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前朝旧事:晚清风云人物
5815300000045

第45章 乡试

乡试是元明清三代在各省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科举是“分科举士”的意思。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历经一千三百余年,至清代臻于完备。清代科考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系列,举人系列的考试叫“乡试”。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称为“正科”;临时增设的考试,称为“恩科”,每逢国有大庆,比如万寿、凯旋等等,即开恩科,是恩出格外的意思。康熙五十二年,圣祖六旬高寿,为有清一代开恩科之始,此后逢皇太后整生日、皇帝五十之后整生日、改元三种情形,例开恩科。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旬万寿,又适逢平定西域,高宗以两种理由开恩科,是科状元本来定的是诗名与袁枚并驾齐驱的赵翼,乾隆帝特别以原置第三的陕西韩城王杰一卷,与之对调,为英主笼络天下的手段,示人以偃武修文之意。

“杰”的本意,是指才智超拔的人。

乡试于每年八月举行,称作“秋闱”,“闱”是考场的代称;秋闱得意的举子,第二年的春天进京会试,称作“春闱”,考中的叫进士。这就是官场上所谓的“两榜出身”,也叫“正途”。顺治以前,会试总在丑、辰、未、戌年的二月里举行,雍正五年和乾隆二年,因为有闰月,天气特别寒冷,会试时间临时改在了三月。这样,到了乾隆九年,高宗体恤天寒地冻,雨雪载途,各省士子到京,未免迟误,就下了这么一道上谕:“明年二月会试,天气尚未和暖,搜检时不无寒冷,著改期于三月举行。”“搜检”就是搜身,士子们入场之前,要集中起来搜检全身,以防“夹带”作弊。所以从乾隆十年起,会试的时间,无论是正科还是恩科,都是在三月里举行,恒为常例。

乡试的正副主考,每省各一人,由皇帝钦命简放,专为翰林进士出身的官员,这就是为什么有清一代,翰林的身份尤其贵重。其中顺天乡试用一、二品大员,其他各省用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詹事府和都察院官员。考试分三场进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为正场,考生于前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历时九天七夜。为防士子夹带,规定入场时须穿拆缝的衣服,单层的鞋袜,皮衣不得有面,毡毯不得有里;禁止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凳、装棉被褥;砚台不许过厚,笔管必须镂空,蜡台必须空心通底,连糕饼饽饽,都要一个一个剖开检查。考试的内容,顺治初年规定,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用八股文,称为“制义”,亦称制艺、时艺或时文;第二场考论一篇,判五道,诏、诰、表任选一道;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乾隆五十二年后,改第一场考《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考经文五篇;第三场考策问五道,内容为经史、时务、政治。顺天乡试的《四书》题和贴试诗题,是要由皇帝“钦命”的,各省的考试内容,则由朝廷任命的主考官命题。

清朝末年,科场出题割裂的现象愈发严重,尤其是初场出经书题,往往强截句读,破碎经文,于不当连处而连,不当断处而断,颇遭人讥评。俞平伯的曾祖,晚清著名的经学家俞樾,就曾因出题割裂而被革职,相传是从《论语》“邦君之妻章”中,割“君夫人”三字;从“阳货章”中,割“阳货欲”三字,出“君夫人阳货欲”为题,是以下章首句接上章末句。这已经不仅是不通,而是戏侮了,若是放在雍正年间,一定会兴起大狱。所以事情出来之后,俞樾自行检举,得了个“遣回原籍,永不叙用”的处分。

这是咸丰七年,俞樾三十七岁。

然则像俞曲园这样的学问大家,怎么就会命出这样不通的题目来呢?人们颇感困惑。后来就传出一种说法,说是河南学政衙门里,一向有狐仙作祟,学政到任之后,必得先祭拜它老人家,方能平安无事。可是俞樾不信啊,不加理睬;出题时就有些神思恍惚,闹出这么个大乱子。也有的说不是乡试,而是院试,各省学政在三年任期内,不是要两次巡回各县,主持生员的岁考和科考吗?这称为院试。有一回,两县同日考试,俞樾给一个县出题《狱蹄鸟迹之道》,另一个县出题《鸡鸣狗吠相闻》,有御史就以“字不成字,文不成文”弹劾他,不知哪一种说法可信。清代闱中,有很多讲究,还有一个讲究,是不宜从《大学》里出题,如果出了,闱中必有火灾。这在康熙一朝,在浙江乡试,是屡屡得到应验的。康熙癸卯年首题“生财有大道”句,壬子年首题“如切如磋”句,庚午年首题“无所不用其极”句,都出自《大学》,结果都引起了大火,从此以后,浙江秋闱不再出《大学》题,沿以为例。但问题又来了,不出《大学》,又不合出题的规矩。定例:乡试题目首题为《论语》,则次题为《中庸》;首题为《大学》,则次题为《论语》。道光庚子科,山西首题“德润身,心广体胖”,次题“体群臣也,子庶民也”,就都因没有《论语》题,主考官受到处分。

乡试的中额,也就是录取的人数,各省不同,依文风高下、人口多少、丁赋轻重而定。像人文郁盛的江南一带,名额就多一些。乡试正榜取中的,称作“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而顺天乡试的解元,照例为直隶人。直属京师的地区为直隶省,直隶总督为疆臣领袖。此外,每五名正榜,取一名副榜,称作“副贡”。放榜的日子在九月,因时值秋季,桂花盛开,也称桂花榜;多选在寅、辰日进行,以辰属龙,寅属虎,取龙虎榜之意。放榜那天,正副主考、监临、房官、提调、监试等一干闱中官员书吏,齐聚公堂,拆卷弥封,核实姓名、籍贯,然后交书吏唱名,唱过之后,填写正榜。榜由第六名写起,最后一名唱完后,再回到前五名,由第五名唱起,唱到第一名。此时已是深夜,公堂上下红烛高照,声震夜空,名为“闹五魁”。五魁填完后,开始填写副榜,全榜填写完毕,加盖顺天府尹或本省督抚“关防”,在鼓乐仪仗的护卫下,送至顺天府尹署或各省布政使司署、巡抚署门前张挂,称为“发榜”。发榜第二天,各省巡抚衙门要举行“鹿鸣宴”,由主考、监临、学政内外帘官和新科举人参加,作魁星舞,演奏《诗经》中的《鹿鸣》,《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奏的乐章。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的统称文魁,由国家颁给匾额和二十两牌坊银,匾额悬于宅门之上,坟前可竖旗杆,族中可立牌坊。这在封建时代,是不得了的事情。据丰子恺《中举人》一文回忆,他的祖母为人强亮,为了逼儿子中举,多次声言:坟头上不立旗杆,我是不会去的!所以顺德老秀才黄章,应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科顺天府试时,已年满百岁,仍由广东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入京应北闱试。入场那天,特书“百岁观场”四个大字于灯笼之上,让他的孙子打着,在前头开道,一时九城轰动,观者如云。

徐珂《清稗类钞》:

道、咸前,大小科场搜检至严,有至解衣脱履者。同治以后,禁网渐宽,搜检者不甚深究,于是诈伪百出。入场者,辄以石印小本书济之,或写蝇头书,私藏于果饼及衣带中,并以所携考篮酒鳌与研之属,皆为夹底而藏之,甚至有帽顶两层鞾底双屉者。更或贿嘱皂隶,冀免搜检。至光绪壬午科,应京兆者至万六千人,士子咸熙攘而来,但闻番役高唱搜过而已。及壬辰会试后,搜检之例虽未废,乃并此声而无之矣。

徐彬彬《凌霄汉阁笔记》:

咸丰初,俞樾为河南学政,自负南国人文,鄙夷一切,有两县同日复试,一县题《狱蹄鸟迹之道》,另一县题《鸡鸣狗吠相闻》,谓字不成字,文不成文也,以大宗师菲薄生童,后以不职为御史劾罢。

陆以湉《冷庐杂识》:

乡、会试题,首题《论语》,则次题为《中庸》,首题《大学》,则次题为《论语》,三题《孟子》,此定例也。道光庚子科,山西首题“德润身,心广体胖”,次题“体群臣也,子庶民也”,以无《论语》题,主试皆获谴。吾浙乡试出《大学》题,闱中必有火灾,故老相传康熙初三次皆然(康熙癸卯首题“生财有大道”一节,壬子首题“如切如磋”六句,庚午首题“无所不用其极”)。自是以后,浙闱不复出《大学》题,盖沿以为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