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王陵位于亳州市谯陵北路东侧,涡河北岸,是商汤王的衣冠冢,又称汤王墓。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王墓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丕著的《皇览》:“涡北凤头村,有成汤故垒”。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据《亳州志》记载:“汤陵西有桑林,是成汤王祈雨处”,东北有桐宫,是伊尹囚禁太甲之处,今具无存。
汤王陵坐落在曹县城南10公里的阎店楼镇土山集村西,东距菏商公路约3公里。现存封土南北长70米,东西宽50米,高1.5米。陵前现存有明、清两代的“重修汤陵碑”。商汤,子姓名汤、名履,又名天乙、大乙、武汤、武唐、天一场等,史称“汤有七名”,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汤是仁者之君,如《史记-殷本记》载,一次成汤外出游猎,见有人张网柴,那人还祝祷说:“原从天上飞的,地下跑的,从四面八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网中。”成汤听后认为太残忍了,便让那人撤出三面之网,并祝祷说:“想往左就往左,想往右就往右,不听话的就进入罗网。”这就是“网开三面”成语的由来。商汤因仁慈而赢得天下之心,孟轲说:“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商族在他的治疗下,人心安定,生产发展,势力日盛,终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
如今多数学者同意王国维的《说毫》之论,即在今曹县境内。其具体方位,据《克州府志-古迹志》载:“故毫城在县南20里曹南山之阳。其旁为蒙城。”《曹县志-疆域志》上又载:“在汤陵东南三里,一曰景薄,一名北毫,即此。”如是说,当时此地是商族的重要根据地,那么曹县一带留存有商村、盘庚村、盘石镇等村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史载“汤革夏命”后,在位三十年,死后葬于土山(曹县山)之阳。陵前有汤庙,配有东西庑、前殿和大殿,十分壮观。宋皇右四年、元延右五年、明宣德八年、成化十二年、弘治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万历九年,曾多次重修,但后来均毁于战火、水患之中。
汤王陵虽几经沧桑,仍不失为商场都毫于曹县的重要历史依据。
民国25年(19360辟为“汤陵公园”,园内广植花木,松柏常青,亭榭翼然,曲径通幽。
汤陵为一高大圆形土丘,高6米余,周长近60米。墓冢前竖“商成汤王陵”石碑,墓南一棵500余年树龄的黄楝树生长顽强。园内古树、寝陵、墓碑,构成了帝王园林特色。
汤氏,原出子姓。成汤后裔。封地中山。望出范阳。皇帝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皇帝崩,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颛顼帝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娶简狄为妻,生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被舜帝任为司徒,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并赐姓子氏,是为成汤始祖。
迨契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又名天乙,乃夏朝方伯是也。至夏末成商族领袖,专管征伐之事,普施仁政。惠泽人民,因受拥戴。时际暴君夏杰失尽民心,有贤臣伊尹择明主而佐辅,如是,方伯亲率商军逐夏杰于南巢。取夏之天下而代为王,以毫(今山东曹县南)为国都,定国号曰商。及薨,庙号成汤。子孙其中有一支以号命氏者,是为汤氏。
商汤乃殷商开国之君,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在武王灭商时肉袒投诚,周公旦二此克商后,对子启于宋(河南商丘),治理部分商朝遗民。传至公稽、丁公、乃至公偃,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昌,昌生隆,隆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其祸及,改子姓为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