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确如佛教所言,造善恶业必生异熟果,牵引众生轮回不休,然生报异熟果既然隔生而熟,后报还须多生方熟,今生的张三作恶,来世的李四尝受苦果,此则异作异受,岂同善恶无报?又,佛教一面大谈空、无我,一面又盛说因果报应,空之与有,岂非矛盾?业力因果,是否也是空?
佛家解释此类疑惑的原则,仍是缘起法之中道观。“业果非无我非有”,或业、因果皆空而业果相续,是业、因果这种因缘所生法的一体两面,在佛法看来本来统一,无矛盾可言。《大般涅槃经》卷十六佛言:有业有报,不见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义空。谓佛法所言第一义空,乃是有业报(俗谛)与无造业之实我(真谛)统一之空。从佛法的俗谛,以世人的认识、表达方式而言,业果相续,自作自受,丝毫不乱。由世俗的人格主体自我造业,由此俗我之五蕴相似相续而生的五蕴受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比喻说: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时故能杀人,乳时异故,醍醐亦异,虽复有异,次第相生,相似不断,故能害人。五阴亦尔,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续不断。该经中还比喻;就像人种植橘种,其种子从发芽生根到开花结果,并无橘子的酸甜味,只有到橘子成熟,甜味才发,如是甜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本果因缘”。众生的身口意业也是如此,所造业因犹如橘种,所受业报犹如橘种发芽成长后所结橘子的甜味。橘子的甜味虽非原橘子种,但从原橘子种子次第相生,相续而来。五蕴和合中,虽然没有常一不变的造业主体,所造业因与所受业报也都念念生灭不可常住,受报者非造业者的原样,所受报非所造业的照搬,但从以前的造业者与所造业因“次第相生,相似不断”,相续而来。按世人称相似相续者为同一人、同一物的惯例,应说自作自受,因果不爽。行善作恶,生异熟果,死后升天堂、下地狱的,虽然不全是生前的身心,却是生前身心的相似相续。如有人生前作恶死后堕地狱,就同他生前今天犯法、明天去蹲监狱一样,世人不会说去蹲监狱的这个人不是昨天犯法的那个人。《优婆塞戒经》卷四比喻说,如有一人抛一火星于柴堆中,造成火灾,大火绵延烧数十村。后被人追查擒获,此人辩解:“我所放的那粒火星很小,早已熄灭,后来的大火非我所放。”人言:“后来的大火虽非你抛的火种,却从你抛的火种引发,你是造成大火灾的放火人!”生前的念念生灭相续如是,死后的生死相续也是如是,即便投胎转世,改头换面,今生的张三成为来生的李四,李四纵不记得他的前生为张三,但仍为张三身心的次第相续,有资格承受张三未成熟的业果。若以不记得前世为理由否认前生后世的联系,那么人不记得自己的4岁前,难道就能否认自己有过4岁前?人不记得自己熟睡时,难道就能否认自己曾经熟睡?
从佛法的真谛、第一义谛而言,业、因果既然是缘起法,凭借众缘而生,则当体无常、无我、空。《摩诃般若经·四摄品》说得很清楚:世谛故,分别说有果报,第一义中不可说因缘果报。虽有而空,如同梦幻,没有常一不变的造业者、受报者及业因业果,这是“业”真实不变的本性,是追求超出生死业报的佛教修行者不能不观察体证的第一真理。佛经中对业的这种本性多所揭示,如《华严经》卷十三偈云:随其所作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
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大宝积经》卷七三说:所作业及果报皆不失坏,只是佛法的世俗谛,“但随世俗故有,非第一义。”从佛法的第一义(最高真理)看,业及业报本空,“无有一法从于此世至于他世而有生灭”,“无有作业者,无有受报者。”龙树在其《中论》中,发挥《般若经》义,反复推析,论证业从因缘生故非常,念念生灭,无有自性,无自性则本来不生,不生则不灭。若业是常,有自性,则无生果之理,正因为它无自性,才能出生果报。业、因果皆是“假名”,造业受报一事,就像佛由神通力变出的“化人”行事,虽有形相,能说话做事,却非同人们所执着的那样,有其实体实事。对这如同幻化的现象,须以中道观,如实见其两面,不堕于断、常两极偏见,偈云: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真正理解佛法空、无我义,坚持中道的人,必然见及善恶必报、因果不爽,自行劝他,弃恶行善,非常审慎,绝不会堕入恶取空见而起负面的教化作用。以盛说空寂无碍著称的禅宗名篇《永嘉证道歌》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强调否认因果报应的“豁达空”(即恶取空),只会招来自误误人的恶报殃祸,这种见地其实并未真正通达空的真义。佛家对否认有来生后世、因果报应,极力斥责,列为有害邪见,认为它会起助长、劝导世人作恶的坏作用。《杂阿含》卷三八第1076经佛言:不计于后世,无恶而不为。《地藏十轮经》说:“拨(否定)无因果,断灭善根!”
认为世人若不害怕后世恶报、不相信因果报应,便取消了应当行善的理由,只能是无恶不作了。是耶非耶?有智者当不难深思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