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挽明
58848700000349

第349章 陆军军官学校的学员们

“…一件铠甲重40斤,武器和其他零碎的东西大约重15斤。一个士兵作战时的口粮,一天大约为2斤,10天就是20斤。也就是说每个士兵背负的重量是75斤。

京城到遵化300多里,如果徒步前往,每天就要行走60里以上。背着70多斤的东西,连续急行军5天,这样的士兵到了战场还有力气作战吗?朕是让你去解围的,不是让你带着朕的士兵去送死的。

蓟门居于京城和遵化中间,略靠近遵化。建奴主力大部分为骑兵,从遵化到蓟门不过是两日行程。你怎么能肯定,在你抵达蓟门之前,建奴没有越过蓟门?

如果你是一名士兵,自然不需要考虑这些,只需要平时听从指挥,上了战场奋勇杀敌就是了。

但是作为一名军官,如果你既不知道自己的士兵上战场之前还有没有力气打仗;也不知道敌军的行动是受什么限制,他们的运动极限在那里。

老实说,朕以为你不适合当一名指挥军队作战的军官…”朱由检毫不留情的对着这名军校的学员批评道。

虽然看起来朱由检的年岁更小,但是下方的军校学员们却觉得,皇帝的言谈之中毫无稚气。

被崇祯驳斥的满面通红的方玉成,终于不敢再出声反对皇帝的考试方式。他在军校教官的呵斥下,灰头土脸的坐了回去。

朱由检看着台阶下方院子内就坐的军校学员们,虽然不敢再发出议论声,但脸上依然还是一副不怎么服气的样子。

朱由检思考了一下,便说道:“这样吧,朕给你们一个机会,朕问你们一个战场上的问题,只要你们能答的上来,朕就免去了你们文字考试,准许你们考较骑射功夫。”

原本心中不满的学员们,特别是来自辽东边军的学员们,顿时都竖起了耳朵,想要在崇祯面前表现一番,证明就算不学习这些文字功夫,他们在战场上也是游刃有余的。

朱由检理了理自己的思路后说道:“大家都知道,宁远大战中击退建奴,红衣大炮是立下了很大功劳的。朕现在就问各位一个,关于红衣大炮的问题。

红衣大炮长九尺许,炮口直径约3寸半,最大射程3里,有效射程0.9里,弹、药分别为18斤重。

我们假设大炮在水平位置发射弹药的射程为1里,炮口抬高或是降低一寸,射程则增加或是减少0.1里。炮口上下活动不能超过6寸。

装药量减少0.5斤,射程减少0.1里,装药量不得少于12公斤。发射完毕,重新装填弹药需要花费1分半钟。

敌军骑兵从5里外向我军进行突袭,前面三里采用速步,即每分钟0.4里的速度;中间一里地采用跑步,即每分钟0.6里的速度;最后一里采用袭步,即每分钟1里的速度。

现在朕要问的是,在敌军骑兵发起冲击的过程中,我方可以开几炮?第一炮仰角为多少拦截效果最佳?”

皇帝出的这个题目顿时让下面这些学员们的心凉了半截,这显然还是一道考验文化的题目,只不过套上了所谓战场的外套而已。

但是这些学员们却无法对此进行抗议,因为这题目切切实实同作战联系的非常的紧密。就算是辽东来的几名军官学员,他们也同样承认,要想同建奴作战,就必须依靠红衣大炮的力量。

既然要使用大炮对付敌人,那么如何用大炮射击显然就是军官们应该掌握的技能。但是很显然,这些刚刚才进入扫盲阶段尾声的学员们,还是没有办法掌握,这道必须使用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题目。

事实上,军校教官中,除了孙元化等几位教授几何、数学的教官外,大多数教官对于皇帝的问题同样有些不知所措。

原本还有些不服气的学员们,终于都低下了头,不敢同皇帝的视线接触。

等待了半天也得不到学员的回应,一旁的孙承宗不得不出声解围道:“既然大家都回答不出陛下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开始进行考试吧。考试期间不许喧哗,不许交头接耳…”

朱由检出的这张考卷,他觉得也就是后世小学毕业的水准,大部分都是数学题,还有几道简单的物理、化学题目。

但是显然他忘记了一件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学知识的水准是不断上升的。共和国时代的小学毕业水准,已经相当于民国的中学水准,满清时代的大学预科生的水准了。

对于经历过所谓填鸭式教育的苏长青来说,他认为这份卷子应该会让大部分学员都能合格的程度。但是事实上,能够答完试卷80%内容的学员还不到十分之一。

这也导致了,学员们考试考了一个时辰,教官们批卷子也不过同样用了一个时辰。

900多名学员中,考了60分的还不到60人,达到80分之上的大约也就10多人。

不过在这几人中,朱由检却意外的翻到了一个名人的名字,未来的江阴典吏阎应元。看到这个名字,朱由检立刻想起了那首,江阴女子题阎应元绝命诗。

“腐胬白骨满疆场, 八十日带发效忠,

万死孤城未肯降。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寄语路人休掩鼻, 十万人同心死义,

活人不及死人香。 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江阴八十一日,可以说是明末最为悲壮的一次大明百姓的绝死抗争。

当自诩为道德君子的东林党人们,不是剃发做了满清的顺民,就是毫无作为的以自杀来表现自己的气节的时候,江阴百姓终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狮子之吼。

虽然江阴百姓反抗满清的斗争,被同为大明人的汉奸军队所剿灭了,但是依然无损于他们的伟大。

朱由检怔怔的看着这个名字发了一会呆,终于还是清醒了过来。现在这个阎应元还是不是今后守江阴城的那个阎典吏,而只是一名通州武举人而已。

在阎应元之后的是金国凤、曹变蛟、周遇吉、黄得功几人,这些人不是出自将门,就是出自地方富户之家,虽说没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是从小还是受过一定教育的。

也因此,他们比起从识字开始学习的那些下级军官们,更容易接受军校教授的文化教育。

朱由检随即点选了考试成绩前20名的学员,并在学校正中的大堂内召见了他们。

朱由检看着手中的名单,他按照顺序依次叫出名字,让这些学员们出列介绍自己,好让他认识下这些未来的新军军官们。

除了对阎应元多询问了几句,对于其他学员他的问题都显得很公式化。

算是认了个脸熟之后,朱由检便开口对着他们问道:“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次考试目的是什么?”

大堂内的学员们互相望了望,便异口同声的说道:“是为了新军挑选带兵官。”

朱由检点了点头,神情温和的说道:“各位说的不错,但是你们的职责不仅仅是带领这些士兵打仗和训练。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帮助他们融入军队这个集体。”

大堂内的学员们顿时有些愕然,皇帝奇怪的要求,简直闻所未闻。自古以来,参加军队的士兵,不就是训练他们如何杀人,和带领他们上阵杀敌的吗?

看着大堂上站立的学员们完全莫名其妙的看着自己,朱由检不得不解释道:“新军和大明之前的军队是不同的,他不是由生下来就必须当兵的军户子弟组成的,也不是朝廷用丰厚的军饷招募的民间勇士。

因此对于新军的士兵来说,他们打仗不是命里注定的,也不是为了丰厚的金钱报酬。如果不让他们弄明白,他们是为了什么而必须要参加军队上战场。

朕以为,一旦战场上形势稍稍不利,这些士兵就会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而逃亡了。因此,如果诸位不能帮助这些士兵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带着他们上战场会有安全感吗?”

朱由检的问题,顿时让这些学员下意识的点了点头,特别是辽东军出身的几名军官,他们对于皇帝的说法很有共鸣。

作为辽东军的一员,他们在战场上见多了,把友军抛弃给建奴,自己逃亡的场面。

事实上,辽东军队不敢出城野战,顾虑最多的不是建奴的武力过于强大,而是友军会不会来接应自己。

就比如浑河血战中,川浙兵同八旗主力进行血战时,辽东军却胆怯不敢上前接应,导致川浙兵全军覆没,事后辽东军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从那之后,辽东战场上,各军之间的信任感就非常薄弱了。坐视友军被围歼,而置之不理的事例开始成为频繁发生的事。

因此,他们对于皇帝的说法,倒是很有同感。同样,让士兵们认同于自己是军队这个集体的一员,这也是加强军心士气的法子,让这些士兵在战场上失利时,能够不抛弃自己的同伴和主帅。

性格直率的曹变蛟,不由对着崇祯恭敬的询问道:“敢问陛下,那么我们应该让军士们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又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