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挽明
58848700001715

第1715章 阿敏一

乌兰巴托蒙语即“红色英雄城”,对于皇帝为何要给这座新城取这样一个名字,其实阿敏、杜度等人也不是很理解。事实上蒙古人更愿意叫这座城市为库伦或是大库伦,毕竟这座城市建起的第一座建筑,就是一座黄教的寺庙。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这座活佛据说最早降生于印度,是释迦牟尼佛的五百比丘之一,后转世在西藏,传世十五世至多罗那他,是乌斯藏觉囊派的高僧。万历四十二年,多罗那他应蒙古喀尔喀部的阿巴岱汗邀请前往漠北传经,深得喀尔喀部诸领袖人物的信奉和支持,逐渐成为当地宗教领袖,被尊称哲布尊丹巴,藏语意为“尊胜“。

崇祯七年,多罗那他圆寂,次年,喀尔喀诸汗王认定于明崇祯八年诞生于喀尔喀部的土谢图汗衮布多尔吉之子札那巴札尔为多罗那他转世,法号罗桑丹贝坚赞,想要立其为法王。

不过这个时候大明已经控制住了漠南蒙古诸部,开始向乌斯藏和漠北草原施加影响力,喀尔喀部诸首领擅自确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转世,不仅没有能得到西藏达赖喇嘛的承认,也遭到了大明的斥责。

直到喀尔喀三部向大明进献贡物,表示了向大明臣服的意思,崇祯才让柳敬亭和章嘉呼图克图前往漠北确认札那巴札尔为多罗那他转世,并进行了册封。借助这一册封行动,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活佛系统算是得到了中央认可,并建立了活佛转世需要中央派员确认册封的条件。

在册封了罗桑丹贝坚赞之后,崇祯决定在图拉河畔也就是林丹汗遇袭落败的地方为其修建一座寺庙,作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漠北草原的驻锡地。而围绕这座寺庙,同时还起了一座城市,为崇祯命名为乌兰巴托。

蒙古人大多认为,英雄指的是落败失踪的林丹汗,这是皇帝为了纪念林丹汗所建立的城市。阿敏、杜度这些女真人自然不这么看,他们可不觉得皇帝对于林丹汗有这么尊敬。更别提,林丹汗也算不上什么英雄。

当然,对于崇祯自己来说。他只是顺口这么一说而已,念了这么多年的乌兰巴托,别人一问,他自然也就随口说了出来。事后当他反应过来时,也懒得再去修改了。

崇祯九年开始建设的乌兰巴托,到了崇祯十二年,也算是初见规模了。夹在南北两山山谷之中的乌兰巴托,东西两侧都是广阔的草原。北面的肯特山脉替这座城市抵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南面的山脉又称为了这座城市天然的屏障。

当初林丹汗如果不是过于大意了,多尔衮的突袭是不可能赢得如此完美的。不过随着乌兰巴托城的建立,虽然只是一座低矮的土城,但是这座城市原本就建立在山前的台地上,因此现在满清如果想要再次突袭这里已经不可能再重演当日的辉煌了。

以老于军伍的阿敏看来,除非黄台吉带领沈阳的主力前来,否则光凭一只偏军是无法攻下这座城市的。汉人在建筑上的天赋,比他们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实在是强的太多了。

当然,即便是以阿敏的目光来看,和忠义八旗一起驻守在乌兰巴托的明军将士,在获得了充足的给养之后,他们能够发挥出来的战斗力,也不会弱于八旗普通将士。而如果是依托城墙防守,在火枪、火炮的支援下,这些明军将士反而比一般的八旗精锐更能艰苦耐战。

自从阿敏投奔大明以来,他过去对于明国的印象已经差不多都被推翻了。事实上,直到今日阿敏也不能明白,天命汗当初是拥有了这样的自信才会挑战明国这样的庞然大物,据说天命汗前后进入北京城不下十次,他难道看不出这样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战争潜力吗?

更可笑的是,当沈阳的八旗亲贵们整天吹嘘着天命汗的光荣伟迹,把辽东的明军揍得多么惨时。阿敏在关内却发觉,对于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来说,辽东的失败不过只是丢了几根手指,甚至都算不上损失了一支胳膊。

看看崇祯登基的这十年,明国虽然没有在战场上获得什么决定性的胜利,但是仅仅保持住了北面不败的局面,大明就在迅速的恢复元气。如果不是大明北方连续的自然灾害,阿敏估计大明早就可以组织起对沈阳的反攻了。

让阿敏更为畏惧的,还是崇祯这位年轻的大明皇帝的沉稳性格。在他看来,以皇弟入继大统的崇祯,实际上皇位并不是那么的稳当的。如果他处在崇祯的位置,必然是一早就要在辽东发起几次反击,从而确立新皇的权威了。

但是崇祯偏偏就能忍得住,即便他把察哈尔部等漠南蒙古诸部纳入了大明的治下,并建立起了一个对沈阳的包围圈,也没有趁势发起对于辽东的进攻,而是不紧不慢的消化这些蒙古部族,让他们真正变成大明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还算出色的军事统帅,当他从后金的四大贝勒之一成为大明的八旗统帅之后,即便是他所接触到的那些讯息,也足以让他看明白这些年大明的战略战术究竟是什么了。

如果说,黄台吉的伐明战略还是继承自天命汗的伐大木之策,那么大明对付沈阳的战略就是织网捕鱼。甚至可以说,在大明的战略布局中,也隐隐含有天命汗伐大木的策略。

必然大明在海参崴、庙街等地建立据点,当初沈阳众人都认为明国这是徒费力气,毕竟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四路出击而被后金分而破之的战绩已经告诉了他们,在这个时代想要玩分兵合击无疑是在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

明军相距几百里都不能完成分兵合击的战术,绕到北方密林中的明军想要从后方袭击沈阳,岂不是在做梦?他们只需要派遣少量精兵就能防守住这些长途跋涉而来的明军了。

但是,当明军在东海之滨和黑龙江地区扶植起反叛沈阳的力量之后,阿敏等少数人才理解过来,明国在这些地方建立据点,并不是为了想要从后方进攻沈阳,而是要切断沈阳从这些地区获得生女真人补充新血的管道。

当沈阳无法从这些深山老林中获得人口之后,八旗的战争节奏不可避免的被打乱了。毕竟老八旗子弟可是各旗旗主的根本,这些生女真人死了可以再去抓,可老八旗子弟那是少一个便没有了一个。

满人的根本在于八旗,而八旗的根本实在于各旗的牛录,这些牛录基本上是由建州女真和陆续投靠天命汗的各个小部落组成的。也就是说,一个牛录之内,基本上都是亲族或是同乡。正因为牛录内部有着血脉和乡土作为纽带,因此在战场上八旗军队自然要比明军坚韧耐战。

不管是为了至亲报仇,还是为了保护亲人,同一牛录的满人都不会轻易溃散。而反观明军,在失去了严格的操练和充足的物资补给之后,本就被打乱了地域安排的普通明军,自然不会对身边的同伴有多少信心,往往是一点突破,就会全线溃散。

但是,满人的八旗制度虽然带来了军心的凝固,却也有着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八旗内部盘根错节的关系,使得军队很难被调动去打一些硬仗。黄台吉登基之后,第一次出兵宁锦,就遇到过各旗将领不肯执行命令,逼的他不得不自己带头冲锋。

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黄台吉一直在调整八旗内部的结构,并不断抓捕生女真人补充八旗新血,依靠这些生女真人打头阵去激发老八旗的血性。此外便是建立蒙汉八旗的仆从军,让满八旗作为督战力量出现在战场上。

但是随着明人的布局,黄台吉的策略近乎破产。没有足够数目的生女真人掺入到八旗各牛录之中,黄台吉对于八旗的掌控就无法做到使臂使指,即便是他不断的提拔起底层的八旗子弟也不行。

这并不是黄台吉的策略不行,而是沈阳无法应对明国的战略。而明国的这种战略,又是建立在明国近乎无限的物资供应的基础上的。没有足够的物资,明人就无法拉拢到这些深山老林中缺衣少食的索伦人。

对于阿敏来说,当他被黄台吉用计软禁在自己府中时,他才想明白黄台吉对于四大贝勒共议朝政的制度有多么的憎恨,而黄台吉用来削弱自己在八旗中声望的计谋是什么。

而年轻的崇祯,几乎从登基那一天开始,就明白了黄台吉的想法,并随手布下了应对的策略。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二年,黄台吉在沈阳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是他距离北京却越来越远,这正是明人在战略上获胜的结果。

阿敏无论怎么思考,都无法替黄台吉破除大明在战略布局上的优势。对于大明来说,只要满清无法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双方的实力对比将会取决于各自的国内建设速度。

和汉人比建设,看看眼前这座乌兰巴托城就知道,满人不会有任何希望。自从汉人来到了这里,不仅建立起了这座城市,更是把它发展成为了一座活跃的贸易都市。更令人神奇的是,汉人居然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土豆和白菜,让漠北的蒙古人第一次吃到了蔬菜。

可是想要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连现在的阿敏都不知道应该进攻何处为好。唯一的选择大约是击破山海关,直接把京畿一带的工厂全部化为灰烬,否则即便满人能够从漠南草原绕道攻入山西,也是无法触动这个国家的心脏的。

然而在山海关之外,满人还要先击破锦州-义州-朝阳-察罕浩特这一条防线,即便以阿敏最乐观的估计,黄台吉也必须要动员所有的力量,才有可能对这条防线造成全面的压力。但是这种输掉就要亡国灭种的赌博,八旗将士真的愿意跟着黄台吉下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