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服务人民(一)
58800500000003

第3章 人民群众观的重要意义

所谓人民群众观,包括对待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正确理解;怎样看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怎样为人民群众利益努力奋斗等十分丰富的内容。就像邓小平一生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儿子”一样,我们各级公务员都应坚持人民群众观,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民群众观是检验公务员是否合格的试金石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看一名公务员的人民群众观树得牢不牢,就要看他是不是真心实意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有没有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看他是否真心实意地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如果在这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上过不了关,他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公务员。

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要解决人民群众观的问题,首先要心中有人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就是这样的楷模。

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们一些公务员的人民群众观在渐渐淡化。有的严重脱离群众、伤害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大力倡导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强化党的根本宗旨教育,在现阶段有着十分显著的价值。

人民群众观说到底是人生观的问题。从这点出发,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公务员努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抵制和克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

(二)人民群众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德基础

人民群众观的确立,绝不仅仅针对公务员这个层次。人民群众本身也存在一个确立人民群众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而这正是建设全面小康所需要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曾提出过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质是什么,就是人民群众观。在集体主义原则下,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地调整,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一些矛盾都能很好地化解和消除,从而增进相互彼此间的信任和团结,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事实上,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别人服务的对象,同时又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体。这就对全社会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

(三)人民群众观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古人说的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纵观历史,人心向背,事关执政者的生死存亡问题。中国共产党多年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也足可以证明“老百姓心中有杆秤”的道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根本保证。

虽然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一根本点是没有变的,也不会变的。正是这一根本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过去的成功靠这个,今天的胜利仍然要靠这个,将来的胜利也必定靠这个。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是真正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党的领导就是服务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并领导和帮助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我们各级公务员做得越好,人民就越拥护,我们各级公务员做得越好,群众就越爱戴。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我们各级公务员尤其要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既要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又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保持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而绝不能出现曾经出现过的个别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的“蛙水关系”、“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所以,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要我们各级公务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心中永远不忘人民,一切永远为了群众。我们就可以获得人心,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一切要得以实现,每位公务员都不可缺少人民群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