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吼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
56798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今天的父母很难做

今天做父母,难就难在,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

从政府到媒体,天天都在提倡:给孩子减负。企业也在敲边鼓:反对“高分低能”。

从学校到老师,天天都在追求:升学率。给孩子减负没错,但要“减”到拿高分为止。一些老师也感慨:搞素质教育之前,分数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现在是唯一的目标了!

从父母到亲友,天天都在琢磨:孩子该怎么教?看见一个好的观念、一种好的方法,就想在孩子身上试验一番。

假设全听社会的,孩子可高兴了,老师却要不高兴了;老师不高兴,孩子能笑出声儿来吗?父母也要陪着受些折腾。

假设全听老师的,孩子不用买学习机了,自己就是“学习机”,从早到晚,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假设全听父母的,父母却不知道该听谁的,左顾右盼,左右为难,最后大概是放任自流,或者跟着感觉走。一些父母逼着孩子学“特长”,难道真的相信“特长”可以成为孩子人生的灵丹妙药吗?有些父母则宣称:不要求孩子成功,过得快乐就好。说这话时,心里可能还在犯嘀咕:孩子现在倒是快乐了,不知将来如何。

古人以为,“任重而道远”,最难的是持之以恒。今天的问题不同了,最难的不是“行万里路”,而是无路可走;或者说,眼前处处皆歧路,不知该从哪条路上走。

所以说,今天的父母很难做。

中国孩子的三大缺憾

今天的孩子也很难做,全国各地的孩子们普遍缺少三样东西:

一是缺睡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全国六大城市的中小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3的小学生和不足1/4的初中生能够获得充足的睡眠。我们自以为给孩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却不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一个生理需求。有的孩子唯一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睡一个自然醒。想想都觉得可怜!

二是缺快乐。新华网做过一个“孩子,你快乐吗”的调查,令人吃惊的是,摇头的孩子竟是如此之多。要问孩子们为什么不快乐,一首在孩子中间流传的儿歌或许道出了答案:“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在我心中,老爸最凶,经常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在我心中,老师最凶,常常把我留到七八点钟;在我心中,老妈最凶,成天把人骂得头昏脑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说: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而我们的父母却喜欢让孩子付出今天的快乐,去换取明天的幸福。这究竟是聪明的“投资”,还是愚蠢的“赌博”?我们真该好好掂量一下了!

三是缺锻炼。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是中国最缺乏运动的三大群体之一,而另外两大群体是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孩子们缺少运动,不用调查其实也知道。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比父母还忙,哪有锻炼的时间?不锻炼的后果是孩子们的体质整体下降,情况糟糕到何种地步,查查相关新闻就知道了。

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挑战的三大法宝是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智力。我们的孩子只剩下一颗装满知识的脑袋了,怎样应付未来的挑战呢?

做智爱兼备的父母

做父母的人,有必要清楚如下几点理念:

一、永远别想代替孩子生活。生活的酸甜苦辣,由孩子自己品尝,没有人可以替代。无论我们心疼也好,着急也罢,孩子该吃的苦,半分都少不了。苦才是人生,我们应该做的是告诉孩子如何从苦中锤炼生命的价值,如何从苦中品尝生活的甘甜。

二、永远别想替孩子设计一切。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很难清楚地知道未来五年、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因此也很难准确地为自己规划人生,只能尝试着向前走,有时独辟蹊径,有时随波逐流。既然我们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设计好,那我们有什么资格来替孩子设计好一切?孩子的人生之路,只能由他们自己去走,主要靠努力,也要看机缘。我们能教给孩子的仅仅是:别害怕,别放弃,别悲观。

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难道可以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吗?一句广告语,急坏了多少父母,纷纷替孩子找“补习班”、找“特长班”,使孩子原本沉重的课业负担变得更加沉重。在“补习班”学到一些好的方法,在“特长班”学到一些好的技艺,倒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因为这些而把孩子的身体拖垮了,使得孩子悲观厌世了,那有什么意义呢?有数据显示,最近十多年,中国小学生入学的人数持续下降,而大学招生人数则持续上升。这意味着,只要我们不要求孩子非名校不读,孩子终归会有学上。既然如此,我们何必硬逼着孩子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呢?

四、娇宠孩子是因为没有看清变化。孩子需要高质量的爱,在爱中包含着理性和智慧。娇宠孩子的后果,一时看不见,日后却必然显现。孩子是株嫩苗,爱好比养料,施爱过多,孩子还不曾经历风雨就被捂坏了!最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我们要想到,坏孩子也是夸出来的。表扬或批评,只是形式,关键看效果。我们何必流于形式而忽略效果呢?

五、吼叫孩子是因为没有找到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些父母就会大吼大叫,其实,这正是智穷力竭的表现。做父母的一大难题是,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某一天,却发现并不了解孩子,随着孩子的年龄渐大,不了解的程度还在加深。对一个不了解的孩子,我们怎么可能有效地引导他呢?所以,与其吼叫,不如多花点心思,弄清孩子究竟在想什么,究竟想要什么。

教子的关键:育好种子,护好苗子

一位教育专家说:“训练婴儿比管教儿童容易。管教儿童比约束青少年容易。约束青少年比改造成人容易。改造成人比救活社会容易。”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多说一句话就可能引起孩子的不快;当孩子成年后,父母的影响力已经很小了,最多可以做个饶舌的顾问,孩子已经成了自己的“老板”。教育孩子,最好的时间是在孩子10岁以前。而孩子价值观的定位、品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主要也在这一时期。

3~6岁,是“育种”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将一些健康的价值观传输给孩子:首先是将爱的种子种植在孩子的心里,教他与人为善、积极向上的概念;其次才是培育孩子的智能。

6~10岁,是“护苗”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念、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育种”和“护苗”,简单说,就是让孩子心中永远有一些美好的想法以及将美好想法付诸实践的激情和动力。当一个孩子具备了这两项素质,他的人生必然处于上行状态,无论遭际如何,永不绝望。这样,父母也真正尽到了教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