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康有为
5653000000001

第1章 好学深思,立志救国

1858年,古老的中华帝国又一次蒙受了列强的羞辱,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攻入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俄、美、英、法等列强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天津条约》,致使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陷入更深的苦海。就在这年3月,一位在近代中国救辱图强的斗争中斩将搴旗的伟人诞生了。他就是几十年后在神州掀起洪波巨澜的康有为。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又名祖诒,戊戌政变后改号更生,晚年自号天游化人、游存叟、游存父等,因祖籍南海被尊称为南海先生,或康南海。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苏村敦仁里康氏老屋。南海康氏是南海县的大族,世代习文修礼,是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他的高祖以举人入仕,官至广西布政使。曾祖早年讲学于乡,有“醇儒”美称,后官至福建按察使。祖父康赞修长期担任地方教育管理官员,在广东知识界颇有名气。父亲康达初博通古今,学术精湛,因病长期在家修养,他勤苦治学的精神,在康有为心目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康有为是家中的长子,家族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光大门楣,有所作为。受家中浓厚读书气氛的耳濡目染,及长辈们的谆谆教诲,他从小就深深领悟到:只有饱读诗书,立身扬名,才是人生正途。6岁时,家中请广州儒生吕凤简先生担任教师,让他正式入塾读书。在吕先生指导下,他熟读了四书等儒家经典。他天资聪颖,博闻强记,读书又十分刻苦,因此吕先生对他格外喜欢。一次叔伯们想试试他的才气,出“柳成絮”三字让他应对,他脱口而出“鱼化龙”。不但对仗工稳,而且器度非凡,表现出宏伟志向,引起长们一阵感叹,连称:“此子终非池中物也!”1868年2月,康达初因病去世。临终前谆谆告诫他,要“立志苦学,孝敬尊长,友爱姊弟。”未满10岁的康有为牢记父亲遗训,一心要成为显亲扬名的有用之才。他跟随祖父住在连州官舍,日夜苦读。祖父康赞修是个德高望重的儒生,对他的成长施加了重要影响。祖父热心指导他读书。教导他熟读儒家经典,领会其中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阅读史书,通鉴古今变化大势;揣摩诗文义法,掌握著述之道。祖父不但经常给他讲学,还常常教导他胸怀大志,立身扬名,报效国家。在官舍里,他看到过清政府发到各地的邸报,对国家大事有了一些了解。对当时政界名人的事迹,他十分羡慕,决心做匡世济民的英雄。康赞修喜欢游览,常带着康有为登临家乡附近名胜。祖孙二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抒发爱国豪情。这样的壮游开阔了他的胸襟,扩大了他的视野。在祖父影响下,他志向远大,开口必称“圣人”,因此,同学们把圣人二字与他的名字联起来,称他为“圣人为”。1873年,康有为参加乡里的社学考试,一天写出6篇文章。在百余篇密封的考卷中,考官选中15篇,他的6篇全部入选,其中名居前3篇竟全是他的试卷。在作诗考试中,他的诗也获得第一名。由此康有为赢得很高声誉。1877年,康赞修老先生在救灾中殉难,20岁的康有为回到家乡继续读书。据说他每天早晨取出一批书,放在桌上,用一把锋利的锥子,猛力一扎,扎穿几册,当天就必须看完几册,不读完这一锥书,决不休息。他治学有种求真求实的执拗精神,总要从中琢磨出自己的体会来。为了进一步充实提高自己,他到家乡附近江山镇的礼山草堂拜名儒朱次琦为师,继续求学。朱次琦教学强调将品德修养与经学、文学、史学等传统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是一位行为刚正,学术精湛的理学大师。他的言传身教,改变了康有为的人生道路。在礼山草堂,康有为下苦功夫系统研究儒家典籍和孔子的思想体系,研究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并广泛涉猎《楚辞》、《文选》、《杜诗》等文学作品,学业日进。他读书善于思索而不盲从,有一次甚至因对唐代大学者韩愈的评价不同,而与朱次琦先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经3年刻苦学习他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功底,使过去所学融汇贯通,具备了治学的大家气度。可是面对残破的河山、涂炭的生灵,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解生民于倒悬?这个问题,他在传统学术中没有找到答案。

怀着困惑与苦闷,1878年他辞别老师,茫然走出书斋,回到家乡。次年初,他来到离家不远的西樵山白云洞结庐读书,希图在与自然的接近中,体悟到真理。

在一个偶然机会,他结识了来此游玩的翰林院编修张鼎华,经几番接触,二人结为忘年交。张鼎华是以文学誉满京华的名士,常与康有为促膝长谈,纵论天下大事。从张鼎华那里,他了解到时事政治、朝章典故、京城风气、当代人物事迹等,对现实有了初步理解,眼前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他朦胧地看到了走上社会寻找出路的希望。他开始钻研《周礼》、《文献通考》、《经世文编》、《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等经国有用之书,希望从中找出救国救民的方案。

这时他读到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介绍西方社会制度、风俗民情和文明程度的书籍。新奇的外部世界深深吸引了他。为了求得更深入的了解,他于1879年客游香港。在那里,他一方面感到作为中国人的屈辱,一方面也看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整洁宽敞的街道,穿行往来的车辆,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使他心灵深处的封建文化基础开始动摇,觉得以往对外国人的民族偏见应当打破。他看到了中国的落后局面,痛感如不奋起直追,正面临着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的中国,将被远远地甩在世界潮流之后。在香港,通过一位曾任中国驻日公使馆翻译的同乡,他又看到了不少翻译的西方书籍,更多地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

1882,他去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因作文喜欢自抒胸臆,不愿循八股文常格而落选。归途中,满目疮痍的残破河山和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贫苦百姓,刺激着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赤子情怀,进一步激发了他挺身而赴时艰的责任感。在上海,他订了一份美国人主编的《万国公报》,购进了大批的西学新书。据载:上海江南制造总局30年间售出的约1. 2万册西学书籍,他购买自读或送人的就有3千余册,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强。通过认真研读西方书籍报刊,他进一步了解了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政治制度,还学习了不少自然科学知识。其中,天文、物理、古地质学等使他心智大开。他认真研究哥白尼日心说和牛顿的天体力学,并在1886年写出了一部天文学专著《诸天讲》。在著作中,他对太阳系的起源,太阳黑子,月亮的阴晴圆缺,行星、彗星、流星等做了初步的科学阐释。科学知识战胜了儒家传统的天道观,改变了他原来的宇宙观。进化论思想在他头脑中逐步形成,并成为他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面对残破而又顽固的封建营垒,他认为最迫切的任务是把新道理付诸社会实践。他具有反传统的勇气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勇于向旧势力挑战。1883年,他的长女5岁时,到了按当时习俗缠足的年龄。他认为这是违背人类生理的一种陋俗,是对妇女的残酷迫害,于是坚决不让女儿缠足,声言要把两万万女子从此种苦难中解救出来。这件事在乡间引起很大轰动,全乡的人都起来反对,一些长辈甚至强令他的长女裹足。康有为坚决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作法。从这件事上,他看到习惯势力的可怕和冲破传统的意义。为了将斗争进行到底,并扩大战果,他与一位也不让自己家女人缠足的卸任外交官商议,成立了“不裹足会”。章程规定:凡入会者均须保证,不让自己家的妇女裹足;已经裹足的不强迫放足,但如自愿放足,则会员都去庆贺。经过他的宣传,参加“不裹足会”的人渐渐增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对妇女缠足的民间组织,反映了妇女反对缠足的强烈愿望。此举实际是向封建伦理纲常宣战,动摇了旧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反封建意义。这也是全国不缠足运动的先声,从1895年以后,在广州、上海、天津、北京、长沙、福州等大城市以及广东、湖南、江苏、福建等省乡村,先后出现过这类组织,掀起了反对缠足的社会运动。这是康有为与旧势力斗争的第一个回合,他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