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代人的心事:名家文集(套装共9册)
57495800000003

第3章 教育与革命

一九〇五年,严复先生与孙中山先生在伦敦会面时,发生过一场小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长期积弱的中国应该如何着手改革?

严复先生的意见是:“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

孙中山先生的意见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严复鉴于中国国民素养偏低,力主从教育着手;孙中山先生则觉得中国旧社会已百病丛生,应该立即进行急风暴雨式的改革,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迄后五四运动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堂皇而漂亮。大半世纪来,中国曾经革命风暴,甚至改朝换代,但国人仍徘徊在民主、科学大门,趑趄不前。

美国氢弹之父泰勒认为,战后日本和德国几乎是一片废墟,“不过,主要的是这两个国家的教育体制使他们的人员都有一定的科技知识”,所以才有“这样惊人的发展”。

抚今追昔,不禁令人想起八十六年前严复先生的话—中国是否应该从开启民智的教育做起?一个占几亿文盲人口的国家,民主、科学从何说起?当今之世,民主潮流浩浩荡荡,沛然莫之能御,中国这个老大难的国家在民主大流当前,将何去何从,是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有见及此,本刊特策划了《中国往何处去》的特大专辑,由十位海内外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执笔,文长逾七万字,涵盖中国面临的几个迫切问题,如苏共的解体对中国的影响、台独运动的前景、两岸统一的模式和体制问题等,此外,还对中国社会深刻结构做了检视和剖析,希望帮助读者对中国的过去、未来有所了解,进而探讨中国的前途。

今年是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本刊组织了多篇纪念文章,包括唐德刚教授的《辛亥革命史实与释史重诠》、黄字和博士的《孙中山伦敦蒙难始末新考》等等,极具史料价值。

克里姆林宫崛起的新政治强人耶尔辛的未来劲向,备受世人关注,是期蒋一樵先生的《英雄惯见亦寻常》、孙述宪先生的《批党组织的逆鳞》等,均有较详细的分析。

最近获大陆释放返港的港商罗海星及其太太周蜜蜜为本刊抒写了他俩的心路历程;知名作家戴厚英深入华东灾区写的报告文学《枯燥数字下的生灵》,字字血泪,读后令人哀痛、慨叹不已!

颇具口碑的名家小品—《十方谈》,本期更有名学者夏志清教授、年轻哲学家甘阳先生加盟,阵容强盛,值得注意。

(原载1991年10月号《明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