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5953800000128

第128章 性命双修,形神兼备

修行主要包括心性品德的修养和身形生命的修炼两个方面,谓之“性命双修”,以达到形神兼备,而前者是基础。修养心性品德的标准,要求做到遣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养。同时,还要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功累德。生命的修炼,则通过保养精气神,通过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气、踵息、宁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气、胎息、外丹等方法来促进生命的健康和长久,最终达到长视久生,成仙得道。

关于养生,道家是十分重视的,因养生是实现“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必经之路。养生的内容庞多,有调摄精神术、顺时养生术、调理起居术、导引养生术、按摩养生术、气功养生术、饮食养生术、药物养生术、房事养生术等。其中气功养生术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道家的老子、庄子,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气功,如《老子》中的“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中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均是讲练功的。现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锻炼的,要数战国初年石刻文中的《行气玉佩铭》。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有关,如《素间·刺法论》的“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后下津令无数”等。气功一词,首见于晋时许逊《净明宗教录》的“气功阐微”,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目前在应用的动静功法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