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七分养三分治文化养生经
5792500000050

第50章 源远流长的自然疗法 (1)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很多正宗的自然疗法,如刮痧、针灸、推拿等,均是人们在疗疾养生过程中的智慧结晶。这些疗法,无论是可操作性,还是有效性,对我们今天保健养生、防病祛病,都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刮痧

刮痧疗法,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刮痧器具(牛角、玉石、火罐)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集针灸、按摩、点穴、拔罐等非药物疗法之所长,对人体有预防保健、治疗疾病、活血化淤、排出毒素、调整阴阳、信息调整、舒筋通络等功效。

刮痧的用具十分简单,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搪瓷杯盖子等均可以。若长期使用,还是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制成的专业刮痧板较好,既可避免对人体肌表的毒性刺激和不良化学反应,又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的作用。

关于握持刮痧板的方法,一般是单手握板,将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也可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刮痧时利用腕力进行刮拭,刮痧板移动方向与皮肤之间夹角以45°为宜,角度不可太大,也不可使用削铲法。

刮痧手法的轻重、力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都要依照接受者的年龄、性别、体质、身体状况以及出痧情况等因素而定。刮痧板接触皮肤时力量应适中,以对方能承受为度,单方向均匀刮拭,每一方向刮15~30次,每一部位刮拭3~5分钟。出痧者一般3~5天痧退,之后可进行再次刮拭。

常用的刮拭手法,包括边刮法、轻刮法、重刮法、快刮法、慢刮法、直线刮法、弧线刮法、逆刮法、摩擦法、梳刮法等。其中,边刮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刮痧方法,该法适宜于对大面积,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的刮拭;具体操作,将刮痧板的两侧长条棱边或厚边或薄边与皮肤接触成45°角进行刮拭。对头痛、疲劳、失眠等病症,梳刮法比较适合,即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子,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刮痧板或梳子与头皮成45°角,轻柔和缓地刮拭,如梳头状;梳头时力量适中,一般逐渐加力,在穴位或痛点处可适当使用重刮或点压、按揉。

在刮痧过程中,为达到好的效果或不损伤身体,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

1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还要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刮痧活血剂”、香油、色拉油都可以用。

2根据接受者的体质,选择好合适的刮痧部位后,尽量暴露。若刮拭部位不清洁,要用消毒用品、热毛巾、卫生纸巾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预防感染。

3刮痧时应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伤风受寒,夏季应回避风扇、穿堂风及空调直吹刮拭部位。

4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易肿胀者,宜采用逆刮法,由下向上刮,注意不要从上向下刮。

5刮痧后,接受者可休息一会儿,并喝适量温开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或洗凉水澡。

同时,还有一些不可进行刮痧的部位及不适此法禁忌证需要注意:

1有接触性皮肤传染病者忌用本法或注意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

2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可在肿瘤部位周围进行补刮。

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禁用刮痧。

4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慎用本法。

5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当时重力大面积刮痧,特殊情况下可用轻刮法或点按刮拭。

6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痣、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等部位禁止刮痧。

此外,由于刮痧有很多禁忌,故最好找专业的刮痧师进行操作,初学者也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针灸

针灸疗法,以针刺或艾灸为主,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调节经络脏腑、气血阴阳,以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的适用范围很广,包括:呼吸系统疾病(鼻窦炎、感冒、扁桃腺炎、急慢性喉炎等)、眼科疾病(急性结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白内障等)、口腔科疾病(牙痛、牙龈炎等)、胃肠系统疾病(呃逆、胃炎、结肠炎、便秘、腹泻等)、神经、肌肉、骨骼疾病等。

主要的针灸疗法包括:毫针刺法、灸法、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等。此法通常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操作。

虽然针灸是一种相对易操作的治疗方法,但操作不当或患者过分紧张等原因都可能出现晕针、针后异常、血肿、滞针、断针、弯针、刺伤内脏等异常情况。其中,晕针和针后异常较为常见。

1晕针

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或因精神紧张、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体位不当等。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不清,唇甲青紫,血压下降等症状。为此,施针前应对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者,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适时询问,一有不适等先兆,及早采取处理措施。出现症状后,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

2针后异常感

所致原因很多:肢体不能挪动,或有针遗留,未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与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有关;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常表现为,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胀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为此,腿针后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对原病加重者,应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局部淤血消散。

此外,针灸时还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不容忽视:

1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怀孕三月以上者,不宜针刺腹部、腰骶部腧穴;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不应针刺;怀孕期禁针三阴交、昆仑、合谷、至阴等腧穴。

2对胸、胁、腰、背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3患者过于饥饿、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进行针刺;对于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应尽量选用卧位,且手法不宜过重。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

拔罐

拔罐疗法,又称“角法”,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提高免疫力,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罐疗法采用的罐有多种,如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拔罐疗法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拔罐,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闪罐,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需重点刺激的穴位;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放血拔罐,在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刺破小血管,再在上面拔罐,体内的淤血、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

拔罐时间,一般掌握在15~20分钟,取罐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拔罐后,人体通常会留下颜色不一的罐斑,代表不同的意义。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证;罐斑显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若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是久病湿夹血淤的病理反应;罐斑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明患者患有风证;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淤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症;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淤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为了确保安全,拔罐时有些注意事项不容忽视:

1家庭拔罐时,罐口一定要厚而光滑,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

2拔罐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操作,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3起罐后,皮肤局部如出现潮红、瘙痒,不可乱抓,几小时或数日后就可消散。若出现水疱、水珠、出血点、淤血等,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疱轻者只需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疱较大时,可在水疱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4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且因罐子互相排挤,不宜拔牢;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应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