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挽明
58848700000745

第745章 来自沿海商人的请求

当这些海商出现在京城的时候,朱由检起先还是乐见其成的,因为他们刚开始的时候只是针对了,把持通往东南亚各地航道的郑芝龙等海商首领。

在匆匆赶到京城的沈廷扬的请求下,朱由检便同意接纳了这些海商进入协会,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协会内支持自己的又一只力量。

但是他很快发觉,事情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如他的愿。这些海商虽然以崇明沈氏、温州汪氏、温岭黄氏、潮州葛、徐等几位海商为主脑。

不过崇明沈氏在这些海商中,并不是什么一言九鼎的存在。毕竟沈氏过往只是在崇明、上海颇有势力,出了松江府也就没什么人知晓了。

此次沈家能被推举为南方这些中小海商的代表,主要还是看在沈廷扬主持了龙江造船厂的面子上。开放海禁之后,这购置船只便成了想要参与海外贸易的第一步。没有船只,海外贸易利润再高,也同你无关啊。

而龙江造船厂恢复了两个大船坞之后,立刻便成了江南唯一家可以建造大船的船厂,原先浙江、闽广的私人造船厂,顿时就被龙江造船厂所超越了。

这些海商们都知道,船越大在海上的安全性就越好,而且运输的成本也能显著下降。想要挖出一个同龙江造船厂一样大小的船坞,光是投入的资源和需要的时间都是非常惊人的,毕竟这些船坞当初可是永乐皇帝以国家级的投入修建出来的,不是那个私人可以随便挖一挖,就能赶超的。

不过,虽然他们还指望着能从沈廷扬这里尽早订购到所需要的大船,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认可了,沈家在他们之间的领袖地位。

既然见到了皇帝本人,这些海商的代表们自然便开始向崇祯诉苦,请求皇帝废除几条不合理的政策。

沈廷扬和他的叔父只能在一旁尴尬的听着,这些同伴们在会场上向崇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沈廷扬向崇祯请求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过要从这些海商那里获得些什么,他只是单纯的想要尽快扩大参与海贸的商人群体,从而把南北海运漕粮的政策给固定下来。

一直以来,朝中官员反对漕运改为海运,无非就是认为海运不安全,海船装的漕粮远远过于江船,一旦出现了海难,损失就太大了。

沈廷扬虽然驳斥这种说法,但是他也不能保证海运就不会出事。而只要一出事,一艘海船损失的漕粮起码要抵得上2、3艘江船的运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如果南北往来运输的海船数量达到一定程度,这些官员提出的,海上运粮风险太大的理由也就不攻自破了。

更何况,南北往来的船只一多,他就可以建议把漕粮分散运输,采取每个月运几船漕粮的方式,降低集中运粮的海上风险。

这也是他为什么会为这些商人们说话,请求崇祯允许这些商人参加海商协会。不过他倒是没想过,这些商人代表屁股还没有坐热,就已经开始向皇帝提条件了,这让他即尴尬又恼火。

朱由检同意这些海商进入协会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这些商人这么快就瞄准了他制定的开海各项政策。

这些商人代表们说了一大堆,朱由检只听出了几点主要的请求。降低船税;降低船只保证金;降低船只、人员和货物的保险费率;取消浙江、福建船只前往东南亚,必须经过北港的规定;在大陆港口已经纳税过的货物,在北港销售时,不应该再次纳税等等。

听到后一个条件,朱由检下意识的看向了郑芝龙,而郑芝龙也急忙站起来为自己辩解道:“那怎么能叫纳税呢?这是经过台湾府同意的,北港市场建设费用,这钱有4成是交给台湾府的。

另外让你们停靠北港码头,一来是便于检查违禁品;二来也是为了方便我台海巡阅府派船只保护你们,让你们组队前往马尼拉及各处南洋港口进行贸易,不至于被海盗袭击啊…”

郑芝龙的辩解顿时让一些海商说不出话来了,不过朱由检并没有被他所迷惑,重复征税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他也没有向朝廷递交申请啊。

待到郑芝龙说完,朱由检便轻轻说道:“不管郑巡阅使有多少理由,既然有人提出来了,我们都要认真检讨一遍,看看这事情到底做的有没有缺陷。

以朕看,这北港的税收事务,还是由海关选派人员进行检讨,看看是否真的有重复征税的事,如果有的话,该取消就取消,该退还就退还。

至于厦门以北港口前往东南亚的商船,朕觉得必须要在北港停靠的规定,倒是并没有什么不妥。虽然对你们个人是麻烦了些,但是把目光放远一点,组成船队一起行动,还是必要的。

朕觉得应该让船舶保险公司发一条声明,凡是不听从各巡阅府安排,私自脱离航线贸易的船只,其船只、货物损失不赔偿,人员伤亡照赔。不过在出航前领取了探索新航线任务的船只,不在此规定之内。”

皇帝想要派人收回他在北港的征税权力,虽然让郑芝龙有些不快,但他还是决定先顺从了再说。而那些提出意见的商人代表们,互相用眼神交换了下意见,便向着崇祯表示愿意接受皇帝的意见。

于是众人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船钞和保证金的问题上来了,对于这两个问题,朱由检也感觉有些为难,船钞的收取虽然高,但是他也只能收到三分之一而已,另外三分之二则是用来贴补给被招安的海盗们的。

由于改变了征收方式,因此今年的船钞数目比起往年是大大的增加了。但是对于这些海商们来说,显然就有些受不了了。虽然因为十八芝海盗集团的被招安,海上的安全大为好转,让他们节省了不少费用。

但是往年在海上遇到海盗不得不上供,这种损失他们是无法反抗的,因此也无法抗议。但是今年就不同了,这些钱全被皇帝给收走了。这些商人顿时就感觉到肉疼了,他们不敢向海盗抗议,但是对于向皇帝抗议,他们倒是蛮心安理得的。

一来,他们自认自己已经交过税了,自然就不应该把船钞的征收标准提到从前的10多倍。二来,在东林党人的宣传下,天下人都觉得商人交税似乎就是不应该的,而皇帝亲自派人征收税款,就更是脱离了治国正道,是搜刮民财。

虽然崇祯是不认同这些商人所说的见鬼的理由,但是这些商人抗议归抗议,并没有以行动来抗税,这个态度还是比较让他喜欢的。

只要能够收到税,他并不反感让这些商人叫唤两声。不过在明面上,他也并不打算硬顶这些商人,免得他们倒向那些顽固到顶的,坚持海禁的缙绅豪商那里去。

再说了,他下令按照船只大小征收保证金。200料以下船只,缴纳保证金1000两;200-400料船只,2000两;400料以上的船只,3000两。

400料船只大约排水量260吨,载重130吨左右。大明商船大多数便是载重90-130吨之间的小船,只有极少数2000料的大船,也就是载重650吨左右的大商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还在于船只越大,投入便越大,回笼资金就慢。毕竟除了日本、马尼拉几个少数港口之外,其他近海港口的市场容量有限,一旦运送的货物太多,反而会造成当地市场价格下跌,导致赔本。

这种90-130吨之间的船只,运送的货物一旦到港,很容易就能全部脱手,不必拖延时日等待大客户的光临。另外小船在海上的目标也小,在发现了海盗后容易掉头逃离。

所以南方海关登记收取了675只商船的保证金,其中有432艘是这种百吨上下的船只。而中央银行代收的保证金,光是从这些船主手中就收取了近百万两。

考虑到这一点,他也不好意思对他们过于苛刻了。崇祯想了半天之后,便对着众人说道:“对于你们刚刚说的船税和保证金问题,朕一定会好好研究一下,给诸位一个答复。不过要给朕一点时间,这样吧,明天开会的时候,朕肯定给各位一个答复…”

虽然皇帝没有直接作出答复,但是皇帝愿意回去考虑一下,已经让这些商人们大为兴奋了。

他们觉得,只要皇帝能够对他们提出的请求进行思考,并作出一个正式的答复,都代表了他们这次上京没有白来。

毕竟他们可没想过,这些问题能够一次性就获得解决。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借此建立一个先例,能够保证皇帝同他们有这样一种沟通渠道就够了。

只要不断的试探下去,他们相信终有一天,皇帝会对此作出让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