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有投生,尤其是投生于人中的情状,亦即人从何处来,父母未生前生命如何形成的问题,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修行道地经》、《毗奈耶杂事》、《大毗婆沙论》、《俱舍论》、《大宝积经·入胎藏会》、《瑜伽师地论》等多种大小乘佛典中,有着颇为明晰的解答。按其所说,人的出生,是各种条件合集的结果,所需诸条件中若缺一件,便不能成胎。《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佛说:识来受胎,须具四大条件:父母集在一处,父母无患,识神来趣,然复父母俱相有儿,此则成胎。四大条件为:父母交合、父母双方健康无病、中有来投胎、中有与父母有能成为眷属的业因。《大宝积经》卷五六佛说成胎的四大条件为:若父母染心共为淫爱,其母腹净,月期时至,中蕴现前,当知尔时名入母胎。比喻如依奶酪、瓶子、钻、人工转动等条件而产生酥油;又如依青草、牛粪、枣、奶酪四物生青、黄、红、白四种虫,虫非四物,亦不离四物,然依于四物,因缘和合而生虫。又如五谷的种子完好,播于良田,得合宜的水、温度、阳光,才能发芽生长。综合诸说,形成胎儿的四大条件为:
1.父母及子女须有宿世所造能感得父子(女)、母子(女)关系之果报的业因。
《瑜伽师地论》卷一说,若父母未曾有感得子女之业,或子女未作感得父母的业,或者父母所作为感得其他子女的业,子女所作为感得其他父母的业;或者虽有感得眷属之业而双方各被其他业缘所牵,都不能形成血缘眷属关系。形成父母子女关系的业,大概以财物及感情上的债务酬偿居多,如《十二因缘经》说子女以三种因缘生:一者父母前世欠子女的钱,二者子女前世欠父母的钱,三者怨家。过去杭州城隍庙有副对联:夫妻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子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当然,也并非天下父母子女皆属债主怨家,佛典中说也有因前世的深厚感情和善缘而结成的。另外,即使宿世有债务怨家关系,能否结为亲眷,互相间的福报是否相配,也很重要。《大宝积经》卷五六说:若父母尊贵,有大福德,中阴卑贱;或中阴尊贵有大福德,父母卑贱;如此等类,亦不成胎。若父母及中有俱是尊贵,若业不和合,亦不成胎。只有父母与子女“有相感业”,或曰“有缘”,才能成胎。
2.父母交合以时,情投意合。
中有所投生的父母,必须由爱染心交合,交合适时,在“其母阴净,月期时至”《毗奈耶杂事》卷十一——妇人腹中无胎、月经正常、受孕期内交合,才可怀胎。《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说,父母交合时,双方若性 欲、情意配合不上,一方殷勤,一方冷淡,亦不怀孕。《善见毗婆沙律》卷六解释女人怀胎的生理说:女人法,欲怀胎时,于儿胎处生一血聚,七日而破,从此血出,若血出不断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尽出者,以男精还复其处,然后成胎。意谓在月经净后受精,方能成胎。
3.父母双方生理上无缺陷。
《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说,或父患风病(神经病)、母患冷病(火气不足),或父患冷病母患风病,或父身水气偏多(湿重),或父母有一方患重病乃至双方皆患重病,都不能成胎。《大宝积经》卷五六等强调,即使男女按时交合,若双方在生理上有缺陷,如女方产房有风、热、黄、痰癊、血气闭塞、胎闭塞、内增结(肿瘤等)、麦腹、蚁腰、及各种畸形者,皆不能怀孕。而且,交合时父母双方须同时泄出“精”(精 液)或“不净”,双方须“净”(健康、清洁),若有一方不出精或不净,皆不能成胎。《修行道地经》卷一谓“种子”(精子)必须正常,“其精不清亦不浊,中适,不强亦不腐败,不为风寒众毒杂错”,方有成胎的可能性。
4.中有及时投入。
与父母有宿世业缘,正当父母交合时投入的中有,是成胎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佛典中所说的成胎条件中最为重要、为各家学说所忽视者。诸佛书中皆说,中有投生,必须在见到来世父母交合时,于父母身起贪爱的“颠倒想”,方由产门入胎。《大宝积经》卷五六说:如果中有对所见男女交合的境界没有男女二爱,也不受生。中有欲入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憎”。《大毗婆沙论》卷七描述中阴在投入时的“颠倒想”说:当中有见其父母交合达高潮时,若于母身生贪爱,即于父身生瞋嫉,即作如是念:若彼丈夫离此处者,我当与此女人交会,作如是念已,颠倒想生,见彼丈夫远离此处,自见与女人和合,父母交会精血出时,便谓父精是自所有,见已生喜,而便迷闷,以迷闷故,中有稍重,已粗重已,便入母胎。如此则形成男胎。若于男身生贪爱,则于母生瞋嫉,自见己身与未来的父亲交合而迷闷入胎,则生为女子。论中还说,双胞胎是两个中有同入一胎,而有先后,“先入胎者,必后出故”,应以后生者为长。《瑜伽师地论》卷一说当父母“贪爱俱极”(达性 高 潮),“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中阴身即投入其中。《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云:父母交会伴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嗔,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长阿含经》卷十二将识入胎的状况分为四种:乱入住出、不乱入乱住出、不乱入住乱出、不乱入住出。《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说入母胎有四种情况:一、正念入、住、出,行善持戒、极善防护自心的凡夫乃至初果、二果圣者,为上利根,临终时、入胎时、再生出胎时皆正念不迷乱。二、正念入、住,不正念出,行善持戒的凡夫乃至初、二果圣者,为中利根,虽临终及入胎时正念不乱,而出胎时迷乱。三、正念入胎、不正住、出,持戒行善的凡夫及七生初果圣者,属下利根。四、入住出俱不正念,犯戒作恶的凡夫,临终时痛恼逼切,其心迷乱,不能忆识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向何处去。《俱舍论》卷九说转轮圣王入胎时无倒想,正知入胎不知出、住;独觉圣人入胎正知入、住,不知出胎。只有大菩萨及佛,于入、住、出胎皆明白了知,不起“倒想”。《大般涅槃经》卷十八说已超出生死的“一生补处菩萨”(一生候补佛位),因离男女性 爱,所以在入胎时不从生门入,而从右胁入,无“颠倒想”。转轮圣王、独觉圣人,入胎虽无“颠倒想”,但也起淫爱,或无淫爱。又云:菩萨摩诃萨初入胎时,自知入胎;住时知住,出时知出,终不生于贪嗔之心,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大宝积经》卷五十六等还说,中有入胎时,因宿世业力,有逼迫其入胎的幻化境相现前,“而作妄想,起邪解心”,感觉寒冷,见寒风阴雨、云雾,听到大众喧闹等声音,寻找隐身之处,若无福德者,见草庵、草丛、林中、窟穴、墙根、篱间等,入内躲避,遂入母胎;有福德者则见避入高楼、殿阁,或闻悦耳的音乐,或登舒适的床座,不觉入于母胎。中有入胎后,若男胎,依母右胁,向背蹲坐;女胎则依母左胁,向腹而住。
中有入胎后到出生的过程,佛书中分为五位,称“胎内五位”。
一、羯罗兰位,意译“和合”或“杂秽”、“凝滑膜”,指父母赤白二物最初和合成一团凝滑的东西。
二、頞部昙位,意译“疱”,至二七一十四日,渐渐长成之块形。
三、闭尸位,意译“血肉”,至三七二十一日,渐成一团血肉之物。
四、犍南位,意译“坚肉”、“凝厚”、“肉团”,至四七二十八日,血肉逐渐坚实。
五、钵罗奢佉位,意译“支节”、“形位”、“五支”,至五七三十五日,渐具身首四肢,初具人形,如此渐长,直至出生。《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佛偈总结处胎的过程说:先当受胞胎,渐渐如冻酥,遂复如息肉,后转如像形。
先生头顶颈,转生手足指,支节各各生,发毛爪齿成。
若母饮食时,种种若干馔,精气用活命,受胎之原本,形体以成满,诸根不缺漏,由母得出生,受胎苦如是。谓由如冻酥变为如息肉,再变为粗略的人形,然后次第生头、顶、颈、手足、四肢、毛发牙齿。在胎中靠母亲饮食的精气生长,至身体圆满时分娩出生。
南传上座部《解脱道论》说人处胎的时间为42个七日(294天),至第29个七日全身各部分具足。《大宝积经》卷五十六则说:人处胎的历程,一般为38个七日(266天),每七日为一个阶段,详述每个七日的状况:
第一七日:状如粥或奶酪,名羯罗兰,如卧粪秽,如处热锅,“壮热煎熬,极受辛苦”。
第二七日,状如稠酪或凝酥,名頞部昙,先业所生“遍触风”触胎,“内热煎煮,四界现前”。
第三七日,状如铁筯或蚯蚓,名闭尸,“刀鞘口风”触胎,四大现前。
第四七日,状如鞋橼或温石,“内开风”吹击胎箭。
第五七日,“摄持风”触胎,如春雨降草木生发,形成臂、肶、头。
第六七日,“广大风”触胎,形成肘与膝。
第七七日,“旋转风”触胎,形成手脚,如聚沫或水苔。
第八七日,“翻转风”触胎,形成手指、脚指。
第九七日,“分散风”触胎,形成眼、耳、鼻、口及下身二穴。
第十七日,“坚鞭风”令胎坚实,又有“普门”之风吹胎令胀满。
第十一七日,“疏通风”触胎,令诸窍通畅。
第十二七日,“曲口风”形成大小肠,又有“穿发风”使胎内形成130节及100禁处。
第十三七日,“知有饥渴,母饮食时,所有滋味,从脐而入,籍以资身。”
第十四七日,“线口风”令胎生1000筋。
第十五七日,“莲花风”形成20种乃至八百、八万脉,一一与毛孔相连。
第十六七日,“甘露行风”令眼耳鼻口咽喉胸臆等处气息畅通。
第十七七日,“毛拂口风”令以上诸处润泽。
第十八七日,“无垢风”令六根清净。
第十九七日,形成眼耳鼻舌四根。
第二十七日,“坚固风”令脚、膝、肶、腰、臂、手、肩、项、颌、头等处生骨。
第二十一七日,“生起风”令身上生肉。
第二十二七日,“浮流风”令生血。
第二十三七日,“净持风”令生皮。
第二十四七日,“滋漫风”令皮肤光泽。
第二十五七日,“持城风”令血肉滋润。
第二十六七日,“生成风”令身生毛发指甲。
第二十七七日,“曲钥风”令毛发指甲成就,身材容貌根据先业而形成。
第二十八七日,胎儿于所处胎生房屋、车船、园、楼、阁、树林、床座、河、池八种颠倒之想。
第二十九七日,“华条风”吹胎形成肤色。
第三十七日,“铁口风”令毛发指甲生长。
第三十一七日,第三十五七日,逐渐长大。
第三十六七日,胎儿不乐意住于胎中。
第三十七七日,胎儿于所住处生不净、臭秽、黑暗三种不颠倒想。
第三十八七日,“蓝华风”或“拘缘风”吹胎儿转身,“趣下风”吹胎儿头向产门,乃至一朝分娩。若胎儿前世造众恶业,则身体不能转侧,或死于胎中,或造成难产。
现代有关研究证明:受精卵14天后,神经系统开始发育,有了感知能力。大约在20周时具有听觉,对音响的反应与时俱增,之后脑皮质很快发育,有了表示在做梦的快波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满4个月时开始产生快与不快等感觉和味觉,满5个月时会感觉声音并记忆母亲的声音,开始有嗅觉,记忆母亲的气味,开始性分化;满7个月时对外界声音感到喜欢与否。满8个月时,会出现表示愉快或不快等动作。
《佛说五王经》等言,胎儿在母胎之中,感觉常与其母相同,母觉冷胎儿亦觉冷,母觉热胎儿亦觉热,若母食热羹,胎儿如堕热水锅,母食冷餐,胎儿感到如冰触身,母进食过饱,胎儿感到被压迫,母亲饥饿时,胎儿亦感饥饿。《大宝积经》卷五十五处胎会说,至第十三个七日,胎中有名“饥渴”的业风生起,令胎儿生饥渴感,“母所有饮食,滋益于胎中,由此身命存,渐渐而增长。”
人出生七日之后,身中有八万户虫生起,散布全身,各有名字,“日夜啖食,由令此身热恼、羸瘦、疲困、饥渴”,心亦生起种种苦恼、忧愁、闷绝,众病现前,良医难治。一生经婴孩、童子、少年、盛年、老年五大阶段,称“胎外五位”。“四十华严”卷十一分胎外为婴孩、幼童、壮年、衰老、死亡五时,说这五时正好如世界及众生从形成到坏灭的五个进程。《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以此阎浮提人极寿百岁计算,以每10年为一阶段:
最初10年,婴儿,卧于襁褓,幼小无知。
第二个10年,童子,乐为儿戏,虽多少有知而不能贯了。
第三个10年,少年,受诸欲乐,“欲意炽盛,贪着于色”。
第四个10年,少壮,“勇健多力”,“多诸技艺,所行无端”。
第五个10年,盛年,“解义明了,所习不忘”,“有智谈论”。
第六个10年,成就,“悭着财物”,“能善思量,巧为计策”。
第七个10年,渐衰,“懈怠喜眠,体性迟缓”,“善知法式”。
第八个10年,朽迈,“众事衰弱”,无有少壮之心及荣饰。
第九个10年,极老,“无所能为”。
第十个10年,百年,“诸根衰耗,骨节相连,多忘意错”,“是当死位”。
最后走向死亡,由所造新业而经中有,入六道,如此循环不休。实际上,许多人不到第六个十年,便已表现出第九个十年“多诸疾病,皮缓面皱”的老态。
凡人入胎时起“颠倒想”后,即入昏昧不觉、有如熟眠的状态,唯有阿赖耶识携带业的种子潜藏于胎中,处理胎儿长成,成胎后渐有低级感觉,而无明显意识,及至出生与婴儿时期,皆无记忆。经过这一阶段的昏昧和身心的巨大变化,前世所历,自然忘得一干二净。《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说大善之人及依佛法修行证得初、二果的圣者,临终时皆能保持正念,心不散乱,又能正念入住于母胎,但不能正念出胎,未必能不昧前生,有“声闻犹昏隔阴(或作初果犹昏隔阴),菩萨尚昧出胎”之说,只有即将成佛的最后身菩萨和圆满觉悟的佛陀,才能于入、住、出胎皆不迷昧,了了自忆前生宿世。
人出生后,难免带有生前的习性,故从一个人的性格、人格,可以占知其从哪一道来。《大宝积经》卷七十二佛言:
从地狱来者,其声嘶哑,作破锣声、匆急声、怖畏声、高声、浅声,“小心常怖,数数战悚,其毛数竖;梦中多见大火炽然,或见山走,或见火聚,或见釜镬沸涌”。
从畜生来者,“闇钝少智,懈怠多食,乐食泥土,其性怯弱,言语不辩,乐与痴人而为知友;喜黑暗处,爱乐浊水”。
从天上来者,“为人端正。乐好清净;喜着花鬘及以香熏,乐香涂身,常喜沐浴……喜乐音声及以歌舞,纯与上人而为交友,不与下人而为朋党。好喜楼阁、高堂、寝室,乐慈为道,含笑不瞋,吐言柔美”。其中从持鬘天来者,在胎令母爱花鬘及果实,生后喜白衣花鬘,“好游亲属,耽着欲乐,情恋女人,往来轻躁。”从四王天来者,相貌端严,眼绀青色,“常乐舍施,爱妙香衣,性好数食,常喜歌舞,园林女色,靡不留恋”。从三十三天来者,好布施持戒,“其心柔软,少于嗔心,乐行他妻,于自妻妾不生爱乐,于诸亲旧兄弟眷属,心不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