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儿常见疾病诊疗与护理
5873500000014

第14章 新生儿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与护理(3)

2.免疫治疗: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是易患败血症的重要原因。施以免疫疗法可直接补充各种免疫因子、抗体及补体,增强抗感染能力。常用的方法:①多次小量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②输注中性粒细胞,以增强白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功能及杀菌活性。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④对病情严重、经抗菌治疗无效的患儿,可采用换血疗法。

(二)中医治疗

1.邪毒炽盛

证候:发热烦躁,哭闹不安,皮肤黏膜可见瘀点或黄染,吮乳少,小便黄,腹胀,肝脾肿大,甚则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苔黄少津,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清营汤加味。

药物:犀角(水牛角)、生地、玄参、麦冬、竹叶心、黄连、银花、连翘、丹参、蒲公英、板蓝根、地锦、西洋参、当归。

若伴有惊厥、昏迷者,可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2.正虚毒陷

证候:精神萎靡,不吃不哭,体温不升,肤色苍白、青灰或明显黄染,或有瘀点,甚则气息微弱,四肢厥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红或隐而不显。

治法:益气解毒,扶正祛邪。

方药:参附汤加味。

药物:人参、熟附片、黄芪、麦冬、当归、银花、板蓝根、茵陈、地锦。

3.余邪未清〖HT〗

证候:低热或不规则间歇发热,嗜睡或哭闹不安,吮乳较少,较易出汗,面色苍黄或苍白,尿较黄,舌质红少津,苔薄黄或薄白,脉细数,指纹淡紫或滞。

治法:养阴清热,益气健脾。

方药:竹叶石膏汤。

药物:竹叶、石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丹参、黄芪、地锦。

【护理】

1.维持正常体温:败血症患儿体温波动较大,应每2~4小时监测体温1次。体温高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头枕冰袋等,并供给充足的水分。体温不升时,应用热水袋或暖箱保温以便患儿恢复正常体温。

2.抗生素的应用:葡萄球菌感染时,应选用耐酶青霉素、第1代头孢菌素或万古霉索;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宜选用氨苄青霉素、氨基糖甙类或第3代头孢霉素。若病原不明应联合应用以上两类药物。宜静脉给药,以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一般疗程为7~14天。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时,注意观察对肾、听力的影响,按时化验尿液。

在静脉给药前应做血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和针对性地给药。为提高培养的阳性率,可在不同部位取两份标本。取血和装标本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杂菌污染,采血后立即送实验室培养。

护士应熟悉所用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剂量、用法、副作用及配伍禁忌。同时败血症疗程较长,故应注意保护血管,有计划地交换穿刺部位。

3.清除局部感染灶:注意观察全身皮肤黏膜情况,及时发现局部感染病灶,并积极处理,以切断传染源,有脐部感染时,应每日1~2次清创换药,可用3%过氧化氢清洗后,在涂以2%碘酊。皮肤有小脓包时,用75%酒精消毒后将脓包刺破,拭去脓液涂以1%龙胆紫或0.1%新洁尔灭,还可涂抗生素软膏。有口腔破溃、鹅口疮和其他皮肤破损时均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蔓延扩散。

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全身强直性痉挛。建国前,本病是新生儿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建国后由于推广无菌接生法,其发病率已大幅度降低,但尚未完全消灭。

【病理病因】

(一)西医

病原体为破伤风杆菌,该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及人、畜粪便中。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芽孢,其芽孢抵抗力很强,需煮沸1小时,高压蒸气消毒5分钟,用含碘的消毒剂或1%升汞溶液2~3小时才能杀灭。当处理脐带时,可通过接生者污染的手、未消毒的剪刀或敷料而将破伤风杆菌带入脐部。若受外伤,伤口染菌,亦可感染。该菌可产生两种外毒素:一种为痉挛毒素,该毒素一旦与神经组织结合,即不能被抗毒素中和,它是引起本病典型症状的直接原因。另一种为溶血毒素,可致局部组织坏死及心肌损害。外毒素可沿神经轴索或经血液、淋巴道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最后毒素作用在脊髓前角细胞和运动神经终末器,引起全身横纹肌持续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症状。

(二)中医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断脐时感染秽毒之邪所致。邪毒侵入脐带创口后,郁结脐部,则脐肿生疮;邪入肝肾,筋脉拘急,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邪入心脾,结于口舌,则口噤舌强,痰涎壅塞,乳不能吮;邪入于肺,喘促屏气,啼叫不止;阳气衰败,则四肢厥逆,爪甲青黑。《幼幼集成》曰:“客风乘虚而入,内伤于肾,肾传肝,肝传心,心传脾,脾传肺,蕴蓄其毒,发为脐风。”

【诊断】

(一)辨病要点

根据接生时消毒不严,生后4~8天发病,有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轻微刺激即诱发肌肉痉挛等典型症状,即可做出诊断。

(二)辨证要点

应辨清脐风轻症与重症,若患儿已出现症状,尚处于发病期,未进入痉挛期,主要表现为邪犯肌表,由表入里者,为脐风轻症。已进入痉挛期,主要表现为邪毒深入,中伤五脏者,为脐风重症。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控制痉挛:可采用联合用药或交替用药的方法,通过鼻饲及静脉给药,尽量少用肌注,其药物用量以恰能控制痉挛发作为度。常用的药物有:

(1)地西泮(安定):每次0.1~0.3mg/mg,每4~8小时1次。

(2)苯巴比妥钠:负荷量15~20mg/kg,维持量每日5mg/kg。

(3)氯丙嗪和(或)异丙嗪:每次0.5~2mg/kg,每4~8小时1次。

(4)水合氯醛:每次30~60mg/kg,保留灌肠。

(5)甲丙氨酯(眠尔通):每次50~100mg/kg,每4~8小时1次。

2.中和毒素:破伤风抗毒素(TAT)可中和尚未与神经组织结合的游离毒素,一般用破伤风抗毒素1~2万单位静滴。有条件者可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500单位肌肉注射(不可静脉注射)。

3.抗感染治疗:青霉素可杀灭破伤风杆菌,每日每千克体重20万单位,共10天,也可用甲硝唑。

4.其他疗法:用高锰酸钾液清洗脐部,再涂以碘酒。国外采用肌肉松弛剂氯化筒箭毒碱和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本病,使病死率明显下降。

(二)中医治疗

1.脐风轻证

证候:不安多啼,吮乳困难,牙关紧闭,脐部红肿,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红滞。

治法:祛风散邪,通络解痉。

方药:玉真散。

药物:制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

若牙关紧闭明显,可酌加全蝎、蜈蚣、白僵蚕。

2.脐风重证

证候: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痰壅屏息,面目青紫,啼声不出,汗出淋漓,舌质暗红或紫,苔黄,指纹紫滞。

治法:熄风除痰,解毒止痉。

方药:五虎追风散。

药物:全蝎、天南星、蝉蜕、天麻、僵蚕、另加朱砂冲服。

对脐风重症,亦可选用撮风散。汗出伤阴者,可加麦冬、玉竹、石斛、沙参。

【护理】

1.一般护理:病室要保持安静,光线柔和,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患儿应严格隔离,吸氧装置与吸痰器等用品应专用。治疗与护理工作应集中在给予镇静剂后,待药效暂时达到高峰时进行,护理完毕应注意手的清洗与消毒。

2.饮食护理:应尽早开始鼻饲,插胃管前先给予镇静剂。每次喂奶前应抽吸胃内容物,以明确有无胃潴留,每次奶量不宜过多,乳汁温度应保持在38℃~40℃,注入速度宜慢,可采用点滴法,喂奶后宜取侧卧位,以防呕吐窒息。

3.药物治疗:①尽早使用破伤风抗毒素。②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如发生继发感染时,可酌情选用其他抗生素。③止痉药物:痉挛导致能量消耗、缺氧与窒息,故止痉是治疗破伤风的关键。

4.对症护理:①体位:患儿应置侧卧位,定时翻身,防止褥疮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②吸痰与给氧: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防止痰堵窒息。有缺氧表现时应及时给氧。③皮肤与口腔护理:破伤风患儿双上臂常紧夹躯干,双手紧握,要注意腋、肘、手掌皮肤的清洁,并保持干燥。不能进食者每天需要做口腔护理。

5.脐部护理:首次脐部护理一般应先消毒脐周皮肤,然后用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单位做脐周封闭。脐部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再涂以25%碘酒。脐部换药时所换下的敷料、棉棒等均应焚烧。器械需用药液浸泡后再高压消毒。

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是一种急性脐蜂窝组织炎,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脐部所致。若细菌由此进入血液可发生新生儿败血症,临床不可忽视。

本病属中医脐湿、脐疮、脐疮肿、脐红或脐烂。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已有脐疮的记载,并指出:“脐疮由初生断脐,洗浴不即拭燥,湿气在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也。”

【病理病因】

(一)西医

急性脐部炎症是由于断脐时或生后脐残端被细菌污染所引起,当选用脐血管作静脉输液或换血时亦易被细菌污染而发炎。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或绿脓杆菌。慢性脐部炎症,可以是急性脐炎的转归,或在脐创口未愈时,由于不适当地应用脐带粉、爽身粉一类的异物刺激而形成脐部肉芽肿。

(二)中医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断脐时或断脐后,水湿邪毒侵入脐部所致。邪毒浸淫肌肤,营卫失和,气血凝滞;邪毒蕴结,化热生脓,故见脐部红、肿、热、痛,甚至化脓溃烂而成疮疾;邪伤脉络可见脓中有血;邪正相搏,营卫郁遏,则见寒热;若正气不足,邪毒内攻脏腑,则可发生严重变证。

【诊断】

(一)辨病要点

根据脐部有消毒不严或污染史,脐部组织有红肿炎症及炎性分泌物即可做出诊断。脐部细菌培养有助于病原诊断。若无脐炎的临床表现,仅凭脐部细菌培养阳性,不能作为诊断之依据。

(二)辨证要点

辨证主要辨脐带残端的局部病变及全身性反应。若脐部色红而不肿胀,无全身症状,乃邪浅症轻,多属脐湿染邪;脐部色红暗伴肿胀,有发热、神烦、不安等全身反应,乃邪深症重,多属脐疮毒盛。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局部治疗

(1)急性脐炎:可用0.1%~0.5%雷佛奴尔溶液,或用过氧化氢溶液及酒精清洗,再涂抗生素油膏。

(2)慢性脐肉芽肿:可用硝酸银或硝酸银棒局部涂搽;肉芽肿较大者可用电灼。

2.抗生素治疗:局部炎症明显,或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或因炎症扩散而引发并发症者,应及时选用抗生素治疗。

3.手术治疗:局部有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慢性肉芽肿较大者亦可行手术切除。

(二)中医治疗

1.脐湿染邪

证候:脐部可见渗出物,脐及脐周发红、肿胀,吮乳佳,精神好,入睡欠安,舌质淡红,苔薄,指纹正常。

治法:清热祛湿。

方药:五神汤。

药物:银花、紫花地丁、车前子、茯苓、牛膝。

2.脐疮毒盛

证候:脐部红肿明显或呈溃烂,或有脓水溢出,发热面赤或呈苍白,哭闹不安,吮乳少,精神差,睡不安,舌红,苔黄,指纹紫。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

药物: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生甘草。

【护理】

1.积极推广新法接生,断脐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断脐后加强护理。

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勿使水湿、尿液浸渍,避免污染。

3.清洗脐部,局部用3%过氧化氢和70%乙醇或2%碘酊,方法正确,直至痊愈。

4.预防感染。①勤换尿布,避免尿液污染脐部。②教会家属沐浴后的处理。

5.婴儿啼哭过多,应及时检查原因,进行处理,避免过度啼哭,形成脐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