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纪连海评点后汉书(上下册)
55526200000010

第10章 皇后纪

第一节 光武郭皇后

没有真爱的婚姻不长久

【原文】

光武郭皇后讳圣通,真定槁人也。为郡著姓。父昌,让田宅财产数百万与异母弟,国人义之。仕郡功曹。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生后及子况。昌早卒。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更始二年春,光武击王郎,至真定,因纳后,有宠。及即位,以为贵人。

建武元年,生皇子彊。帝善况小心谨慎,年始十六,拜黄门侍郎。二年,贵人立为皇后,彊为皇太子,封况绵蛮侯。以后弟贵重,宾客辐凑。况恭谦下士,颇得声誉。十四年,迁城门校尉。其后,后以宠稍衰,数怀怨怼。十七年,遂废为中山王太后,进后中子右翊公辅为中山王,以常山郡益中山国。

【译文】

光武郭皇后名圣通,真定槁县人。

为郡中大姓。

父亲郭昌,将田宅财产数百万让给异母弟,郡国的人们都认为他很有道义。郭昌在郡里任功曹的官职。

娶真定恭王刘普女为妻,号郭主,生皇后郭圣通及子郭况。

郭昌去世得早。

郭主虽然是王家女子,却好礼节俭,有人母典范之德。

更始二年(24)春,光武进击王郎,到达真定,纳后有宠。

等到光武登帝位,立为贵人。

建武元年(25),生皇子刘彊。

光武很看重郭况小心谨慎的品格,年刚十六,任为黄门侍郎。

建武二年(26),贵人立为皇后,刘彊立为皇太子,封郭况为帛系蛮侯。

郭况因为是皇后弟弟,显得很贵重,来往宾客很多。

郭况恭谦下士,颇有声誉。

建武十四年(38),升任城门校尉。

此后郭皇后因光武对她的宠爱渐有衰退,常怀怨恨愤怒的情绪。

建武十七年(41),郭皇后被废为中山王太后,进皇后中子右翊公刘辅为中山王,以常山郡增给中山国。

【评点】

光武帝刘秀和郭圣通结识的时候,已经和自己爱慕已久的阴丽华结为夫妻了。但是,由于刘秀需要南征北战,结婚之后就安排阴丽华回娘家去了。

更始二年(24)刘秀率军出征,征伐王郎就来到了真定。那时候的刘秀,虽然不再骑牛了,装备已经精良了,队伍也开始壮大了,可是毕竟还是显得势单力孤。加之刘秀大军初到河北,立足未稳,而那伪皇帝王郎的势力正盛,不可一世,便上演了一出王郎赶刘秀的大戏,让刘秀喘不过气来。在评书中,这一段演绎得颇为精彩。

气喘吁吁的刘秀一想,这仗不能这么个打法啊!怎么办呢?思来想去,刘秀做出了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啊?刘秀决定联合真定王刘扬,一起来对付王郎。联军作战,肯定要比单打独斗来得凶猛。

刘秀为了表示诚意,出于政治目的,就娶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妾,与刘扬结亲。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刘秀娶郭圣通,一是为了在动乱岁月有个安稳的家,可以享受温馨的生活,因为他的妻子阴丽华没带在身边。二是为了利用郭圣通舅舅真定王刘扬在河北中部的势力,扩大自己与王郎抗衡的筹码。在当时的情形下,不这么做不行啊。也就是说,刘秀娶郭圣通是情非得已。三是心底也有需求。在这样复杂的心情下,他在阴丽华之后娶了二房。

事实证明,在刘秀平定河北的征战中,郭圣通家族和刘扬的兵力为刘秀最终立足河北,进而平定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迎娶郭圣通的时候,聪明的刘秀可是隐瞒了自己已婚的情况的,就跟现在的隐婚一族一样,将元配妻子阴丽华隐瞒起来,他主动以迎娶正妻之礼向郭圣通求亲,并于更始二年(24)春结婚。

刘秀称帝登基后,封阴、郭二人为夫人。当然,刘秀的心里还是觉得挺对不住阴丽华的。毕竟阴丽华是他的初恋情人,第一任夫人嘛。于是,刘秀想把阴丽华立为皇后,但阴丽华知晓当时的形势及自己的实力均不足以让自己封后,遂以自己未曾生育为理由婉拒,于是刘秀就顺水推舟,在建武二年(26),立郭圣通为皇后,长子刘彊被封为太子。当然,这个刘彊太子呢,是郭皇后所生。

虽然刘秀将郭圣通立为皇后,可是他心里最爱的还是人家阴丽华啊。帝王将相也都是有情之人,爱谁更甚心里自然明了。要不怎么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呢。我们对最初的那份感情,总是无法割舍和忘怀的。

其实,人的立场,有时候真的很难捉摸,尤其在各种利益诱惑和势力裹挟之下,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纵使这段婚姻,让刘秀和刘扬结为亲家了,可是刘扬还是在后来举事叛乱中被刘秀杀了。随之其宫廷势力被吞并,加上郭圣通年长色衰,自然在刘秀的眼里渐渐失宠,而阴丽华背后势力开始膨胀。建武十七年(41)刘秀以“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这样众所周知的托词为由,将郭圣通由皇后废为中山王太后,阴丽华被立为皇后。

史家范晔等人多为之不平,声称郭后无辜。其实想想也是,人家郭皇后,也真的够无辜的。要说郭圣通这人,家庭出身高贵,其家族是名门望族。她的父亲郭昌,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人,因为将数百万财产送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而受到广泛赞誉。其母亲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郭圣通的思想品格自然无可指摘。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怜香笑比执金吾,想见花容绝世无。他日乾元称作配,糟糠遗却郭家珠。里面暗含着对郭圣通的怜惜和不平。

刘秀废后,真的对人家郭圣通不公。要知道在古代,如果皇后没有什么大过而被废黜,那是有损皇帝的德舆的。但是,刘秀还是以那么一个勉强的借口就把她废黜了,只能说明刘秀和郭皇后之间,真的没有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定然长久不了。

但是,没有爱情,总还有亲情的。刘秀在这点上做得还是挺厚道的。他废黜了郭皇后之后,对她的家人,却还是多有恩典。郭圣通的弟弟郭况官至大鸿胪,刘秀还把自己的第四个女儿淯阳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郭璜。光武帝多次幸临其宅第,赏赐金钱缣帛甚丰,京城(洛阳)人称其家为“金穴”。

到了二十六年(50)的时候,郭圣通的母亲郭主去世,光武帝刘秀临丧送葬,还派人将她父亲郭昌的灵柩迎来与郭主合葬,追赠郭昌为阳安侯印绶,谥思侯。这也算是对因无爱而废黜了郭皇后的另一种方式的弥补吧,何况,郭圣通改封为中山王太后而未迁入冷宫,这也是一个明证。

二十八年(52)六月丁卯(初六)日(7月22日)郭圣通去世,被安葬在北邙山上。

第二节 光烈阴皇后

雅性宽仁的女性

【原文】

十七年,废皇后郭氏而立贵人。制诏三公曰:“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七岁失父,虽已数十年,言及未曾不流涕。帝见,常叹息。

【译文】

光武建武十七年(41),废郭皇后而立阴贵人为皇后。

诏令三公说:“郭皇后心怀怨怼,多次违反教令,不能安抚他子,教诲开导崇尚别室。宫闱之内,好像发现凶残的鹰鹯猛禽一样。既无《关雎》贤淑之德,却有吕后、霍后之风,难道可以托付幼少之君、六尺之孤,肃敬地继承神明之祀?现在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符节,使其献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女,在我微贱的时候嫁给我。自从我们不能相见,到如今恰有了三年!应当奉祀宗庙,为天下母。主办这事的要详细按前代的规章制度,及时献上尊号。不同平常的事件,不是国家的幸运福气,不得上寿称庆。”

阴皇后在位肃敬俭朴,很少嗜好玩乐,不喜欢戏言谑笑。

性情仁厚孝顺,多矜怜慈悯。

七岁死了父亲,虽然已经数十年,然每言及没有不流泪抽泣的。

光武见了,也常陪着叹息。

【评点】

阴皇后名叫阴丽华,她是光武帝刘秀的初恋情人。刘秀对她的感情,那可真是无可挑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被后世广为传诵。

阴丽华出身名门,祖上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丞相管仲,传到第七代管修,从齐国迁居楚国,做了阴县的大夫,以后便以“阴”为姓名。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在南阳新野定居。

刘秀也是南阳人。二十几岁的时候,刘秀还在种地,是个布衣阶层。一次去长安,他遇到了执金吾出行,那阵势简直是惊天动地,好不威风啊,又是鸣锣开道,又是前呼后拥的,车骑很盛。执金吾是个什么官啊?就是京城的卫戍司令。年轻的刘秀第一次见到如此八面威风的场面,心里十分震撼,决心将来也做个执金吾。当然他羡慕的并不是这个官职,而是这个威风和阵势。

还有一次刘秀来到新野见到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阴丽华,不由得心生爱慕之情。心头暗想,有朝一日能够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也就心满意足了。于是刘秀就立下了“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人生誓言。

由此可见,这个阴丽华是多么的貌美。刘秀这个大帅哥对她那可是一见钟情,被迷得神魂颠倒的。

地皇三年(22),二十八岁的刘秀在宛起兵。第二年,刘秀好梦成真,他果真迎娶了令他魂牵梦萦的阴丽华。

阴丽华是一个性格温文尔雅,为人宽大仁慈的人。

怎么这么说呢?有例为证。

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当上皇帝以后,在立皇后问题上非常为难。为什么呢?他在娶了人家阴丽华之后,因为政治谋略而又娶了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第二任夫人。面对两个女人,到底立谁为后好呢?两个女人对自己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刘秀就犯了难了。说心里话,刘秀爱的是阴丽华,那可是刻骨铭心的初恋啊。于是,他打算立阴为后。可是,阴丽华十分豁达大度,她对刘秀说,郭夫人也是明媒正娶的,又一直跟在你的身边出生入死地服侍你,况且,她的出身高贵,不立为皇后也很难办。再者说了,人家郭家在战争中对你支持那么大,劳苦功高,并且郭贵人已生有皇子,应当立为皇后哦。

就这么着,郭圣通就成了皇后。

可是,那个郭皇后虽然立了后了,并没有得到刘秀宠爱。那是自然的事情,人家刘秀最爱的女人不是她嘛。郭皇后心再大,也会吃醋吧,也会不满吧,于是,她就时常口出怨言,表达自己的不满。其实这也属于正常。可结果使刘秀更加反感。加之人老色衰,更不中光武帝的意了。

建武十七年(41),刘秀下了决心,以她舅舅谋反为契机,找了个理由下诏废掉郭皇后,立阴丽华为皇后。刘秀在诏书中动情地说:阴丽华出自良家,嫁给了当时很微贱的我。并引用了《诗经》“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的句子以表达他的思念之情。刘秀在那正式的公文里用词都火辣辣的,足以看出他对阴丽华的痴爱之情。于是,他果真宣布立她为皇后,“为天下母”了。

《后汉书》中说阴皇后她“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虐,性仁孝,多矜慈”。当了皇后的阴丽华,仍然保持她“雅性宽仁”的美德。这也是这个美人的最为可爱之处。

阴丽华的美德主要还表现在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上。她高居后位,按理说给家里人办点私事啥的,应该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的。只要她向光武帝开口,那还不有求必应?可人家不,她从来不为家人向刘秀要求什么。作为外戚的阴氏家族,尽管立下汗马功劳,但处世一直很低调,从来不张扬跋扈,家风甚好。阴皇后的哥哥阴识是个大功臣,在皇帝论功行赏的时候,谦虚地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作为外戚已经很荣幸了,如果再获封赐,不能示天下以公。”阴识后来担任执金吾,负责辅导太子。阴识在光武帝面前敢于极言正议,但在外人面前,从不谈及国事。为此刘秀十分敬重他,常常以他为榜样告诫贵戚左右。

阴丽华的弟弟阴兴,也是屡建战功的将领。有一次,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已经准备妥当,红头文件也印了,可是那个阴兴却坚决辞让。后来刘秀准备任命阴兴为大司马,这是朝廷命官的最高职位之一,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啊。可是人家阴兴叩头流涕地说:“臣不敢不为皇帝效命,但让我担任这样高的官职,会影响皇帝的形象,千万不要这样。”坚决拒绝了这个官职。阴丽华带动得家里人一个个做事低调,品德高尚,并且她还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儿子刘庄被教养得聪慧异常,被册封为皇太子,成为日后的汉明帝。

客观地讲,东汉初期出现的“中兴”局面,与阴丽华以她的雅性宽仁主理后宫,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此看来,这阴丽华,可堪称完美女子了。“娶妻当得阴丽华”,被多少后人引而用之,感而慨之,羡而慕之。后人说,刘秀因阴丽华而废黜郭皇后,是他的一个污点,其实不然,人家刘秀也算得一个有情有义之人了,他能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在我看来,很值得敬重呢。

第三节 明德马皇后

一、德冠后宫立为后

【原文】

明德马皇后讳某,伏波将军援之小女也。少丧父母。兄客卿敏惠早夭,母蔺夫人悲伤发疾慌惚。后时年十岁,干理家事,敕制僮御,内外谘禀,事同成人。初,诸家莫知者,后闻之,咸叹异焉。后尝久疾,太夫人令筮之,筮者曰:“此女虽有患状而当大贵,兆不可言也。”后又呼相者使占诸女,见后,大惊曰:“我必为此女称臣。然贵而少子,若养它子者得力,乃当逾于所生。”

【译文】

明德马皇后,史失其名,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

少丧父母。

哥哥马客卿敏惠早夭,继母蔺夫人悲伤发疾,精神恍惚。

这时马皇后十岁,料理家事,管理教育童仆,童仆凡事请示报告对她像成人一般。

起先,各家没有知道的,后来听说了,都赞叹惊异。

马皇后曾经久病,太夫人叫占卜,占卜的人说:“此女虽有疾而终当大贵,卜卦上显示的吉兆简直妙不可言。”

后来又叫看相的为诸女孩儿相面,看相的见到马皇后,大为惊讶地说:“我一定要向此女称臣。然而她贵而少子,若抚养他人的儿子得力,也当会超过自己亲生的。”

【评点】

明德马皇后,真可谓是历代后妃中的佼佼者,母仪天下之典范。她贤惠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稳定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

明德马皇后(39—79),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人。马援不仅是一代名将,更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然而马援虽是智者,却善于谋生前而不善于谋死后,他晚年得罪了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当时马援正受到光武帝的宠幸,梁松只能怀恨在心。什么事情得罪了梁松啊?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是有一次,马援病了,人家梁松前去探望,结果,马援没有从床上起来迎接他,没有和他热情打招呼。于是,就得罪他了。后来马援最后一次出征五溪时,死于军中,梁松借机陷害马援,光武帝听信谗言,夺去马援的侯爵和官印,应该给的待遇也全部取消。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树倒猢狲散。这倒罢了,散也就散了,可往往还要来掐枝撼树,令人心寒。马援一倒,京城各贵族纷纷来欺负马家。马援刚死的时候,马援的小儿子因思念父亲很快就死了。马援的夫人又因思念小儿子而精神恍惚,也就是相当于得了抑郁症了,精神不好。这么看来,这个家可真就要彻底破败了。

这时,马援年仅十岁的小女儿,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就开始处理家务。人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这样的忧患之家,马皇后也是早早当家了。她指挥童仆,内外咨禀,如同大人一样,左邻右舍的人无不惊叹。

公元52年,这个十三岁的女子被选入太子刘庄的宫中。

刘庄是谁啊?刘庄是皇后阴丽华之子,后来的汉明帝。那时候,他当然深得光武帝的宠信。马皇后入宫后,悉心侍奉阴皇后,与宫中上下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深得阴皇后的喜爱。公元57年,太子刘庄即帝位,封她为贵人。这时候,马贵人二十岁。马皇后这人,长得很端庄,史书上说:“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东观记曰:“明帝马皇后美发,为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常称疾而终身得意。”马氏品行高尚,孝顺温和,立刻获得了太子刘庄的专宠。

马氏成为贵人后,就是仅次于皇后了。也就是说,马贵人距离皇后还有那么一步之遥,但也面临着艰难险阻。为什么啊?那时候,一是马皇后没能生儿育女,在那个年代的宫里,不能生个儿子作为撒手锏,是很难混的。另外,和她有得一争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啊。其中一位就是阴太后的侄女。

公元60年,大臣们上奏请立皇后。明帝去问阴丽华皇太后,太后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马皇后继承了她父亲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本领,终于在倾轧的后宫中脱颖而出。她当上皇后后,依然保持勤奋、恭谨、俭朴的本色,衣服很朴素。她喜欢读书,没事时,便读《易》《春秋》《楚辞》《周礼》等书,最喜欢的就是《周礼》《董仲舒书》这两本。

当时马皇后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女儿贾氏也被选入太子宫,并且生下了皇子。明帝便让马皇后养育这个皇子,当作自己的儿子。马皇后尽心尽力地养育太子,视为己出,甚至比自己亲生的还要辛苦。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汉章帝。

二、严于律己率先垂范

【原文】

时诸将奏事及公卿较议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每于侍执之际,辄言及政事,多所毗补,而未尝以家私干。故宠敬日隆,始终无衰。

【译文】

当时,诸将奏报的问题及公卿考校评议难得平衡稳妥的,明帝多次拿来试告皇后。

马皇后屡次分析解释,都合于道理,合乎人情。

马皇后每每于陪侍明帝两情绸缪之际,就言及政事,多所补益,但从没有以家族私事求官求福。

所以明帝对她的宠爱敬重越来越隆,始终没有衰退。

【评点】

马皇后的聪明才智,还体现在辅佐朝政上。她给明帝出了许多很好的主意,弥补了朝廷里的一些缺憾,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贤内助。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是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这个马皇后,就是汉明帝身后那个伟大的女人。

“故宠敬日隆,始终无衰。”

所以明帝对她的宠爱敬重越来越隆,始终没有衰退。

公元70年,楚王刘英(明帝同父异母的兄弟)企图谋反,事情败露后,明帝不忍按照法律处死,只是废黜了刘英的王爵,但是刘英到丹阳之后还是自杀身亡。明帝认为是一些小人鼓动楚王造反,便下令穷究党羽。结果监狱里的人越来越多,查了几年都没有个结果。受株连下狱和判处流放的官员竟多达几千人。一些耿直的大臣也劝皇上,明帝根本不听,马皇后十分忧虑。一天,她乘机向明帝进言,请求明帝不要把案件无限扩大,神情悲楚。她那悲楚的神情,深深刺痛了明帝的心,让明帝甚为感动,弄得明帝半夜睡不着觉,爬起来踱步,反复思虑马皇后的话,最后就放了许多人,也很快结案了事。

通过这件事,明帝了解到马皇后很有处理国家政务的才能。有时明帝遇到难以裁决的事,便试着让马皇后出出主意。这个马皇后毫不含糊,总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并能拿出很好的方法来。可是,自始至终,马皇后从未提及过自己的家事,因此得到明帝的敬重。

公元75年,明帝去世,太子刘炟即位,是为章帝,马皇后也被尊为太后。她自己撰写明帝的起居注,不想让后人说先帝重用了皇后的家属,就把自己哥哥马防侍奉明帝医药的事削去。

后来,章帝想封三个舅舅为侯爵,马太后的三个兄弟都上章推辞,太后也不允许。一些大臣以为太后是故作谦虚,为了讨太后和国舅的欢心,便趁第二年夏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旱灾时,联名上书说,天久旱不雨,是由于陛下不封外戚,引起阴阳失调。请陛下依照祖宗常法,加封帝舅们为侯。

马太后看到奏章后,非常气愤,批评那些上书的人是溜须拍马。马太后如此做并不只是谦虚,而是怕娘家人权势过盛后,会不知收敛,在自己死后如同西汉的那些外戚一样遭受灭族大祸,这正是真心为自己家人着想。

章帝觉得有些愧对三位舅舅,重新向太后请求:“两汉制度,国舅封侯,和皇子封王一样。太后固然谦虚,为何不让儿臣加恩三个舅舅。况且舅舅们年纪很大了,万一哪天过世,儿臣岂不抱恨终生。”

太后了解章帝的心情,又进一步对章帝解释说:“封侯的事我之所以这样决定,是从你和你舅舅两方面的利益出发的,并非为慕得谦让之美名而使你蒙受无恩于外戚的指责。如今天气反常,农业歉收,粮价飞涨,人民生活还十分困苦,匈奴又在边境寻衅,内忧外患,弄得我日夜难眠。而你却把封帝舅当作什么大事,这不是违背了慈母的拳拳之心吗?我生来脾气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如若阴阳调和,风调而顺,年成转好,边境靖安,到那时再实现你的意愿也不迟。”章帝见太后如此坚持,只好把封侯的事暂时搁起。

公元79年,全国农业获得了丰收,边境也太平无事,章帝又提出封三位舅舅为列侯的事,太后仍然辞让,马氏三兄弟也不愿就封。章帝坚持要封,受封之前,太后将三兄弟召来,劝诫他们说:“我年轻少壮时,时时提醒自己,居不求安,食不贪饱,恭谦克己,兢兢业业,只望能把国家治理好,让百姓们生活得好一些,以不负先帝的遗愿。希望各兄弟也能共承此志,使我归天之日,无所遗恨。”三兄弟接受了太后的劝导,在受封之后不久,即辞去官职,回家养老去了。他们能晚节有保,安全地从一线退下来,颐养天年,这里面的确有马皇后的良苦用心啊!

三、勤俭节约美名传

【原文】

时新平主家御者失火,延及北阁后殿。太后以为己过,起居不欢。时当谒原陵,自引守备不慎,惭见陵园,遂不行。初,太夫人葬,起坟微高,太后以为言,兄廖等即时减削。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恪之色,然后加谴。其美车服不轨法度者,便绝属籍,遣归田里。广平、钜鹿、乐成王车骑朴素,无金银之饰,帝以白太后,太后即赐钱各五百万。于是内外从化,被服如一,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乃置织室,蚕于濯龙中,数往观视,以为娱乐。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乃教授诸小王,论议经书,述叙平生,雍和终日。

【译文】

这时,新平主家车夫失火,燃烧至北阁后殿。

太后以为是自己的过错,起居不欢。

当时要去拜谒原陵,因自己引咎守备不谨慎,愧对陵园,就没有去。

起先,安葬太夫人,起坟略高,太后提出意见,太后兄马廖等即时进行减削。

其外亲有谦虚朴素尚义品质的,就给予温和的言辞,赏以财物提高地位。

如有纤芥不良之处,就先现出严格敬慎的脸色,然后加以谴责。

有把车辆服饰搞得豪华美丽越轨不合乎法度的,便断绝族籍,遣归田里。

广平、钜鹿、乐成王车辆坐骑朴素,没有金银的装饰,章帝告诉了太后,太后马上赐钱各五百万。

于是内外翕然影从效法,衾被衣服表里如一,各家都很谨慎,不敢奢华,俭朴远远超过了明帝永平时期。

于是设置纺织房,养蚕于濯龙苑,频频前往观看,以为娱乐。

太后常与章帝日夜谈论政事,教授诸小王,评议经书,述叙平生经历,雍和终日。

【评点】

俗话说,磨难最能磨砺一个人的良好品性。当年马皇后家道中落,险些破败,她十岁起就开始主持家务,打那时候起就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品性。

无论是成为贵人,还是成为皇后,乃至最后成为皇太后,她都坚持以节俭的风气化行天下。

她常穿着白色的厚缯,裙子不加边,不做任何奢华的装饰。初一及十五诸妃嫔参加春秋时节的朝见,她们看见马皇后袍衣稀疏粗糙,反以为是质地细密的绮罗皱鄃,走过去仔细一看,什么呀?根本不是,而是实实在在的粗糙之品,她们都不禁发笑。

马皇后却神情自若地告诉她们说:“这种素缯特别适合染色,所以我才用它。”六宫妃嫔没有不叹息的。

这马皇后节俭到了什么程度呢?

起先,安葬太夫人的时候,也就是马皇后的母亲,起的坟略高了那么一点,按理说,高点就高点吧,皇后的老娘,谁还敢提出不同意见?可是,她自己就提出意见来了,说这样哪里能行?按照规定,不能起那么高的。于是,太后兄长马廖等赶紧将高出去的那一块儿给减削去了。

马皇后发现有人把车辆服饰搞得豪华美丽,不合乎法度的,便断绝族籍,遣归田里。直接开除,不要了。有一次,马皇后碰见自己的几个亲戚家连下人都穿戴奢华,就果断断了对他们的补助。你不是奢华吗?说明你有的是人民币呀,那我还周济你个什么劲儿啊?

她时常以“居不求安,食不念饱”来要求自己,就是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居住不求太安逸,饮食不求太奢华。

她对奢侈浪费疾恶如仇,见了就生气,见了就要管。可对厉行节俭的人,又极其欣赏。你不是节俭吗?那我就重赏你,我要的就是这个节俭的风气。于是,其外亲有谦虚朴素尚义品质的,就给予温和的言辞,赏以财物提高地位。广平、钜鹿、乐成三个亲王的车辆坐骑朴素,没有金银的装饰,章帝告诉了太后,太后马上赐钱各五百万。在她的倡导下,全国上下都以简朴为荣,艰苦朴素渐成气候,以至于俭朴远远超过了明帝永平时期。

马皇后最后因病逝世,享年四十一岁。马皇后一生勤俭、朴素、谦逊,知书识礼,明理达义。她的所作所为,对明帝、章帝两朝的政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赢得后世人们的赞誉。

第四节 贾贵人

这个母亲太悲催

【原文】

贾贵人,南阳人。建武末选入太子宫,中元二年生肃宗,而显宗以为贵人。帝既为太后所养,专以马氏为外家,故贵人不登极位,贾氏亲族无受宠荣者。及太后崩,乃策书加贵人王赤绶,安车一驷,永巷宫人二百,御府杂帛二万匹,大司农黄金千斤,钱二千万。诸史并阙后事,故不知所终。

【译文】

贾贵人,南阳人。

光武建武末选入太子宫,光武中元二年(57)生肃宗章帝,显宗明帝以贾氏为贵人。

章帝既为马太后抚养,专以马氏为外家,故贾贵人不登皇后之极位,贾氏亲族没有受到宠荣。

等到马太后逝世,章帝乃策书加贾贵人侯王赤绶,安车一辆,永巷宫官婢二百,御府杂帛二万匹,大司农黄金千斤,钱二千万。

各种史书都没有记贾贵人后事,所以不知道她最后的结果。

【评点】

贾贵人,大概是史上最悲催的一位母亲了。

贾贵人当然姓贾,她出生在南阳郡,可以说是汉武帝刘秀的老乡。

贾氏在建武末年,被选入皇太子刘庄的宫中,为妾。那时候,刘庄所宠的女人马氏,也就是后来的那个马皇后,是贾贵人的母亲同父异母的姐妹。也就是说,贾氏应该管人家马皇后叫姨娘。

到了建武中元二年(57)的时候,贾氏生下刘庄的第五子刘炟。俗话说在古代宫中,母以子贵,按理说贾氏生有刘炟,应该前途光明一片啊,可是,命运总是那么爱捉弄人。当时马氏不是被宠吗?但是马氏没有儿子,皇帝刘庄就发话了,将贾氏所生的刘炟交由马氏抚养。这一件事,就彻底改变了贾氏的命运或者说是给贾氏的命运定性了,她就要开始自己悲催的一生了。果然,在刘庄即位之后,贾氏和马氏皆被封为贵人,永平三年(60),汉明帝册封马贵人为皇后,刘炟为皇太子。

永平十八年(75),汉明帝逝世,皇太子刘炟登基,尊马皇后为皇太后。虽然贾贵人是皇帝的生母,但是刘炟一直由马皇后抚养长大,只认马家是其外家。所以贾贵人最终不能登上皇太后的位置,贾家的亲族也没有受到荣誉和宠信,只有她所生的一个女儿刘奴在汉明帝时被封为平阳公主。

我们可以想一下,当时的贾贵人会怀有怎样的心情。自己的儿子,被人家养着,大了当了皇帝了,却不认自己这个亲娘。每日望着儿子的行踪,听着儿子的事情,那当母亲的心里可是有着无法诉说的苦楚啊。这就相当于你废寝忘食耗时数载,完成了一部小说作品,结果被署上别人的名字出版发行,并且发行得非常火爆,在当当网啊、京东网啊那些大型网店销售排行榜上一直遥遥领先。而那一切的殊荣,当然还有诱人的稿费收入,都与你无关。那是什么样的心情?那就是贾贵人的心情。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之后,就到了建初四年(79)马太后逝世,汉章帝才给生母贾贵人加上等同于诸侯王的赤绶,安车一驷,永巷宫人二百,御府染锦二万匹,大司农黄金千斤,钱二千万。这么看来,人家汉章帝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啊,只是一直没有表示自己的孝心而已。那是刘庄使然还是制度使然?到底是为什么呢?不管为什么,只是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命运加在贾贵人身上真的是不应该的,至少我们会认为贾贵人作为汉章帝的生母,真的不应该受到那样的冷遇和痛苦。

那个世道,对贾贵人实在是不公啊。可是,不公的还不止这一点,还有关于贾贵人这个人,历史对她的记载是这样的:

“诸史并阙后事,故不知所终。”

意思是此后再无关于贾贵人的记载。贾贵人生卒之年均不详,连真名也失传。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令人痛心而无语,实在是悲催啊!

第五节 章德窦皇后

一、悍妒的女人

【原文】

章德窦皇后讳某,扶风平陵人,大司空融之曾孙也。祖穆,父勋,坐事死,事在《窦融传》。勋尚东海恭王彊女沘阳公主,后其长女也。家既废坏,数呼相工问息耗,见后者皆言当大尊贵,非臣妾容貌。年六岁能书,亲家皆奇之。

【译文】

章德窦皇后,扶风平陵人,大司空窦融的曾孙。

祖父窦穆,父亲窦勋,因事而死,事载《窦融传》中。

窦勋娶东海恭王刘彊女沘阳公主为妻,窦皇后就是沘阳公主的长女。

窦勋既死,家道废坏,多次叫相工面相问善恶消息,见到窦皇后的都说她一定大尊大贵,不是一般的官员的妻妾容貌。

窦皇后六岁能读书识字,姻戚人等都很惊奇。

【评点】

窦皇后,是一个参与政事的皇后。从历史上看,凡是参与政事的皇后,多数是有手腕的女人,为人处世多有高人之处,有谋略,有胆识。

当然,那些高人之处,自然都是有来历的。有的是后天学习得来,有的是先天带来。这位窦皇后的高人之处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从她中落的家族说起。

窦皇后是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东汉初年名将窦融的曾孙女,父窦勋,母沘阳公主。窦氏出生于显贵的家庭,她的父亲窦勋,因为犯了罪,被皇上给拾掇了,家道从此中落,家中发生的那些变故,让窦家再无往日的显赫。窦氏生长在破落的名门里,人又长得很漂亮,六岁能写字,很有才情,所以家人对她寄予很大的希望。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窦氏慢慢产生了不顾一切往上爬的野心。所以,后人评点她这个人是貌美,性悍妒。

这就是这个人物最大的性格特点。

在浩瀚而驳杂的历史人物画卷里,那些个历史人物,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当然是他们的性格特点。性格特点,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这跟文学作品是一样的。比如,我们说起某个历史人物,首先想到的是他有一个怎样的性格特点,做过哪些事,而他们所做的那些事,无不带着性格特点的烙印。

窦皇后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悍妒”。那么什么是“悍妒”呢?就是说这个女人很勇猛,手段硬,心狠手辣,并且看不得别人好,一看到别人好就心生忌妒。心生忌妒会怎样呢?就会去找人家的碴儿,想方设法搞定人家,摁倒人家,她自己起来。窦皇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东汉章帝建初二年(77),窦氏与她的妹妹同时应召入了长乐宫,迈出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步。那时候,汉章帝听说宫中新来了两位姓窦的美女,于是就立即召见,马太后见了也说窦氏相貌非凡。再加上窦氏会来事儿啊,把皇太后、皇上以及周边各位伺候得那叫个周全。于是,第二年,章帝就册立窦氏为皇后,她的妹妹也封为贵人。窦氏的非凡人生,从此迈出了第二步。

这一步可是不得了的一步啊,好多事情从此得以改变。东汉章帝建初七年(82),窦皇后的父亲窦勋得到平反,追封为安思成侯,她的弟弟窦宪,拜为郎官,旋升侍中虎贲中郎将。另一位弟弟窦笃,也拜为黄门侍郎。从此,窦族又重新显赫起来。

按理说,窦氏成为一国之后,给老爹平反昭雪,让中落的窦氏家族重新显赫扬名,已经不错了。可是这位窦后完全没有满足。也就是说她一点也不淡定,没有知足常乐的思想境界。

那时候,有个宋贵人,生下了皇太子刘庆,有个梁贵人呢,也生了一个皇子,叫刘肇。可偏偏窦皇后生不出个儿子来。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啊。所以,汉章帝对窦皇后逐渐疏远起来。聪明的窦皇后,自然感觉到了自己的失宠。在皇宫里,一个女人失宠了,她非常明白将意味着什么。

在这样的境况之下,这位窦皇后悍妒的性格特点立即展现出来了。她是怎么做的呢?这个窦皇后决心改变现状,想重新得到章帝的宠幸。于是,她就迈出了人生中的又一步,出手下了一着重磅炸弹一样的棋。她诬陷宋贵人“挟邪媚道”,逼她自杀,并使用阴谋促使汉章帝废去太子刘庆,贬为清河王。

这还不算完,她对梁贵人也下手了。只是她采用了另一种手段,收刘肇为养子。按理说,抢了人家的儿子,也该知足了,不!窦皇后怕有后患,居然差人写匿名信诬陷梁贵人,逼其自尽。从此,窦皇后于后宫就没有对手了,她铲除了一切阻碍自己的人。这就叫“谁敢挡我的道,我就叫谁倒地!”窦太后从此气焰嚣张,谁都不敢说她的坏话。并且,她又极力献媚讨好汉章帝,重新获得了汉章帝的宠爱。

二、野性的女人

【原文】

及帝崩,和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临朝,尊母沘阳公主为长公主,益汤沐邑三千户。兄宪,弟笃、景,并显贵,擅威权,后遂密谋不轨,永元四年,发觉被诛。

【译文】

到章帝去世,和帝即位,尊窦皇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临朝,尊母沘阳公主为长公主,增益汤沐邑三千户。

兄窦宪,弟窦笃、窦景,都地位显贵,专擅威权,后来以致密谋不轨。

和帝永元四年(92),发觉被诛。

【评点】

窦皇后的势力日渐庞大起来。她的哥哥窦宪仗着他妹妹是皇后,竟把汉章帝的妹妹沁水公主的田园也霸占了,后来被章帝知道,才被逼归还。对于这件事,章帝居然不仅不问罪,还授予重任。由此可见,这个窦皇后已经能够操纵章帝,左右章帝的言行了。窦皇后的野心逐渐显现了出来。汉章帝此举,为外戚专权埋下了祸根。外戚当然就是以窦皇后为首的窦氏家族了。

东汉章帝章和二年(88),章帝死,刘肇继位为汉和帝,时年仅十岁。这个汉和帝,就是窦皇后从人家梁贵人那里霸占来的皇子刘肇。

十岁的皇帝,能理朝中大事吗?当然不能。于是,窦氏以皇太后的特殊身份,监朝执政。也就是说,窦皇后成了大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她的哥哥窦宪等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窦太后专政后,废除了盐铁官卖,借以取得地主豪强的支持。

汉章帝驾崩后,齐殇王的儿子刘畅来京吊丧,这个人很得窦太后的欢心。窦宪一看,哪里来这么个刘畅啊,你来干吗啊?他思前想后,恐怕刘畅会分了他的权力,便派刺客暗杀刘畅。事情当然败露。窦太后迫于大臣们的压力,只好将其关进内宫。

恰巧那时候北匈奴再次侵扰,南匈奴方面飞马快报请求朝廷出兵征讨。

窦宪当然是一个聪明人,他害怕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迫于百官的压力妹妹保不了自己而被杀,他眼珠一转,立即请求待罪出征匈奴,来个戴罪立功。

窦太后一听——好啊,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横竖不好过的窦宪,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于是,他可就卖了命了。永元元年(89),汉军连战连捷,窦宪因此威名大振。不但不死,还被加官晋爵,被封为大将军。从此,他更加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当然,他的趾高气扬和无法遏制的野心,让他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汉和帝永元四年(92),窦宪阴谋叛逆,走漏了消息。这可是犯下了滔天大罪啊,他的妹妹也保不了他了。和帝与宦官关众等合谋,诛杀窦宪等外戚势力,逼窦太后归政。窦氏家族做官的人全部被罢免,窦太后也由此被软禁,不得参与政事。永元九年,窦太后忧郁而死。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窦太后死,太尉张蒲、司徒刘方、司空张奋联名揭发窦太后的罪状,请废去封号,不宜与汉章帝合葬。汉和帝为了报答窦太后的养育之恩,没有采纳,后葬于敬陵。

窦皇后这个人打小就心机重重,野心勃勃。可结果是,来了一个忧郁而死。人贵淡定啊。淡定的人生,会知足常乐。窦皇后一步一步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其实,当她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理想之后,如果能够怀有淡定之心,不那么贪得无厌,也不至于落得个悲惨下场。

第六节 和帝阴皇后

忌妒是魔鬼

【原文】

帝使司徒鲁恭持节赐后策,上玺绶,迁于桐宫,以忧死。立七年,葬临平亭部。父特进纲自杀,轶、敞及朱家属徙日南比景县,宗亲外内昆弟皆免官还田里。永初四年,邓太后诏赦阴氏诸徙者悉归故郡,还其资财五百余万。

【译文】

和帝派司徒鲁恭持节赐阴后策书,缴上皇后玺绶,迁于桐宫,阴后忧愤而死。

立七年,葬临平亭部。

阴后父亲特进阴纲自杀,阴轶、阴敞及邓朱家属,流放日南比景县,宗亲外内昆弟都免官回原籍。

安帝永初四年(110),邓太后诏令赦阴氏所有流放人员一律还归故郡,归还资财五百余万。

【评点】

后宫的事,总是纷纷扰扰,不得清净。贵人们与皇后争宠夺利,硝烟四起,乌烟瘴气,搞得后宫永无宁日。按理说,这个阴皇后聪明伶俐,也很有才情,很得宠幸的,照这个大好形势发展下去,肯定是前途光明,后宫的生活幸福指数定然不低,可是,最后却落了个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什么原因啊?人性使然!这个阴后啊,骨子里有种忌妒心理,忌妒是个毒瘤,毒性不小,威力吓人啊,一旦毒性发作,后果不堪设想。

阴皇后的曾祖父是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的哥哥阴识,父亲名阴纲,母亲邓氏,是汉光武帝大功臣邓禹的孙女儿。永元四年(92),十三岁的阴氏,经过特选进入后宫。这个阴皇后是个大美人儿,长得无可挑剔,加上聪明伶俐,多才多艺,尤以书法见长,汉和帝当然非常喜欢她,不久就封为贵人了。

永元八年(96),汉和帝十八岁。大长秋郑众奏请说,该册立皇后啦。汉和帝一想,也是,是该册立了。那么,册立谁为皇后呢?汉和帝就开始思考。经过一番郑重其事的选择之后,汉和帝最后就册立十七岁的阴氏为皇后。阴氏便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皇后生活。

就在同一年,邓禹的另一位孙女邓绥被封为贵人,年仅十六岁。这个人物的出现,就像一剂药引子,朝砂锅里那么一丢,坏了,药效就出来了,将阴皇后的忌妒心给激发出来了。十六岁的邓绥更年轻、更漂亮啊,这可是一个大威胁!

在后面的《和熹邓皇后纪》中说:“七年,后复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八年冬,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

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和帝永元七年(95),邓绥与诸家女子一同选入宫中。她身长七尺二寸,姿色十分美丽,出类拔萃,左右都很惊讶。永元八年(96)冬,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

这还了得啊!一石激起千层浪,阴皇后立即开始忌妒和担心起这个突然而来的情敌。

阴氏当了皇后之后,骄纵的本性也渐渐露出,她居然在汉和帝跟前动不动就耍小姐脾气,弄得汉和帝很没有面子,也很恼火。作为女人,在老公面前偶尔耍耍小姐脾气,是可以的,可是,你总不能经常那样吧?何况人家是一国之君,人家可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啊,选择权在老公的手里呢。

于是,汉和帝就对这个虽然有才情但是本性毕露的阴皇后不怎么感冒了,不搭理你了!

在这种状态下,邓绥邓贵人却是深明事理,善解人情,又自制极严,事事谨慎,一切行动均遵循礼法,对阴皇后尤其恭敬,待宫女、内侍等也十分体贴。在汉和帝跟前,她十分自抑,不让汉和帝对她有特别的恩宠。汉和帝对邓贵人除了宠爱,又增添了不少敬重。汉和帝对邓贵人的爱宠,更加引起阴皇后的妒忌与不满,于是,邓绥只能更加小心谨慎。

永元十三年(101)夏,汉和帝身患痢疾,久卧不起,到农历五月中,病势更加沉重。大家都以为皇帝没有希望了,住在嘉德宫里的邓贵人,日日祈祷上苍保佑汉和帝早日康复。但阴皇后见汉和帝垂危,却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报复,她密语左右:“我若得志,一定将邓氏满门抄斩!”邓绥听到这一消息,好似晴天霹雳,恐惧至极,她差点以自杀来摆脱这场灾难。后来,汉和帝的病好了,上朝理事了,阴皇后的希望又落空了。

这时候,阴皇后的外祖母邓朱氏献计,以巫术蛊道来诅咒邓氏速死,或使皇帝无子,以保全皇后之位。永元十四年(102)夏,有人把邓朱氏家供奉巫蛊的事向汉和帝密告。汉和帝查问结果,确有其事。汉和帝非常愤怒,以大逆不道罪将相关人员逮捕入狱。

汉和帝那个气啊!当时,这可是大逆不道的罪行啊。汉和帝认为阴后失德,不足以母仪天下,皇后嘛,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举国上下的表率,可这个阴后也太过火了,竟然做出这样不齿的行径!于是,汉和帝派司徒鲁恭持节将阴皇后从长秋宫迁到待罪的桐宫去居住。

阴皇后追悔莫及,在忧愤和羞愧中一病不起,于永元十五年(103)去世,终年二十三岁。

由此可见,忌妒是魔鬼啊!忌妒,让阴皇后做出不光彩的行动,做了丢脸的事情,她本以为这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幸福,可是,恰恰让自己失去了地位和幸福。这就是阴皇后的人性,人性决定人生。

同样是皇后,我们看看后来的邓皇后,她的人性就要好得多。永元十四年(102)夏,阴皇后因搞巫蛊之事而被废除后位时,邓贵人请求皇帝宽大处理阴皇后,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她成了皇后之后,邓皇后诏令赦阴氏所有流放人员一律还归故郡,归还资财五百余万。这可是做到了仁至义尽啊。为什么啊?也是人性使然。

古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生在世,就是应该多行善事啊,切不可让忌妒心左右,切不可让邪恶心扼住了命运。

第七节 和熹邓皇后

一、孝可齐天

【原文】

和熹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四年,当以选入,会训卒,后昼夜号泣,终三年不食盐菜,憔悴毁容,亲人不识之。

【译文】

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之孙女。

父亲邓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堂弟之女。

邓绥五岁,太傅夫人很爱她,亲自为她剪发。

夫人年高眼睛不大好,误伤邓绥前额,邓绥忍痛不吭声。

左右看到的感觉奇怪就问邓绥,邓绥说:“不是不痛,太夫人怜爱我为我断发,不忍伤老人心意,所以就忍受了。”邓绥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诗经》《论语》。

哥哥们每读经传时,她往往注意提出问题。

她的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问居家事务。

她妈妈常常批评她,说:“你不习女红以供服饰之用,却另外一心向学,难道你要当博士吗?”邓绥听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红,晚上就诵读经典,家人叫她为“诸生”。

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

和帝永元四年(92),邓绥本当选入宫中,恰好邓训去世,邓绥日夜号哭,整整三年不吃荤菜,面容憔悴的连家里亲人都不认识她了。

【评点】

古语有云:百善孝当先。的确如此,不论一个人有着多么伟大的成就,也不论他有怎样威震四方的名气,假若他是一个不肖子孙,那么,一切硬建起来的高塔都会顷刻倒塌。不孝,一切都免谈。自古至今,这渐渐成为国人的一个共识。

邓皇后一生的高风亮节,也都是建立在一个“孝”字的基础之上的。《后汉书》上记载的关于邓皇后的孝事,有这么几件。

一件是,她的奶奶,也就是太傅邓禹的妻子,打小就喜欢她,每次见了她,都非常喜欢与她一起玩,有好吃的总是给她留着。有一次,老太太决定亲自给她剪头发,做个喜欢的发式。

于是,小小的邓皇后就乖乖地坐在那里,等着老太太给剪发。可是,老太太年纪大了,手脚不怎么利索了,手里拿着剪刀颤颤巍巍地,剪着剪着,一不小心,剪刀把小邓绥的额头给划破了,鲜血流了出来。可是,老太太浑然不觉,依然兴高采烈地给乖孙女剪头发。

旁边的人可都看到了,后来问小邓绥:“老太太把你的额头划破了,你不疼吗?怎么一动也不动,像没有伤着一样呢?”

没有想到,刚刚五岁大的邓绥认真地说:“疼啊,怎么不疼呢?可是,老太太喜欢我啊,她给我剪头发,是喜欢我、心疼我,我不想让老太太知道划伤了我,让她心里难过,所以,就没有吭声。”

你听听!这就是五岁时候的邓皇后。小小的人儿,心里就有这样的思想,实在是值得敬佩啊。

那有的看官就要问了,这么说,邓皇后小时候的额头被剪刀划伤了,是不是留下了一个疤痕啊?如果有个疤痕的话,怎么会被选入宫?入宫的女孩子,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这个,无从考证。也许,邓皇后小时候留下的那个额头疤,随着年龄增长,就慢慢消失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即使当时真的留下了一个额头疤,可是,当被选入宫的时候,相官们得知那个疤痕的来历,反而给她加了砝码也说不准。

只是,邓皇后的额头上到底有没有那么一个小小的疤痕,我们没有太大的必要进行考证,但是,不管有,还是没有,那都是一个“孝疤”,是一种高贵品格的承载。

那么,邓皇后的孝,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和帝永元四年(92),邓绥本当选入宫中的,可是,她没有入宫。为什么啊?因为那一年,恰好她的父亲邓训去世了。邓绥日夜号哭,整整三年不吃荤菜,面容憔悴的连家里亲人都不认识她了。

历朝历代,各种各样的“孝悌”行为层出不穷。古制父母死后守孝三年。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赵宣的人,一连二十多年都住在墓道里,因此成了著名孝子,名气很大,被举为孝廉。同样是东汉人许武,自己做了官,为了使两个弟弟也取得做官资格,在分家的时候故意欺负两个弟弟,把家产都据为己有。而弟弟们尊重兄长,毫无怨言,成了“悌”的典型,名声远扬,也被举为孝廉。之后,许武才公布了自己私藏的分家文书,说明是为了使弟弟们成名才这样做的。结果许武也受到了赞扬。原因是他为了弟弟们的前途,自己甘愿被人误解,承担骂名,于是他也被举为孝廉,一门三孝廉,美名遍天下。

邓皇后守孝三年,不吃荤菜,也足以看到她的孝心齐天了。

三年之后,也就是和帝永元七年(95),邓绥才与一批女子一同选入宫中。

永元八年(96)冬,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

二、科学意识

【原文】

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又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蛊事,遂下掖庭考讯,辞证明白。太后以先帝左右,待之有恩,平日尚无恶言,今反若此,不合人情,更自呼见实核,果御者所为。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常以鬼神难征,淫祀无福,乃诏有司罢诸祠官不合典礼者。又诏赦除建武以来诸犯妖恶,及马、窦家属所被禁锢者,皆复之为平人。

【译文】

这时刚刚遭到大的忧患,法规禁条没有完备。

宫中大珠一箧不见了,邓太后想来,如果加以拷问,必定伤及无辜。

于是亲自检阅所有宫人。

冷静仔细地察言观色,偷窃者马上就自首服罪。

又和帝宠幸者吉成,驾车的一起冤枉吉成有挟邪弄巫蛊惑的坏事,于是下掖庭狱拷问审讯,供词证言明白无误。

但邓太后认为吉成常在先帝左右,平日待之有恩,尚无恶言,今竟反而如此,不合人情,便自己叫有关人等进行核实,结果,是驾车人自己所为。

宫中没有不叹服的,认为邓太后圣英明哲。

邓太后常以鬼神难于征信,太多的祭祀没有好处。

于是诏令管事人罢去不合典礼的诸祠官。

又诏令赦免自光武帝建武以来所犯妖言巫恶,及马、窦家属所被禁锢永不得仕者,都免为平民。

【评点】

这个邓皇后,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有一些科学意识的。她相信科学,不怎么相信鬼神。怎么这么说呢?有例为证。

“常以鬼神难征,淫祀无福。”

意思是说邓太后常常认为鬼神难于征信,太多的祭祀没有好处。于是就下诏令管事的人,罢去不合典礼的诸祠官。

这种思想,在当时可是了不得啊,是比较具有先进性的。那个年代,妖言巫恶罪,可是大罪啊,前面的那个窦皇后诬宋贵人“挟邪媚道”,结果,宋贵人就自杀了。那个罪,想来和这个妖言巫恶罪是一样的。

可是,到了邓太后这里,又诏令赦免自光武帝建武以来所犯妖言巫恶,及马、窦家属所被禁锢永不得仕者,都免为平民。

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了。

邓太后还下诏令说:“大抵供荐新味,多半不适应节候,有的积养强行催化成熟,有的在萌芽状态就采摘挖掘,味道还没有形成就夭折而不得遂其生长,这难道是顺应天时而培育万物吗?有的书上说不到时候还没有成熟的食物,有伤于人,不宜奉供养。自今以往,奉祠陵庙及供御用之物,都要到了时节才贡上。”

什么意思啊?就是说,邓太后对那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不怎么感冒。她觉得,那种催熟的水果,是对身体有害的。在那个时代,有这种科学意识,也是难能可贵的了。反观我们现在,反季节蔬菜多了去了,很多农产品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技术手段,打乱季节,催化早熟,实在不知道对我们人体到底有利还是有害。

另外,邓皇后对一些案件的审理,也是注重科学论断的,而不太相信表面现象,她能客观地朝深处分析。

永初二年(108)夏,京师遭遇了旱灾,邓太后亲自到洛阳官舍里来,审视记录,看看有没有冤狱的情况。

其中,有一个囚徒是被冤枉了的,他根本就没有杀人,可是,被严刑拷问被迫认罪。一通折腾之后,人就不像个样子了,瘦骨嶙峋,瘦弱困顿地被抬着来见邓太后。太后问他情况,可是,那个人被打怕了啊,他当着邓太后的面也畏于官吏而不敢申言,不过,就在他将要离去的时候,回过头来朝邓太后看了一眼,鹿回头一般,眼含热泪。

邓太后立即察觉到了,她从那个犯人的眼神里,看到了冤屈,便马上把他叫了回来,单独问他情况,这一问不要紧,就完全了解了他受冤枉的一切事实,结果立刻逮捕洛阳令下狱抵罪,把那个被冤屈的犯人给释放了。

邓太后此行还没有回到宫里,天就下了及时雨。

三、母仪天下

【原文】

六年,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尚幼者,使置师保,朝夕入宫,抚循诏导,恩爱甚渥。乃诏从兄河南尹豹、越骑校尉康等曰:

吾所以引纳群子,置之学官者,实以方今承百王之敝,时俗浅薄,巧伪滋生,《五经》衰缺,不有化导,将遂陵迟,故欲褒崇圣道,以匡失俗。传不云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饭,乘坚驱良,而面墙术学,不识臧否,斯故祸败所从来也。永平中,四姓小侯皆令入学,所以矫俗厉薄,反之忠孝。先功既以武功书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孙,故能束修,不触罗网。诚令儿曹上述祖考休烈,下念诏书本意,则足矣。其勉之哉!

【译文】

安帝元初六年(119),邓太后诏令征召和帝弟弟济北王、河间王子女年龄在五岁以上的四十余人,以及邓太后近亲三十余人,为他们开设邸舍,教学经书,并亲自监督考试。

年龄幼小的,还设置保育人员,朝晚入宫,抚育勉励告诫诱导,恩爱很是浓厚。

于是诏令堂兄河南尹邓豹、越骑校尉邓康等说:“我之所以引进接纳这些孩子,设置学官进行教育,实在是因为现在继承了过去一切弊端,时下世俗浅薄,淫巧虚伪普遍存在,《五经》之义衰落缺乏,没有教化开导,将会一天一天衰微下去,所以我想褒扬崇尚圣人的道义,用以匡救挽回失去了的淳朴世俗。

孔子不是说过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措心于大义,末了是没有出息的,很危险啊!’处在衰亡时期的皇亲贵戚,为享受优厚俸禄的家族,穿好的吃好的,乘坐好车驱策良马,而面墙向学,分不清善恶得失,不晓得品评褒贬,这就是一切祸害失败的由来。

明帝永平中,外戚樊、郭、阴、马四姓子弟小时候都叫入学,就是用以矫正砥砺浅薄的风俗,回到忠孝的轨道。

我先祖既以武功书之竹帛,又以礼乐教化子孙,所以能约束修整自己,不触犯法律陷身罗网。

应让儿孙辈上要继承先祖父亲的美德和武功,下要体会诏书的根本意义,那就很满足了。大家勉励啊!”

【评点】

在中国历代皇后中,舜妻娥皇、女英,文王母大任,武王母大姒,都是有着大圣英姿,体现着天地厚德而母仪天下的典范。无疑,邓皇后也足以与之齐名。

邓皇后孝悌仁慈,孝敬老人的事情感动世人。并且,她还想尽办法杜绝奢侈溢浪的根源,防止抑制逸乐贪欲的苗头。在国家遭遇水灾旱灾等天灾人祸的时候,经常廪赈饥荒,施恩全国百姓,自己节衣缩食,不事奢华,为群下表率,又减少膳食,解除车马,以赡养黎民大众。邓皇后还常怀恻隐之心,崇尚安和之政,布施宽恕之教。

从小时候对待老人,到入宫做了贵人,又到成为邓皇后,再到被尊为太后,她的人生轨迹,所作作为,几乎无可挑剔,不愧为母仪天下的典范。

当然,有史家评论说,邓太后临朝行使皇帝权力到终年,号令自出,术智拒采周公之良,身缺摄位还政于君的大义。

这不假,邓太后临朝行政前后算来有二十年左右。

可是,这二十年来,邓太后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国家的安危和繁荣上,她为了大汉江山,可以说是倾心倾力,常怀忧患意识。

再者说了,邓太后不这样做能行吗?后期的那些个大汉皇帝,一个个跟泥捏的一样,禁得起风吹雨打吗?没有这么一个人背后操持着,大汉江山早就分崩离析了也说不准。

邓太后确实以大汉江山为己任,常怀忧虑之思。

那怎么办啊?

邓太后下诏说:“孔子不是说过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措心于大义,末了是没有出息的,很危险啊!’处在衰亡时期的皇亲贵戚,为享受优厚俸禄的家族,穿好的吃好的,乘坐好车驱策良马,而面墙向学,分不清善恶得失,不晓得品评褒贬,这就是一切祸害失败的由来。明帝永平中,外戚樊、郭、阴、马四姓子弟小时候都叫入学,就是用以矫正砥砺浅薄的风俗,回到忠孝的轨道。”

邓皇后对亲近家小,采取严格的教育,让他们居安思危,学习真才实学。

这样的教育理念,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纵观历史,不禁感慨,邓皇后者,母仪典范也。

第八节 安思阎皇后

娇生惯养酿大祸

【原文】

安思阎皇后讳姬,河南荥阳人也。祖父章,永平中为尚书,以二妹为贵人。章精力晓旧典,久次,当迁以重职,显宗为后宫亲属,竟不用,出为步兵校尉。章生畅,畅生后。

后有才色。元初元年,以选入掖庭,甚见宠爱,为贵人。二年,立为皇后。后专房妒忌,帝幸宫人李氏,生皇子保,遂鸩杀李氏。

【译文】

安思阎皇后阎姬,河南荥阳人。

祖父阎章,永平中为尚书,两个妹妹是贵人。

阎章精晓旧典,长久地处在原来的官位上,理当升迁以担任重要的职务。

但显宗明帝认为他是后宫亲属,始终不用,而让他出任步兵校尉。

阎章生阎畅,阎畅生皇后阎姬。

阎姬有才华和美色。

安帝元初元年(114),因以选入掖庭,很得宠爱,以为贵人。

元初二年(115),立为皇后。

阎皇后一心想独占安帝专宠,深怀妒忌,安帝幸宫人李氏,生皇子刘保,阎皇后就鸩杀李氏。

【评点】

人的一生会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很多因素,但主要的因素不外乎年少时所接受的教育,还有长大之后的际遇。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无疑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那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旷日持久的。

这位举世闻名的阎皇后,是一个心狠手辣、野心极大的女人。那么,她的小时候,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境地里呢?

阎姬是河南荥阳人,她的生日不详。阎姬的生父就是阎章的儿子阎畅。阎畅有四个儿子,即阎显、阎景、阎耀、阎晏,阎姬是他的独生女。所以,阎姬一出生,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所有的家人都非常疼爱她,可以说打小就是娇生惯养,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摔了。

一个人小时候生活在娇生惯养中,会在人性中埋下一颗含有毒素的种子,等着发芽长大,那个毒素会在合适的时候发挥毒性。不幸的是,这颗毒种子在美丽的阎姬体内生根发芽了。

阎姬长大后,生得如花似玉,妖娆可爱,加之她又聪明伶俐,颇有才气,在汉安帝元初元年(114),以“才色”被选入掖庭。入宫之后,由于她的母亲与邓绥之弟西平侯邓弘的夫人是同胞姐妹,这一层关系非常铁啊,在邓绥临朝的日子里,阎姬得到了很多照应。这种格外的优惠政策和偏爱,又一次给了阎姬娇生惯养的土壤。

终于,她体内那颗毒种子生根发芽了,毒性发作了。

那时候,安帝已经二十出头,是一位成年天子。由于朝政一直由皇太后把持着,这个安帝就觉得非常郁闷,成天没有事情可做,他便更多地沉溺于女色之中。阎姬入宫后,安帝为其出众的容貌倾倒,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很快,他们便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了。不久,阎姬即被立为贵人。元初二年(115),阎姬被安帝立为皇后。

册封大典结束之后,阎姬以皇后的显赫身份入居中宫,她环顾四周,心里那个美啊,内心深处的那种喜悦自然是不难想象。

小时候受到父母的娇生惯养,入宫后得到邓太后的关照,立后之后又深得安帝宠爱,这一路下来,那颗毒种子的毒性就大发了,让她开始备感骄傲,很快就变得在宫中撒泼使性,大耍威风,尤其是对女人有极强的忌妒心理,她就看着宫中的女人不顺眼,跟美女有仇,无法忍受安帝染指其他妃子。

一句话,娇生惯养的阎皇后一心想独占安帝专宠,深怀妒忌。

李氏因为曾得到安帝的亲幸,生下刘保。阎姬因此妒性大发,竟将李氏鸩杀。她肆无忌惮地行凶,安帝并没有任何反应,更没有设法阻止她。相反,安帝倒是按照惯例,将皇后的父亲阎畅封为北宜春侯,食邑五千户。

元初七年(120),李氏所生的皇子刘保,在皇太后邓绥的主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元永宁。阎姬虽然甚得宠幸,却一直未能生养。她对太子刘保心怀不满,恨得牙根儿痒痒,可是,当时对他是没有办法啊。但是,这不代表以后没有办法。阎皇后就暗暗发誓:你迟早会犯到我的手上的!

果然,机会来了。永宁二年(121),邓太后病死,安帝亲政。阎姬顿时来了精神,连忙要求安帝在对付邓氏外戚的同时,将她的四个兄弟加官晋爵。这样,阎显、阎景、阎耀、阎晏并列为卿校,典掌禁兵。事隔不到一年,到延光元年(122),又将阎显加封为长社侯,食邑一万三千五百户,追封早死的母亲为荥阳君。就连阎显兄弟家七八岁的孩子都被拜为黄门侍郎。你看看,阎皇后的能量有多大吧,野心有多大吧。中国的“自由”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比如在《安思阎皇后纪》中就有这样的表述:“于是景为卫尉,耀城门校尉,晏执金吾,兄弟权要,威福自由。”

阎氏家族的势力迅速崛起。李贵人生了太子刘保之后,阎氏怕李氏会取代她的地位,竟将李氏毒死。后来,阎氏又恐太子继位后为母报仇,便于公元124年诬告年仅十岁的太子谋反,逼迫安帝将太子刘保废为济阴王。当时的刘保,人家才十岁的一个孩子,按现在说的话,才上三年级呢,他懂得谋反是何意啊?可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这就是心狠手辣的阎皇后。

公元125年安帝死于南巡途中,阎姬与哥哥阎显害怕京师大臣们拥立在京的刘保,便秘不发丧,只说皇帝病重。四天后,阎后才扶安帝之尸回宫发丧,自己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任命哥哥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掌握军政大权。阎太后为了阎氏家族长期把持朝政,便决定拥立一个年幼不懂事的皇族成员为帝,最后选中了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北乡侯刘懿为帝,史称少帝。少帝继位时年幼无知,外戚阎氏执掌朝政,杀逐安帝亲信宦官,独揽大权。这样,东汉刘氏王朝便由宦官专政改为外戚阎氏掌权。

少帝命短,在位半年就死了。刘懿死了之后,阎氏秘不发丧,屯兵宫中自守。而宦官孙程等,联合宫中几大掌权宦官,秘密迎立废太子济阴王刘保为帝——他就是顺帝。最终,心狠手辣的阎皇后阎姬则被囚禁起来了,不久死去。阎显、江京等被杀。史称此事为夺宫之变。

第九节 顺烈梁皇后

人贵表里如一

【原文】

永建三年,与姑俱选入掖庭,时年十三。相工茅通见后,惊,再拜贺曰:“此所谓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所未尝见也。”太史卜兆得寿房,又筮得坤之比,遂以为贵人。常特被引御,从容辞于帝曰:“夫阳以博施为德,阴以不专为义,螽斯则百,福之所由兴也。愿陛下思云雨之均泽,识贯鱼之次序,使小妾得免罪谤之累。”由是帝加敬焉。

【译文】

顺帝永建三年(128),梁妠与她姑姑一同选入掖庭,时年十三。

相工茅通见了梁妠,吃了一惊,再举手拜贺说:“这叫作日角偃月,前额中央隆起,形状如日,两眉弯弯如半月,是极贵的生相,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太史用龟甲占得寿房,又用蓍草占得坤卦之变化,比九五,居得其位,显示吉祥。

于是顺帝以梁妠为贵人,常常特别指定她侍寝。

梁贵人从容辞谢并说:“帝王要像温暖的阳光广泛地施舍才是德,后妃要像螽斯不妒忌不专宠独占才是义,子孙众多,蛰蛰然幸福就由此兴起。希望皇上把云雨之恩泽均匀地洒在所有后妃身上,使后妃像鱼一样按先后轮次以进,使得小妾我免遭诽谤之罪。”因而顺帝更加敬重梁贵人了。

【评点】

梁皇后的人生轨迹,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来圈点。一个阶段是成为皇后之前,一个阶段是成为皇后之后。

为什么这么分呢?因为她的人生轨迹表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有着质的变化,有着两极的区别。也就是说,梁皇后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或者说,她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大的,直接从一个不要专宠的人,到了定要专权的人,结果,她的家族却遭遇了灭顶之灾。

顺烈梁皇后梁妠,是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恭怀皇后弟弟的孙女。在古代的那些文学作品,甚至是《后汉书》等史书中,但凡像皇帝、贵人和皇后等大富大贵之人,在出生时总会有种种奇异的祥瑞之象呈现。梁妠降生的时候,和很多皇后、贵人一样,天空有祥瑞之象。

梁妠少年时善于女工,好读《史书》,九岁能诵读《论语》,研习韩婴所传《诗经》,书中的大义都能领略。并且,她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经常以列女图画放置于左右,随时看看,用以自我监督和警戒。

“列女图”是什么呢?传说汉成帝沉湎于酒色,宠信赵飞燕姐妹,朝政大权旁落于外戚手中,危及刘氏政权。楚元王四世孙光禄大夫刘向(前77—前6)针对这一情况,采摘自古以来诗书上所记载的贤妃、贞妇、宠姬等资料,编辑成《列女传》一书呈送汉成帝,希望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维护刘氏政权。列女图自然就是《列女传》中的人物插图,是用以劝诫妇女德行的。

公元128年,十三岁的梁妠与其姑姑梁茱共同被选入宫充实掖庭,不久封为贵人,阳嘉元年(132),册立为皇后。由于她少时喜读史书,知道历朝治国的得失,尚不敢骄横自专,她的父亲梁商也只做了执金吾的中级军官。永和六年(141),梁商死,梁冀袭位为大将军,他的兄弟梁不疑做了河南尹。建康元年(144),顺帝死,梁妠无子,立虞美人的两岁小儿刘炳为汉冲帝,梁妠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刘炳在位仅五个月就死了,梁太后又拥立年仅八岁的刘缵为帝,是为汉质帝,梁太后继续临朝。

梁太后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寡妇,不便经常与大臣接触,其兄梁冀得到了重用,权倾朝野。

梁冀专横跋扈,连八岁的小皇帝刘缵也看得出来,小皇帝不懂世事,说了一句梁冀是“跋扈将军”,竟被梁冀毒死。而身为皇后的梁妠竟然没有处置其兄。顺烈梁皇后在其统治的十九年中,最大的不足即是对亲族的容忍。

汉质帝死后,梁氏兄妹又拥立蠡吾侯刘志为汉桓帝,操纵刘志册立梁太后的妹妹梁女莹为皇后,这样,从皇太后到皇后,均出梁门姐妹。刘志即位时年仅十五岁,实权自然仍操在梁太后和梁冀的手中。

梁太后称制冲、质、桓三朝,她鉴于历史上外戚当政的失败教训,兼用外戚、宦官,重用拥护她的官僚集团,以达到均衡各种势力,便于操纵的目的,她还表扬儒学,招太学生多至三万余人。

和平元年(150),梁太后病重,始下诏归政于汉桓帝,不久崩于洛阳南宫,在位十九年,时年四十五岁,与顺帝合葬于宪陵。

《后汉书》称其在位期间,削平大难,平定了江南的诸多叛乱,对外又击败了西羌的进攻,于社稷有大功。但同时又称:梁太后“溺于宦官,多所封宠,以此失于天下望”。可见,顺烈梁皇后是一个褒贬不一、功过皆有的人物。

人的品行,贵在持之以恒,表里如一。梁皇后若是将小时候的德行操守持之以恒,将撇弃专宠思想发扬光大的话,梁氏一门在梁太后死后也不至于遭到灭顶之灾。

这人啊,就是要坚持好的秉性,将其贯穿始终,唯有如此,才是正道。

第十节 虞美人、陈夫人

以子贵乎?

【原文】

虞美人者,以良家子年十三选入掖庭,又生女舞阳长公主。自汉兴,母氏莫不尊宠。顺帝既未加美人爵号,而冲帝早夭,大将军梁冀秉政,忌恶佗族,故虞氏抑而不登,但称“大家”而已。

陈夫人者,家本魏郡,少以声伎入孝王宫,得幸,生质帝。亦以梁氏故,荣宠不及焉。

熹平四年,小黄门赵佑、议郎卑整上言:“《春秋》之义,母以子贵。隆汉盛典,尊崇母氏,凡在外戚,莫不加宠。今冲帝母虞大家,质帝母陈夫人,皆诞生圣皇,而未有称号。夫臣子虽贱,尚有追赠之典,况二母健在,不蒙崇显之次,无以述遵先世,垂示后世也。”帝感其言,乃拜虞大家为宪陵贵人,陈夫人为渤海孝王妃,使中常侍持节授印绶,遣太常以三牲告宪陵、怀陵、静陵焉。

【译文】

虞美人,以良家女年十三选入掖庭,生冲帝,又生女舞阳长公主。

自汉兴,母氏莫不尊宠。

顺帝既未加美人爵号,而冲帝早夭,大将军梁冀秉政,忌恶他族,故虞氏受到压抑而不得升登,但称“大家”而已。

陈夫人,家本魏郡,少时以声伎入孝王刘鸿宫,得宠幸,生质帝。

也因为梁氏的缘故,得不到荣宠。

灵帝熹平四年(175),小黄门赵佑、议郎卑整上书说:“《春秋》之义,母以子贵。隆汉盛典,尊崇母氏,凡在外戚,没有不加封荣宠的。今冲帝母虞大家,质帝母陈夫人,都诞生圣皇,而没有称号。臣子虽贱,还有追赠的恩典,况二母现在,不享受崇高显贵的位置,没有遵循先世的典则以垂示后世。”灵帝为其言所感,乃封虞大家为宪陵贵人,陈夫人为渤海孝王妃,派中常侍持符节授印绶,遣太常以三牲告祀顺帝宪陵、冲帝怀陵、质帝静陵。

【评点】

《春秋》上有云:母以子贵。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理解的道理。人家虞美人和陈夫人都生了一个皇帝儿子,儿子是皇帝,那么当母亲的很自然会“母以子贵”。可是,实际上她们二位真的以子贵了吗?受到相当的礼遇和尊敬了吗?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她们是没有得到的。

这是一种悲哀。

是什么原因让她们没有应承古语“母以子贵”的呢?

很显然,是由于当时的梁氏势力。

我们先来看看导致虞美人悲哀的原因。《后汉书·虞美人传》中是这么说的:“大将军梁冀秉政,忌恶佗族,故虞氏抑而不登,但称‘大家’而已。”

由于梁将军,她才抑而不登,实在是郁闷至极。好在还被称为“大家”。那么,什么是“大家”呢?想必也不是一个什么显要的官职或者称谓,顶多只是一个周围人的尊称而已。

那么,陈夫人是因为什么不能“母以子贵”的呢?《后汉书·陈夫人传》中说:“亦以梁氏故,荣宠不及焉。”

嗨!也是梁氏的原因。

由此可见,梁氏掌权,权倾朝野,他们拥有着生杀掠夺的大权,左右着人们的命运。是他们的专权,让很多人无法自主,只得听信命运的安排,实际上命运的安排,也就是梁氏势力的安排。

《后汉书》的作者,在文字中也体现出了对两位女性的同情,“但称‘大家’而已”,这个“而已”就带有同情和讽刺的意味,带着作者的感情色彩。

这样的命运,当然有人看不下去啊。于是,后来,就有人上书灵帝了,说这样怎么能行呢?那些低贱的臣民,都还有获得追赠的恩典,虞大家和陈夫人,都是生养过皇帝的人,却没有任何实际的称号,何况人家两位还健在呢,不让她们享受到崇高显贵的礼遇,实在说不过去啊。

终于,灵帝被这话感动了,就给了她们应得的称号和礼遇。假如,没有人这样上书,那么,两位生了皇帝的女性就会在专权势力的压制之下,连其他低微的臣子也不如了。

第十一节 桓帝懿献梁皇后

生前为皇后死后为贵人

【原文】

建和元年六月始入掖庭,八月立为皇后。

时太后秉政而梁冀专朝,故后独得宠幸,自下莫得进见。后藉姊兄荫埶,恣极奢靡,宫幄雕丽,服御珍华,巧饰制度,兼倍前世。及皇太后崩,恩爱稍衰。后既无子,潜怀怨忌,每宫人孕育,鲜得全者。帝虽迫畏梁冀,不敢谴怒,然见御转稀。至延熹二年,后以忧恚崩,在位十三年,葬懿陵。其岁,诛梁冀,废懿陵为贵人冢焉。

【译文】

建和元年(147)六月,梁女莹始入掖庭,八月立为皇后。

当时梁太后秉政,梁冀专权,所以梁皇后独得宠幸,自妃嫔以下没有能分享半点皇帝的宠幸的。

梁皇后凭借姐姐哥哥的庇荫和势力,便任意奢靡,宫室雕彩,帷幄华丽,服饰珍贵,用具奢华,超过以前旧制数倍。

等到梁太后去世,桓帝对她的恩爱渐渐衰退。

梁皇后自己没有儿子,暗怀怨恨,宫人孕育,很少有得以保全的。

桓帝虽受逼迫畏惧梁冀,对梁皇后不敢谴责兴怒,然亲幸梁皇后日见稀少。

至延熹二年(159),梁皇后因忧愁恚恨去世,在位十三年,葬懿陵。

这年,梁冀受诛,废懿陵为贵人冢。

【评点】

这个梁皇后,是梁太后的妹妹,也是不可一世的实权派人物梁翼的妹妹。她入宫当了桓帝的皇后之后,仰仗着梁氏庞大的势力,在姐姐势力的庇荫之下,随意地浪费奢华,穿最名贵的衣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周身上下都是举世名牌,用的器具也都是名牌货,好得简直无法再好了,以至于所有的东西都成倍地超过了以前。

但是,她的所作所为,宫里宫外的人都不敢说什么,就连桓帝也无可奈何。为什么呢?梁氏集团势力太庞大了,桓帝还受到他们的抑制呢。也就是说,这个皇帝基本上是被梁氏集团给架空了。只是,作为一个能辨是非的皇帝,桓帝还是有所表现的,什么表现呢?就是等到梁太后去世之后,桓帝对这个梁皇后的恩爱就渐渐衰退,不喜欢她了。

梁皇后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可是,她一辈子也没有生养过一个孩子。这让她心理失衡,产生了变态心理。我不能生,你们也不能给我生。凡是宫里的生了孩子的女人,她都记恨在心,并且想尽办法拾掇了人家,宫里女人怀孕的基本上没有保全的。一时间宫里是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这个女人都这样了,皇帝怎么做的啊?“桓帝虽受逼迫畏惧梁冀,对梁皇后不敢谴责兴怒,然亲幸梁后日见稀少。”那种境况下,作为桓帝,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为什么啊?那时候皇帝受制于梁氏势力,自己没有实际的签字权嘛,一些事情自己拍不了板。至延熹二年(159),梁皇后因忧愁恚恨去世,在位十三年,葬懿陵。她死的时候,桓帝当然是按照皇后的礼遇将她下葬的,墓地名为懿陵。其实,这也是迫于压力的事情。

同年,梁冀受诛,梁氏势力最终土崩瓦解,这时候,桓帝才扬眉吐气,立即下诏废懿陵为贵人冢。也就是说,梁皇后死后被桓帝给废了,算是最后给了一个贵人的名分。这样的结局,对读者来说虽然有点不大过瘾,不是大快人心的那种感觉,但也算是为世人出了一口恶气。

常言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蛇蝎一样的梁皇后最终落得这么一个下场,还是很好地顺应了这句古训的,人生在世,多行不义必自毙。

第十二节 桓帝邓皇后

大起大落情何以堪

【原文】

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驱役从使,复兼倍于此。而后恃尊骄忌,与帝所幸郭贵人更相谮诉。八年,诏废后,送暴室,以忧死。立七年。葬于北邙。从父河南尹万世及会皆下狱死。统筹亦系暴室,免官爵,归本郡,财物没入县官。

【译文】

桓帝多所宠幸,博采宫女多至五六千人,驱役随从使唤者,更成倍于此数。邓后依仗自己的尊位骄横忌妒,与桓帝宠幸的郭贵人互相诬陷控诉。

延熹八年(165),桓帝诏令废后,送掖庭内暴室,忧郁死去。

立为皇后七年。葬于北邙。

邓后叔父河南尹邓万世及虎贲中郎将邓会都下狱死。

邓统也拘系于暴室,免去昆阳侯爵位及侍中官位,遣归本郡,财物没收充公。

【评点】

邓猛女出生日期没有记载。她是河南南阳新野人。她的出身倒是很有来头,属于名门之后。祖上都是谁啊?她的曾祖父就是高密侯邓禹。邓禹是东汉开国元勋,任大司徒,拜太傅。邓猛女的父亲叫邓香,官至郎中。再轮一轮的话,邓猛女还是和熹皇后邓绥的侄孙女。可以这么说,邓猛女出生在家境优越的官宦世家,可以说是大有来头。

可是,在书中提到,邓猛女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她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人。嫁给了谁啊?梁纪。梁纪这个人,是大将军梁冀妻子孙寿的舅舅。邓猛女跟随母亲,到梁家去生活。结果,就改了姓,将邓姓改为了梁姓。

后来,邓猛女就长大了。经孙寿举荐,邓猛女进宫做了一名采女。

什么是采女啊?采女原为汉代六宫的一种称号,因其选自民家,故曰采女。后用作宫女的通称。采女在汉代宫廷中,原指三等的宫女。《后汉书·皇后纪序》曰: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后世又称彩女,通常指普通宫女。

也就是说,邓猛女入宫的时候,地位是很卑微的,三等宫女嘛。可是,她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人长得漂亮,秀色绝伦。结果怎样啊?书中用了一个词叫“绝幸”,意思是说,邓猛女因为人长得漂亮,得到汉桓帝百般宠爱。

汉桓帝这个人,有几个特点很有意思,其中一个是由于长期受到梁氏集团的压制,对梁姓非常反感,甚至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当时采女猛女,是带着这个“梁”字进宫的,随继父姓了嘛!汉桓帝不但没有因为这个“梁”字对猛女反感,反而非常宠爱她,把她的“梁”姓改为了“薄”,后来又恢复为最初的“邓”。

由此可见,汉桓帝对美女邓猛女是多么宠爱有加。人漂亮嘛。看来,漂亮确实是一种资本啊。这不,因为邓猛女受到“绝幸”,公元159年被立为皇后。邓氏家族再次声名鹊起,该提拔的提拔了,该重用的重用了,邓氏家族的人大部分被封官,位到校尉者数不胜数。

汉桓帝还有一个出名的特点,就是好色,可以用荒淫无度这个词来形容。

花无百日艳,人无数年春。再漂亮的美女也有容颜易老的一天,再专一的宠爱也会移情别恋。汉桓帝本身就是一个好色之人,没过多久,他的本质就显露出来了,他开始宠幸郭贵人,可以说是喜新厌旧了。很显然的事情,邓皇后逐渐受到冷落。邓皇后当然不肯善罢甘休,她与郭贵人明争暗斗、争风吃醋。

结果是桓帝一怒之下,于延熹八年(165)下诏废掉了邓皇后,邓皇后被打入暴室。后来,这个美女皇后忧愤至极,死在了暴室里。死后,被葬于洛阳城北的邙山。

邓皇后一死,可真就塌了天了。当年邓氏家族皆因邓皇后而声名显赫,加官晋爵,可人一废,一死,一切就化为乌有。怎么啦?邓后叔父河南尹邓万世及虎贲中郎将邓会都下狱而死。邓统也拘系于暴室,免去昆阳侯爵位及侍中官位,遣归本郡,财物没收充公。总之一句话,邓家人的官该撸的都撸了,财产该没收的都没收了。

轰隆隆一通荣辱交叠,命运转折就在弹指吹灰间。邓皇后的下场,是因为明争暗斗争风吃醋,只可怜了那一干邓姓人家,所有的荣辱都系于邓猛女一身,猛女荣,邓姓荣,猛女亡,邓家亡。

第十三节 桓思窦皇后

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原文】

桓思窦皇后讳妙,章德皇后从祖弟之孙女也。父武。延熹八年,邓皇后废,后以选入掖庭为贵人,其冬,立为皇后,而御见甚稀,帝所宠唯采女田圣等。永康元年冬,帝寝疾,遂以圣等九女皆为贵人。及崩,无嗣,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定策,立解犊亭侯宏,是为灵帝。

太后素忌忍,积怒田圣等,桓帝梓宫尚在前殿,遂杀田圣。又欲尽诛诸贵人,中常侍管霸、苏康苦谏,乃止。时太后父大将军武谋诛宦官,而中常侍曹节等矫诏杀武,迁太后于南宫云台,家属徙比景。

窦氏虽诛,帝犹以太后有援立之功,建宁四年十月朔,率群臣朝于南宫,亲馈上寿。黄门令董萌因此数为太后诉怨,帝深纳之,供养资奉有加于前。中常侍曹节、王甫疾萌附助太后,诬以谤讪永乐宫,萌坐下狱死。熹平元年,太后母卒于比景,太后感疾而崩。立七年。合葬宣陵。

【译文】

桓思窦皇后窦妙,章德皇后从祖弟的孙女,父亲窦武。

桓帝延熹八年(165),邓皇后邓猛女废,窦妙选入掖庭为贵人,这年冬,立为皇后,而桓帝很少宠幸,桓帝最宠幸的是采女田圣等。

桓帝永康元年(167)冬,帝卧病,以田圣等九采女为贵人。

桓帝去世,无嗣,窦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定策,立解犊亭侯刘宏,是为灵帝。窦太后素性忌妒残忍,积怒田圣等,桓帝灵柩尚在前殿,就把田圣杀了。

又想把所有贵人都杀掉,中常侍管霸、苏康苦苦劝谏,才没有下手。

这时窦太后父亲窦武阴谋诛杀宦官,而中常侍曹节等诈称灵帝诏书把窦武杀了,把窦太后搬到南宫云台,家属流放到比景。

窦武虽然被诛杀了,灵帝还是念及窦太后援立自己为帝的功劳,建宁四年(171)十月初一,率领群臣朝太后于南宫,亲自奉献祝寿。

黄门令董萌,因此多次为太后申诉怨愤,灵帝一一采纳,供养资奉比以前有所增加。中常侍曹节、王甫疾恨董萌依附帮助窦太后,便诬陷他毁谤灵帝母所居永乐宫,董萌因罪下狱死。

熹平元年(172),窦太后母死于比景,太后患疾去世。立七年。与桓帝合葬宣陵。

【评点】

窦妙是今天的陕西咸阳人,那时候叫扶风平陵,在咸阳的西北。她的曾祖窦融曾官至大司徒,父亲窦武官至大将军。

由于出身高贵,窦妙自小就养成了泼辣的性格,并且极其专横。不过她的长相很一般,不是属于姿色迷人的类型。但是,因为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她入宫之后,也就是汉桓帝延熹八年(165),还是被封为贵人,只不过她并不被桓帝所喜爱。桓帝是一个好色之徒,他对长相平平的窦贵人不怎么感冒,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问题是,就是这样一个不被皇帝宠幸的贵人,怎么一步登天,成了皇后呢?这正应了那句话,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时,皇后邓猛女和郭贵人争风吃醋,打得不可开交,桓帝一怒之下,把邓皇后给撸了,那个郭贵人也没有落得什么好处,于是,在背后的这个窦妙,就是最终的受益者。窦妙被立为皇后。依照惯例,她的父亲窦武晋升为城门校尉、槐里侯。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窦妙的父亲窦武又被封为城门校尉。家族也日渐显赫了,可是贵为皇后的她却始终得不到桓帝的宠爱。为什么呢?前面说了,这个桓帝是一个好色之徒,虽然窦妙被立为皇后,可是姿色不行啊,桓帝对她依然不怎么感兴趣。他对谁感兴趣呢?那时候宫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女人,是一个采女,三等宫女田圣。桓帝就和这个女人打得火热,对她宠爱有加。

你想啊,人家窦妙是正宫娘娘,是颁了证的正妻,结果老公对自己不感冒,而是对一个三等宫女神魂颠倒的,那还了得啊?从小就泼辣专横的窦妙,岂能善罢甘休?于是,她就恨得牙根儿直痒痒,老想找个机会给那个小三儿点颜色看看。

二、宦官外戚争斗皇后遭殃

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冬,汉桓帝驾崩。因桓帝无子,窦皇后遂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窦皇后选中了汉章帝的哥哥河间王刘开的曾孙,汉桓帝的堂侄,十二岁的解犊亭侯刘宏为嗣。汉灵帝建宁元年(168)正月,刘宏登上王位,做了皇帝,他就是汉灵帝。这个汉灵帝才十二岁,指定支撑不了局面,于是由窦太后执政。这下好了,大汉江山一下就成了他们老窦家的了。窦太后立即封她的父亲窦武为闻喜侯、弟弟窦机为阳侯、堂兄窦绍为鄠侯、窦靖为西乡侯。窦氏一家权倾内外,皇权再次回到外戚手中。朝中朝外,可以说都是他们老窦家的人。

外戚势力越来越大,但是宦官势力也不可小觑啊。那时候,窦太后人处深宫,身边成天围着宦官,于是,她就视他们为心腹,经常受他们的影响而改变主张。别看窦太后从小专横,但却是一个没有主心骨的人,宦官的话,她基本都听,所以,她的老爸窦武和陈蕃等人都很担心。

担心什么啊?担心宦官夺权啊。于是,窦武就有意想把眼中钉肉中刺,也就是那帮子宦官给拾掇了,以绝后患。他跟自己的女儿说了多次,可是窦妙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两军相争,胜败就在瞬息。有些机会是稍纵即逝啊。窦妙这么一犹豫,事情可就发生变故了。那些宦官也不是吃素的,曹节很快得知了消息,他们可没有犹豫,直接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宦官侯览、曹节、王甫等人把灵帝骗出来开路,掌握了宫廷禁卫军。他们闯进长乐宫,以武力逼迫窦太后交出了传国玉玺,并起草诏书调取了军队的符令节杖,以谋反罪名派军队逮捕围攻窦武、陈蕃。

没有办法,窦武父子最后自杀,陈蕃门下数十人被杀,窦太后被迫迁入南宫幽禁,窦武家属流放日南比景。自公卿以下,凡是陈蕃、窦武举荐的,以及他们的门生、旧属,一律免官,永不录用。至此,宦官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曹节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王甫为中常侍;朱瑀、共普、张亮等六名宦官为列侯,十一人为关内侯。

外戚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军交锋,就因为窦妙的犹豫,外戚们是遭了殃了。外戚集团土崩瓦解,窦太后的位子坐也坐不成了,她在无限的懊悔和痛苦中又活了三年。

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六月,窦太后的母亲在流放地越南病故。消息传来之后,窦太后那个悲伤、那个后悔啊,可是一切都晚矣。同月,窦妙在云台宫去世。

窦太后死后,掌权的宦官们却仍不肯放过她,他们不允许将她的遗体送到宫里举行葬礼,而是送到城南的一个宅院里。后来经过激烈的辩论,才终于使灵帝同意让窦皇后以先帝嫡配的身份合葬宣陵,谥为“桓思皇后”。

总体说来,窦妙这个人,长相平平,性格专横,无才无能,属于耳朵根子软的一种女人。当初她老爹建议她剿灭宦官势力时,她如果像拾掇小三儿田圣那样果断的话,就不是这个下场了。那时候她对采女田圣恨之入骨,桓帝驾崩,尸体还没有处理呢,她就立即把田圣给杀了,还要将桓帝宠幸的那些贵人也都给拾掇了,好在有人苦谏她才作罢。唉!真是该当出手不出手,片刻犹豫当自受。

第十四节 孝仁董皇后

人心不足蛇吞象

【原文】

孝仁董皇后讳某,河间人。为解犊亭侯苌夫人,生灵帝。建宁元年,帝即位,追尊苌为孝仁皇,陵曰慎陵,以后为慎园贵人。及窦氏诛,明年,帝使中常侍迎贵人,并征贵人兄宠到京师,上尊号曰孝仁皇后,居南宫嘉德殿,宫称永乐。拜宠执金吾。后坐矫称永乐后属请,下狱死。

及窦太后崩,始与朝政,使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中平五年,以后兄子卫尉修侯重为骠骑将军,领兵千余人。初,后自养皇子协,数劝帝立为太子,而何皇后恨之,议未及定而帝崩。何太后临朝,重与太后兄大将军进权埶相害,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后忿恚詈言曰:“汝今辀张,怙汝兄耶?当敕票骑断何进头来。”何太后闻,以告进。进与三公及弟车骑将军苗等奏:“孝仁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交通州郡,辜较在所珍宝货赂,悉入西省。藩后故事不得留京师,舆服有章,膳羞有品。请永乐后迁宫本国。”奏可。何进遂举兵围骠骑府,收重,重免官自杀。后忧怖,疾病暴崩,在位二十二年。民间归咎何氏。丧还河间,合葬慎陵。

【译文】

孝仁董皇后,河间人。为解犊亭侯苌夫人,生灵帝。建宁元年(168),灵帝即位,追尊苌为孝仁皇,陵曰慎陵,以后为慎园贵人。及至窦武诛,第二年,灵帝使中常侍迎贵人,并征召贵人兄董宠到京师,上尊号为孝仁皇后,居南宫嘉德殿,宫称永乐。拜董宠为执金吾。后因假称永乐后属请,下狱死。等到窦太后去世,孝仁皇后才参与朝政,使帝卖官索取财货,自纳金钱,盈堂满室。灵帝中平五年(188),以孝仁皇后兄子卫尉修侯董重为骠骑将军,领兵千余人。

起先,孝仁皇后自养皇子刘协,多次劝帝立为太子,而何皇后怨恨,议未定而灵帝去世。何太后临朝,董重与何太后兄大将军何进权势相矛盾,孝仁皇后每次想参与干涉政事,何太后就禁止阻拦。孝仁皇后愤怒恚恨骂道:“你现在这么强横跋扈,依仗你哥哥的权势吗?当令骠骑将军(董重)砍断何进头来。”

何太后听到这话,就告诉何进。何进与三公及弟车骑将军何苗等上奏:“孝仁皇后唆使故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互相勾结州郡,剥夺所在居处珍宝货赂,悉数归入永乐宫。过去藩后不得留京师,乘舆服饰有一定的章则,饮食有一定的品位,现在请永乐后把宫室迁到她的封国去。”皇帝批示:“可以。”何进于是派兵围骠骑将军董重府第,拘捕董重,董重免官自杀。孝仁皇后忧虑恐怖,发病突然死去,在位二十二年。这件事民间都归咎何进。孝仁皇后灵柩归还河间,与刘苌合葬慎陵。

【评点】

孝仁董皇后是一个不懂得知足的女人。俗话说,知足常乐。按理说,她的儿子灵帝登基之后,尊她为孝仁皇后,她安心做她的藩后,也就行了,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可是,还想来个蛇吞象,想拥有更大的荣誉和更多的财富。

人心若被贪欲统摄,那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什么事情都敢做得出来。

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这个孝仁皇后打起了官位的主意。她对灵帝说:“你那些官帽放在那里干吗用的啊?”意思是说举国上下有那么多的官职,又有那么多想当官的人,而你是拥有决定权的“大拿”,为什么不做这笔大生意呢?现在可是卖方市场啊,这生意要是做起来,年销售额肯定高得惊人哩,纯利润更是基本等于销售额,几乎是零成本啊!于是,灵帝就听取了她的建议,大卖官帽,一时间财富滚滚而来。

按理说,想要更多的钱,你也搞到了,银行卡里的钱数不胜数了,也该知足了,可是孝仁皇后还是不知足。那还干吗呢?她还想摄政掌权。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古代宫廷里,眼睛盯着权力的,就必须想方设法把阻碍自己的人都给压制了,甚至给彻底拾掇了,不然,自己就只有被压制或者被拾掇的份儿。后来,孝仁皇后和何皇后争权,屡受压抑。何皇后是谁啊,何皇后就是孝仁皇后的儿媳妇。孝仁皇后就对儿媳妇愤愤地说:“你现在这么强横跋扈,依仗你哥哥的权势吗?当令骠骑将军(董重)砍断何进头来。”何皇后也不是等闲之辈,何皇后出身于一个坊间的杀猪之家,性格也很彪悍。听到这话,她就告诉了何进。

何进当然不是等闲之辈,他与三公及弟车骑将军何苗等上奏:“孝仁皇后唆使故中常侍夏恽等互相勾结州郡,剥夺所在居处珍宝货赂,悉数归入永乐宫。过去藩后不得留京师,乘舆服饰有一定的章则,饮食有一定的品位,现在请永乐后把宫室迁到她的封国去。”

意思是说,一个藩后,就应该住在她的封国,就不要在京城了,不然,某些人会不高兴的,某些事情会不好处理的。皇帝批示:“可以。”

有皇帝的这一个批示,何进就下了狠手了。何进就是何太后的弟弟啊,他下手能轻了吗?他派兵围骠骑将军董重府第,拘捕董重,董重被罢免了官职,之后,就选择了自杀。杀不了敌人,就被敌人杀了。

孝仁皇后忧虑恐怖,发病突然死去,在位二十二年。

前车有辄,后车有鉴。历史上那些争宠夺势的皇后们,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但不管成功与失败,其代价都是令人惊心的,孝仁皇后不可不知这其中的道理,若是安心做个藩后,颐养天年,哪来的晚年时的忧虑恐怖?成天在忧虑恐怖中惶惶不可终日,那幸福指数可想而知。

第十五节 灵帝宋皇后

千年冤情今一叹

【原文】

灵帝宋皇后讳某,扶风平陵人也,肃宗宋贵人之从曾孙也。建宁三年,选入掖庭为贵人。明年,立为皇后。父酆,执金吾,封不其乡侯。

后无宠而居正位,后宫幸姬众,共谮毁。初,中常侍王甫枉诛勃海王悝及妃宋氏,妃即后之姑也。甫恐后怨之,乃与太中大夫程阿共构言皇后挟左道祝诅,帝信之。光和元年,遂策收玺绶。后自致暴室,以忧死。在位八年。父及兄弟并被诛。诸常侍、小黄门在省闼者,皆怜宋氏无辜,共合钱物,收葬废后及酆父子,归宋氏旧茔皋门亭。

帝后梦见桓帝怒曰:“宋皇后有何罪过,而听用邪孽,使绝其命?勃海王悝既已自贬,又受诛毙。今宋氏及悝自诉于天,上帝震怒,罪在难救。”梦殊明察。帝既觉而恐,以事问于羽林左监许永曰:“此何祥?其可攘乎?”永对曰:“宋皇后亲与陛下共承宗庙,母临万国,历年已久,海内蒙化,过恶无闻。而虚听谗妒之说,以致无辜之罪,身婴极诛,祸及家族,天下臣妾,咸为怨痛。勃海王悝,桓帝母弟也。处国奉籓,未尝有过。陛下曾不证审,遂伏其辜。昔晋侯失刑,亦梦大厉被发属地。天道明察,鬼神难诬。宜并改葬,以安冤魂。反宋后之徙家,复勃海之先封,以消厥咎。”帝弗能用,寻亦崩焉。

【译文】

灵帝宋皇后,扶风平陵人,肃宗章帝宋贵人从曾孙。灵帝建宁三年(170),选入掖庭为贵人。第二年,立为皇后。父宋酆,执金吾,封不其乡侯。

宋皇后不得灵帝宠而居皇后正位,后宫受宠幸的姬妾很多,联合谗言毁谤宋皇后。起先,中常侍王甫枉杀勃海王刘悝及妃宋氏,宋妃即宋皇后的姑姑。王甫恐惧宋皇后怨恨他,就与太中大夫程阿共同捏造谎言诬说宋皇后巫蛊惑众祝诅于神欲降祸于人,灵帝相信。光和元年(178),下策书,收玺绶。宋皇后自己走进掖庭暴室,忧郁而死。在位八年。父亲及兄弟都被诛戮。诸常侍、小黄门在禁宫内的,都怜悯没一点过错的宋皇后,共同聚资,收殓埋葬宋皇后及其父子,归宋氏旧茔皋门亭。

灵帝后来梦见桓帝发怒说:“宋皇后有何罪过,你听从那些邪孽的坏话,使她死去?勃海王刘悝既已自贬,又受诛毙。今宋氏及刘悝投诉于天,上帝震怒,你的罪孽难于挽救。”这个梦的内容十分明白清楚。灵帝醒来很是恐慌,就把这件事询问羽林左监许永说:“这是什么不祥之兆?可以把它攘除吗?”

许永答说:“宋皇后与皇上一同继承皇位,以母仪亲临天下,历年已久,四海之内都蒙受她的教化,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过失和恶声。而皇上偏听谗毁嫉妒的言辞,使她蒙受无辜之罪,身遭诛戮,祸连家族,所有臣妾,都为其抱怨痛惜。勃海王刘悝是桓帝妈妈的弟弟,处理封国之事和作为藩属事奉朝廷,不曾有过错误,陛下没有经过验证审察,就加罪诛杀。从前晋侯梦见大厉鬼,披长发达到地面,是因晋侯杀了厉鬼的祖先。天地之间的道义是明白清楚的,鬼神是难于欺骗的。应当一并改葬,以使冤魂得到安息。让宋皇后流放了的亲族返回原籍,恢复勃海王的封爵,以期消去因此而招致的咎衍。”灵帝没有听用许永的意见,没有多久灵帝也去世了。

【评点】

这个宋皇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冤屈的一位皇后了。

封后之后,宋皇后并没有得到灵帝的宠爱。可是,除了宋皇后以外,灵帝宠爱的女人那可是多了去了,那些得宠的女人一看,正宫娘娘不受皇帝宠幸,这事儿有门儿!就联合起来对宋皇后进行诽谤诋毁,意图很明显,那就是趁火打劫,加重宋皇后失宠失势的进程,尽快把她从皇后宝座上赶走,让她滚蛋。赶走干吗啊?赶走了,就腾出皇后位子了。皇后位子空了,她们就有机会得到。可是,皇后位子就那么一个,那么多被灵帝宠爱的女人,到底谁有胜算啊?当然只有一个。那么,为什么她们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宋皇后呢?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也是居心叵测之人的战术。要想得到皇后位子,首先要将在位的这个给轰了下去,然后,她们内部再争夺。宋皇后在位,她们都没有机会,宋皇后下台,她们都有均等的机会了。这就是当时的局面。

当时她们是怎么诬陷宋皇后的呢?当时最恶毒的做法,就是诬陷人巫蛊惑众祝诅于神欲降祸于人。她们就诬陷宋皇后这样做了。用今天的话说,那可是一个反人类的大罪名,大逆不道啊。前面一些人就用过这样的损招置人于死地,无不阴谋得逞。结果是怎样啊,结果就是灵帝相信了那些小人的话。

灵帝这人,就这么个特点,爱听信谗言。他就喜欢歪嘴和尚念歪经。

灵帝一相信,事情可就坏了,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宋皇后被废。

宋皇后被废的时候,也没有哭,也没有闹,而是自己走进了暴室。这种无声的反抗,最具震撼力,大有刑场上的婚礼的气概。最后,宋皇后在暴室里忧郁而死。

周围的人都为她抱不平。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凑了点钱,把可怜的宋皇后安葬回原籍。

宋家人也都跟着遭殃了,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一个个都没有落得好下场。整个一奇冤大案。

后来怎么样呢?灵帝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桓帝骂他:看看你做的是什么事儿啊,听信小人谗言,加害忠良,酿造冤屈,这罪过不可饶恕!

灵帝很惊慌。他问人这是什么征兆啊?可能破解?

于是,民间的声音才真切地传到灵帝的耳中,一个叫许永的说,的确是冤枉了宋皇后,也冤枉了宋家的人,他们落得如此悲惨下场,都是小人陷害,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应当给蒙受冤屈的人一并改葬,以使冤魂得到安息。让宋皇后流放了的亲族返回原籍,恢复勃海王的封爵,以期消去因此而招致的种种非议和过错。

可气的是,那位灵帝爷真就是忠言逆耳,好人的话半句也听不进去,最后并没有听用那个许永的意见,没有给宋皇后改葬,也没有给宋家人平反。没有多久灵帝也死了。这千古奇冤,只留待后人鸣不平空叹息,每每念及,总会让人想起宋皇后自己无声地走进暴室的身影。

第十六节 灵思何皇后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文】

灵思何皇后讳某,南阳宛人。家本屠者,以选入掖庭。长七尺一寸。生皇子辩,养于史道人家,号曰史侯。拜后为贵人,甚有宠幸。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

光和三年,立为皇后。明年,追号后父真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因封后母兴为舞阳君。时王美人任娠,畏后,乃服药欲除之,而胎安不动,又数梦负日而行。四年,生皇子协,后遂鸩杀美人。帝大怒,欲废后,诸宦官固请得止。董太后自养协,号曰董侯。

王美人,赵国人也。祖父苞,五官中郎将。美人丰姿色,聪敏有才明,能书会计,以良家子应法相选入掖庭。帝愍协早失母,又思美人,作《追德赋》《令仪颂》。

中平六年,帝崩,皇子辩即位,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后兄大将军进欲诛宦官,反为所害;舞阳君亦为乱兵所杀。并州牧董卓被征,将兵入洛阳,陵虐朝庭,遂废少帝为弘农王而立协,是为献帝。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董卓又议太后踧迫永乐宫,至今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于永安宫,因进鸩,弑而崩。在位十年。董卓令帝出奉常亭举哀,公卿皆白衣会,不成丧也。合葬文昭陵。

【译文】

灵思何皇后,南阳宛城人。家里本来是杀猪的,以金帛贿赂选入掖庭。长七尺一寸,生皇子刘辩,养于史道人家,号为史侯。因而拜为贵人,很得灵帝宠幸。她性格强梁忌刻,后宫妃嫔没有不怕她的。

光和三年(180),立为皇后。第二年,追号她父亲何真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封她母亲兴为舞阳君。这时候,王美人怀孕,怕何皇后暗害,于是服打胎药想把胎儿打掉,但胎儿安然不动,而且多次梦见背着太阳行走。光和四年(181),生皇子刘协,何皇后便把王美人鸩杀。灵帝大怒,想把何皇后废掉,众宦官三番五次向灵帝求情才止。董太后亲自抚养刘协,号为董侯。

王美人,赵国人。祖父王苞,五官中郎将。王美人富有姿色,聪明敏慧有才干,能书能算,以良家子合乎法相选入掖庭。灵帝怜悯刘协早早失去母亲,心里又怀念王美人,作《追德赋》《令仪颂》,寄托哀思。

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皇子刘辩即位,尊何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企图诛杀宦官,反被宦官所害,何太后母舞阳君也被乱兵所杀。并州牧董卓被征召,领兵入洛阳,蹂躏朝廷,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立刘协,是为献帝。董卓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含悲,都不敢吭气。

董卓又非议何太后逼迫孝仁董皇后于永乐宫,使她忧愤而死,违背了儿媳应当孝顺姑婆之礼,于是把何太后迁于永安宫,并进鸩杀死,在位十年。董卓叫献帝到奉常亭举行哀悼,公卿都素服而朝,不书葬,不成丧。合葬文昭陵。

【评点】

何皇后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性。她颇有一点权谋。

何皇后出生在一个杀猪的屠户之家,生性强梁忌刻。她是怎么进宫的呢?花钱走后门进去的呗。从花钱走后门进宫的举动来看,她是有远大抱负的,有种志在必得的气概。

所以,宫里的人无不惧怕她。有个王美人怀了龙种,这本来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王美人心里觉得惧怕不已。怕谁啊?怕这个何皇后。何皇后太厉害了,见不得别人比她强,比她好。若是谁比她强了,比她好了,必定要遭殃。王美人知道自己怀了龙种,搞不好,是要葬送了自家性命的。那怎么办啊?

王美人一狠心,干脆,服用流产药吧,把这个龙种打掉,以免毁于何皇后之手。可那龙种命不该绝,流产药吃下去之后,居然没有发生药效,那产没有流下来。最后就生出来了刘协。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这可了不得了。何皇后怀恨在心,立即就把王美人给杀了。这事让灵帝很恼火,他很喜欢这个王美人,王美人长得漂亮啊,也有才华,就迁怒于何皇后,打算把何皇后给废了。可是,有人苦苦相劝,才作罢了。

皇子刘协就由董太后亲自抚养长大。灵帝很是怀念那个王美人,也觉得愧对于她,后来就写了几篇文章,如《追德赋》《令仪颂》等,用以寄托哀思。

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皇子刘辩即位,刘辩就是何太后的亲生儿子,是为少帝。少帝登基,他尊何皇后为皇太后。何太后当然临朝执政,主持大局。至此,这个杀猪的屠户的女儿,算是机关算尽,用尽了狠毒手段,最终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了。

后来,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企图诛杀宦官,却反被宦官所害,何太后母舞阳君也被乱兵所杀。

这时候,并州牧董卓被征召,领兵入洛阳,蹂躏朝廷,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立刘协,是为献帝。董卓拉着少帝从金銮宝殿上走下来,面朝北,向汉献帝称臣。

那情境,是何等悲催啊。心狠手辣不可一世的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含悲,都不敢吭气。

这还不算完,半路杀出来的这个董卓,自己以董太后家的人自居,又拿出当年何太后逼迫孝仁董皇后于永乐宫,使她忧愤而死的事,骂她违背了儿媳应当孝顺姑婆之礼,于是把何太后也丢进永安宫,并进鸩杀死。何太后在位十年,以心狠手辣著称,而最后,却灭于更加心狠手辣的董卓之手。

这个董卓蹂躏朝廷,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少帝废了就废了吧,董卓还赶尽杀绝,用毒药将他毒死,引出一部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那少帝知道董卓送毒药杀他,就设宴,吃了一顿最后的晚餐,和妻子唐姬作别,那一番对唱,令人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而那唐姬,也一生死不改嫁,实在令人感而敬之。

后人评说,大汉王朝,实则毁在了何太后之手。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性。

一个灭亡的王朝背后,也总有一个祸水女人。

第十七节 献帝伏皇后

真爱恒久远

【原文】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废后,假为策曰:“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二纪于兹。既无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谨身养己之福,而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呜呼伤哉!自寿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译文】

董承女为贵人,曹操杀了董承,又要求杀他的女儿贵人。献帝认为贵人怀孕在身,连连请予免诛,终不能得。伏皇后看了这个情况,从此心怀恐惧。于是给她父亲写信,讲曹操残酷逼迫的凶相,要她父亲秘密地谋划铲除曹操。伏完不敢动手。

至十九年,秘密事泄露了。曹操追查大怒,便逼着献帝废去伏皇后,并假为策书说:“皇后伏寿,由卑贱而得入宫,以至登上皇后尊位,自处显位,到现在二十四年。既没有文王母、武王母那样的徽音之美,也缺乏谨慎修身养怡之福,还阴险地怀抱妒害,包藏祸心,不可以承奉天命,祀奉祖宗。现在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符节策书诏令,把皇后玺绶缴上来,退去中宫,迁往其他馆舍。唉!可悲伤啊!伏寿咎由自取,未受审讯,幸甚幸甚!”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手,统兵入宫逮捕伏后。伏后紧闭门户匿藏墙壁中,华歆伸手将伏后牵出。时献帝在外殿,引郗虑于座。

伏后披发赤脚徒步而行哭泣着经过献帝面前告别说:“不能再使我活下去吗?”献帝说:“我也不知我的性命还能延续到何时!”回头望着郗虑说:“郗公!天下难道有这样的事吗?”于是曹操将伏后下于掖庭暴室,幽禁去世。所生二皇子,都被鸩杀。伏后在位二十年,她的兄弟及宗族株连死者百余人,她母亲盈等十九人流放到涿郡。

【评点】

伏皇后名伏寿,出生于公元180年左右,具体生日不详。伏皇后家在今天的山东诸城,她出生于一个经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灌输了满脑子的仁义道德,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的父亲是伏完,母亲是阳安长公主刘华。

伏皇后对献帝的爱情,可谓深沉大爱,感召后人。问题是伏寿生逢乱世,她的爱情也注定是一个历史悲剧。那时候,已经是东汉末年了,天下乱糟糟一片,各路军阀势力纷纷将汉献帝视为猎物,争而夺之,为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作为汉献帝的妻子,伏皇后当然也成了他们猎捕的对象。

于是,自从伏寿入宫,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一会儿都洛阳,一会儿都长安,一会儿又都许昌的,简直是疲于奔命。

然而,在这样不堪回首的奔命岁月里,伏皇后却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忠于自己的丈夫,那个傀儡皇帝汉献帝。逃难的日子里,有追兵追来,她能背着献帝蹚过大河逃命,过了河又遇追兵举刀砍杀献帝,伏皇后能挺身而出舍身相救。在患难的日子里又能与汉献帝一起吞糠咽菜,始终不离不弃。真可谓是患难夫妻啊。

后来,国贼曹操得势,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曹操这个人,心狠手辣,他杀了董承之后,为了灭口,又去杀董承的女儿。董承的女儿是个贵人,并且身怀有孕,汉献帝苦苦求情,说她有身孕啊,就饶了她吧。可是,曹操不为所动,痛下狠手,还是把她给杀了。

看到这样的情形,伏皇后很恐惧。

当然,伏皇后恐惧的,肯定不只是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什么啊?大风大浪她都过来了,早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如今她担心的是汉献帝的性命,还有那危在旦夕摇摇欲坠的大汉王朝。曹操的凶残秉性,让伏皇后惶惶不可终日。为了自己的丈夫,还有大汉江山,伏皇后冒着极大的危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秘密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要他想办法除掉国贼曹操,以保汉献帝于不死,也保大汉王朝于不倒。可是,她的父亲伏完是个不争气的人,他害怕曹操,没有敢动手。不久,伏完就死了。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可是,四五年后伏皇后密谋除掉曹操的事情败露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曹操气急败坏,决心立即除掉伏皇后。

于是,曹操设法擒了伏寿。

伏皇后藏在墙壁中,被披头散发地拖了出来,赤着脚路过前殿时,见汉献帝忧心忡忡地坐在那里,就问:真的就不能再活着相见了吗?

汉献帝这个软蛋,实在无奈,说了一句:我的命也不知道能保到何时啊!

这可真是世界上最悲催的诀别,与少帝和唐姬诀别如出一辙。

伏皇后被投入暴室,最后悲惨死去。有一说是在暴室内活活饿死的,也有一说是被乱棒打死的。但至于是怎么死的,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被曹操害死的。并且,伏皇后的家族中,受株连而被害的人达到百余人,连她的孩子也被杀害,这可真是惨绝人寰的一次杀戮啊。

中国历史上共产生过三百多个皇后,她们中间既有聪慧睿智、光明磊落者,青史有名,流芳后世;也有心胸狭隘、阴险狡狯者,遗臭万年,人所不齿;当然,也有生逢乱世、命途多舛者。东汉献帝刘协的皇后伏寿,真可谓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牺牲品的代表。但她对汉献帝的爱情,以及为汉献帝所做的牺牲,实在是感人肺腑。

第十八节 献穆曹皇后

末代皇后的悲催一掷

【原文】

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建安十八年,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十九年,并拜为贵人。及伏皇后被弑,明年,立节为皇后。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后在位七年。魏氏既立,以后为山阳公夫人。自后四十一年,魏景元元年薨,合葬禅陵,车服礼仪皆依汉制。

【译文】

献穆曹皇后曹节,是魏公曹操的中女。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进纳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五万匹,年纪小的留国待年长。建安十九年(214),一同拜为贵人。到伏皇后被弑,第二年,立曹节为皇后。魏受汉献帝禅位,派使者索取玺绶,皇后曹节怒而不给。

这样追索玺绶好几次,曹皇后才将使者叫进去,亲自数落责骂,并持玺抛掷轩下,涕泣纵横说:“上天是不会让你们延续长久的!”左右在场的人都不忍抬头仰视曹皇后。曹皇后在位七年。曹魏夺得了帝位以后,以曹皇后为山阳公夫人。此后四十一年,魏景元元年(260)去世,与献帝合葬禅陵,车服礼仪皆依汉制。

【评点】

献穆曹皇后曹节是汉献帝的第二任皇后。之前的那位是伏寿伏皇后,曹操翻拣出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来,深究不放,把她给杀了。伏皇后被杀之后,曹操的女儿曹节,就被立为汉献帝的第二任皇后。

曹节这个人,也可说是一位烈性女子。那性子烈得刚正不阿,并且深明大义,明辨是非。为什么这么说呢?她很清楚,自己是被父亲曹操当棋子一样安放在汉献帝身边的,是出于政治目的的。她也明白,曹操心怀鬼胎,最终的目的是将汉献帝取而代之,独拥天下。

那么,从这点来说,曹节也明白,父亲让自己去做汉献帝的皇后,是置她的幸福于不顾的。

果然,不久之后,魏受汉献帝禅位,派使者去索取玺绶,皇后曹节非常生气,就是不肯给他们。这样追索玺绶好几次,曹皇后才将使者叫进去,可是,叫进去之后,皇后亲自数落责骂一通,举起那玺绶愤然扔了出去,接着痛哭流涕,愤慨地说:“上天是不会让你们延续长久的!”那当时的状貌,实在怕人,也实在悲催。左右在场的人都不忍抬头仰视曹皇后。

曹皇后在位七年。曹魏夺得了帝位以后,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而曹皇后就成了山阳公夫人。此后四十一年,魏景元元年(260)去世,与献帝合葬禅陵,车服礼仪按照汉朝的礼制。

人贵有节。无疑,曹节是有节的,有节者值得世人敬仰。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嫁于汉献帝,那就是汉献帝的人了。虽然曹节知道当初自己只是一粒棋子,自己的归属应该是曹家,可是,深明大义的曹节以汉室天下的荣辱为荣辱,她的立场是:我是大汉的皇后。于是,面对自己那如狼似虎的娘家人,她愤然扔玺的细节,充分彰显着她的气节。

作为大汉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后,她的愤然一掷,掷出了大汉皇后的气节,如项羽自刎般悲壮,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