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挽明
58848700000096

第96章 退缩的大明首辅

黄立极虽然知道这位以亲王承继大统的大明皇帝性格刚毅,且做事极有主见。但在黄立极的心中,只是为大明终于出了一位勤政爱民的天子,而感到欣慰不已。

在黄立极看来,即便是再聪明的天子,也不可能生而知之。依旧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明白世事人情,这样才能正确的处理国事。

本来以黄立极的打算,起码十年之内,崇祯都不应该插手政事。而是一边学习,一边慢慢了解整个大明官僚系统运作的规则,待到崇祯学问精深,也了解了人情世故。在加上平时和官僚系统的日常接触中,培养出了自己的班底之后,再接手整个帝国的统治,这样对大明对崇祯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接受了天启的遗命,辅佐崇祯的黄立极,根本没想到的是。被他和魏忠贤联手打压的东林党人,居然在天启去世之后,就开始了疯狂反扑。

而魏忠贤不久之后的去位,也使得原本平衡皇权的政治力量失去了制衡。没有了内廷的支持,在加上东林党人在外廷的牵制,崇祯的皇权突然之间就失去了制约。

而原本和魏忠贤、黄立极一起接受天启遗命,辅佐崇祯的英国公张维贤,看到这个局面之后,立刻以伤病的名义在家养病不再上朝,向东林党人表示他无意插手党争。

掌握了整个京军的英国公态度暧昧,黄立极自然就陷入了孤掌难鸣的境地。黄立极知道天启去世前对魏忠贤留下的遗命,但那是为了打压魏忠贤过于庞大的势力,好让崇祯能示恩于魏忠贤,使魏忠贤能忠心辅佐崇祯,并不是为了彻底毁灭内廷的势力。

但是同样知道天启遗命意义的英国公,居然在关键时刻出卖了魏忠贤,把虚张声势的打压,做实成了真正的打压。黄立极虽然恼恨英国公的叛变,但是他没有勇气对抗崇祯、东林、英国公三方隐隐联手的局面。

当初黄立极能被天启看中,作为帝位交接时的内阁首辅,正是看中了他的谨小慎微,和没有太多的野心。在天启想来,在黄立极和英国公的联合下,野心过大的魏忠贤可以受到压制。

而黄立极因为没什么野心,胆子也不够大,所以也不可能和其他两人勾结起来,对自己的弟弟不利。而魏忠贤虽然有野心,但是他的名声已经在天启的纵容下,被东林党人抹黑成了有史以来,大明第一奸臣。所以哪怕魏忠贤的权力再大,失去了皇权的庇佑,只要几个小吏就能拿下。

而天启唯一没有看明白的就是英国公,一向忠诚于大明皇帝的英国公府,居然会违背了他的遗命。

当这个时候,天启看中的黄立极身上的优点,也就成了缺点了。谨小慎微的黄立极并没有豁出去的勇气,保护魏忠贤不被完全打倒,反而采取了默认。

于是天启苦心积虑,为崇祯留下的,指望稳定十年的政局,短短三个月内就四分五裂了。

眼见崇祯的处事越来越锋芒毕露,有向刚愎自用方向发展的趋势。黄立极终于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遵守和天启的约定,守护崇祯继续成长了,他萌生了致仕脱离党争的念头。

直到今天崇祯单独召见了他,原以为这次私下单独会谈是君臣交心的开始。但是没想到,崇祯并不是叫他来交心的。而是想让他当改革先锋的,先是抛出了一个人口论,让他心神为之失守。

接着又用他的门生和亲族来威胁他,这让一向谨守君臣大义的黄立极感到很悲愤,他自认为大明忠心耿耿效力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但是崇祯居然一点都不讲君臣之谊,一言不合就想把他出卖给东林党,这实在是有些过分了。不过即便是如此,想要让他为崇祯和天下士人作对,他也实在是下不了这个决心。

激怒了崇祯是身败名裂,激怒了天下士人,同样也是身败名裂。虽然崇祯是替张江陵平反了,但是张江陵的亲族当初可是被万历派兵围住了府邸,活生生饿死了好几口人。

黄立极思考再三,觉得与其被天下士林视为敌人,倒不如还是干脆回家务农,就算两代人不能出仕,只要自己的家族还存在,总会有出头之日的。

当黄立极考虑起自家安危的时候,大明所面临的危机带来的紧迫感,顿时从他身上消失了。

朱由检一直观察着黄立极的神态,从听到自己拿他的门生亲族的前途威胁他后,黄立极的身体就一直在颤抖。但是没过多久,黄立极的身体就慢慢恢复了平静。

朱由检皱起了眉头,看来门生亲族的前途,还是比不上不可预知的被士人敌对的风险更大啊。说起来这也不能完全怪黄立极过于保护自己,说到底是万历皇帝做的太过分了些。

如果万历是在张居正在世的时候动手,就算诛杀其族,那也有个名义可以掩盖。但是等到张居正死后搞清算,还派兵把别人家围住,活生生饿死了几口人,这种手段就比较让人心寒了。

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清算了张居正也就是罢了,连张居正主持的变法也不分好坏全部废除,这就等于说张居正得罪了天下人,结果到头来不仅没有挽救大明的时局,还祸延亲族。

所以自张居正之后,没有那个士人再想去推进改革,为大明做点实事了。倒是以面刺君王,以邀取天下士林声望的清流开始充斥于朝廷之中了。

骂骂皇帝,不过是打几下廷仗,还赢取了敢于直谏的美名,有了清流的名声,今后升官就会进入快车道。但是真想踏实的去为大明、为百姓做点事,得罪了士人不说,除了受惠的百姓,谁会记得你呢?而在大明,百姓是发不出声音的。

所以真心想要为大明百姓做事的士人越来越少,要不然就是一直没有出头之日,相反靠信口开河攻击君王,来获取声名的清流却越来越多了。

朱由检正思考的时候,黄立极果然下了决心出言回答道:“陛下想要拯救大明的心思虽好,但是老臣实在是年老体衰,无法再为陛下分忧了。陛下想要向士人豪族征收商税,还是要千万慎重啊。我大明自太岳先生改革之后,虽然新政基本废除,但是这用白银收税的规矩却留用了下来。

而天下百姓要用白银缴纳税收,就必须先要通过商人把自己种植的粮食,制造的物件变换成白银才行。陛下想要对商人增加税赋,若是用人不得法,激起商人罢市,则天下百姓手中的粮食、布匹等就无法变成白银,这国家就收不上税收。

国家收不上税收,边关将士就会缺乏粮饷。陛下励精图治之业就会夭折。而天下士人十年寒窗苦读,所为者何也,臣以为只有四字:升官发财。

我大明在太祖开国时,商人尚为贱籍。然而到了今天,士人举业不畅者,就会以经商为业,商人经营有成者,则教养子弟读书,士商两籍实则已经难以区分。

老臣不敢隐瞒陛下,就是在老臣亲族之内,读书不成的族人,也多以经商为生,少有务农的。虽然老臣一向严格约束亲族,不敢有违国家法度,但是作为大明首辅的亲族,获得一些便利却是免不了的。

陛下免去士人商税的优免,看似和士人关系不大。但是实则上,这就是在向士人增税,因为士商已然同为一体。士即商,商即士。真正被视为贱籍的,乃是走街串巷的行商。而此辈终日行走于街巷之中,被无赖税吏勒索,一日所得不过是勉强糊口罢了。

我恐怕陛下的商税改革,最后不禁没有收到士商的税,反而加重了普通小民的负担。老臣一片肺腑之言,还望陛下雅纳。”

果然黄立极还是选择了和自己希望相反的道路,朱由检叹了口气,虽然不出他的意外,不过起码这位首辅最后还是对自己说了一番真心话。

从一开始,朱由检就没想过,这么简单的说服这位大明的首辅,协助自己进行改革。黄立极和徐光启不一样,后者是学者的身份多余官员,而前者却是一名真正从官场竞争中搏杀出来的官僚。

这两人的区别就在于,徐光启可以用理想去打动,但是对于黄立极来说,没有足够的利益,休想让这位官僚冒这么大的风险,跟随崇祯进行政治改革。

“想不到首辅居然对行商一事也如此了解,朕还真有些意外。”

“不敢,老臣往日并无关注过商人。不过陛下此前在朝会上提出,要废除士人对商税的优免后,臣最近稍稍了解了这方面的事。”

这就是官僚和学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官僚被利益驱动做事,而学者只会按照规则做事。当皇帝开始关注商税的事后,身为首辅的黄立极就立刻开始了调查,想要在皇帝下次询问之前,有所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