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实践版
57456400000005

第5章 孩子成长需要一个幸福温暖的摇篮

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孕育一个正常的生命。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育的人,这才是妈妈所能给孩子最丰厚的、一生享用不完的财富。

家庭温暖来自家人的呵护,而不是金钱的温度

一位妈妈下班回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她发现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她。

“妈妈,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妈妈回答。

“您1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妈妈生气地说道。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吧!”儿子哀求着。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1小时能赚20美元。”

“喔!”儿子低着头这样回答,接着说:“妈妈,可以借我10美元吗?”

妈妈发怒了:“如果你问这问题只是要借钱去买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约1小时后,妈妈平静下来了,她觉得对儿子太凶了。她走到儿子的房门并打开门,“你睡了吗,孩子?”她问道。

“妈妈,还没睡。”儿子回答。

“我想过了,我刚刚对你太凶了。”妈妈说着,“我将今天的闷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美元。”

儿子笑着坐了起来,“妈妈,谢谢你!”儿子叫着。接着儿子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了的钞票。

儿子慢慢地算着钱,最后看着妈妈,告诉她:“妈妈,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1小时的时间吗?请你明天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从这个故事中,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的确,就像故事中的妈妈一样,现在的妈妈们总是很忙,忙着不停地工作、加班、赚钱……从来没有停下来,陪孩子一起玩。大多妈妈本能地认为,挣钱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可以了,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烦恼了。可是妈妈的这种想法错了!其实妈妈的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家庭的温暖来自家人的爱,而不是来自家人的钱。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个独特的婴猴实验:

哈洛把刚刚出生的婴猴从母猴所在的笼中取出,放到另一个装有两个人造母亲的笼子里。一个纯金属丝的人造母亲胸前安有一个奶瓶,另一个的表面包裹着柔软的布,但不安奶瓶。按理说,婴猴应该经常爬到安有奶瓶的金属丝妈妈的身上,然而结果却相反,婴猴只是在肚子饿要吃奶的时候才爬到金属丝妈妈身上,而大部分时间都爬到布妈妈身上。如果在布妈妈身上也安上奶瓶,那么婴猴就几乎不接触金属丝母亲了。如果在婴猴下地玩耍的时候,突然放入一个自动玩具,就会看到婴猴吓得马上逃到布妈妈身上。

这个实验推翻了人们传统思想中“有奶便是娘”的认知。从这个实验可以得知,婴猴对母猴的依恋主要不是食物,而是柔软、温暖的接触。推而广之,小孩子依恋母亲并不仅仅是为了喝奶,他更需要柔软而温暖的皮肤接触,小孩子只有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才能健康地成长。就像小猴子不喜欢只能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一样,孩子也不喜欢只能提供食物、金钱的“机械妈妈”,他更需要的是妈妈的爱。

“工作忙”、“加班”、“挣钱”、“为了以后更好生活”……这些都不能作为“不陪孩子”的借口。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台“赚钱机器”,而是妈妈的爱与理解。虽然说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比较重要,但是只要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其乐融融,即使经济能力较差,大家也会共同努力来克服。而如果因为赚钱而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那就太不值得了。妈妈们不要掉进繁忙的陷阱,也不要做赚钱的机器,钱是永远赚不完的,而孩子只能成长一次,错过了就后悔莫及了。千金难买陪孩子成长的过程,物质也换不来与孩子相处的天伦之乐,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是孩子和妈妈一辈子的遗憾。

幸福的家是送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

有一对夫妻在接女儿放学回家途中,不知为什么就大吵起来,最后居然扬言要离婚。等争吵暂告一个段落,他们才意识到孩子还跟在后面。他们看到女儿拿着画板在画画,画面上有两个大人,他们表情愤怒,两个大人中间躺着一个小孩。

妈妈很好奇地问:“地上怎么会有个小孩,他怎么了?”

“死了!”孩子说。

“他怎么会死了呢?”

女儿沉默了半晌,说:“因为爸爸妈妈吵架、分手……”

女儿的话深深震撼了他们。原来,女儿看见班级中所谓的“单亲儿童”总是神情忧郁、落落寡合,她害怕像他们一样。看来,父母吵架、分手后,他们的孩子就好像被抛于旷野,会一点一点死亡。

小女孩在无意间用一幅画泄露她的心声,也让父母及早警觉:孩子在成长中最需要的就是安定、安心、安全的环境与父母完整的爱。当着孩子的面父母不要吵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能紧张,要相互信任和体贴,以免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苦闷。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自己的爸爸、妈妈能够相亲相爱,希望自己的家充满和睦、友爱、温暖的气氛。而许多父母却时常忽略孩子的这点心理与要求。

良好的家庭气氛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依托,家庭气氛是两种环境关系的产物,它包括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家庭的物质环境依每个家庭富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每个父母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但是很多父母却会忽视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而实际上,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过家庭物质环境,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只要有家人间关切的爱和温馨的环境,孩子就会在幸福的笑声中快乐成长,而一个冷漠严肃的家庭即使富可敌国,也买不到孩子的开心快乐。

妈妈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和能力强的人,家庭日常生活应该是和谐的、欢乐的、充满爱心的,这是首要的条件。要知道夫妻间的互相尊重与爱护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而幸福的家庭是送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

安徒生小时候是在丹麦一个叫奥塞登的小镇上度过的。他家境贫困,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祖母有时还要去讨饭来补贴生活。他们的周围住着很多地主和贵族,因为富有,这些人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们讨厌穷人,不允许自己家的孩子与安徒生一块儿玩耍。安徒生的童年孤独而落寞。

父亲担心这样的环境会对安徒生的成长不利,但是他从来没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这种焦虑,反而轻松地跟安徒生说:“孩子,爸爸来陪你玩吧!”父亲陪儿子做各种游戏,闲暇时还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给他听。虽然童年没有玩伴,但有了父亲的陪伴,安徒生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阳光和快乐。

所以,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童年时代的安徒生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才培养出了自己的童话细胞,以及一颗善良、充满幻想的“童话”之心。

由此可见,父母之间的恩爱,和睦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孩子的身心成长注入生机与活力,增加孩子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如果孩子在一个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会逐渐变得忧心忡忡、缺乏热情、性格内向,而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孩子一定可以健康、茁壮地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与变形金刚、自行车、芭比娃娃比起来,一个幸福的家庭才是父母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爸爸妈妈相亲相爱更令孩子开心,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请拒绝争吵,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房间的布置渗透妈妈的爱意

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自己的房间,离开父母单独睡觉。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对他的心理健全和人格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孩子拥有自己的房间后,会对家更有一种归属感,建立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重要性。

现在,摆在妈妈面前的一个问题是:怎样让孩子的房间常看常新,创意多多,并且让孩子住在里面感觉到快乐和幸福呢?

家庭装修毕竟属于大额消费,伴随着孩子从婴儿、幼儿、小学到少年的成长阶段,儿童间如果只靠装修很难随孩子成长而改变,在这个时候,家庭的装饰布置就成了重要课题。妈妈可以不改变孩子房间的大小,而从家具、装饰上来改变房间的格局。

首先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喜好,除了实用性、安全性、启发性外,其他要素如色彩、款式等还应依据孩子的喜好,尽量符合孩子的需要。

1.多彩与安全——婴儿、幼儿时期

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幼儿时期,为了培养孩子的视觉和触觉能力,妈妈们会在墙壁、天花板挂上深色浅色的花、水果之类的挂画,孩子的眼睛对色差较大的图案印象颇深,他们会选择自己喜爱的图案与颜色。而在屋中无规则地摆放一些轻便柔软的小玩具,更会激发他们的触摸欲望,锻炼他们的灵活性。

心理学家研究说,6岁以前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孩子生活的空间过于呆板、一成不变,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因此这个时期儿童房基本是无规律的,随宝宝的兴趣爱好而改变。妈妈这时可以把屋里布置得五彩缤纷。一个多姿多彩的空间既可以加深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又给予孩子自由、嬉戏的宽敞空间,使他们在玩乐中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发挥自己的创意。

安全是这个阶段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小孩子天性好动,有棱有角的家具、饰品就会成为一种潜在的“危险”,而且孩子在这个阶段喜欢用嘴去了解外界,细菌很容易跑到宝宝的肚子里去。妈妈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标准:

(1)无锐角。家具以及房间中的饰品防止尖锐的边角,以防磕碰。

(2)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如五金部件不易拆卸或采用隐蔽式的螺丝等。

(3)无毒性,避免儿童误食或发生过敏现象。

(4)小零件的坚固程度,如抽屉的滑轨等。

2.绅士淑女——学龄期

上学以后的孩子,渐渐养成性格,也渐渐有了自己的需求。书包、书本、文具怎么摆放,都需要妈妈的指导和帮助。给孩子设计一些分门别类的储物空间,不但可以节省房子的空间大小,还可以给孩子一个动手动脑的机会。尽管他们设计得没有专业设计师好看,或者和房子不搭配,但这是他们自己的创意,用着更有趣。

一张美术作业、一件手工折纸都成为经典装饰的注脚。由于这时孩子的房间多了一些电器,因此要在书架上、窗台上摆上一两簇花草,调节屋内空气。

灯在房间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除顶灯外,床头灯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孩子夜里起来可随手打开,灯光不能太强,以免孩子不安。整体房间色调要有所统一,无论装饰材料还是配饰挂件,最好是亮色。现在的市场上适于儿童间的各种玩具造型的灯也多了起来,小男孩、小女孩把喜爱的造型灯摆在床头,让房间增添活力。

这时候可以慢慢强调孩子的性别意识,公主和王子的房间肯定是不一样的,想要培养绅士淑女,最好在他们进入学龄阶段后,就多多在他们的房间里面下工夫。男孩子可以有世界地图、地球仪、小科学设备等;女孩子有娃娃、人文书籍、漂亮的墙纸、名画复制品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在窗户设护栏,尽量采用圆弧收边;室内尽量不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和镜子;选用带有插座罩的插座;以柔软、自然素材为主。尺寸比例缩小的家具,伸手可及的搁物架和茶几能给他们控制一切的感觉,满足他们模仿成人世界的欲望。

孩子的小小世界,体现了家人对他们的尊重和爱,妈妈们多花一点时间在上面,会带给孩子无穷的乐趣。

当孩子自己改造房间的布局时,只要不是很危险的行为,妈妈不要大声呵斥,因为这时你的孩子正在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思维相当活跃,大声训斥只会阻止他继续创新。妈妈在设计孩子的房间时,多多听从孩子的想法也很重要。

事业型妈妈,不能把权力强迫心理带回家

有一名女将领,曾经为国家的建立立下不少功劳,战争时期,她曾经是一个指挥官,在战争中她英勇作战,她的一个手指就是在战争中失去的。

后来她退休后,回到了家乡。她把家庭当成了战场。将以前在军队的一些东西搬到家里,闲着的时候就和这些事物打交道,有事没事就对家人下命令,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她经常说:“这是组织的命令,我是军人,即使退休了也要按照军人的标准做事情。你们是军人的家人和儿女,所以对于我的任何命令只能服从,不能说‘不’。”

她的丈夫性格比较平和,能够忍受她的倔脾气,但她的儿子和女儿则不同。儿子从小就很有主见,并且和母亲一样喜欢控制和影响别人。儿子大学毕业后,想自己创业。可老人坚决不让,她坚持让儿子去军队当兵,并让人给他安排最低、最差、最没出息的岗位,她本来是想锻炼锻炼儿子,结果却使得儿子与她断绝了母子关系。

她女儿本来想嫁给自己喜欢的人,可她为女儿“幸福”着想,坚决让她给自己曾经非常看中的一个属下,结果女儿嫁过去之后,生活一直不如意,整日以泪洗面。

本来好好的一个家,自从她退休回家之后,变得四分五裂了。

现如今,事业型的女人越来越多,她们都习惯于在职场上呼风唤雨,雷厉风行,往往也会像例文中的老干部一样,把这种权力强迫心理带回家中,对丈夫和孩子难免颐指气使,居高临下。妈妈不再是温柔善良的依托者;爸爸和妈妈之间不是互较高低,就是妈妈成为一家之主,独裁着所有家庭事务;孩子也没有机会向妈妈撒娇,要求妈妈的疼爱,因为妈妈并非慈眉善目,除了安排任务和视察工作,她没有多余的心思来疼爱孩子。长此以往,家庭里孕育不出温暖的气氛,如此冷漠的家庭自然不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当然,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其实,不仅仅孩子和家庭会受到妈妈权力强迫心理的危害,妈妈自己本身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极端的权力强迫心理不但会扭曲人的健康心理,并且还会引起人生理上的一些疾病。这种现象在女性中比较常见。具有权力强迫心理的女性,大多经常感受到巨大的压迫感,身心疲惫,身体上出现一些症状,如肌肉酸痛、头痛、牙疼、皮肤敏感、月经失调、失眠、紧张、心情忧郁等。在人际交往这方面,她们经常遭遇冲突与不协调,但不得不以压抑或逃避来维持日常生活。所以,无论你是多么“伟大”的人,你在事业上多么成功,你还是一个妈妈,一个女人,不要把自己逼迫得太厉害,如此可怕的权力强迫心理,家庭和你自己都是经不起它的危害的。

事业型妈妈们要记住: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而家庭则完全不同。家应该以“珍惜”为主旋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接纳、关爱。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区别,将工作中惯用的权力心理带回家,必然会破坏家庭中的和谐关系。

家不是工作的延续,而是温暖的开始。当你忙完工作回到家中时,请卸掉工作中的装束和工作中的氛围,扮演好你的家庭角色。在家里,你是一个好妈妈,也许你在工作中有着“只处理事情,不理会感情”的磊落之风,可是,当你回到家中时,你所面对的事情已经不是工作,你不需要去处理事情,而需要去感受家的温暖,理解家人的付出,接受家人各自不同的性情。在家里,不谈工作,只谈琐事。不讲效率,只讲感情。不要冷漠,只要温暖。

“一个向左,一个往右”是教不好孩子的

琳琳的爸爸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部门经理,妈妈是医院的主任医师,家境富裕,条件优越。

但是,几乎每天,爸爸妈妈都要因为她的教育而发生争执。妈妈总是认为,琳琳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不用做家务。到现在,琳琳还没有自己洗过衣服。但是爸爸觉得,好好学习是应该的,但是也该有适当的放松。妈妈还总是向琳琳灌输做人要有心计的思想,而爸爸则教育孩子要善良、诚实。

于是,琳琳家中就常常发生类似下面的场景:

6点半左右,琳琳吃过晚饭,问爸爸能不能看一会儿《猫和老鼠》再写作业。爸爸觉得很正常,同意了。可琳琳遥控器刚拿到手,电视还没开,妈妈一把就抢了过去,说:“还不快写作业、看书!”

爸爸和妈妈对于琳琳的教育始终持不同的观点,时间长了,琳琳常感到无所适从。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又因琳琳的教育问题吵了起来,爸爸说了妈妈几句,刚好妈妈手里拿着一个牙签盒,脾气火暴的她一听爸爸说自己不对,手上的盒子就朝爸爸砸了过去。牙签撒得到处都是,琳琳着实被妈妈的举动吓了一跳。

从那之后,琳琳越来越沉默,在家的时候半天不说一句话,而且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她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上课时常常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也由名列前茅退到了中后的位置。

琳琳接受父母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最终自己也不知道该听谁的。心里的疑惑总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心理上便处于一种混乱状态。这种现象正好印证了心理学上的“手表定律”,即当一个人只带一块手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但当他带着两块或更多的表在身上时,却难以确定准确的时间,同时也失去了对准确时间把握的信心。

“手表定律”启示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和价值取向。正如尼采所说:“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要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会容易些。”

同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之间的教育方针不能经常出现矛盾,比如,总是给孩子设定两个截然相反的目标,提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要求等。这样矛盾的教育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甚至行为上陷入混乱。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父母双方教育出现矛盾的时候,最好“模糊处理”。父母双方应互相妥协,冷静克制自己,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出教育的不一致。事后,可以交换对教育孩子的不同想法,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尽量使思想趋于统一。绝对不给孩子拥有两个价值观的机会。

父母教育观相悖的话,除了混淆孩子的价值观之外,有时会使孩子产生错觉和偏见。当妈妈的要求比较简单或者语言比较委婉时,他会将之与爸爸较严格的要求和直接的话语作对比,形成妈妈更爱自己一些的成见。这样的话,他就会倾向于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同时对爸爸形成抵触心理。这样的话,孩子和爸爸之间的隔阂加深,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所以,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父母双方要站在统一战线上,以共同将孩子教育好为目标,如果互争高低,结果只是爸爸妈妈以及孩子“三败俱伤”。

父母不要当着孩子面吵架,如果吵了又怎么补救

一对小夫妻两人吵架了,声音都不大,但是家里的气氛很不好。这时,他们一岁半的小儿子慢慢地走了过来,抱抱爸爸的腿,又抱抱妈妈的腿,眼里含着眼泪,脸上全是恐惧的表情。这个时候夫妻二人意识到原来吵架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父母的心情和表情足以让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感到不安和恐惧。

孩子心目当中唯一温暖的庇护所就是家庭,他们希望家庭中始终充满爱。当孩子一旦发现父母开始吵架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家庭不再温暖,这个庇护所要被毁灭掉,就会失去基本的安全感。虽然夫妻吵架拌嘴对大人不一定会带来多大的伤害,但是父母的表情就足以让孩子的心灵蒙受创伤。

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曾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做了“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家庭的精神生活。最喜欢的家有5种,而排在第一位的是:和睦、团结、友爱的家。孩子们最喜欢爸爸妈妈和和气气,不吵架、不斗嘴,全家老小和睦相处,让家里始终充满爱。

还有一位英国学者曾经走访了20多个国家,对1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孩子们对家庭的精神生活及家庭气象十分重视。这位学者总结出各国儿童对父母和家庭最重要的10条要求,而“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高居榜首。

根据调查显示,有85%的宝宝最怕的就是父母吵架。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在充满冲突的家庭中生活,容易变得退缩、自卑,与人交往时往往不自信、不主动,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容易陷入人际交往的障碍。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自己的爸爸、妈妈能够相亲相爱,而许多妈妈却时常忽略孩子的这点心理与要求。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行为:

与伴侣意见分歧时,总是毫无顾忌地大吵大闹。

有时候,在孩子面前也忘记了父母的榜样作用,说脏话,不顾及家长的形象。

夫妻之间,可能没有不吵架的,无论是多么大的原则问题,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过,既然是夫妻吵架,大不了总是床头分、床尾合,进而更能增加夫妻双方的感情。不过,当夫妻成为父母之后,吵架就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了,因为在我们的身边多了一个“第三者”——孩子。我们当然不应该当着孩子吵架,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避免的。对孩子的这种感情和心理的安全需要,任何妈妈都不可以掉以轻心。

但如果父母真的在孩子的面前吵起来了,事后要怎样来弥补呢?

1.首先要安抚受惊的孩子

鼓励孩子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弄清楚孩子害怕的是什么,是父母吵架时的腔调和表情,还是怕父母分开之后不要自己了。作为妈妈可以适时使用肢体语言,比如拥抱或者亲吻来传达对孩子的关爱,同时向他保证父母不会不要他,让孩子安心。

2.父母双方最好再当着孩子的面来和好

可以向孩子说明,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爸爸妈妈以后不再吵了。然后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你们当时是因为一时冲动,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才吵架的。尽管孩子对这些解释并不完全懂,但是当他看到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往常一样心平气和地讲话,自然就会平静很多。时间久了,只要你们不再吵架,孩子就会渐渐淡忘掉。

3.让宝宝了解父母吵架和他无关

父母在吵架之后应该告诉孩子,大人吵架的事情和他无关,不要让孩子认为是自己不好才让父母吵架的,避免孩子产生自责心理。并且要让孩子知道,不论你们之间是否在争吵,都会是非常爱他的。

父母之间的恩爱,和睦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对生活持有乐观的心态,孩子有更大的生活热情和信心。如果孩子在一个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会逐渐变得抑郁不安、性格内向,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障碍。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影响下,你的孩子一定可以健康、茁壮地成长。

只有父亲与母亲合作,才能保证孩子最好的成长

说到影响孩子成长的话题,母亲总是被首先提及,因为似乎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更高,有的家庭甚至几乎是由母亲一人独自担负教养孩子的重任。爸爸这个称呼在孩子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是漂亮的房子、汽车或高档的玩具,还是情感和对孩子的了解?实际上,父亲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弗洛姆曾这样评价父亲和母亲的不同作用:“母亲是我们的家,我们来自那里;母亲是大自然、是土地、是海洋,但父亲却没有这些特征。在第一年他和孩子很少接触,这时他的重要性不能与母亲相提并论。然而,虽然父亲不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不仅仅是家里的脊梁,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还当之无愧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人物。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体现出来:

1.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孩子需要在游戏中成长:家庭组织一次野餐,父亲常常会带着孩子上山采果、下河摸鱼。在孩子看来,唯有父亲能陪他完成这次冒险,并且在危难的时候帮助他。即使在家里,父亲也常常会用触觉、肢体运动的游戏把孩子举到肩上,来回旋转,或抛向天空。这些动作常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父亲的大手和力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刺激与安全,孩子们总会快乐地“咯咯”笑。

在刚开始的20个月,父亲成为孩子的基本游戏伙伴,20个月的婴儿对父亲的游戏明显地感兴趣,反应积极。30个月以后,则成为主要的游戏伙伴。这时的婴儿能兴奋、激动、投入、亲近、合作而有兴致地和父亲一起游戏,他们会把父亲作为第一游戏伙伴来选择。

2.父亲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培养孩子的正面情绪:在现代社会,男性的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与人合作、有进取心等更是富有创业精神的一代人积极学习的精神。父亲正是促进孩子形成积极个性的关键因素。理想的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富有合作精神、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

孩子在与父亲的互动中,一方面接受影响,并且不知不觉地学习、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特征。如果孩子在5岁前失去父亲,对他的个性发展会非常不利。孩子年龄越小,影响越大。没有父亲的孩子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具有较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信、进取心,同时在控制冲动和道德品质发展上也有不利的影响。

3.父亲能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让孩子今后成为乐于协作的人:父亲是保持家庭与外部社会联系的“外交官”,对孩子社交需要的满足、社交技能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与外界交往的需要日益增多,父亲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扩大了孩子的社交范围,丰富了孩子的社交内容,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要。

同时,父亲和孩子的交往使孩子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能。当孩子在和父亲的游戏中反应积极、活跃时,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也较受欢迎。因为父亲影响了他的交往态度,使他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

4.父亲能使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让男孩更坚强,让女孩更温柔:社会处处存在性别暗示,即使是给孩子的玩具,也会有“男孩的”与“女孩的”之分。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不论是对男孩儿还是对女孩儿,父亲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这不得不归功于母亲与孩子的“亲密无间”。父亲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在与父亲的游戏中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父亲常常和男孩子打闹,称他为“男子汉”“哥们儿”,却对女孩子非常温柔,抚摸她的小脸蛋,称她为“小公主”。

5.父亲能促进孩子认知发展,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由于父亲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独特性,特别是父亲与孩子在交往上的独特性,使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母亲那儿,孩子可以更多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从父亲那儿,则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比如认识自然、社会的知识,并通过操作、探索、花样繁多的活动、玩法,逐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孩子的想象力因此受到刺激、变得丰富,并愿意动脑,有创造意识,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同步发展。

可以看到,孩子将来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的知识、沟通技巧都受到父亲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是持久的、牢固的。没有父亲的孩子,常常感到不安、自卑,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生活在压力之中。正是父亲,为孩子的成长支起了一片天空,在他还没有能力经受风雨的时候,给他时间成长筋骨、养精蓄锐。

所以,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父亲的作用绝非是可以忽视的,而且只有父亲与母亲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保证孩子健康地成长。

远离俄狄浦斯情结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岚岚在老师眼里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她学习成绩好,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岚岚的妈妈却满腹烦恼,因为岚岚在家里经常会做出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岚岚从小就和爸爸感情特别好,爸爸也很宠她,一有空闲就带着她玩。很小的时候,岚岚就认真地对爸爸说:“爸爸,长大了我要嫁给你。”爸爸妈妈听了也没放在心上。每次岚岚总喜欢对爸爸撒娇,而很少理会妈妈。

开始的时候,妈妈也没有在意,认为岚岚是孩子气,长大了就懂事了。但是岚岚现在已经上初一了,仍然没有任何改变,并且对妈妈更加仇视了。

妈妈对岚岚的种种行为深感困惑,这孩子是怎么了?是幼稚、没长大,还是出了其他问题?长期这样下去,岚岚和自己的关系岂不是会越来越僵?

一位母亲去为儿子做心理咨询说:“我儿子乐乐今年已经上初三了,但还是跟我的关系亲密异常,十分依恋我。以前自己也没觉得有什么,可是最近听了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的广播节目后,心里开始恐慌,因为儿子对自己总是什么事情都说,晚上散步的时候也一定要跟我一起去,有的时候甚至班上哪个女孩子给他写了信,对他有好感,甚至对某个女孩子的评价,全部都会告诉我。我现在很担心:我儿子他是不是有俄狄浦斯情结,他现在这么大了对母亲还是这么依恋是不是不正常?我爱人有时候也很生气,说儿子总是长不大。医生,你告诉我,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他长大起来呢?”

岚岚有明显的亲近父亲、反对母亲的情绪和行为,而乐乐与她相反,他亲近母亲,反对父亲。他们两个的“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统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也称作性心理倒错。一般源于孩子在3~6岁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这一时期被称为“俄狄浦斯期”,孩子开始注意性别差异,对性产生好奇心。这一时期男孩恋爱母亲,嫉妒父亲;女孩亲近父亲,嫉妒母亲。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异性爱的倾向。父母习惯上把这看做亲情问题,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喜欢哪一方都无所谓,尤其那些感情较好的夫妻,常常觉得孩子亲谁都一样。其实,这是孩子在进行性别角色方面的认同。因此,在这一时期,男孩子就需要格外亲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征的父亲,从他那里学习男性特有的性格气质和举止神态,将来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承认的男人。同样,女孩也需要亲近母亲,以便学会如何做女人。

如果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获得正确的解决,儿童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导致自我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就会形成与年龄、性别相适应的许多人格特征。而相反如果孩子的“恋母情结”或者“恋父情结”日益加重的话,这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问题,同时,这对和睦的家庭关系来说也是很大的打击。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儿子过分依赖你而疏远爸爸,或者女儿和你不亲密的话,你应该想办法引导孩子回到合理的既爱爸爸又爱妈妈的状态中来。你可以让被疏远的一方增加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多给孩子关爱,也可以让被喜爱的一方对孩子进行“洗脑”,告诉他爸爸(妈妈)其实更爱你。但是,使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的最好办法是——将夫妻关系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其次才考虑孩子。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又是必需的。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倾向:牺牲自己,来平衡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孩子会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来平衡这个关系。例如,妈妈常常被爸爸欺负或者是冷脸相对的话,儿子通常会更加疼爱妈妈,想要给妈妈更多保护。表面上,孩子是有“俄狄浦斯情结”,实际上,这是对父母关系发出的信号。

父母必须摆脱“爱孩子,轻老伴”的心理,要让孩子知道:“妈妈(爸爸)才是爸爸(妈妈)最爱的人,我不是。但即使如此,爸爸妈妈依然无条件地爱我。”当孩子不必承担那些过于沉重的负担时,他就可以安心地做一个快乐孩子了。

还有重要的一点,男孩跟父亲认同,女孩跟母亲认同。如果颠倒过来,就容易形成孩子的“性身份障碍”(个人对性别身份的内在信念与其生物学性别不一致),有可能发展为排斥甚至仇视异性,严重的可能是形成同性恋的潜在内因。所以,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并让孩子在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气氛中成长,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