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5953800000110

第110章 药王尝百草,立不世功德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他走遍了家乡和附近的名山大川,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他采药回来,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苦、辛、酸、甜、咸,究竟是哪种滋味?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何等作用?他都要亲自品尝。

孙思邈20岁时(601年),医道学成。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而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后来,孙思邈到长安一带行医,途中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他看到这一情景,心中一动,赶忙追上去询问跟在棺材后面哭得很伤心的老妈妈。老妈妈告诉他说,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难产,死了有大半天了。孙思邈听了这段话,又仔细察看了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水。他断定这个产妇是由于难产窒息而假死。他想:如果这个产妇真的死了,又经过半天多的时间,就不可能再流出鲜红的血液来,于是他判断产妇没有真死,忙叫开棺抢救。老妈妈一听,半信半疑地让人把棺材盖打开了。棺材打开,孙思邈连忙上前察看。只见那妇女脸色蜡黄,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孙思邈仔细摸脉,发觉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就赶紧选好穴位,扎下一根金针,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产妇完全苏醒过来了,并生下一个胖娃娃。大家见孙思邈把行将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赞颂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隋朝的鼎盛时期,隋文帝统一了全国。由于孙思邈医术高明,誉满天下,隋文帝召他出任“国子监博士”。孙思邈不慕高官厚禄,假称有病谢绝,拒辞不赴。此后,他继续隐姓埋名,钻研医学,遍游天下,为百姓解除疾病痛苦。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隋军失利,退至介休。隋将尉迟恭,作战英勇异常,在一次战役中,尉迟恭追赶李世民一天一夜,马不停蹄地跑了300多里。李世民途中遇到接应,才将尉迟恭杀退。李世民率军在洪洞南坂一带休整,由于连日劳累,突然吐血不止。众多将士也身负重伤。唐军上下惶恐不安。孙思邈闻知,入帐求见,自称能治好李世民的病。一剂药下,过了两个时辰,李世民顿觉痊愈。好多将士的伤势,在孙思邈的精心治疗下也很快康复。李世民重振雄风率军北上,一举歼灭隋军的残余部队。

李世民对孙思邈感激万分,并欲封孙为“谏议大夫”。孙思邈婉言谢绝,说道:“公乃天生圣人,以拯民于水火之中。我的医术,也只是从民之命,济百姓之望,并非自己的功劳。”李世民无奈,在率军北上前,封孙为“安乐真人”。自此,南坂村即改名为南坂安乐村。

孙思邈不仅钻研医术,而且不畏艰险,进山采药。孙思邈在山地采集药材过程中,随时随地给老百姓看病治疗,为山区的百姓解疾病痛苦。久住山区的人,很容易得大脖子病,脖子前面长出一个大瘤子来。孙思邈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能不能用羊靥治疗大脖子病呢?他试治了几个病人,果然见效。

一次,一个腿疼的病人前来就诊,孙思邈便给他针灸。他按照传统的疗法,扎了几针,都未能止疼。他想,难道除了古人发现的365个穴位之外,再没有别的穴位了吗?他认真仔细地寻找新的穴位,一面用大拇指轻轻按掐,一面问病人按掐的部位是不是疼?病人一直都摇头。当孙思邈手指按掐住一个新的部位时,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症状减轻了好多。孙思邈就在这一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立刻不疼了。这种随疼点而定的穴位,叫做“阿是穴”,又名“天应穴”或“不定穴”。这是孙思邈对针灸学的一大贡献。

关于孙思邈治病救人还有一则传说。相传,药王孙思邈某天上山采药,归途中被一只老虎拦住了去路。药王进退维谷,只能盯着老虎,希冀寻求一线生机,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过来的意思,它只是张大着嘴蹲在地上,忧伤地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药王缓缓地接近老虎,仔细观察才发现有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老虎的咽喉。仁慈的药王想要替老虎取出这块骨头,但又担心老虎因疼痛而突然合嘴,可能会咬断他的胳膊甚至还可能有生命危险。于是,他取下随身扁担上的一个大铜环,嵌在老虎的口中,将老虎的大口紧紧撑开,手从铜环中央穿过老虎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在伤口抹上药膏,老虎的痛苦终于解除了。从那以后,药王每次上山采药时,都会有一只虎在远远地注视着他,似乎是在暗中保护他。后来人们就将铜环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采药者都会带上它,以求得到老虎的保护。

相传唐太宗年间,渤海湾大潮,东海龙王带领虾兵蟹将,一直将海水淹到泰山脚下。为解百姓疾苦,唐王命秦琼和程咬金前去镇压东海龙王,没有想到两元大将根本不是东海龙王的对手。后来兵败的程咬金就问道:“老龙王,您不在东海龙宫居住,何苦侵犯我大唐地界,害我百姓。”

老龙王道:“大将军您有所不知,我那宝贝龙孙有病,此到大唐地界来,只为寻找药王孙思邈,好让他为我孙治病。”

老龙王言说甚好,唐王就派人去找孙思邈,此时药王正在泰山以西的马家楼访友。唐王就把孙思邈的行踪,派人告诉了老龙王。老龙王也就带孙子化为人形,前去诊治。

孙思邈一号脉,就感觉诊治的小孩子非常人,于是也不便说破,只可按照常理针灸医治。但是没有想到一针下去,那小龙王还是现了原型。孙思邈想:这家伙的野性不小,不能像对待病人那样对待它。不降住它,不要说病没法治,说不定它还闯出什么祸端来。他悄悄藏好金针,猛然跳到龙头上,取出一根,对准龙角旁的一个穴位迅速扎下去。龙疼得大声吼叫,想甩尾巴,但身体软绵绵的,甩不起来,想吹风,喉咙一点劲都没有。孙思邈松了手,龙不疼了,龙垂下头,说:我虽然有病,但毕竟是条龙,仍然有翻江倒海的本事,谁知你这一针把我扎成面条了。孙思邈又取出一针,在龙眼前晃了晃,说:快把药喝完!要是剩下一丁点儿,我还要扎!说着,骑在龙的脖子上,抓住龙角,把龙头按在桶里。龙怕扎针,只得喝药。越喝越觉得食道里有什么东西翻滚,在爬动,这东西越动弹,它越恶心。但它怕孙思邈生气,只得咕嘟咕嘟喝下去。喝完后,它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吐出了又酸又辣的汤和一条大蛇,顿时觉得舒畅很多。孙思邈收了针,跳到地上,指着蛇,笑呵呵地对龙说:它堵住了你的食道,你怎么能吃得下硬东西呢?

孙思邈又给龙吃了些补药。龙在洞里养了几天,等身体恢复了才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