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犹太人的教子智慧
57705400000003

第3章 教育永远放在首位

犹太民族是个具有古老文明传统的民族。热爱知识、重视教育是犹太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犹太人里面巨贾富商辈出,犹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众多,这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外,还与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

在犹太人看来,教育永远是最重要的,永远排在人生中的首位。他们认为,“教育和宗教一样神圣。”

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具有的,要从小培养。孩子小时候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在为孩子的未来投入无形的资本。犹太先贤本一古里安曾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还有先贤说:“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以色列刚建国,还在炮火隆隆声中,以色列的首任教育部长盖尔,就叫来了他的秘书艾德勒。

“艾德勒,我们一起来草拟教育法,必须让3~15岁的孩子们接受免费教育。”

“免费!?”艾德勒惊愕不已,要知道,立国之初的以色列尚处在战火之中,战争的经费都是美国人提供的,而当时整个教育部只有盖尔和艾德勒两个人,唯一的财产是一架破打字机。

“是的!免费!”盖尔坚定地回答,“我们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我们必须培训高素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对付几十倍于我们的敌人。”

盖尔还激动地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历史博物馆。让孩子们知道3000年前圣殿被罗马人毁掉的悲剧,让他们知道在二战中犹太人被屠杀的事实,知道那些毒气室、骷髅、鲜血和希特勒。”后来,盖尔和艾德勒拟出了以色列的义务教育法。第二年,这部法律在以色列议会中全票通过。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战乱中,有一个犹太母亲问她的两个孩子:“假如有一天,我们的房子被烧毁,财产被抢光,你将随身带着什么最重要的东西逃跑呢?

孩子回答说:“钱。”

另一个孩子回答说:“钻石。”

母亲却说:“不,这些也许对我们有用,但不是最重要的,它们不能帮我们解决任何问题。只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东西,才能对我们渡过难关有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孩子们左思右想却找不到答案。

母亲笑了,接下去说:“孩子们,你们要带走的东西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无论逃到什么地方你都不会失去它。”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智慧呢?”孩子们问。

“当然是好好学习老师教你们的知识了。”母亲微笑着说。

是的,一个民族,只有知识、智慧才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财产”,而知识、智慧的培养要通过教育来完成。

犹太人苦难的经历使他们把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他们认为,教育可以传承文明,教育可以维系他们的民族之魂—犹太教。正因如此,犹太民族把教育看得和宗教一样神圣,很多犹太人世世代代保留了将书橱放在床头的习俗,他们认为将书放在床尾是对书的大不敬。犹太人一直把学习作为人生快乐和甜蜜的来源,他们认为学习、思考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著名的音乐家门德尔松生于汉堡,出生于富有的德国籍犹太银行家中,在他身上既有祖辈、父辈的精明与谨慎,又有母亲的艺术传承,成为一个在艺术上很有品位的人。

门德尔松的母亲能阅读希腊文原版的《荷马史诗》,除此,她教门德尔松学习钢琴,当门德尔松异乎寻常的才能显现出需要更高水准的专业教师时,母亲立即为他延聘了更有名的音乐教师,后来,父母还为门德尔松请到了绘画、语言和各种运动的老师,最多时门德尔松的私人家庭教师多达6位。门德尔松9岁时就在柏林举办了首场钢琴音乐会。家庭教育为门德尔松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犹太人很讲究教育的艺术。他们有句至理名言:挖掘特长,训练潜能。

在教育孩子时,犹太教育家们认为,如果老师教的课孩子不理解,那么,老师或父母绝不能也不应该对孩子大发脾气或发火,而应该深入了解他们的疑惑,反复讲述课程,直到他们完全理解并掌握为止。

犹太人的教育是成功的。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人所占比例很多。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其文盲率只有5%,全国获得学位的人占20%,平均每353人就有1名博士,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

总之,在犹太人心中,教育是他们生命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他们认为财富固然重要,但教育更重要。因为教育能让人掌握知识,变得聪慧,进而获取财富。教育是祖辈留下的,后辈要传承坚守。

生活中,很多犹太人的家庭都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父母们不以工作忙碌努力赚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延续,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既然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所以,犹太人告诉孩子牢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