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2]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因此,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让理论掌握群众
——用新时代新思想武装头脑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3]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首要政治任务,这有利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有利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就必须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1.要坚持真学,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创造历史、不断创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4]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为此,必须做到“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仅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文件,而且要领会其内在精神,通晓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学深,而且要悟透。
第一,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要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论定向、科学运筹、谋篇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科学总结和系统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正式命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第二,就各级组织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积极组织引导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积极探索,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任用工作中,切实发挥好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有效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切实拓展基层党员群众的学习面。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安徽广播电视台创办开播了国内首档综艺化脱口秀电视理论节目《理响新时代》,以样式新颖、互动直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迅速形成了品牌效应,营造了浓厚的理论学习宣传氛围。各级组织要注重发挥媒体融合发展新优势,加强党报党刊、重点网站理论版、理论栏目建设,创建移动学习平台,打造更多视角新颖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运用网言网语准确生动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创建和培育类似的理论宣传形式,创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通俗读物、通俗理论节目,深入浅出地回答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有声有色地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执政为民的故事。
第三,就党员领导干部个人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深刻理解并充分学习其理论渊源,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深刻领会其特有的时代性,理解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新时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实践价值,即其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深刻领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党的基本方略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全党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切实引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的发展。
2.要坚持真信,切实筑牢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奋勇前进的精神之魂
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灵魂。思想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古今中外历史兴衰和治乱交替的经验教训无不表明:思想兴则国家兴,思想强则国家强;思想乱则国家乱,思想亡则国家亡。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最深远的历史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了共同思想基础,凝聚了磅礴精神力量。
伟大的力量源于科学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是相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相不相信共产主义的理想能够实现,相不相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正确的,相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的。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因为它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人类社会迄今最为科学的社会理想;共产党人坚守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科学性与阶级性、崇高性与现实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声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为共产主义真理而献身”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神圣的理想和信念。正是在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的鼓舞和感召下,无数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不息。也只有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才结束了在历史低谷中挣扎徘徊的命运,走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就是对我们一百多年探索成果的尊重。
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15]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就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不断筑牢理想信念,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心中闪亮。
3.要坚持真用,切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一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创造性、人民性的重大论断,廓清了一系列大是大非,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上旗帜鲜明、正本清源,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概括为“十四个坚持”。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毫不动摇地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
二、适应新的历史方位
——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判断既指出了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又体现了我们党对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高度重视,还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对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首先就要认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是由新时代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社会主要矛盾体现着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反映了一种社会形态在某个发展阶段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具体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路线和有效的方略,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社会主要矛盾以一种集中、凝练、典型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核心要素、关键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要矛盾从本质上看,讲的就是需要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就是围绕需要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展开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供给与需要的关系会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就随之而变。所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历史的必然,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作出的判断,这一判断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八大分析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的这一判断,是基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之后,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曲折甚至是重大挫折,但是仍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那时开始,我们就一直坚持这个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可见,我们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进一步厘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旧提法的主要区别。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接续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重要变化。一方面,人民的需要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物质文化方面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而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发生了变化。我国逐渐摆脱过去“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生产力得到持续解放和发展,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生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均、城乡发展不均、一些领域发展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人民需要从“窄”到“宽”的转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人民过去主要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然而今天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说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二是人民需要的层次及质量大大提升。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积累,人民的需要已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有了更高层次和质量的要求,比如,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从“低”到“高”的转变。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国一直处在“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局面。今天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已经从“要吃饱”发展到“要减肥”的新阶段。但面对新的社会需要,我们的供给还有许多差距,最为突出的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协调发展的问题,包括区域、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等,要通过矫正发展模式积极应对;“发展不充分”是指全面发展的问题,要明确问题导向来加以应对。这就要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状况及变化的认识也应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为适应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重新表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这一新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阐述过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重点论和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思想;列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在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进行深刻思考的过程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的重新表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成果。
第二,这一新判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正确解决战略策略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只有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党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第三,这一新判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可能根据个人好恶进行选择,但对其判断必须及时准确,相关认识上超前或滞后都会干扰甚至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准确判断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才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举措,才能围绕主要矛盾部署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国家地位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的同时,再次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16]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从基本确立到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必定要发生阶段性的质变,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调整就是阶段性质变的结果。这就是说,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属性并没有发生改变,根本性的质变没有发生。这就决定了我们还是要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来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同时,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改革开放40多年来,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三、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坚决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及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在实践中产生,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植根于党的历史,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性。强调增强“四个意识”,对于提升我们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好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作用,对于统一全党思想与行动、同心同德地战胜各种挑战与困难,对于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决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始终做到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最关键的就是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最本质的就是要维护党的权威和党的形象。
坚决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自觉增强大局意识,始终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17]必须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大局意识,必须正确认识大局。全局不活,局部受损,最终只能导致满盘皆输,这是事物发展的铁律。必须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善于从战略高度分析和认清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总趋势,明确党和政府当前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为完成这个中心任务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是什么,目前全国、当地的总体形势如何等,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大局意识,必须自觉服从大局。大局意识体现的是高瞻远瞩的政治见识和开阔包容的胸襟情怀,能够把握现在、透视未来,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人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增强大局意识,必须坚决维护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
坚决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自觉增强核心意识,始终做到坚决拥护核心、坚决听从核心、坚决维护核心,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中国共产党是核心;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党中央是核心;就党中央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是核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关系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关系党中央权威、关系全党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大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增强核心意识,必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理直气壮、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教育和宣传,对那些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言行要敢于亮剑、坚决回击。增强核心意识,必须坚决维护中央委员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核心的权威。维护中央委员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核心的权威,有明确的内涵和要求: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这些要求,贵在“自觉”,不能被动;要在“高级”,即高级干部要带头看齐,做向党中央看齐的标兵;力在“坚决”,不能半信半疑,更不能阳奉阴违。增强核心意识,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和人民事业无往而不胜。
坚决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自觉增强看齐意识,做到经常看齐、主动看齐、全面看齐,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党员干部要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决策部署看齐,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增强看齐意识,必须自觉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实践证明,我们党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全党上下有着很强的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看齐意识,必须自觉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党员领导干部想问题、看问题、作决策都要从大局出发,从工作实际出发,勇于担当、敢于闯试、善于作为,坚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落实落细,抓出成效。增强看齐意识,必须自觉做到政治上同向,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步。
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应对各种重大挑战、抵御各种重大风险、克服各方面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拥有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党中央。当前党面临的形势前所未有的复杂,肩负的任务前所未有的艰巨,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和单位,都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
维护党中央权威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始终强调“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时,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18]维护党中央权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正如邓小平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的:“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19]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看一名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首先要看政治上是否站得稳、靠得住,是否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可以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第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坚持对党忠诚的根本原则,培养高度觉悟的政治品格。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对党忠诚是党章明确规定的义务,也是对一个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坚持对党忠诚的根本原则,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切实把对党忠诚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第一标准、第一选择,必须对党绝对忠诚,绝对可靠,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抵腐定力、道德定力,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锻造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政治品格。
第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核心是政治上的旗帜、思想上的灵魂、行动上的统帅。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一致的、统一的。党中央权威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在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首先要切实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大党,全党同志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定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样才能凝聚各级领导干部的智慧,凝聚全党的智慧。如果全党都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党中央就有权威,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第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依靠民主集中制、依靠党的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来维护。党章规定,必须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四个服从”是正确处理党内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有利于维护全党的集中和团结统一,有利于更好地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正确结合起来,有利于党的理论和路线,以及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四个服从”,核心是全党各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党中央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正确协调各方面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地集中各方面智慧,进而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决策。全党服从中央,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实现党的集中领导的根本性条件。党的民主集中制中的“集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全党服从中央。如果没有这条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形成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就不可能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2.自觉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第一,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就必须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筑牢共同的思想根基。这是坚决服从党中央领导的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这是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的核心要求,是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领导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总目标,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全党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领导干部是中央决策措施的具体执行者,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规范与引导是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的关键一环,强化责任追究首先要严格考核、监督,对执行不力、推诿敷衍导致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甚至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必须严肃纪律,进行问责,设立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的刚性要求。
第二,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重大问题报告制度。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建立了相关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二大党章到党的十九大党章,都明确规定党的下级组织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重视依规管党治党,反复强调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请示报告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组织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20]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就必须强化政治纪律的刚性约束。他还强调:“要严守政治纪律,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守好规矩,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2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守纪律、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而政治纪律又是所有纪律规矩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可以说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党的集中和团结统一。所以,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一是必须时刻将纪律挺在前面,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切实绷紧纪律这根弦,增强对纪律的敬畏意识,自觉克服各种自由主义思想的侵蚀。二是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把党章这个党的根本大法用好、用到位,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三是要切实监督纪律的执行。四是要严惩违纪行为。纪律的严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违反者的惩戒和问责上,以此使更多的党员干部对纪律产生敬畏,自觉在纪律的框架内行动,使遵规守纪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一种习惯和品质,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修养与品格。
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的理论表述中,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二者分别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一体两面。没有党内民主,就会缺少“心情舒畅、生动活泼”;而没有集中统一,就会纪律涣散、组织松弛、各自为战,沦为毫无战斗力的一盘散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四个意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统一贯彻才能确保坚定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才能确保局部和整体的协调一致,才能确保全党的集中统一,才能确保队伍的整齐有力。服从核心、维护核心就是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就是最大的政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重要思想基础。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对党忠诚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坚守的生命线和立身之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本色,严格遵守党章和党的各项法律法规,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大局的高度看问题、想问题,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