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都市旅游新时代:国际视野与上海探索(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723200000001

第1章 都市旅游迈入新时代

第一节 都市旅游发展的新背景与新格局

一、中国旅游业步入新的黄金发展期

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背景下,全球旅游经济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基于对全球旅游经济总规模等核心数据的研究分析,围绕“旅游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这条主线,从全球旅游经济、旅游上市公司、科技改变旅游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2018年世界旅游经济的8个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全球旅游经济全面、快速增长,2017年全球旅游总人次达到118.8亿人次,为全球人口规模的1.6倍。第二,全球旅游三足鼎立格局更趋明显,其中亚太版块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增速最快,欧洲、美洲版块均有所下降。第三,新兴经济体旅游业份额不断提高,旅游总收入占全球份额提高到38.9%,提高了13.7个百分点。第四,金砖国家旅游发展格外引人注目。第五,旅游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最大组成部分。第六,全球旅游投资快速增长,亚太地区是全球旅游投资版图中,旅游投资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地区。第七,城市在全球旅游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八,全球旅游上市公司持续增长。

(二)2018年全球旅游将继续高速增长

预计2018年,全球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26.7亿人次,是全球人口规模的1.7倍,亚太地区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所占份额将继续增长。

(三)科技将助力旅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科技给世界带来了新效率、新便利、新体验、新秩序、新格局和新挑战,也将深刻而广泛地改变全球旅游发展趋势。

二、破解新矛盾开启旅游产业新时代

(一)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是全党的奋斗目标。

(二)破解新矛盾,旅游业领衔“五大幸福产业”担负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新矛盾的重大判断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方向,也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

三、供给侧改革助推优质旅游发展之路

(一)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正式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强调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擎,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规范旅游市场,提升旅游质量,拓展和延伸旅游功能,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为世界旅游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旅游业由粗放向集约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1.旅游产业发展一枝独秀

近年来,伴随着中产阶层规模的扩大,新的消费群体推动了我国旅游业新消费业态出现,进而掀起了一轮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2月出台的“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创新,扩大旅游新供给。一场围绕旅游消费业态升级,转变发展理念的行动已经在路上。

2.新消费催生“旅游+”新业态

过去一年,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争相发展,旅游功能得到极大扩展,也为人们旅游消费提供了新的选择。

3.提升发展质量迫在眉睫

结合国家经济宏观政策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都有着紧密的结合点,特别是地方政府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这将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业内专家表示,在新的发展理念下,2018年,我国旅游业将继续成为我国新常态下转型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旅游业转向优质旅游阶段

概括而言,“优质旅游”是“安心、放心、贴心、开心、舒心的旅游”,是“更加安全的旅游、更加文明的旅游、更加便利的旅游、更加快乐的旅游”,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质旅游秉承五大发展理念,其“优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旅游供给体系的优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能够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产品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加快推动从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由粗放型向比较集约型跨越。

第二节 都市旅游发展的新战略与新思维

一、区域发展战略构建旅游发展新布局

(一)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奠定未来发展新格局

三大战略奠定了我国未来若干年的区域结构发展大格局,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将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二)区域发展新格局引领旅游业新布局

第一,“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扩展了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而且顺应了中国产业要素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第二,“长江经济带”战略秉承五大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部署,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内陆沿线节点城市和入海口双向对接“一带一路”的优势。

二、全域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产业新变革

(一)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1月19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要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我国旅游发展总体战略”。因此,所谓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发展,绝非简单的空间扩大,而是旅游产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变革、发展路径的根本性转变。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在全国呈现蓬勃态势:

一是体制机制改革成效初显。

二是旅游产业的优势地位逐步形成。

三是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普遍改善。

(二)全域旅游全面推动旅游产业的新变革

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旅游业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旅游行业、产业、事业的自信不断坚定,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全域旅游不仅是旅游部门的战略选择,更是各部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是旅游业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目的地社会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乡村振兴战略赋予旅游产业新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振兴道路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节 借力乡村振兴战略,大都市乡村旅游谋求再出发

一、从毛桥村“再出发”,看上海乡村旅游如何借势实现质的飞跃

(一)上海乡村游需要“质的变化”

地处上海市郊西北部、北与江苏省交界的嘉定华亭镇毛桥村,最近正在经历一场转型。这个1.3平方千米的村落,有望因为集市发生“质的变化”。曾经风光一时,之后稍显“沉寂”,如今整合资源转型“再出发”——毛桥村这些年的经历,可看作上海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上海乡村游需要集体“再出发”

上海市民回归自然、去郊区进行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但市郊资源供给仍难以满足。

(三)改革红利将助推体制突破

怎样抓住机遇、攻克难题和瓶颈,增加乡村旅游的优质供给成为上海乡村旅游再出发的突破口。

二、从长兴乡村旅游产业集聚“飞地造血”,看杭州都市圈解题“乡村振兴”

(一)从农民自主经营起步,上升到省级示范,这个乡镇十余年的发展也成为浙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典型。依托优良的自然人文环境资源,从农民自主小规模经营再到政府主导,建立“三平台、二结合”的发展机制。如今的水口,乡村旅游体系已然成熟,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逐渐拓宽。

(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9日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体现出乡村旅游通过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等渠道在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担当。

乡村旅游历来是突破“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对于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旅游发展将顺应乡村振兴的潮流,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1.政策支持令业界信心倍增

2.发展旅游助力三农问题破解

对于农业来说,乡村旅游可以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对于农村来说,旅游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对于农民来说,旅游可以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3.真抓实干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涉及方方面面。对于旅游业界来说,如何在旅游领域落实好这些部署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

三、新时代上海都市旅游的新使命

(一)上海都市旅游着力从“量”到“质”实现蝶变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都市旅游对上海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大旅游”的综合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在产业规模不断增长和产业范围不断拓展的同时,新时代的都市旅游也在探索提质增效的切实路径,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优质发展。

(二)上海都市旅游谱写“精彩上海,品质之旅”的新图景

新时代,上海都市旅游更要展现新作为。

一是着力培育一批世界级旅游精品。

二是着力打造“精彩上海、品质之旅”城市旅游新形象。

三是着力提升旅游业综合贡献度。

四是着力营造更加友好、有序、优质的旅游环境。

(三)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实践新时代的新使命

“十三五”阶段是上海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全域化”发展的重要突破期。

发挥中国窗口城市作用,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着重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站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谋划旅游工作,发挥上海桥头堡作用。

二是站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联动舞台上谋划旅游工作,发挥上海龙头城市作用。

三是紧跟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紧跟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