而不骄傲,即使位高也不危险;节制谨守法度,即使满盈也不漫出。敬肃戒慎,传给你们子孙后代,永远做汉家的藩属。”

【评点】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刘秀的这话,怎么看怎么都有较高的哲学意味,足以称为经典语录、网络流行语了,搁在现在,早被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因为它的确有着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他的这话,意思是说居上位不骄傲,虽高也不危险;节制谨守法度,虽满也不漫出。

大概这就是他在上大学期间所打下的文化底子,加之这么多年来的摔打历练,凝结成的个人智慧的结晶。这都是人生经验,是很值得借鉴与吸取的。

这也是刘秀谦虚谨慎的态度的一个集中表现。从小,他就是这样的生活态度,不骄傲,不自负,年少时他大哥笑话他只喜欢刨地扒坷垃,没什么大出息的时候,他没有跳出来和大哥理论。他的大哥锋芒毕露,被更始一伙儿杀害之后,他也没有暴跳如雷,举着大砍刀去找更始算账,而是选择了坚忍,把悲伤留给自己,心中深藏怒火,脸面上什么也不表露,还向更始请罪。结果,他的隐忍,让他得以在那种复杂而多变的时局里生存了下来。先生存,后发展,这大概是刘秀隐忍的大义之所在。

还有,在大家极力推举刘秀为皇帝的时候,他拒绝了三次,不肯受命。登基之后,每逢遇到天灾人祸,他总要自我检讨,说是自己有过错,有疏漏,是上天在告诫自己,惩罚自己,常常自省。当然,他一次次这样的自省和谦恭,并非是为了作秀,而是出自内心。所以,每当此时,他都要大赦天下,减免税收,释放犯人。

我们今人实在需要好好学习刘秀的这话,君不见眼下有些人稍有成就,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虚荣心膨胀得实在了得,哪怕只当个生产队队长也要雇个拎包端茶杯的。这是极其危险的哦,同志们!其实,自己的那点成绩,那点权力,那点财富,不值得自满自负啊。那些都只不过是浮云而已。连神马都是浮云,你那点成就和权力,能有神马值钱吗?我们实在需要好好咀嚼咀嚼这光武皇帝“高而不危,满而不溢”的人生哲学。

第四节 节 俭是美

【原文】

初作寿陵。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令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译文】

开始修建寿陵。

将作大匠窦融上书说明园陵占地面积,及一切所需器物。

光武说:“古时帝王的陪葬,都是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的人不知墓室埋葬的地点。太宗了解生死大义,景帝能遵从孝道,历天下变乱,唯独霸陵完好无损,难道不是好事吗?现在所规划的地不要超过二三顷,不起山陵,陂池能散水就行了。”

【评点】

历代君王,几乎都热衷于修建自己的陵墓。古人崇尚不朽,天子永存。故古代王墓极尽奢华,不惜代价。而刘秀对自己的寿陵要求很随意,“令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位光武帝有着较好的节俭意识。毕竟这位开国皇帝是接地气的,年轻时种了很多年的地嘛,他知道老百姓的疾苦,知道瞎折腾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他还力主丧事简办。

他曾经诏令说:“从前曾子、闵子侍奉父母,都竭尽全力孝养;孔子葬子,有棺无椁。办丧事贵在表达哀思,礼仪表现在入土为安和俭朴上。目前百姓送终的做法都比阔气讲排场。结果生者无一石米之储存,所有的财力都用在丧葬上。伏日、腊日无糟糠之食,而把猪羊用于一奠之丧祭。历代的积蓄,一个早晨浪费掉,子孙饥寒,命运就这样断送,这难道是祖先的心愿吗?还有车马服饰,尽情讲究奢华。田地荒芜,游手好闲的人成堆。各级政府官员应申明各种适用于今天的法规禁令,向郡国宣布执行。”

刘秀说的,入情入理。我们来看,当下许多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在红白喜事上讲排场,铺张浪费的现象很多。老人死后,做子女的花大价钱给扎房子、扎轿车、扎彩电,大摆宴席,有的还请戏班子吹拉弹唱七天七夜。他们以此为孝。实则,这是一种莫大的不孝。人已死去,如此铺张浪费,还有什么意义呢?

早在几千年前,作为君王的刘秀,就如此看得开,他很排斥在丧葬上铺张浪费。

刘秀去世的时候,六十二岁。他在遗诏里说:“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超赞哦!刘秀的这些先进的思想,也适用于我们今天啊。他的思想的先进性由此可见一斑。力倡节俭,自古有之,反观你我,可否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