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
578200000123

第123章 楚王被贬(13)

鲁,就是今日山东,当时只是指曲阜一带,因为这里是孔子的故乡,所以当地的人们尊孔重礼的思想很浓厚,这里也就成了礼的圣地。叔孙通到这里,便命侍从四处贴出告示,晓谕鲁人,有能为朝廷定礼制者可自告奋勇地出来报名。

告示没贴出多久,鲁地就有很多儒生蜂拥而来,叔孙通一看,足有二三十位,便决定带这些人入朝去定礼仪,正在这时随从来见他说:

“门外有两位儒生想见先生一面。”

“两位儒生?”叔孙通不觉一愣,“那快请进来吧!”

一会儿,两位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来到叔孙通面前,一齐拜见道:“叔孙先生,我们是本地的两名百姓,今见到您贴出的告示,心中便有一事不明,前来向您请教!”

“两位有什么事,自管当面问吧!”

“那就不客气了。我们只是想说一下心中所想的。”其中一位年轻人说道:

“叔孙先生以前曾是秦的博士,后来又弃秦侍楚,不久又背楚投汉,历事数主,不能忠守一朝,不知是何道理?可就是您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人,如今又成了行礼心腹,重命大臣,恐怕这都是您这个人善于迎合奉承的结果吧!现在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死未尽葬,伤未尽复,当今天子刚从杀场上走出来,便就想兴师动众,大搞礼乐制度,谈何容易呀!”

“另外,我还听说古来圣帝明君,都是积备百年的圣贤之人,然后再兴礼作乐,而当今天子还没有百年功德之业,就要做礼乐,我看这肯定是先生您在天子面前奉承献媚的结果吧。”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这通数落,羞得叔孙通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真恨不得立即将两人赶出,可一想到自己是堂堂朝中博士,怎能和平民儒生一般见识呢,于是只好强忍气愤,故作冷笑状,说:

“哼,你两人乃凡夫俗子,根本不配和我谈什么国家大事,还是快回去务你们的农事吧,真是鄙俗小人,根本就不像有学问的人!”

这两位年轻者也不在意叔孙通的嘲讽,自是离去便了事。

叔孙通坐在原处生了半天气,但一想自己还有大事要做,便立即动身和其他鲁地儒生一同回朝,途中经过薛地又召集了自己的百名弟子,共同来到栎阳城外。

栎阳位于长安郊外,叔孙通一行到这里后,就先用竹竿和茅草搭了一个草棚,然后百余人住在这里,开始制定和演习朝仪。

演习和朝仪的初定搞了一个多月,叔孙通就请高祖来观看,高祖看罢,说:

“这种礼仪都很简单,我能学会,大臣们也不会有多大的麻烦,好,那就照这样办吧!”

于是高祖下令朝廷中的全体文武大臣都来学习朝仪,并决定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刘邦当皇帝的第三年十月正式实行。

文武大臣着实忙了一阵子,许多人一开始不能适应,但好在这套新礼仪不太繁杂,大家也只好遵旨而行,硬着头皮学习了。

这演习场很开阔、平坦,四周有许多竖起的竹竿,这是固定位置的,另外用绵线搓成绳索,横缚在竹竿上面,互相连接,同时再剪下茅草,捆成束,分别植立起来,或在竿上,或在竿下,作为位次高低的标志,这一套演练方式,叔孙通给它命名为绵蕞可仪。

布置好场地,先让好些弟子们充当文臣武将及营兵卫士,依着草拟的礼仪演习一遍。他们有前有后,有退有进,无论怎样动作有一定的秩序和规格;高祖和大臣看罢,便都觉得叔孙通的仪礼很好学,又能体现尊卑之序,心中对叔孙通先生很佩服。大家学起来也就很快了。

到了十月初一这一天,正值秋高气爽,一派秋意浓浓,丰收喜庆之气。正好长安的主要宫殿乐宫也落成了。天还没大亮,朝拜的仪式便正式开始了。

准备朝见皇帝的文武百官,个个身着官服,精神抖擞,他们按官职大小排好,在宫门外等候。宫殿外面,悬挂着五彩缤纷的旗帜,迎风而动。威武雄壮的卫士,立在旗旁,手执刀枪斧铖等兵器,排列两侧。

这时,只听传命官一声口令:

“传大臣们上殿!”

大臣们便分两路进入大殿,太尉等武官立于西边,面向东;丞相等文官站在东面,面向西。等大家站定以后,传令官代表群臣请皇帝上朝。

汉高祖这时已坐辇车由内宫来到殿上,接受群臣朝拜。参加朝拜的群臣,各人要自报姓名官职,恭恭敬敬地向皇帝行跪拜大礼,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朝拜完毕,汉高祖赏赐群臣饮法酒。群臣把酒杯举到和自己额头相平的高度齐声道:

“谢酒!敬祝皇帝万寿无疆!”然后同饮而尽。

其实,这酒是有限度地发到每位大臣杯中,完全是为了礼仪的需要,决不允许喝醉,所以称为法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