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没有人告诉你的50条权力法则
5635100000009

第9章 法则4 说出来的永远都要少于需要说的 (2)

6必须注意对方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难言的,但能影响人的活动的情绪状态。对方情绪好,就多说几句;对方情绪不好,就少说几句,或者干脆不说。同时还应注意,交谈时不应涉及对方秘而不宣的想法或隐私,不要多谈对方的健康状况。他若身有不适,这样的话题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绪,影响谈话的效果。

另外要切记,莫对失意人谈得意事。有人对40来岁的老姑娘说:“李姐,下星期二小王结婚,咱们凑个份子吧。”这种不考虑对方心境的话是最惹人讨厌的,这样去接近对方只会适得其反。

7必须考虑对方的性格特征

性格外向的人易“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循循善诱。

2000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们的问题。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却说:“干吧。”

公西华听了有些疑惑,就问孔子:“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

孔子答:“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

总之,要想避免多说话招致祸患,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少说话。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和主张,虚心向有才能的人学习,才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二是讲话要慎重,不要妄发言论,信口雌黄,让人觉得你不识天高地厚。三是讲话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和讲话的对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炫耀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学识有见解,或是比别人知道的他人隐私多,乱发议论,这样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也会影响人际交往。四是要注意讲话内容的选择,该讲的则讲,不该讲的不要到处乱讲。

说出来的要少于需要说的

你说出来的永远都要少于需要说的。只讲表面现象,不作实质结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吞吞吐吐,似有难言之隐;似隐却露,故作弦外之音。关键性的内容言者并不明言,但却有意做出强烈的暗示,使闻者不难从中领悟辨识话中之“话”、弦外之“音”,自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此种手段的“妙处”在于:言者未曾明言,便可不承担明言的责任;言者未做结论,便无强加于人之嫌;然而言者所要表达的关键内容却尽为闻者所知,其目的已然达到。善奏弦外之音的人比那些凡事喜欢大鸣大放、夸夸其谈的人要高明得多。

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之争。受宠的武惠妃极力构陷太子李成,企图以自己的亲生儿子取而代之。唐玄宗听信了谗言,召集宰相会议,打算废掉太子。正直的宰相张九龄,从稳定政局和维护礼法的角度出发,公开反对更储,并明确表示:“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同时在位的奸相李林甫,却另有一番表现。他当众“无所言”,不发表任何意见,退朝之后却暗地里通过宦官转告玄宗说:“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此番话虽然没有直接针对更储问题做出明确的表态,但其所暗示的弦外之音却是十分明显的:既间接表明了李林甫迎合玄宗和武惠妃赞同废掉太子的态度,同时又影射攻击了政敌张九龄“干预”君主的“家事”。

李林甫不愧“奸诈”二字。我们虽不提倡这种卑鄙歹毒的处世方针,却可以学学“弦外之音”的说话艺术。

如果你想给别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少说话往往比喋喋不休更有力量。在职场上,许多工于心计的老手最精通“话说一半,点到为止”的精要。不仅能够掩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还能为自己留有事后自我辩解的余地,为自己保留一条后退抽身之路。

清朝道光年间,军机大臣曹振镛当政之时,对政敌打击往往不动声色,却“言致敌败”,非常有效。

曹振镛对军机大臣蒋攸铦很讨厌,两人面和心不和,就一直想把他排挤走。一次,琦善因处理鸦片战争后与英国殖民者“洋务”不当,被革去两江总督职。道光皇帝问曹振镛道:“两江总督地处南海边陲,与洋人对峙,交往很大,职位非常重要,我想派一个资深望重、久历封疆的官员去担任此职,你看谁合适呢?”

曹振镛知道蒋攸铦刚由直隶总督任上调上来,属于道光帝想要的那一类人,但是由自己提出来,不免授人以排挤同僚的口柄,也会引起道光皇帝的怀疑,所以他不直接提出由蒋氏调任,而提正被白莲教起义弄得焦头烂额、肯定不能调任的川陕总督那彦成。于是,曹振镛说:“臣以为川陕总督那彦成资历最深。”

果然,这个建议遭到了道光皇帝的否决,说:“川陕一带,正发生民乱,那彦成不能调动。”说着又看了看曹振镛,当时军机处要员都在座,蒋攸铦亦在身旁,但是曹振镛就是不说话,道光环视四周,看到了蒋攸铦,马上说:“你就是前朝的封疆大吏,去任两江总督正合适。”此事就这样敲定了,实际上蒋攸铦由军机大臣调任两江总督,从地位与权力上,都有下放的嫌疑,所以,蒋攸铦出来后对人感慨地说:“曹公的智巧,真可怕呀!他把自己的意思含而不露,却让陛下说出来,就无可更改了,这样的排挤,真是高明至极啊!”

曹振镛仅用了一句话就成功地让道光帝替自己赶走了政敌,可谓高明之至。不仅除去了眼中钉,也没有损害自己在主子眼中的形象,更不会落人口实,留下话柄。达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

说话是一门艺术。聪明人善用而不滥用这门艺术,往往利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意思,也能给别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离开地面的日子。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之后,到欧洲旅行。

在法国的一个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俩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之后,莱特只得走向讲台。

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它是飞不高的。”

这句精彩的话,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莱特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论科学家的实干精神,但他们只用这一句话道出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之处,给听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以上的这些事例中,我们看到了几个说话简洁有力的典范。说得多不一定有用,说的少,说的精,才能提升你的语言力量,提高你的语言技术。

如果你想要成为语言高手,首先必须进行一项练习:表述清楚,用语简洁。在日常表达中,如果连自己都不是非常明确问题的概念,当然不可能被对方领会和接受。

说话不同于写文章,文章写好之后,可以字斟句酌,可以删改。而说话要紧扣一个中心,才能有针对性。

同时,讲话要做到条理分明,先说什么,后讲什么,要有一个理的顺序。

说话时,有些人层次不清,最突出的是犯两种毛病:

一是引用的对话太多。说得太乱叫人一头雾水。例如:你要向人陈述自己和朋友见面的经过,一会是“他说……”,一会又是“后来我又说……”,接下去又是“他又说……”,“那时我就说……”,“这时他又说……”。这样“说”来“说”去,把人都听糊涂了。

二是,在讲话中不要事无巨细,讲太多的细节。说得太多反而毫无用处。如这段话:“我到一家书店去买书,在××路的转角,门牌是××号。××路正在修马路。我记得这家书店是五年前开的……”讲了一大堆话,人家不知你想说什么。

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一番较长的讲话完了之后,为给人留下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就要加上明确的结语,以使人有一个完整的感觉。

特别是一些不断改变话题的谈话,层次不容易显露,中心也不突出,更应如此。所以,讲话结尾时简明扼要地把全部内容作一次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在会说话的基础上学会说“对”话。给嘴巴安道门,警惕口舌祸端。

1要区别对象

同样一句话,能对甲说,不一定能对乙说。比如开玩笑吧,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一般来说,后辈不宜同前辈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级开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在同辈人之间开玩笑,则要掌握对方的性格特征与情绪。

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火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但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会出乎意料的好。

2讲究内容的高雅

说话的内容取决于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语言,不仅给对方受到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钢琴家波奇一次演奏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对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波奇无伤大雅的玩笑话使他反败为胜。

3要有与人为善的态度

与人为善,是交往的一个原则。对话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仗着口齿伶俐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能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4场合要分清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举座皆惊。在错误的场合不注意说话的艺术,乱开国际玩笑,失礼尚是小事,万一酿成国际纠纷就麻烦了。庄重严肃的场合宜少言,更宜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