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赢在变通(修订版)
5630200000012

第12章 小变通,大天地:思路决定出路,变通突破困境(3)

比如要推出新式录音机该怎么做?假如本身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若完全靠自己的构思,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会出错。经营录音机的公司是消息的最好来源。但不能依样画葫芦,而要利用先进的既有经验来发挥自己的构思。不论面临什么问题,都要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然后自己再加以改善。

第四,使用淘汰法。

有时因为解决问题的思路过多,反而不知如何取舍,可以采取淘汰法,把不好的逐一去掉。

例如,跳舞比赛,想一次从舞者中选出优胜者是很困难的,这时便可以采取淘汰法。每次评审一组,不好的就淘汰,这样陆续淘汰直至剩下两组,最后选出优胜者。如果你想从几个东西中选出最喜欢的,把不喜欢的逐一淘汰,事情就变得容易了。

第五,向别人说明。

能否提出更新、更好的解决思路,与对问题的了解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好将计划向第三者提出,而且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后,可以发现其中的缺陷。

纽约某石油公司的老板常常把太太当做练习讲演的对象。这位太太对石油所知不多,却能耐着性子聆听,这对丈夫帮助不小。

每个胸怀抱负、渴望成功的职场人士都会为自己的人生做一番成功计划。他们会制订严谨的计划,坚持按照自己的计划努力,并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功。当他们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或无可避免的变化时,就会像很多书籍所鼓励的那样:坚持!再坚持!却没想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辟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当他们一再遭受挫折与失败后,可能就会心灰意冷,沮丧失望,哀叹时运的不济、命运的不公。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阅读思考题:

1在工作中你是否常常钻牛角尖?原因是什么?

2怎样才能避免在工作中走入死胡同,怎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挣脱“金科玉律”的束缚,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

阻碍我们成功的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

在人们的传统职场思维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禁区,这是不能做的,那是不能想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被贴上了“NO”的标签。那些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理所当然的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逐渐失去了对事物的热情和新鲜感。经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金科玉律”,存在的当然变成了合理的。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这些“金科玉律”使我们变得越来越循规蹈矩,越来越老成持重,严重影响了能动性的发挥。

固守传统经验,有时候非但无益,还会害人性命。

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葬身海底,9名船员幸免于难。他们登上了一座孤岛。岛上除了石头,别无他物,没有食物充饥,更严重的是,没有水解渴。尽管四周都是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无法饮用。在炎炎烈日下,每个人的嗓子都像冒了烟,他们只能盼望老天爷下雨,或者别的船只搭救。等啊等,没有下雨的迹象,也没有任何船只的踪影。有8名船员最终坚持不住,纷纷渴死在孤岛。

当最后一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不住扑进海水,奇怪的是,他一点儿也感觉不到海水的苦涩,相反觉得海水甘甜清爽,非常解渴。他想:这也许是临死前的幻觉吧。于是便躺在岛上,静静地等着死神的降临。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只是睡了一觉,并没有死。于是他每天靠喝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后来人们对这里的水进行分析才发现,这儿有地下泉水不断翻涌,所以岛边的海水实际上是甘甜可口的泉水。8名船员因为死守着“海水不能饮用”的传统经验,最终渴死在淡水边。

因为固守传统而被困难打败的例子数不胜数。它们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只有打破传统的樊篱,思维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有新的创造。

善于变通的人就敢于挑战这些“金科玉律”,而敢于挑战的人往往能够在实践中彻底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最好的方法是拓展自己的创造力。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到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

有一次,拿破仑·希尔问PMA成功之道训练班上的学员:“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30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学员们显得很困惑,怀疑自己听错了。一阵沉默过后,拿破仑·希尔又重复:“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30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确信拿破仑·希尔不是在开玩笑以后,马上有人出来反驳:“你的意思是要把那些杀人犯、抢劫犯以及强奸犯全部释放吗?你知道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吗?那样我们就别想得到安宁了。不管怎样,一定要有监狱。”

“社会秩序将会被破坏。”

“某些人生来就是坏坯子。”

“如有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监狱。”

拿破仑·希尔接着说:“你们说了各种不能废除的理由。现在,我们来试着相信可以废除监狱。假设可以废除,我们该如何着手。”

大家有点勉强地把它当成试验,沉静了一会儿,才有人犹豫地说:“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动中心可以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不久,这群在10分钟以前坚持反对意见的人,开始热心地参与讨论。

“要清除贫穷,大部分的犯罪都起源于低收入阶层。”

“要能辨认、疏导有犯罪倾向的人。”

“借手术方法来治疗某些罪犯。”

总共提出了18种构想。

这个实验的重点是:当你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为你找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但是,当你相信,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确实可以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帮你找出解决做得到的各种方法。

现在一提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就是奔驰轿车的豪华与舒适和克莱斯勒的强大。然而,李·艾科卡1979年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任CEO时,接手的却是一个债台高筑的烂摊子。万般无奈之下,艾科卡只好求助于政府,希望能够得到美国政府的担保,以便从银行获得10亿美元贷款,用于克莱斯勒公司发展新型轿车。

这一消息传出后,在整个美国击起了轩然大波,引来了一片斥责之声。

原来,在美国企业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依靠外部力量,尤其是依靠政府的帮助来发展经济的做法,是不合乎自由竞争原则的。

面对企业界、美国政府、国会和舆论界的一片斥责反对声,艾科卡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规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没有什么规则是不能打破的。他不急不躁,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了“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耐心地去扫除公共关系上的重重障碍。

首先,他援引了美国人所共知的史实,有根有据地向企业界说明:过去,洛克菲勒公司、全美五大钢铁公司和华盛顿地铁公司都曾先后取得过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总额高达4097亿美元。而克莱斯勒公司请政府出面担保仅10亿美元贷款的申请,却遭到非议,道理何在?

对政府,艾科卡则不卑不亢,提出了言辞温和而骨子里却很强硬的警告。他先是替政府热心地算了一笔账:如果克莱斯勒公司现在破产,那么,将有60万工人失业。仅破产的第一年,政府就必须为此支付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和其他社会福利开销。然后,他彬彬有礼地向当时正为财政出现巨额赤字的美国政府发问:“您是愿意白白地支付27亿美元呢?还是愿意仅仅出面担个保,帮助克莱斯勒公司向银行借10亿美元的贷款呢?”

对国会议员们,艾科卡的工作更是做得滴水不漏。他为每个国会议员开出一张详细的清单,上面列有该议员所在选区内所有同克莱斯勒公司有经济往来的代销商、供应商的名字,并附有一份如果克莱斯勒公司倒闭将在其选区内产生什么经济后果的分析报告。这样做的实质,是在暗示这些国会议员们:如果是你投票反对政府为克莱斯勒公司担保贷款,那么,你所在选区内就将有若干与克莱斯勒公司有业务关系的选民因此而丢掉工作,而这些失业的选民对剥夺他们工作机会的国会议员必然反感。试问,你的议员席位还会稳固吗?

接着,艾科卡又向舆论界大声疾呼:挽救克莱斯勒公司,正是维护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保护市场竞争。北美只有三家大汽车公司,一旦克莱斯勒公司破产垮台,整个北美市场就将被通用和福特两家公司瓜分垄断。这样一来,美国所引以为自豪的自由竞争精神岂不就荡然无存了吗?

艾科卡这种“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收到了奇效:企业界反对派偃旗息鼓;国会那些原先曾激烈反对政府担保的不合作态度也销声匿迹;舆论界也开始转变态度,从反对变为了同情,进而声援支持克莱斯勒公司申请政府担保。艾科卡不动声色地化干戈为玉帛,争取到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对他的支持,终于将他所需要的10亿美元贷款顺利拿到手。

靠着这笔来之不易的贷款,克莱斯勒公司一举开发出了数款新型轿车。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首先就不要用“心灵之套”把自己套住,只要有了“变”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找到“变”的方法。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换个思路,多尝试几种方法,具有变负为正的勇气与气魄和改变“不可能”的智慧与方法,相信困难只能成为你的一块磨砺石,而绝非拦路石。

阅读思考题:

1你在工作中是否遇到过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2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你认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