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法总比问题多
5625200000012

第12章 观念决定一切,不换脑袋就换人(2)

子敏去拜访某局长时,偶然听到他同业内另一位局长在打电话,谈论第二天去某风景点开会的消息。子敏回公司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了他们在那里入住的酒店。第二天傍晚,一身旅行装束的子敏与局长们相遇在酒店大堂里,她是来自助旅行的,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谁也没有看出来。

后来的几天,他们邀请她一起参加活动——唱歌、打牌、聚餐。再后来,认识她的人同她关系更密切了,不认识她的人也慢慢接纳了她,她的客户名单上增加了强势的一群人。第一张大单子就在半年后出现在这群人中。

关于机会,子敏最有感触:机会来的时候,并不会同你打招呼,告诉你:“我来了,千万不要错过我啊!”不疏忽平时的每一个点滴,做好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是在为自己创造最佳的机会。

和子敏不同,有些在职场中的人,只是被动地应付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在工作中没有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慧,他们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而不愿多付出那1%,自然离成功越来越远。

世事总是这样奇妙,往往与成功只有几步之遥,却又失之交臂。其实,这只能怨自己没有增加那1%。“1%”虽少,但有无这1%却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影响巨大。思考多加1%,激情多加1%,主动多加1%,创造多加1%,你就会发现你的收获不只是多加了1%。

换一种观念,换一片天空

马尔比·D·巴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成功依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成功的要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那就是正确的观念。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而是由他自己的观念所制约。

下面这个故事,相信对大家会有启发。

有两位老太太,年满70了,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这样的老太太,一般来说唯一的前途就是颐养天年。

一位老太太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还有什么希望呢?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没几年就死了。

而另一位老太太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异想天开”,开始学习登山。她就这样不断地攀登,20多年的时间,居然登上了很多高山,其中还有好几座是世界上有名的山峰。95岁时,老太太成功地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

这位老太太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70岁开始学习登山,这乃是一大奇迹。但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是他的观念。一个人如果是个积极思维者,实行积极思维、喜欢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胡达·克鲁斯老太太的壮举正验证了这一点。

须知,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思考过程,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有正确的观念,成功就离你不远。

192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系的在村文年进入“三菱矿业”成为一名小职员。

当公司为新人举行欢迎会时,他对那些与他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说:“我将来一定要成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

他在豪言壮语之后,开始了他的长远计划。凭其良好的决策思维与旺盛的斗志在毫无派系背景之下,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冲破险境,最终,当上了“三菱矿业”的总经理。

以三菱财阀的历史而言,走到60岁就成为直系公司的总经理,可说是史无前例。他的就职惊动了日本工商界人士,人们内心无不惊讶,并深感佩服。

我们常常感叹:面对相同的境遇,拥有相近的出身背景,持有相同的学历文凭,付出相近的努力,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脱颖而出,而有的人只能流于平庸?为什么有的人能够飞黄腾达,演绎完美人生,而有的人只能一败涂地、满怀怨恨而终?

我们不得不说,这些区别和差距的产生往往也源于观念的不同。

换一种观念,就会换一片天空。你的观念是正确的,就会得到晴空万里,你的观念若是错误的,天空将会乌云密布。

爱迪生有位叫阿普顿的助手,出身名门,是大学的高才生。在那个门第观念很重的年代,阿普顿对小时候以卖报为生、自学成才的爱迪生很有些不以为然。

一天,爱迪生安排他做一个计算梨形灯泡容积的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计算。几个小时后,爱迪生进来了,问阿普顿是否已计算好,满头大汗的阿普顿忙说:“快好了,就快好了。”爱迪生看到稿纸上复杂的公式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拿起灯泡,倒满水,递给阿普顿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显然,阿普顿的观念陷入了一种固着状态,不懂得用变通的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的工作中也常常有这样的员工,他们固守着原有的观念,而不想有丝毫的改变。自然,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懂得找方法。使得工作常常碰壁,问题也往往处理得捉襟见肘,不能使人满意。实际上,在观念决定一切的今天,只需将观念做一点小小的改变,就可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拥有不一样的结果。换一种观念,你得到的将是更广阔的天空。

不换脑袋就换人

在观念决定一切的今天,企业欢迎的员工不再是只会拼命工作的人,而是能够聪明工作的人。企业为了生存,为了赢利,要求员工能够在工作中“换脑袋”,如果员工不换脑袋,企业就换人。

企业购置的机器设备都会按一定年限折旧,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地折旧。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劳动技能在短短的3~5年内就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变得无用,而以前这种技能折旧的期限则长达7~14年。

现在职业的半衰期也是越来越短,所有的高薪者若不学习,不需5年,就会再次变成低薪者。

未来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另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据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个月。比如,当10个人只有1个人拥有某种职业的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

在职场中,主动换脑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人是老板需要的人,他们是企业的稀有资源。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样的人总是非常受老板欢迎,他们的职位不但能保住,而且有可能节节攀升。相反,那些面对知识折旧越来越快、信息量日趋膨胀的社会,不知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的人很可能很快就被老板所嫌弃,同时也会被社会所淘汰。人作为高级动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动脑筋。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之所以能够成功,便在于他时刻铭记刚参加工作时分公司经理的话:“你要记住,马更有力气,狗更忠诚。你作为人类的唯一长处就是你有一个智慧的脑子,这是你唯一能超越它们的地方。”

北京某白酒厂职工铁亮虽然平时工作不认真,但关键时刻肯动脑筋,公司根据他的这一个人特点派他去推销库存的白酒。铁亮望着库房中堆成山的成品酒,心中盘算:这百年酒厂,素以质量取胜,深受各界人士欢迎,而今大量滞销,是因为产品已不适销,特别是主要市场——北京及各郊区(县)消费水平正在不断提高,饮酒的口位发生了变化,但其他一些较落后地区的白酒市场却有待开发。于是,铁亮果断地带上10箱白酒,由一位朋友带领,北上通辽等地。铁亮每到一地,就请当地批发部门领导品酒,还自作主张,允诺可以赊销。而当时公司的情况正是大量欠款收不回来。可铁亮自有他的高招,在打通主批发渠道后,又将带来的酒瓶商标送给各小饭馆、旅店、零售店做招贴画。接着他又跑到各商店里,在人家的烟酒柜台上摆放一些美观的玻璃容器,然后注满甘洌的白酒,顿时酒香满堂,竟也有些“葡萄美酒夜光杯”的韵味。许多消费者十分好奇,争相购买,于是各销售网点纷纷向批发商进货,一时竟供不应求。这时铁亮反过来,要求批发商以现金付款,同时提价5%。原来,他使的是欲擒故纵的计谋。

公司领导很快了解到了这些情况,立即任命铁亮为东北、内蒙古地区销售经理,负责东北、内蒙古地区的产品销售。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喜欢动脑,努力找方法来解决职场中难题的人是最优秀的人,也是公司需要的人。公司领导一定会发现这种优点,予以重用。假如你通过找方法、动脑筋做了一件乃至几件让人佩服、让领导赏识的事,你就很快脱颖而出,并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章要义

·培养自己的强者思维。

·每天多做一点点。

·观念决定前途,换一种观念,换一片天空。

·对企业来讲,不换脑袋就换人。

心得体会

读了本章内容,你有何感想和体会?不妨把它们写下来:

行动方案

1.在做一件事之前,将自己设想为强者,并积极思考成为强者的方法。

2.每天笑容多一点,主动与同事打招呼,主动做分外的工作,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身边的人。

3.平时做事情不要钻牛角尖,及时转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