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5953800000061

第61章 函谷关前收弟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号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巨匠。《犹龙传》说老子从三皇五帝以来,就成为历代皇帝的老师。周成王时老君为柱下史,号经成子;周昭王时老子西过函谷关,收关令尹喜为弟子。

“紫气东来”这一成语,现代人常用来比喻吉祥的征兆。西汉刘向《列仙传》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见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过关。这是“紫气东来”最早的出处。

老孔论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华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

老子悟道之后,吸引了天下的好学之士,其中有一个人,特别想向他学习,这人便是鲁国学者孔子。公元前523年,鲁国国君送给孔子一辆牛车和一个书童,30岁的孔子风尘仆仆地赶往洛阳。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学习“先王之制”,二是探究“礼乐之源”,三是考察“道德之规”。老子接受了孔子的询问,有时候是在城内,有时候是在翠云峰上。

一次见面后,老子问孔子:“你现在读什么书?”孔子说:“我在读《周易》,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立即予以否定,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你知道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吗?”孔子回答:“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子一样,只能给人平添烦恼罢了。”

说到这里,老子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你看,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排列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如果你修道,那就顺从自然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东西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一顿连珠炮般的教训,把孔子砸蒙了,孔子没吭声。

老子又问:“你觉得自己得道了吗?”

孔子说:“我求了27年道,仍然没有得道啊!”

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给人,那人们就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对道的正确认识,那道就不会到他的心中去!”

这一番话,看似简单,却很深奥,孔子有点儿弄不懂了。他辩解道:“我也在努力啊!我不断地研究《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我讲解先王治国之道,还谒见了70多位国君,但他们都不采纳我的主张。看来人们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研究的‘六艺’,不过是先王时代的陈旧东西罢了,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研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

孔子虔诚地听着,表示回到鲁国要恢复周礼,老子却认为这是无法办到的。老子说:“礼,应该与时俱进,现在世易时移,周礼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他告诫孔子:“你所说的那些人,他们的尸骨都已腐朽,只是其言论还在罢了。作为君子,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从政,时机如果不成熟,就像蓬蒿一样随遇而安吧。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秘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像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丢掉骄气和欲望,丢掉你那过于执著的志向,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老子说话有点直率,有点难听,但孔子听后却明白了:老子已经完全悟道了!历史证明,老子的预见完全正确,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恢复周礼,确实不受欢迎,到处碰壁。他从老子那儿回来以后,竟然三天都没有说话。他的学生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话说孔子离开洛阳,回到了鲁国,创建了他的儒家学说。关于孔子入周向老子学习的事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得清清楚楚。

老子这个人不得了,他边工作边著书,边在翠云峰炼丹,他站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时刻做着归隐的准备。后来,周王室发生了争夺王权的内乱,王子一看自己争不到王位,便命人抢走了王城所有的图书档案,跑到楚国去了。这等于出卖国家文物,这可急坏了老子。可人家是王子,拦也拦不住啊!但文物档案流失了,自己总有失职之嫌,他在洛阳也待不下去了,于是登上翠云峰,牵起一头青牛,带上一个书童,往西去了。当时走得慌张,老子连关牒也没有带。没有关牒,怎能闯关?所以走到灵宝的函谷关,他便被挡住了。

这便有了后来的紫气东来,尹喜辅助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

自西周被犬戎灭国以后,周王朝迁都今天洛阳附近,史称东周。然而周王朝的强大早已成为了过去,春秋战国的争霸时代已经逐步来临……

在东周王朝都城雒邑(洛阳东)通往西部边陲函谷关的漫漫长路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正驾着青牛缓缓西行。

函谷关位于现河南省灵宝县境内西南,是周王朝西去秦国的重要关隘。自武王姬发灭商起,周王朝历经数百年,曾经有过那么多的辉煌。如今气数将尽,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简直没有一块安静的地方让人打理生计,更不用说做学问了,因此每天经由这里出关躲避战乱的人不少,那位老者只不过是西去人流中的一个。

负责守卫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据传说,他自幼聪慧过人,好观天文,精通占星之术,并能根据星体的明昏和位置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尹喜曾在朝廷中担任大夫,他廉洁勤政,学识高深,颇受王室赏识,如果继续做下去,肯定前途无量。不过尹喜的志向并不在此。据说,他有一天观看天象,发现有一团祥瑞的紫气在东方聚集并缓缓向西移动,便知有圣人将要经函谷关西去。于是主动辞去大夫的职务,到这个偏僻的边防关隘当了关令。

上任伊始,尹喜就特别叮嘱一个叫孙景的关吏:“如果发现一个容貌与众不同或者服饰奇特的人从这里出关,要及时禀告我,千万不要错过了。”在函谷关旁,尹喜结草为楼,称之“楼观”。他日日斋戒,坚持观察天象,静心修道,密切关注紫气的行迹,等候圣人的到来。

这一天,气候特别闷热。尹喜用过午膳,便觉两眼皮发沉,于是回到房内和衣小憩。刚倒在床上,便迷迷糊糊地入了梦境。朦胧中听到天空仙乐悠扬,紫气氤氲,有人对着他的耳朵轻声地说:“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载老翁,藏行匿迹混元气。”听到这里,尹喜猛然从梦中惊醒。恰在这时,就听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孙景前来报告:一位相貌奇特之人驾着青牛准备过关。

虽然早有预感,但听到孙景的报告,尹喜还是无法控制心中的欣喜。他命人赶快把道路打扫干净,将客房收拾好,自己则急忙整理衣冠前往迎接。到了面前,尹喜才看清青牛所驾之车中,一位老翁须发如雪,脸色红润、神态安祥,两旁一对大耳朵垂及肩上,白色的眉毛足足有五寸多长,果然道骨仙风,气度不凡。尹喜跪拜在老翁面前,恭恭敬敬地行过大礼,然后,小心翼翼地向老翁提出,请他在函谷关住些日子。

老翁婉言谢绝说:“我只是个没用的糟老头子,家住关东,出关只是为了搬运一些柴草回来,你留我在这里有什么用呢?”

尹喜连连叩首说:“我知道您是一位圣人,要西行出关,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万望暂留神驾。”

老翁听尹喜这么一说,十分意外:“哦!你怎么会知道我呢?”

尹喜说:“去年十月我观天象时,看到东方有紫气向这边移动,知道这是圣人行动的征兆,所以专程从雒邑来到这里恭候多时。您老也不必隐瞒了。”

老翁笑问道:“你到底要我做什么?”

尹喜叩首问:“敢问圣人尊讳?”

老者答:“我姓李,名耳,字聃。”

尹喜说:“我早知道先生是一个学问高深的人,提起先生大名,犹如霹雳在耳,让人仰慕不已。我知道,先生一出函谷关,必然行影无踪,不知道是否还有再见面的机会。所以,尽管先生自己不愿意,但我希望在先生离去之前,为我作一部书,将高深的学问留下,以免遗忘于世。那样的话,实在太可惜了。”

老子在洛阳时从不向人言道,更不收弟子,尹喜的慧眼使他非常惊讶,有感尹喜如此盛情和虔诚,料定他能够得道,便打破从不授教的规矩,暂住关中。于是尹喜就在自己官府中供养老子,早晚侍候,执弟子之礼。

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多天,常常与尹喜彻夜长谈,向尹喜传授内外修炼的方法。经尹喜再三恳求,著书五千余字(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后西出函浴关而去。据说临别前,尹喜曾要求随老子一同西行,表示:“即使蹈火赴渊,上天下地,灭身舍命,也在所不辞。”老子说:“不是不想带你走,而是你现在修行的功夫不到家,需要继续修炼。千日之后,你可到蜀国青羊之市见我。”老子离开函谷关后,再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