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新解码:理论、实践与政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724100000002

第2章 创新的理论发展

第一节 创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创新经济学是创新的理论源头,尝试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创新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一、创新研究的起源:熊彼特学派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企业家创新的动机在于追求经济利润,这被后来学者称为“熊彼特租”。熊彼特借助于“创新”这一新概念,尝试从动态的视角来对经济增长现象作出另一种诠释,开创了有关经济发展的“熊彼特学派”。

总体而言,新熊彼特学派与主流经济学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熊彼特学派将动态,即非均衡作为其分析起点。

第二,熊彼特学派强调历史的方法。

第三,熊彼特学派挑战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企业家的决策很难用利润最大化“理性经济人”假设来概括,因为企业家往往是凭敏锐直觉而理性分析作出决策。

第四,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成为熊彼特学派的关键词。

二、创新研究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理论

一、企业家精神的理论研究回顾

经济学理论对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历程,大体可

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古典经济学阶段(1776年前)。

这一阶段,经济学没有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财富来源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对企业家认识非常粗浅。

第二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1776至1870年)。

企业家是“许多方面和关系的中心”。

非常狭隘地认定生产过程才是价值创造的过程,而没有认识到企业家的产品和全新生产过程创新活动。

第三阶段:新古典经济学阶段(1870至1960年)。

企业家可以通过五种创新方式将各种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并通过不断创新改变其组合方式才带来了经济增长。从此,经济学界一改过去仅注意增长要素本身的研究方法,开始注意对隐藏在经济增长要素背后的动力机制——企业家进行研究,并形成一个企业家史研究学派。

第四阶段:多学科综合阶段(约1960年至今)。

企业家的职能包括:

(1)善于捕捉机会。

(2)生产要素的组织者。

(3)作为创新者。

二、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前提条件:经济学的视野

企业家精神的形成需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类条件:前者是指各类制度因素;后者是指社会文化价值观因素。

何种制度最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萌生和成长?当前的经济学理论倾向于认为是经济自由度。所谓经济自由度一般是指人们参与经济活动而不受过多的限制或补贴的自由度。与经济自由度最为相关的制度包括产权、法治、开放的市场和创新的激励。

他们认为经济自由的基础是偏重个人选择而非集体选择;是市场协调下的自愿交易而不是通过政治过程分析;自由进入市场和竞争;保持个人及其财产免受他人侵害。在此基础上,关注于5项关键指标:

(1)政府规模:开支、税收和国有企业;

(2)法律结构和财产权安全;

(3)货币管理:通货膨胀、外汇等;

(4)国际贸易自由度:资金、人员流动;

(5)信用、劳工和企业的管制。

而中小企业发展正是企业家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三、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前提条件:社会学的视野

社会学家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企业家精神的来源。

启蒙主义思想家们强调人类个性本身的价值,人文主义还崇尚科学、自然,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知识,高于宗教权威。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变得更加开放成为普遍接受的价值。

第三节 创新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创新的产生

创新作为一个体系反映在多个方面:

一是创新很少是单个的、偶然出现的,而呈现出累积性和集群性。

二是表现在创新的多方参与开放性、互动式学习特征。创新是资源的重新组合,而资源常常分散在多个主体手中。在创新扩散过程中,还会出现不同的用户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再创新的情况。

三是创新的产生受到制度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制度因素包括资本市场、人才教育和劳工政策、法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被称为创新的“框架性因素”。

二、创新的扩散

扩散过程是指一项创新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特定沟通渠道在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沟通的过程,也是创新应用推广的过程。

扩散可能有两种形式:首先是一种沟通和说服。但是也有很多的创新扩散并不完全是自愿的,包含着强制和规范。

根据扩散的沟通特性,本质还是知识和信息的扩散速度。因此,新事物本身、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信息传播的环境是影响创新扩散最主要的因素。由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创新采纳和扩散理论。

三、创新的价值占有

创新成果的占有是对创新者的反馈,构成创新过程的关键一环。如果是正反馈,则会引起进一步的创新,相反,就会打击创新者的积极性。

要占有一项创新的成果,申请专利只是选项之一。本质还是如何避免创新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因此,创新者除了要加强保密工作,还要提升产品复杂性和快速行动能力,即“动态能力”。②即企业通过采取迅速行动,获得更快的创新产品提前期,专利的本质也是以法律形式赋予创新提前期和学习经验优势,都有利于企业占有创新成果的能力,从而保持持续的领先地位。

第四节 创新的内在张力:惯例与创新

在企业中,惯例表现为明文或隐含的制度,因此,寻求改变的创新与维持传统的惯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种张力。不同类别的创新难易程度差别较大,其难度取决于对惯例的改变程度。

惯例被譬喻成企业可遗传的基因,是企业通过组合内部各类资产所形成独特的运作管理和组织流程和规范。它也被认为是动态能力的三大支柱之一,构成一个企业的能力基础。对其特征可归纳如下:

(1)持续可继承性。

(2)适者生存性。

(3)层次差异性。

(4)难以改变性。

惯例构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在环境突变形势下,会成为企业核心阻滞力的来源

从创新的角度看,任何惯例都只是特定情境下的产物,不具备普适性。

现有研究将创新的内在张力分为四个来源,即学习、组织、身份和绩效。

企业创新与惯例之间的张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认识和解决。

第一种:困境。相互竞争的不同选择,各有其优劣势。第二种:辩证。要素之间既矛盾又关联,从而充满悖论。第三种:悖论。矛盾对立且相互关联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通过建立和发现对立双方的关联,找到不同寻常的创新之路。悖论思维对于企业创新管理的贡献正在于它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