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纪连海评点后汉书(上下册)
55526200000005

第5章 孝安帝纪

最郁闷的皇帝

【原文】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肃宗孙也。父清河孝王庆,母左姬。帝自在邸第,数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于床笫之间。年十岁,好学《史书》,和帝称之,数见禁中。

延平元年,庆始就国,邓太后特诏留帝清河邸。

八月,殇帝崩,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中。其夜,使骘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斋于殿中。皇太后御崇德殿,百官皆吉服,群臣陪位,引拜帝为长安侯。皇太后诏曰:“先帝圣德淑茂,早弃天下。朕奉皇帝,夙夜瞻仰日月,冀望成就。岂意卒然颠沛,天年不遂,悲痛断心。朕惟平原王素被痼疾,念宗庙之重,思继嗣之统,唯长安侯祜质性忠孝,小心翼翼,能通《诗》《论》,笃学乐古,仁惠爱下。年已十三,有成人之志。亲德系后,莫宜于祜。《礼》‘昆弟之子犹己子’;《春秋》之义,为人后者为之子,不以父命辞王父命。其以祜为孝和皇帝嗣,奉承祖宗,案礼仪奏。”又作策命曰:“惟延平元年秋八月癸丑,皇太后曰:咨长安侯祜: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朕惟侯孝章帝世嫡皇孙,谦恭慈顺,在孺而勤,宜奉郊庙,承统大业。今以侯嗣孝和皇帝后。其审君汉国,允执其中。‘一人有庆,万民赖之。’皇帝其勉之哉!”读策毕,太尉奉上玺绶,即皇帝位,年十三。太后犹临朝。

【译文】

恭宗孝安皇帝名祜,肃宗孙。

父清河孝王刘庆,母左姬。

帝自从住在父王邸第,多次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于床铺上。

年十岁,好学《史书》,得到和帝称赞,多次在宫中召见。

延平元年(106),刘庆才到封国,邓太后特诏令留刘祜住清河邸中。

八月,殇帝逝世,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在宫中决定帝位问题。

当夜派邓骘带着符节,用王青盖车迎刘祜,在宫殿中整洁身心。

皇太后来到崇德殿,百官都穿吉服,群臣出席相陪,引见拜刘祜为长安侯。

皇太后诏令说:“先帝圣德淑茂,早弃天下。我侍奉皇帝,日夜瞻仰岁月,希望快快长大。不料突然发生变故,天年不永,悲痛断心。我考虑平原王素患痼疾,宗庙的重任,继位嗣后的大统,只有长安侯刘祜质性忠孝,小心谨慎,能通《诗》《论》,笃学乐古,仁惠爱下,很是合适。现年已十三岁,有成人一般的志气。亲民明德传宗接代,没有比刘祜再好的。《礼记》说‘兄弟之子犹如是自己的儿子’;《春秋》之义,出继于人就是他的儿子,不受父亲之命而受祖父之命。应以祜为孝和皇帝的后嗣,继承祖宗,合乎礼仪标准。”又下策书说:“延平元年(106)秋八月初八,皇太后说:咨!长安侯刘祜: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照四海;新逝世的天子,寿命太短。我想到你长安侯,是孝章帝世嫡皇孙,谦恭慈顺,幼年就很勤勉,适宜于奉祀郊庙,继承帝业。今以长安侯为孝和皇帝后嗣。应慎重统治汉家天下,诚信地执掌中庸之道。‘一人有庆,万民赖之。’皇帝应好好勉励啊!”

读完策书,太尉奉上御玺,刘祜就继皇帝位,年十三。

太后仍临朝听政。

【评点】

汉恭宗孝安帝刘祜,是光武帝的五世孙,他是汉章帝的孙子、当年被废太子清河王刘庆的儿子,母亲是左小娥。

殇帝百日大的时候即了皇位,可不到两岁就夭折了,所以他没有后人,但是,汉王朝不能一日无主啊。这就面临着有新的皇帝宣布就职。

这时候,幕后的最高领导邓太后与兄长车骑将军邓骘就开始商议了,这个新的君主,到底立谁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野心的掌权者,完全有篡权夺位的条件了,但是,还要说人家邓太后,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性,她吸取窦氏灭亡的教训,没有明目张胆和大张旗鼓,而是改变策略,联合宦官,袒护族人,拥立刘家族人,这样才可以顺应天意,顺应民心。就让你们刘家人登基做皇帝,当然你是做前面的皇帝,我是做后面的皇帝,最终还是后面的皇帝大于前面的皇帝,这样岂不更好?那么,她是怎么做的呢?

邓太后与兄长车骑将军邓骘开了个碰头会,密谋一番,最后以和帝长子平原王刘胜有个很严重的病为由,确定不立他为帝。有大病嘛,当皇帝日夜操劳,对身体不好嘛。所以,这个皇帝,也就别当了吧。这个刘胜也真够倒霉的,你说你都两次面临绝佳的登基机会了,可就是因为有病在身无缘帝位。所以说,再穷别没钱,有啥别有病啊。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在邓太后看来,刘胜大了,肯定是不听话了,不好操纵了。弄个不听话的皇帝,是很让人操心的。

于是,邓太后的目光就瞄准了被废太子刘庆的儿子,拥立他为皇帝,那他们还不对自己感恩戴德?以后还不要干吗就干吗。邓太后便迎立十三岁的刘祜为和帝嗣子,再立他为帝,名正言顺。他就是后来的汉安帝。

当然了,这种立侄不立子的安排,也还是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如司空周章等。周章这个人是个正派的人,也是一个耿直的人。耿直到了什么地步呢?他在这样的情形下密谋拥立平原王刘胜,打算让他当皇帝。要说这个周章,想法是好的,但是不看清形势,无异于以卵击石啊,你能斗过邓太后吗?你耿直不要紧,但是要耿直到个地方和时候不是?这不,拥立久病的刘胜不成,事情败露,被逼无奈,最后自杀了事了。当然,周章的耿直和对大汉王朝的忠诚,还是很值得圈点的。

安帝即位后,当然是邓太后继续临朝,一直到她死为止才将那权把子撒了手。邓太后摄政共十六年之久。直到永宁二年(121),邓太后去世,安帝才有机会亲政。安帝憋屈了那么多年,早就受够了,他如今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挺直腰杆做自己的皇帝了。那心情,无异于齐天大圣被压五指山下五百年,忽然被唐僧揭去了封条,“腾”的一下跳将出来,那个兴奋劲真是无法形容了。

于是,安帝亲政后,立即下令灭了邓氏一族。

当然,安帝虽然灭了邓氏,但还是没能够完全扭转局面。为什么啊?朝廷那点儿事儿,复杂着呢,朝廷那潭水,深着呢。那么多年以来,安帝年年不理朝政,为什么不理朝政?他理得了吗?朝廷的事,都是邓氏说了算啊。两个字,郁闷。四个字,非常郁闷!怎么办呢?安帝无奈啊,就只好沉湎于酒色,导致当时东汉朝政腐败,社会黑暗,奸佞当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患也十分严重。即使到了他亲政,这样的烂摊子,也不是一会半会就能理顺清楚、调理清楚的。

并且,安帝在位期间,全国到处地震,水旱蝗灾也接连不断。有资料统计,安帝在位期间,有十九年举国上下发生地质灾害,如地震、地裂、山崩,十九年发生气象灾害,如水旱、冰雹。可以说安帝是一个年年和天灾人祸打交道的皇帝。

还有,加上外戚宦官相互勾结,玩弄权柄,致使国力日衰,危机四伏。那可真是一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让安帝焦头烂额、心力交瘁。那时候,外有西羌等入侵边境,内有杜琦等领导的长达十多年的农民起义,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东汉王朝进一步衰落。

安帝这一辈子,那叫一个郁闷啊。前期就是一个傀儡,让人在背后操纵着,指哪儿打哪儿,郁闷得只好沉迷于酒色之中。后期亲政了,却大势已去,内忧外患连连不断,这个皇帝也就无心料理政事,一度吃喝玩乐起来。这个安帝,昏庸到了什么程度呢?他居然忠言逆耳,不听良谏。

邓太后去世后,皇帝身边的内宠开始横行。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因从小保养安帝辛勤周到而有功,深受安帝信任和尊重。王圣便仗此地位骄横放纵,连她的女儿伯荣也经常出入禁宫,串通贿赂,横行霸道。伯荣还代表皇帝出去祭祀,提前通知当地官员,准备这个准备那个,捞个钵满盆满。

于是,司徒杨震就给安帝上书说:“臣听说,自古以来施政,主要是选用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治理国家,管理主要是惩治去除违法乱纪行为,所以唐尧虞舜时代,贤能有德的人,都在朝中为官,而恶人则被流放监禁,天下百姓都心悦诚服,国家一派兴旺发达的气象。当今之世,古人推崇的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种道德,未能发扬光大,而小人却充斥朝廷内外。阿母王圣,出身卑微,因遭千载难逢的机会,得以奉养圣上。虽然有推燥居湿抚养陛下的辛勤劳苦,但陛下对她前后所封赏的财富荣耀,已远远超过了她的功劳。然而她贪得无厌的心理无法得到满足,经常交际朝臣,接受贿赂、请托,扰乱天下,使朝廷清正的名声受到损毁,如同日月蒙上灰尘一样。书上说,奸诈的妇人不能干预政事。因此,陛下应当迅速送阿母出宫,让她居住在外面,同时还要阻断她女儿同宫内的往来,这样就能使恩情和德行都继续保持下来,对陛下和阿母都是好事。请陛下舍弃有碍大局的儿女私情,割除有害国家的仁爱优柔之心,把精力集中在朝政上!”

这建议书呈给了安帝后,安帝看了看,朝案子上一丢,不仅不采纳杨震的忠谏,还抽空把那奏章拿出来给乳母王圣看。

王圣的女儿伯荣,得意忘形,是一个很随便的女人,大搞暧昧关系,最后与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勾搭成奸。那个刘瑰也不是个好东西,他趋炎附势,遂娶伯荣为妻。安帝因此让刘瑰承袭了刘护的爵位,官至侍中之职。

对此,杨震坚决反对,再次向安帝上书说:“臣听说,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诸侯靠德行获得爵位。现在刘瑰没有任何功劳和德行,仅仅以匹配阿母之女的缘故,一时间就位至侍中,又得以封侯,这既不符合高祖定下的老制度,又不合乎道义,以致满朝文武议论纷纷,百姓迷惑不解。请陛下以历史为镜鉴,按照帝王应该遵循的规则办事,得人心,安天下。”

对于杨震的再次忠谏,昏庸的安帝仍然我行我素,不予理睬。安帝心说:好你个杨震啊,你哪里那么多事儿?

延光年间杨震任太尉时,安帝下令派人为阿母王圣修建府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挥等人,便推波助澜,弄得朝廷倾摇,不得安宁。为此,杨震又来了,他又向安帝上书言明利害,安帝依然不纳。后来还听信樊丰的谗言,将疾恶如仇、敢于直谏的杨震逼上绝路,免去他的太尉职务。

这个安帝,独断专行,昏庸无度,令忠臣良将痛心疾首啊。

延光四年(125),汉安帝在南巡的途中死于南阳,享年三十二岁。

世祖光武皇帝是南阳蔡阳人。这个德行不高、政教不行的安帝死于南阳,看他怎么有脸去见自己的老祖宗。上天这样安排,冥冥中也算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